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docx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发布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通知建标号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七年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号)的要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经我部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自年月日起实施。其中,、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以及建设部关于行业标准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局部修订的通知(建标号)发布的该标准年局部修订条文同时废止。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
2、共和国建设部年月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进行了修订。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荷载和地震作用;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结构计算分析;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筒体结构设计;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混合结构设计;基础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施工;附录附录。修订的主要内容是:适用范围提高为层及层以上或高度超过的混凝土结构高层民用建筑,其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除级高度外,增加了级高度,对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的规则性、作用效应计算及
3、构造措施提出了比级高度更严的规定;增加了特一级抗震等级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补充、修改了荷载和地震作用计算;补充了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的规则性界限,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性;修改了结构侧向位移限制条件,增加了以上高层民用建筑的舒适度要求;补充、修改了结构计算分析的有关规定,增加了楼层地震剪力控制和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地震作用计算,结构重力二阶效应计算,修改了稳定计算和倾覆验算,修改了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柱地震剪力的调整方法;补充和修改了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及筒体结构体系中结构布置的有关规定增加了板柱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设计规定;调整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4、框支柱等内力增大系数,增加了剪力墙轴压比限制条件及约束边缘构件的规定;增加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以及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有关设计规定;补充、修改了基础设计、结构施工的有关规定。本规程由建设部归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邮政编码:,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号)本规程参加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徐培福 黄小坤 容柏生 程懋堃汪大绥 胡绍隆傅学怡 赵西安 方鄂华 郝锐坤 胡世德 李国胜周建龙王明贵总则为在高层建
5、筑工程中合理应用混凝土结构(包括钢和混凝土的混合结构),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层及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的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至度抗震设计的高层民用建筑结构,其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和结构类型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本规程不适用于建造在危险地段场地的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地区,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三个抗震设防类别
6、。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重概念设计,重视结构的选型和平、立面布置的规则性,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且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加强构造措施。在抗震设计中,应保证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使整个结构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延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术语和符号术语高层建筑层及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的建筑物。房屋高度自室外地面至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框架结构由梁和柱为主要构件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剪力墙结构由剪力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框架
7、剪力墙结构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由无梁楼板与柱组成的板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筒体结构由竖向筒体为主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高层建筑结构。筒体结构的筒体分剪力墙围成的薄壁筒和由密柱框架或壁式框架围成的框筒等。本规程涉及的筒体结构主要包含以下两种:框架核心筒结构由核心筒与外围的稀柱框架组成的高层建筑结构。筒中筒结构由核心筒与外围框筒组成的高层建筑结构。混合结构,本规程涉及的混合结构是指由钢框架或型钢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筒体(或剪力墙)所组成的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高层建筑结构。转换结构构件完成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的结构型式转变或上部楼层
8、到下部楼层结构布置改变而设置的结构构件,包括转换梁、转换桁架、转换板等。转换层转换结构构件所在的楼层。加强层设置连接内筒与外围结构的水平外伸臂(梁或桁架)结构的楼层,必要时还可沿该楼层外围结构周边设置带状水平梁或桁架。符号材料力学性能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弹性模量;钢筋弹性模量;、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分别为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梁、柱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分别为剪力墙水平、竖向分布钢筋的抗拉强度设值。作用和作用效应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地震作
9、用时,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弯矩设计值;轴向力设计值;荷载效应或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剪力设计值;基本风压;风荷载标准值;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楼层层间位移。几何参数、分别为纵向受拉、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梁、柱同一截面各肢箍筋的全部截面面积;剪力墙腹板竖向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剪力墙截面面积;形、形截面剪力墙腹板的面积;矩形截面宽度;、分别为梁、柱、剪力墙截面宽度;建筑平面宽度、结构迎风面宽度;钢筋直径;桩身直径;偏心距;轴向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距离;考虑偶
10、然偏心计算地震作用时,第层质心的偏移值;层高;截面高度;截面有效高度;房屋高度;房屋第层距室外地面的高度;非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箍筋间距。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高度处的风振系数;振型的参与系数;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竖向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永久荷载或重力荷载的分项系数;风荷载的分项系数;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剪跨比;水平地震剪力系数;配箍特征值;风荷载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风荷载的脉动影响
11、系数;风荷载的脉动增大系数;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箍筋面积配筋率;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节点约束系数;考虑非承重墙刚度对结构自振周期影响的折减系数;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其他结构第一平动或平动为主的自振周期(基本自振周期);结构第一扭转振动或扭转振动为主的自振周期;场地的特征周期。荷载和地震作用竖向荷载高层建筑结构的楼面活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有关规定采用。施工中采用附墙塔、爬塔等对结构受力有影响的起重机械或其他施工设备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验算施工荷载对结构的影响。旋转餐厅轨道和驱动设备的自重应按实际情况确定。擦窗机等清洗设备应按其实际情况确定其自重的大小和作用位置。直升机平台的活
12、荷载应采用下列两款中能使平台产生最大内力的荷载:直升机总重量引起的局部荷载,按由实际最大起飞重量决定的局部荷载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确定。对具有液压轮胎起落架的直升机,动力系数可取;当没有机型技术资料时,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可根据直升机类型按表取用;窗体顶部窗体底部等效均布活荷载。风荷载主体结构计算时,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应()式计算,风荷载作用面积应取垂直于风向的最大投影面积。 ()式中风荷载标准值();基本风压(),应按本规程第条的规定采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按本规程第条的规定采用;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按本规程第条的规定采用;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应按本规程第条的规定采用。基本风压
13、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采用。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位于平坦或稍有起伏地形的高层建筑,其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确定。地面粗糙度应分为四类:窗体顶部窗体底部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位于山区的高层建筑,按本规程第条确定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后,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修正。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圆形平面建筑取;正
14、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形平面建筑,由下式计算:窗体顶部窗体底部高宽比不大于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建筑取;下列建筑取:)形、形、弧形、双十字形、井字形平面建筑;)形、槽形和高宽比大于的十字形平面建筑;)高宽比大于,长宽比不大于的矩形、鼓形平面建筑。在需要更细致进行风荷载计算的场合,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本规程附录采用,或由风洞试验确定。高层建筑的风振系数可按下式计算:/()式中振型系数,可由结构动力计算确定,计算时可仅考虑受力方向基本振型的影响;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弯剪型结构,也可近似采用振型计算点距室外地面高度与房屋高度的比值;脉动增大系数,可按表-采用;窗体顶部窗体底部脉动影响系数,外
15、形、质量沿高度比较均匀的结构可按表-采用;窗体顶部窗体底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当多栋或群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一般可将单栋建筑的体型系数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该系数可参考类似条件的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确定。房屋高度大于时宜采用风洞试验来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房屋高度大于,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风洞试验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平面形状不规则,立面形状复杂;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周围地形和环境较复杂。檐口、雨篷、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风荷载体型系数不宜小于。设计建筑幕墙时,风荷载应按国家现行有关建筑幕墙设计标准的规定采用。地震作用各
16、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地震作用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甲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高层建筑结构应按下列原则考虑地震作用: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度、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
17、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式中第层质心偏移值(),各楼层质心偏移方向相同;第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下列地震作用计算方法: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高度不超过、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表窗体顶部窗体底部)甲类高层建筑结构;)表所列的乙、丙类高层建筑结构;
18、)不满足本规程第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本规程第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按本规程第条规定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表窗体顶部窗体底部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实际地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且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倍,也不宜少于,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层建筑 混凝土结构 技术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6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