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与跨学科: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双维拓展.docx
《跨文化与跨学科: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双维拓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与跨学科: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双维拓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跨文化与跨学科: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双维拓展文学思潮研究的特点与意义与中国本土文学的演进相比,西方文学史的展开明显呈“思潮”“运动”的形态,具有“革新”“革命”的特征。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颓废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等,一系列文学思潮和运动在交替或交叉中奔腾向前,牵引并勾勒出了西方文学史发展的脉络与轮廓。可以说,文学思潮是西方文学发展的一条红线,把握住了它,就等于把握住了西方文学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风貌。“批评家和文学史家都确信,虽然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类宽泛的描述性术语含义多样,但它们却是有价值且不可或缺的
2、。把作家、作品、主题或体裁描述为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的或现实主义的,就是运用一个有效的参照标准并由此展开进一步的考察和讨论。”也许正是基于此种原因,在西方学界,文学思潮研究历来是文学史研究的主战场,其研究成果亦可谓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与之相比,国内学界这方面的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亟待拓展与深化。笔者以为,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拓展与深化,离不开跨文化与跨学科两个维度,西方文学思潮研究本身也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所谓“文学思潮”(LiteraoTrends),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思想倾向、艺术追求和广泛影响的文学潮流。文学思潮研究是“史”和“论”的结合,同时又与作家、
3、作品的研究密切相关;“史”的梳理与论证以作家作品为基础和个案,“论”的展开与提炼以作家作品为依据和归宿。因此,文学思潮研究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性、理论性、宏观性和综合性工程。“基础性”意味着文学思潮的研究为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坐标,赋予文学史的研究以系统的目标指向和整体的纲领统摄;“理论性”意味着通过文学思潮的研究有可能将关于作家作品和文学史现象的研究在理论概括与抽象提炼后,上升到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层面;“宏观性”意味着文学思潮的研究虽然离不开具体的作家作品,但又不拘泥于作家作品,而是从“源”与“流”的角度梳理文学史演变与发展的渊源关系、流变方式及路径、影响,使文学史研究具有宏
4、阔的视野;“综合性”意味着文学思潮的研究是关于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思想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使文学史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成为可能。与个案化的作家、作品研究相比,以“基础性”“理论性”“宏观性”与“综合性”见长的西方文学思潮研究,成为西方文学史研究的中枢地带,这也决定了它在西方文学史研究中的难度和重要性,以及在外国文学学科建设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早已归入沉寂,当然也颇有收获,但如何突破文学史写作中的“瓶颈”,却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土各种集体“编撰”出来的西方文学史著作或外国文学史教材,大多呈现为作家列传和作品介绍,对文学历史的展开,既缺乏生
5、动真实的描述,又缺乏有说服力的深度阐释;同时,这种文学史著作或教材的常见做法是用偏于狭隘的文学史观推演出的观念去简单地论定作家、作品。此等情形为何长期、普遍存在,我们可以用文学(史)研究中文学思潮研究这一综合性层面的缺席来解释,而这也或许正是重写西方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长期难以获得突破的“瓶颈”所在。在当下过于浮躁的时代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中,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切实有效地进行西方文学思潮研究,乃是一个矗立在学人面前的既带有总体性又带有突破性的重大学术工程,它的推进与实施,对提升国内外国文学史的研究水平,推进外国文学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拓展与深化西方文学思潮的研究呢?文学思潮
6、研究与跨文化比较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它要求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其间,“跨文化”是前提,“比较”是基本手段与方法。反之,比较文学之跨文化研究必然具有超文化、超民族的国际意识。就文学研究的视野、理念和方法论而言,任何形态和国别的文学研究,都离不开跨文化比较的宏观透视和大视野参照,由此可辨析、阐发异质文化背景下文学的差异性、同一性和人类文学之可通约性。对此,笔者曾经有过专题论述:比较文学之本质属性是文学的跨文化研究,这种研究至少在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展开。比较文学的研究可以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的理解与交流,促进异质文化环境中文学的发展,进而推动人类总体文
7、学的发展。尤其是,比较文学可以通过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的研究,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对话、交流与认同。因此,比较文学不仅以异质文化视野为研究的前提,而且以异质文化的互认、互补为终极目的,它有助于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使之在互认的基础上达到互补共存,使人类文学与文化处于普适性与多元化的良性生存状态。从西方文学史发展的角度看,一种文学思潮产生后通常都会蔓延至多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其国际性和世界性特征十分明显。19世纪,欧洲世界性、国际化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催生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大文学思潮,并且促其流行、蔓延至欧美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随着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的世界性发展,西方
8、与东方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这些文学思潮也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进程。就此而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及19世纪末西方的其他文学思潮,其“世界文学”属性与特征是显著的,它们的产生、发展与流变,称得上宽泛意义上的“世界文学”范式。因此,西方文学思潮研究在方法与理念上必然是跨文化、跨国别、跨民族的。正是19世纪欧洲国际性、世界性文学思潮的出现与传播,唤醒了文学研究者对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审视的自觉,文学研究中的跨文化比较意识由此凸显,“比较文学”(以后发展为新学科)也应运而生。可以说,西方文学思潮与生俱来是一种国际化和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因此,西方
9、文学思潮的研究需要比较文学的方法与理念;换言之,西方文学思潮的研究必然同时隶属于西方文学史研究和比较文学的范畴。较早对欧洲19世纪文学思潮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著名的丹麦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他的六卷本皇皇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虽然没有出现“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之类的概念(这种概念是后人概括出来的),但是,就其以文学“主流”(maincurrents)为研究主体这一客观事实而论,他的这种研究既属于文学史研究,也属于文学思潮研究。就此而论,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就是对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国际化”“世界性”文学思潮的开拓性、总结性研究,这部巨著既是特定时期的断代“欧洲文学史”著
10、作,也是“欧洲文学思潮发展史”著作。不仅如此,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又是一种“比较文学”的代表性著作一一因为该著作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及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卜九世纪文学:勃兰兑斯在该著作中以纵横恣肆的笔触和比较文学的方法,对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学主潮予以对照研究,分析同一文学思潮在不同国家呈现的不同风格与特点,同时也归纳提炼出共同特征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理念。勃兰兑斯没有在书中提到“比较文学”这个学术术语,但在全书一开头的“引言”中却反复提到了方法意义上的“比较研究”。他说,19世纪欧洲文学中存在着“某些主要作家
11、集团和运动”,要对它们做深入的了解,“只有对欧洲文学作一番比较研究”。“在进行这样的研究时,我打算同时对法国、德国和英国文学中最重要运动的发展过程加以描述。这样的比较研究有两个好处,一是把外国文学摆到我们跟前,便于我们吸收,一是把我们自己的文学摆到一定的距离,使我们对它获得符合实际的认识。离眼睛太近和太远的东西都看不真切。”在勃兰兑斯的“比较研究”中,既包括了其本国(丹麦)之外的不同国家(法国、德国和英国等)文学之间的比较,也包括了它们与丹麦文学本身之间的比较。按照我们今天的“比较文学”概念来看,这属于跨国别、跨民族和跨文化比较研究,所以认定这种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是顺理成章的。从这个意义上
12、讲,勃兰兑斯是最早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其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是较早的比较文学研究典籍之一。从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角度看,勃兰兑斯的这种研究有什么优长之处呢?在此,笔者联想到了日本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潮论。该著可以说是日本乃至亚洲最早系统研究西方文学思潮的著作。厨川白村自称,他写作该著的原因是要突破传统的文学史研究缺乏“系统的组织的机制”。他说,“讲到西洋文艺研究,则其第一步,当先说明近世一切文艺所要求的历史的发展。即奔流于文艺根底的思潮,其源系来自何处,到了今日经过了怎样的变迁,现代文艺的主潮当加以怎样的历史解释。关于这一点,我想竭力的加以首尾一贯的、综合
13、的说明”。正是出于这种追根溯源、系统思维的研究理念,他认为,过去的“许多的文学史和美术史”研究,“徒将著名的作品及作家,依着年代的顺序,罗列叙述”,“单说这作品有味、那作品美妙等不着边际的话”,即缺乏“系统的组织的机制”。厨川白村的这种理念正好与勃兰兑斯不谋而合。作为一种文学史研究,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既有个别国家、个别作家作品的局部研究,更有作家群体和多国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能够从个别上升到群体与一般、从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显示了研究的“系统的组织的机制”。对此,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前言”中有一段生动而精辟的表述:如果从历史的观点看,尽管一本书是一件完美、完整的艺术品,它却只
14、是从无边无际的一张网上剪下来的一小块。从美学上考虑,它的内容,它创作的主导思想,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无需把作者和创作环境当作一个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而从历史的角度考虑,这本书却透露了作者的思想特点、,就像“果”反映了“因”一样要了解作者的思想特点,又必须对影响他发展的知识界和他周围的气氛有所了解。勃兰兑斯在上述文字中,把文学史比作“一张网”,把一部作品比作从网上剪下来的“一小块”。这“一小块”只有放到“一张网”中一一特定阶段的文学史网络、文学思潮历史境遇以及互相影响的文学“集团”中一一做比照研究,才可以分析出这个作家或作品之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创新性贡献和历史地位等。在这部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中
15、,勃兰兑斯从整体的、局部的和联系的理念出发,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把作家、作品和国别的文学现象,视作特定历史阶段之时代精神的局部,并把它们放在文学思潮发展的国际性网络中予以比较分析与研究,从而揭示其共性与个性。比如,他把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分作六个不同的文学集团”,“把它们看做是构成大戏的六个场景”,“是一个带有戏剧的形式与特征的历史运动”。第一个场景是卢梭启发下的法国流亡文学;第二个场景是德国天主教性质的浪漫派;第三个场景是法国王政复辟后拉马丁和雨果等作家;第四个场景是英国的拜伦及其同时代的诗人们;第五个场景是七月革命前不久的法国浪漫派,主要是马奈、雨果、拉马丁、缪塞、乔治桑等;第六个场景是
16、青年德意志的作家海涅、波内尔,以及同时代的部分法国作家。勃兰兑斯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团体的浪漫派作家和作品在时代、精神、历史、空间等诸多方面的纵横交错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学集团(场景)的盛衰流变和个性特征。后来,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保罗梵第根(PaUIVanTieghem)于1948年写的欧洲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则是从更广泛的范围研究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涉及的国家有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匈牙利等,这是一种更自觉的比较文学,但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也是文学思潮。意大利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马里奥普拉兹(MarioPraz)的浪漫的痛苦(1933)则从性爱引起的痛苦的角度比较分析了欧洲
17、不同国家的浪漫主义文学。美国的比较文学学者亨利雷马克(HenryH.H.Remak)的论文西欧浪漫主义的定义和范围,较为详细地比较了西欧不同国家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的特点,以及浪漫主义观念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异同。美国的文学理论家R.韦勒克(Ren存Wellek)通过一系列的论文考察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的流变,其研究理念也属于比较文学。他指出:“浪漫主义怎样首先在德国形成思潮,施莱格尔兄弟怎样首先提出浪漫主义是进步的、有机的、可塑的概念,以与保守的、机械的、平面的古典主义相区别,浪漫主义的概念如何传入英、法诸国,而后形成一个全欧性的运动。”这是在比较分析中论述
18、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国际性传播及其本质特征。韦勒克对现实主义的研究也是这样,他在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中,就从“现实主义”名词术语的考证分析拓展到现实主义思潮的产生和跨国别发展,其间辨析了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各自特征和异同,等等。这种在比较文学理念与方法指导下的文学史研究,其所达到的理论的和历史的高度通常是仅限于国别的作家作品研究所难以企及的,并且也避免了厨川白村所说的那种“单说这作品有味、那作品美妙等不着边际的话”的弊端。可以说,深度而全面的外国文学史研究离不开西方文学思潮的研究,而西方文学思潮的研究又必然离不开比较文学的理念与方法,所以,跨文化比较则是拓展与深化西方
19、文学思潮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学思潮研究与跨学科比较除了跨民族、跨文化研究之外,跨学科研究也是比较文学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对文学进行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又一本质特征,是比较文学在另一个维度上的“跨”。在当下本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特别在外国文学研究界,其热度尤甚。“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对于世界文学的研究也大有裨益,因为世界文学的研究除了理清各民族文学的发展脉络,还应该与世界美术史、音乐史乃至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宗教史等进行比较,从而概括出世界文学史发展的独特规律和风格特征。”在西方文学史上,任何一个文学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跨学科 西方 文学 思潮 研究 拓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6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