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金规范的类型与法律适用.docx
《违约金规范的类型与法律适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违约金规范的类型与法律适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违约金规范的类型与法律适用摘要:中国法上,有关违约金约定的法律适用,重要的问题不是违约金的类型,而是违约金规范的类型。有关违约金的法律规范,即民法典第585条,可分两个层次来看:第一个层次是确定法律规范的适用对象,形成定义性规范;第二个层次指引具体的法律适用,形成法律适用规范,可分为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定义性规范构建任意性规范或强制性规范适用的对象。法条并未明言时,其究竟属于任意性规范还是强制性规范,须依合理的法律解释而确定。由此,中国法上,有关违约金约定的“增加规范”应为任意性规范,而有关违约金约定的“酌减规范”应为强制性规范。其中,“酌减规范”的法律适用尤须注意个案中违约金约定在经济效
2、率等层面的特殊性。另外,也应注意,违约金支付义务应为第二次义务,就第一次义务,无须适用违约金酌减规范。关键词:违约金;定义性规范;法律适用规范;酌减规范目次一、违约金规范的类型二、违约金约定的解释与补充自治层次的法律适用三、酌减违约金一一管制层次的法律适用一、违约金规范的类型违约金约定,是替代法定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约定。“约定”首先属于自治领域。就自治领域加以规范时,可分两个层次来看:第一个层次是确定法律规范的适用对象,形成定义性规范;第二个层次指引具体的法律适用,可分为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任意性规范旨在对“约定”进行补充,仍停留在自治层次,而强制性规范旨在对“约定”进行干涉,则进入管制层
3、次。民法典第585条为有关违约金约定的法律规范,可从上述两个层次加以观察。第585条第1款内容为“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系定义性规范。按文义,以违约为支付条件,以一定数额或按一定计算方法得出的损失赔偿额为支付内容的约定,为该款所称之约定。定义性规定本身无法律适用内容,依据意思自治原理,若当事人约定的内容与该款不合,则非该款所称之约定。仅此而已,仅依据该款不能推出任何更多的内容。第585条第2款内容为“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
4、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系法律适用规范,前半句规定“违约金增加”相关内容,即“增加规范”,后半句规定“违约金适当减少”相关内容,即“酌减规范在法律适用上,就该款规范,基本问题是:该款规范属于强制性规范,抑或任意性规范?首先,后半句涉及的“酌减规范”,比较法和我国司法实践,多认为是强制性规范。所谓强制性规范,是指与之冲突的相反约定无效。“酌减规范”意在干涉而非顺应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干涉大致出于两方面理由:其一是公平,防止债权人盘剥债务人;其二是效率,防止当违约从社会角度看更有效率时,债务人因过高违约金而不得不守约履行。当事人常无法完全确定合同订立后的成本收
5、益情形,此种合同不完备,有可能导致过高违约金之约定。其次,前半句涉及的“增加规范”应为任意性规范。理由在于,约定违约金不得增加,或者预先放弃要求增加的权利,实为限制责任类的约定。限制责任类约定的效力应委诸相关规制条款的适用或类推适用,如民法典第506条有关免责条款无效的规定等,以维持法律价值评价体系的统一。另外,第585条第2款就增加违约金前提的表述为“低于”(造成的损失),而非“过分低于”,若将该款“增加规范”认定为强制性规范,则无法解释为何依该款强制酌减时,应限于违约金“过分高于”,而强制增加时,仅须“低于”即可。第585条第3款内容为“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
6、应当履行债务”,为法律适用规范,且为任意性规范。其意义在于:首先,揭示了违约金支付义务的通常属性,即损害赔偿责任之(全部或部分)替代。迟延履行并非履行不能,若并未因此而导致合同被解除,并不发生替代给付的损害赔偿责任,仅发生迟延损害赔偿责任。当事人之间未另有约定时,违约金责任仅替代迟延损害赔偿责任,不影响继续履行请求权。其次,若当事人明确约定:迟延履行时,不得要求继续履行,仅可以要求支付约定的违约金。此种约定不会因为抵触该款规定而无效,只是当事人之间约定的违约金不宜再被称为迟延违约金,而应另起名字To明了第585条三款规定的性质之后,可将该条关于违约金的规定总结为三个层次:第一,有约定按约定处理
7、(第1款);第二、没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按任意性规范处理(第2款前半句、第3款);第三、即使有相反约定,“酌减规范”亦应适用(第2款后半句)。前两个层次为自治层次,后一个层次为管制层次。二、违约金约定的解释与补充一一自治层次的法律适用“酌减规范”的强制性并不影响违约金约定的效力,而是影响“预先放弃酌减”或“不得酌减”等相反约定的效力。因此,在第585条视角下探求当事人违约金约定的内容无须考虑“酌减规范”,仅在自治视角下对当事人的违约金约定进行解释和补充。(一)违约金约定的解释第585条第1款的定义,为第2、3款界定了适用对象的最低限度要求。可简化表述为:第2、3款适用对象应为此种约定:“就某某
8、违约情事,应支付违约金若干元”。此种表述意味着约定时事先可以确定将来应支付的金额,即第1款所谓的“一定数额”;若约定时当事人认为事先不宜明确“一定数额”,只能给出数额的“计算方法”,那么,违约情事发生时,按该“计算方法”仍会得出“一定数额”,该“一定数额”仍为约定的结果,而非法定。因此,事后当违约情事发生时,违约金支付义务都表现为“应支付(约定的)一定数额二为了简化起见,可将违约金约定表述为事先约定“一定数额”的情形,即“就某某违约情事,应支付违约金若干元工假如当事人仅约定了“就某某违约情事,应支付违约金若干元”,但并未明确以下问题:就违约金支付,是否以损害发生为条件?是否排除了法定违约责任的
9、可归责性前提要求?是否可以和法定损害赔偿请求权一并主张?此时,若起争议,有赖立法或司法解释任意性规范的补充,或司法对其所作之解释或补充性解释。就前述两个问题,立法或司法解释并未提供任意性规范进行补充,因此,需要司法进行解释或补充性解释。解释或补充性解释时,应依赖具体案件中的违约金约定情形而定。未联系个案,就解释问题统一说明时,须有基本假定。这里,假定当事人约定的内容符合此种模式“就某某违约情事,应支付违约金若干元”。首先,无相反约定时,应解释或补充解释为违约金支付不以损害发生为条件。理由在于,假如以损害发生为条件,则债权人未能证明损失时,不可获得违约金,但倘能证明一元钱损失时,即可按约定获得全
10、部违约金。由此,O元和1元的差异将带来不支付违约金和支付违约金的差异,如此跳跃,难谓符合约定者双方的真实意思,也不能形成客观合理的解释。合同中没有异常明确的要求,不可解释为有此要求。其次,无相反约定时,应解释或补充解释为违约金约定不改变法定违约责任的可归责性前提要求。此时,应从违约金约定和法定违约责任条款之间的关系加以认识。法定违约责任的条款,如民法典第584条有关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第590条有关不可抗力免责的规定,应为任意性规范。通常模式下的违约金约定旨在全部或部分排除民法典第584条有关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的适用,但并非旨在排除民法典第590条有关不可抗力免责的规定的适用。其他涉及
11、违约责任可归责性前提的法律规定,也和民法典第590条一样,通常并非违约金约定排除适用的对象。违约金约定,通常乃有关损害赔偿额度的安排,影响的是违约责任构成中的损害以及与之相关的因果关系要件,不会影响违约责任构成的其他要件。最后,无相反约定时,应解释或补充解释为违约金支付义务不得和法定损害赔偿责任一并主张。如果违约金支付义务可以和法定损害赔偿责任一并主张,则该违约金约定具有鲜明的私人惩罚的特点,对当事人利益影响甚大,无自愿受罚的“受害人”明确同意,不宜作此解释。4(-)违约金约定的备缺类型一一预定损害赔偿最低额当事人之间仅约定了“就某某违约情事,应支付违约金若干元”时,若约定的违约情事发生,当事
12、人是否可以不请求违约金,而请求与违约情事相应的损害赔偿?此问题亦涉及对当事人自治内容的解释或填补。首先,解决此问题,应从第585条第2款前半句有关“增加规范”的性质入手。前文将该“增加规范”解释为任意性规范,这意味着,在该任意性规范设定的备缺类型一一当事人未做相反约定,即被认定的类型一一下,若法定可赔偿损失高于违约金时,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增加违约金。5由此意味着,法定可赔偿损失高于违约金的“剩余损失”仍可通过请求增加违约金的形式,得到赔偿。其次,既然如此,当事人直接请求法定的赔偿损失,效果上与请求增加违约金等同,自然也在第585条第2款前半句任意性规范所可推出的结论范围,没有相反约定
13、时,自无不可。最后,该任意性规范适用时,当事人不得同时请求违约金和赔偿全部损失(而非“剩余损失”)。因为若可同时请求赔偿全部损失和违约金,则允许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为由请求增加违约金,显然超出了该任意性规范的设定意旨。经由以上分析可知,第585条第2款前半句的任意性规范,就违约金,以预定损害赔偿最低额为备缺类型,当事人若做相反约定排除该任意性规范,亦可约定预定损害赔偿总额的违约金类型,亦可约定在法定损害赔偿之外支付的违约金类型。在预定损害赔偿最低额时,违约金之外,就“剩余损失二债权人仍可请求赔偿,此时违约金是对法定损害赔偿责任的部分替代;在预定损害赔偿总额时,违约金之外,就“
14、剩余损失”,债权人不可请求赔偿,此时违约金是对法定损害赔偿责任的全部替代。若当事人约定的是“预定损害赔偿总额”类型的违约金,在意思自治视角下,不宜认可债权人的法定损害赔偿请求权和违约金请求权的“选择性竞合”,因为此种竞合允许债权人抛开违约金约定,请求法定损害赔偿,当法定损害赔偿额高于违约金时,违反了预定损害赔偿总额的约定意旨,使其变相成为预定损害赔偿最低额。(三)违约金支付义务与违约责任的对应性“就某某违约情事,应支付违约金若干元”,此种违约金约定,不论其为预定损害赔偿总额型、预定损害赔偿最低额型,还是法定损害赔偿之外支付型,皆着眼于违约责任之构成,通常仅对损害及相关因果关系要件做了相应的排除
15、。因此,就特定的违约情事,违约金支付义务与(法定)违约责任具有对应性:非因损害不具备的缘故,违约责任不能发生时,违约金支付义务也不能发生;违约责任未被豁免时,违约金支付义务也不会被豁免;违约金支付义务根源于相应的违约情事。首先,违约责任不能发生时,违约金支付义务也不能发生。一般情况下,合同无效、不生效或可撤销时,由于不存在违约责任,因此,违约金支付义务也就不会发生。特殊情况下,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因本人未追认而不生效时,若无权代理人须按民法典第171条第2款“履行债务”时,相对人亦应履行相应义务。此时,合同所约定的违约金是否对双方适用?在无权代理人应承担履行利益赔偿,或相对人不履行相应义务而须
16、赔偿时,实质就是违约责任。由于违约金支付义务是对违约责任的部分或全部替代,因此,应认为合同所约定的违约金对双方都适用。另外,民法典第502条第2款中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当事人就报批义务的履行约定违约金时,自无不可,且违约金支付义务自不会因为合同未报批不生效而受影响。其次,违约责任未被豁免时,违约金支付义务也不会被豁免。此点主要涉及合同解除与违约金之关系。因违约而法定解除时,违约方须赔偿损失。“合同解除场合的损害赔偿,依然是违约损害赔偿”,其责任依
17、然是违约责任(民法典第566条第2款),即约定债务不履行的责任,而非法定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因此,就可导致违约责任发生的特定违约情事,当事人双方约定了违约金时,由于违约责任和违约金支付义务的对应性,违约金支付义务自然不会被豁免。另外,合意解除时,常常已经有违约情事(如履行迟延)发生。如果当事人并无免除既有违约责任的意思,那么,与该违约情事相对应的违约金支付义务并不会被免除。最后,违约金支付义务根源于相应的违约情事。就某一违约情事,首先可能发生法定损害赔偿责任。然后,须考察违约金约定针对的违约情事与该违约情事是否属于“同一情事”。若属于“同一情事”,可请求违约金;若不属于“同一情事”,则不可请求违
18、约金。三、酌减违约金一一管制层次的法律适用第585条第2款后半句的“酌减规范”属于强制性规范,体现了事后管制的特点,即事先并不否定违约金约定的效力,只是事后强制对过高违约金进行酌减,意味着事先若约定“不得酌减二则该约定无效。第585条第2款后半句的内容为:“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J其法律适用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违约金的判定标准、酌减准则(即“过分高于”或“适当减少”的判断)以及当事人请求的法律意义。(一)“酌减规范”视角下违约金的判定标准第585条第2款后半句的适用1 .违约金的类型与第585条第2款后半句的适用第585条第2款后
19、半句的“酌减规范”以第585条第1款所规定之违约金为其适用范围。凡符合第585条第1款所规定之情形,即约定“违约时应支付一定数额(包括事前仅确立计算方法而事后可以确定的一定数额)”者,皆可适用第585条第2款后半句的“酌减规范工首先,约定该“一定数额”在法定损害赔偿之外支付时,仍有第585条第2款后半句的适用。有观点将在法定损害赔偿之外支付的违约金称为“惩罚性违约金”,可与法定损害赔偿同时主张的违约金,则称为“赔偿性违约金”,并认为“惩罚性违约金”不在酌减规范的适用范围,对“惩罚性违约金”的规制仅可类推适用定金“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的相关法律规定。此种观点不宜支持,理由是:其一,自比较
20、法看,在有“酌减规范”的欧洲立法例中,似乎未见“酌减规范”之适用将此种“惩罚性违约金”予以排除的做法;,其二,此种“惩罚性违约金”会超出损害额是必然的,而“赔偿性违约金”会超出损害额仅是可能的,由此,以违约金超出损害额为视角,可能时,应适用“酌减规范”的强制性规范,必然时,反而不能适用“酌减规范”的强制性规范,轻重失衡并不合理;其三,就不能和法定损害赔偿同时主张的违约金支付请求权而言,若判定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二则意味着违约金和“造成的损失”相比有个差额,且该差额过大。“违约金是否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问题,即等同于“差额是否过大”的问题。由此,就法定损害赔偿之外支付的违约金适用“酌减规
21、范”而言,并无任何不同,亦属于“差额是否过大”问题的裁断。此时,所谓“惩罚性违约金”即构成差额。其次,约定的“一定数额”事先看,不论是否超出通常可预期损害,也不论债权人的目的和意图,皆有第585条第2款后半句的适用。以约定支付的“一定数额”和“预期损害”相比较,属于事前合同订立时的比较。以此为视角,可将违约时支付一定数额的约定分为两类:脱离预期损害型(为了讨论酌减,这里仅指“向上脱离二即高于预期损害)和贴合预期损害型。为防止债权人事先压榨债务人,法律可对双方约定进行事前的特别管制,就有关违约方须支付脱离预期损害金额的约定,否定其效力。M但是,除利息管制外,中国法上并无此类特别管制。另外,更无以
22、“违约时应支付一定金额”约定的债权人意图或目的一一意在赔偿还是意在惩罚或督促履约一一为视角,控制约定效力的特别管制。因此,在中国法上,以“一定数额”和“预期损害”相比较为视角,或者以债权人意图或目的为视角,讨论涉及违约金的各种分类,并无必要,,或引困扰。中国法上,“酌减规范”属于事后控制。事后控制违约金支付额时应考虑做出约定当事人的意图与约定时的“预期损害”,以维持管制和自治之间适度的平衡,此为“酌减规范”意旨的应有内容。2 .第585条第2款后半句的适用范围首先,虽然以违约为支付条件,但仅就损害赔偿的最高额做出约定的,不应适用“酌减规范理由是:其一,预定损害赔偿最高额,不同于预定损害赔偿的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违约金 规范 类型 法律 适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6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