非上市企业网络安全审查的评估、准备与应对.docx
《非上市企业网络安全审查的评估、准备与应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上市企业网络安全审查的评估、准备与应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非上市企业网络安全审查的评估、准备与应对滴滴出行被罚80.26亿元,给互联网业界一个清晰的信号,网络安全红线决不能碰。实际上,上市活动中的网络安全审查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自2022年6月23日某知名学术期刊企业被宣布启动网络安全审查以来,非赴境外上市企业如何提前预备或应对可能触发的网络安全审查也已经成为一大现实问题。易触发网络安全审查的重点对象2022年6月23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约谈某知名学术期刊数据库负责人,宣布对其启动网络安全审查。至此,由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依职权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情形在实践中也已得到落实。结合2022年2月开始实施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简称“审查办法”
2、)等法律法规,以及自2021年以来报导的网络安全审查案例,我们认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也即Cn0)、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企业、掌握重要数据及核心数据的企业以及掌握敏感信息的企业是易触发网络安全审查的重点对象。(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是审查办法明确规定的重点审查对象之一,也是审查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当事人”之一。审查办法开篇,即在第一条指出办法修订的目的之一即是“为了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简称“保护条例”)则是审查办法的制定依据之一。同时,审查办法第二条和第五条均明确地指出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影响或者可
3、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实际上,通过我们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对“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演进”的概述即可发现,自2017年生效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以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即为关注重点,在此后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与审查办法,均重申并细化了网络安全法的该条规定。由此可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是易触发被要求进行审查的重要对象。目前,根据保护条例第八条至第十条的规定可知,重要行业和领域(如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国防科技工业等)的主管部门、监督管理部门是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部门(“保护工作部门”),保护工作
4、部门应当制定本行业、本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认定规则,根据认定规则负责组织认定本行业、本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及时将认定结果通知运营者,并通报国务院公安部门。换言之,在目前的制度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是由有关监管部门认定并通知的,而非企业自主判断并认定的。而在实践中,哪些主体会被认定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主管部门一般是不对社会公开发布的,只有被通知的运营者自身了解详情。故我们在此建议,一方面,保护条例提及的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领域的从业者应具有高度警觉,关注本领域保护工作部门的最新监管动态。另一方面,对于保护条例虽未提及但同样关系
5、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重点行业及领域企业而言,其应针对本行业/领域的重点安全问题做出提前分析,必要时应会同行业专家共同预判监管走向;同时,企业应时刻关注本行业/领域及类似行业/领域的最新通知,以便进一步调整自身的行动方案。总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应当高度关注自身的网络安全责任义务,并依照审查办法在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前预判该产品和服务投入使用后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对于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二)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企业目前,审查办法以及2021年发布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简称“网数条例(征求意见稿)”)均提及了网络安
6、全审查中的个人信息数量条件。但二者的表述存在区别,网数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处理一百万人以上个人信息的数据处理者赴国外上市的”应当申报网络安全审查,而审查办法第七条则规定“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在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当注意虽然两部文件均在上市的语境下谈论触发网络安全审查的个人信息数量这一条件,但从网络安全审查的制度目标与实际运作看,企业应当将其处理的个人信息主体的数量作为衡量自身是否容易触发网络安全审查的影响因素之一,而非仅在上市的语境下关注“一百万”的个人信息数量标准。另一方面,相较于网数条例(征求意见稿)所述的
7、“处理”,审查办法使用了“掌握”一词,虽然“处理”延续了数据安全法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用词,但“掌握”则更为泛化地描述企业对个人信息的持有状态,而其外延更具有延展性和包容度,在监管趋严的当下,“掌握”也更能达到对企业真实控制个人信息的实际状态进行定义的目的。因此,对于在实践中掌握大量个人信息(如达到一百万及以上个人信息主体数量)的企业,应当注意其可能成为触发网络安全审查的主体。在实践中,对于直接面向个人用户端(ToC)的企业,或是间接收集并使用或存储(如云服务企业、SaaS技术服务提供方)个人用户信息的企业而言,通过全面的个人信息数据梳理即可判断自身掌握个人信息的大致数量,例如直接为个人消费者提
8、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个人用户提供服务的即时通信类平台等。但对于面向企业端(T。B)提供服务的企业而言,则在判断其实际掌握的个人信息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与不确定性。我们在赴美上市中概股企业的网络安全审查应对中曾分析认为,虽然B端用户的个人信息通常是B端最终用户提供的,但也由网络平台运营者“掌握”,因此需要计入IOO万的范围。在此,我们建议此类企业也通过对自身情况进行梳理,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和数据类型进行分类,最大程度明确自身所掌握的个人信息数量,并通过隐私政策等披露处理(或掌握)个人信息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此外,若相关企业主体虽不掌握大量个人信息,但却掌握一定数量的敏感个
9、人信息的,相关企业主体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义务。例如,虽然整体数量在100万以下,但却掌握着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如面部识别信息八指纹声纹、遗传信息)的医药科技企业或人工智能企业;又如掌握着政府部门或军事国防区域等涉密或敏感地区人员的行踪轨迹、地理位置信息的企业。(三)掌握重要数据及核心数据的企业虽然审查办法并未直接规定涉及重要数据的企业应当主动申报网络安全审查,但网络安全法审查办法以及网数条例(征求意见稿)均明确规定了“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是触发网络安全审查的根本原因。诞生自国家安全法下“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网络安全审查,其制度定位即为实现对网
10、络信息及数据领域“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技术/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同时,根据网数条例(征求意见稿),重要数据是指“一旦遭到篡改、破坏、泄露或者非法获取、非法利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数据。”因此,对于掌握着重要数据的企业而言,不能忽视其重要数据处理行为“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性质,以及因此存在的触发网络安全审查的可能性。根据数据安全法的规定,我国实施重要数据目录制度,即各地区、各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的保护要求,确定并编制本地区、本部门以及相关行业、领域的重要数据具体目录。目前,还未见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制定完成本地区或行业领域的重要数据目录。但网数条例(征求意见稿)
11、则概括性地列出了七类重要数据类型,应当引起企业主体的关注。同时,已经有部分行业的主管部门通过发布部门规章的形式细化了本领域重要数据的类型。例如,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简称“汽车规定”)明确了本领域的重要数据类型,其中之一即为“重要敏感区域的地理信息、人员流量、车辆流量等数据”,因此对于提供用车租车类服务的企业主体而言,其可能掌握并实际处理着重要数据;又如“包含人脸信息、车牌信息等的车外视频、图像数据”也为汽车规定项下的重要数据类型,因而车企等相关汽车数据处理者或软件服务提供商也可能涉及对重要数据的处理。此外,虽然暂时没有官方发布的重要数据目录作为参考依据,但2022年1月,全国信息
12、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信安标委”)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重要数据识别指南(征求意见稿)规定了重要数据识别时应考量的基本原则和因素,同时也提出了识别重要数据时可采取的描述格式,因而其可成为企业主体自行主动识别重要数据的有力参考。对于核心数据而言,数据安全法与网数条例(征求意见稿)均明确其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重要民生、重大公共利益”,实行比照重要数据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因此我们理解,掌握并处理核心数据的企业也极易因自身行为“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而触发网络安全审查。2022年2月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核心数据的判断
13、标准,但目前,同重要数据目录一样,核心数据的范围或目录也暂未公布。(四)掌握敏感信息的企业在6月23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的对某知名学术期刊数据库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中,提及了该企业掌握着大量“重大项目、重要科技成果及关键技术动态等敏感信息”。据此可知,掌握大量“敏感信息”的企业也可成为触发网络安全审查的主体。目前,暂无法律法规对“敏感信息”的定义或范围作出规定,但根据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的公告,我们认为该等“敏感信息”包括了比较关键与重要的科技成果及相关研究数据,其中也可能涉及包括国家秘密的科学技术信息。对此,可参考国务院于2018年发布的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其规定的科学数据主要包括在自然科
14、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等产生的数据,以及通过观测监测、考察调查、检验检测等方式取得并用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原始数据及其衍生数据。该办法同时对科学数据的采集、汇交、保存、共享、利用、保密及安全保护等作出了规定,并明确不得利用科学数据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而有关数据也可能构成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九条规定的“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根据全国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22年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重要数据识别指南(征求意见稿)可知,重要数据不包括“国家秘密”;而网数条例(征求意见稿)则将“工作秘密”规定为重要数据。因此,目前由于没有清晰的定义,“敏感信息”存在边界尚不清晰
15、的情况,其可能会与重要数据有所重合,故而企业需要特别留心。目前,虽然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启动网络安全审查所涉及“敏感信息”的具体所指为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掌握上述科学数据与国家秘密的企业也应当高度重视自身的数据处理行为以及对这类数据的保护手段和合规措施,以避免触发网络安全审查。预防触发网络安全审查的事先自评估目前,在审查办法的网络安全审查体系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应当对其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的情况进行安全评估并预判是否涉及影响国家安全的风险。此外,不同业务类型的企业也应当提前判断和评估自己当前的业务运营情况与数据处理活动是否涉及本领域“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如果经评估,上述任何一
16、条有可能涉及“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则相关企业不但需要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还需要考虑终止采购或者与该网络产品/服务供应商停止合作、调整业务运营模式、立即修正数据处理活动并实施相关补救措施以消除影响或者危害。(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预判义务审查办法第五条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的,应当预判该产品和服务投入使用后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对此,我们理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对于其采购的网络产品和服务的国家安全风险,负有法定的预判义务,如果未履行此义务而导致应当申报网络安全审查而
17、未申报的,则将面临网络安全法下责令停用和高额罚金的处罚措施。同时根据审查办法的定义,网络产品和服务主要指核心网络设备、重要通信产品、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大型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网络安全设备、云计算服务,以及其他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网络产品和服务。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部门负责制定本行业、本领域预判指南,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应当对本领域保护工作部门的预判指南保持高度关注。在目前实践中,有关保护工作部门暂未公布相关领域及行业的预判指南。对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而言,可以关注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CCRC)负责的“网络关键设备
18、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安全认证,该认证是依据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对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依据国家标准强制性要求开展的安全认证。2022年4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简称“网信办”)曾发布了最新的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安全认证和安全检测结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可持续关注CCRe对该类设备及产品认证目录的发布,以及暂停、撤销、注销认证的最新公告,同时也应当加强同本领域保护工作部门及CCRC的沟通,切实落实自身的预判义务。此外,根据审查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有关单位可依职权启动网络安全审查。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作为“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数据处理主体,也应当
19、高度重视落实自身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义务,以避免触发由政府部门依职权采取的网络安全审查。为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在落实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下的法定义务的同时,也可参考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发布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标准体系解析”,结合其中涉及的各类安全标准体系开展自查与评估工作。(二)不同业务类型企业主体的事先评估工作对于开展不同业务类型的企业主体而言,应当围绕作为网络安全审查内核的“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结合本行业领域的监管重点提前评估自身的产品和业务。我们挑选几类典型企业予以简要分析。1 .APP运营者对于APP运营者而言,最应当关注的重点即为用户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市 企业 网络安全 审查 评估 准备 应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65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