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工艺回流温度曲线的设定与测量.docx
《锡膏工艺回流温度曲线的设定与测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锡膏工艺回流温度曲线的设定与测量.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锡膏回流温度曲线的设定与测量摘要:回流焊接是表面组装技术(SMT)中所特有的工艺。本文主要介绍了锡膏工艺回流温度曲线的设定方法和回流温度曲线的测量方法。关键词: 温度曲线、回流焊、温区引言:自80年代以来,电子产品以惊人的速度向轻薄短小和高性能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表面组装技术(SMT)的普及应用起了关键的作用。在目前业内的印刷和贴片设备、技术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回流焊接技术的好坏对于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对回流焊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合理的回流焊温度曲线,是保证表面组装质量的重要环节。回流焊设备的发展在电子行业中,大量的表面组装组件(SMA)通过回流焊进行焊接,目前回流焊设
2、备的种类以热传递方式划分有红外线、全热风、红外线加热风三种类型。u 红外线:红外线回流焊是以红外线辐射的方式实现被焊元器件加热的焊接方式。具有加热快,节能,运行平稳的特点。但由于印刷线路板及各种元器件因材质,色泽的不同对红外线辐射的热吸收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造成印刷线路板上各种不同元件之间,以及相同元件的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温度不均匀的现象。u 全热风:全热风回流焊是通过对流喷射管嘴或者耐热风机来迫使炉内热气流循环,从而实现被焊元器件加热的焊接方式。这种加热方式印刷线路板上元器件的温度接近设定的加热温区的气体温度,完全克服了红外线回流焊的温差和遮蔽效应,但在全热风回流焊设备中循环气体的对流速度
3、至关重要,为确保炉内的循环气体能够作用于印刷线路板上的每一个区域,气流必须具有足够的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易造成印刷线路板的抖动和元器件的移位。此外这种加热方式就热交换而言效率差、能耗高。u 红外加热风:红外加热风回流焊是在红外线加热的基础上追加了热风的循环,通过红外线和热风双重作用来实现被焊元器件加热的焊接方式。这种加热方式使炉内的温度更均匀,充分利用了红外线穿透力强,具有热效率高,能耗低的特点,同时又有效地克服了红外线加热方式的温差和遮蔽效应,弥补了热风加热方式对气体流动速度要求过快而造成不良影响。温度曲线0t温度曲线是施加于装配元件上的温度对时间的函数Y=F(T),体现为回流过程中印刷线路
4、板上某一给定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一条曲线。如图 1 所示,(图 1 给出的是一条较典型的RSS温度曲线)。图中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温度,曲线Y是一条随时间的增加温度不断发生变化的曲线。曲线Y在OtT坐标系中所包围的面积为被测点在整个回流焊接过程中所接收到的能量的总和。用能量的概念表示的温度曲线函数为 Y= d(T)。温度曲线又可分为 RSS曲线和RTS曲线。 o图 1温度T时间tY=F(T)u RSS曲线:(如图2)是一种由升温、保温、回流、冷却四个温度区间组成的温度曲线。其每个温度区间在整个回流焊接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升温区:通过缓慢加热的方式使印刷线路板从室温加热至135-170(SN6
5、3/PB37),升温速度一般在1-3/S。保温区:通过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使锡膏内的助焊剂发挥作用并适当散发。回流区:炉内的温度达到最高点,使锡膏液化,印刷线路板的焊盘和元器件的焊极之间形成合金,完成焊接过程。冷却区:对完成焊接的印刷线路板进行降温。o图 2温度T时间t升温区保温区回流区冷却区u RTS曲线:(如图3)是一种从升温至回流的温度曲线。可分为升温区和冷却区。升温区:占整个回流焊接过程的2/3,速度平缓一般为0.5-1.5/S。使印刷线路板的温度从室温升至峰值温度。冷却区:对完成焊接的印刷线路板进行降温。o图 3温度T时间t升温区冷却区u RSS曲线与RTS曲线的比较: RSS曲线:重
6、视温度与时间的结合,曲线的区间划分祥细,生产效率高,适应能力一般。适用于印刷线路板尺寸偏小,板上元器件体积较小、种类较少的产品。 RTS曲线:重视升温速率,曲线的区间划分模糊,生产效率不高,适应能力强。适用于印刷线路板尺寸较大,板上元器件体积较大、种类较多的产品。温度曲线的设定温度曲线是由回流焊炉的多个参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参数是传送带速度和温区的温度设定。传送带速度决定了印刷线路板暴露在每个温区的持续时间,增加持续时间可以使印刷线路板上元器件的温度更加接近该温区的设定温度。每个温区所用的持续时间的总和又决定了整个回流过程的处理时间。每个温区的温度设定影响印刷线路板通该温区
7、时温度的高低。印刷线路板在整个回流焊接过程中的升温速度则是传送带速和各温区的温度设定两个参数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合理的设定炉温参数才能得到理想的炉温曲线。现以最为常用的RSS曲线为例介绍一下炉温曲线的设定方法。u 链速的设定:设定温度曲线时第一个要考虑参数是传输带的速度设定,该设定将决定印刷线路板通过加热通道所花的时间。传送带速度的设定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获得。这里要引入一个指标,负载因子。负载因子:F=L/(L+s) L=基板的长,S=基板与基板间的间隔。负载因子的大小决定了生产过程中炉内的印刷线路板对炉内温度的影响程度。负载因子的数值越大炉内的温度越不稳定,一般取值在0.50.9之间。在
8、权衡了效率和炉温的稳定程度后建议取值为0.7-0.8。在知道生产的板长和生产节拍后就可以计算出传送带的传送速度(最慢值)。传送速度(最慢值)=印刷线路板长/0.8/生产节拍。传送速度(最快值)由锡膏的特性决定,绝大多数锡膏要求从升温开始到炉内峰值温度的时间应不少于180秒。这样就可以得出传送速度(最大值)=炉内加热区的长度/180S。在得出两个极限速度后就可以根据实际生产产品的难易程度选取适当的传送速度一般可取中间值。u 温区温度的设定:一个完整的RSS炉温曲线包括四个温区(如图2)。分别为: 预热区:其目的是将印刷线路板的温度从室温提升到锡膏内助焊剂发挥作用所需的活性温度135,温区的加热速
9、率应控制在每秒13,温度升得太快会引起某些缺陷,如陶瓷电容的细微裂纹。 保温区:其目的是将印刷线路板维持在某个特定温度范围并持续一段时间,使印刷线路板上各个区域的元器件温度相同,减少他们的相对温差,并使锡膏内部的助焊剂充分的发挥作用,去除元器件电极和焊盘表面的氧化物,从而提高焊接质量。一般普遍的活性温度范围是135-170(以SN63PB37为例),活性时间设定在60-90秒。如果活性温度设定过高会使助焊剂过早的失去除污的功能,温度太低助焊剂则发挥不了除污的作用。活性时间设定的过长会使锡膏内助焊剂的过度挥发,致使在焊接时缺少助焊剂的参与使焊点易氧化,润湿能力差,时间太短则参与焊接的助焊剂过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艺 回流 温度 曲线 设定 测量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6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