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课后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章答案i.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博士论文研究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答:1690年,德国人托俾厄斯波伊瑟写的博士论文关于新闻报道是世界上第一篇新闻理论论文。其研究的主要理论问题有:(1)新闻的定义指世界各地近来发生的各种事情或者告知。(2)新闻报道的起源他将新闻报道的起源归因于“部分出于人们的好奇心,部分出于人们的占有欲望,二者共同造就了新闻和报纸的销售新闻报道需要把值得记录的事物,从空洞分散的流言、微不足道的怀疑和平淡琐碎的事物中辨别出来。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新闻理论经历了哪三个时期?它们各自的特征有哪些?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新闻理论经历的三个时期及其各自特征如下:(1)拨乱反正时
2、期(19781984年)内容新闻理论研究的恢复,以197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后来改名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成立为标志。1980年2月,北京主要几家中央媒体以单位名义成立北京新闻学会(后来改名为首都新闻学会)。同时,恢复高考招生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北京广播学院等,在恢复新闻学教学的同时,也开始了新闻理论的研究。特点a.新闻学界在什么是新闻、传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如何理解新闻真实、新闻要客观等新闻理论的基本理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分歧。b.新闻理论恢复后开始召开研讨会,新闻理论恢复研究后的两次最早的研讨会规模很小,即197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性讨论会、1979
3、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性讨论会,第三次新闻学界的讨论会规模比较大,影响全国,即1980年5月在兰州召开的西北五省区新闻学讨论会。c.新闻开始回归学术,多位研究学者发表学术论著。(2)新闻改革研究的高涨时期(19841989年上半年)内容1984年关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议论开始“热”起来,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等译著使人们的兴奋点重新转向了信息社会和信息革命,这些话题自然涉及传媒的转型和发展。中国报业大发展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报纸结构形成。全国开始实行四级办广播电视,电视观众在20世纪80年代超过报纸,电视成为第一媒体。特点中国的新闻理论与政治有难以分清的密切联系,因为新闻传播相当程度上是
4、政治的一部分,因而它的自身调整能力需要依靠政治权力的支持而获得发展动力。学界过多地介入其实需要由政界解决的事项,便注定了必须重新回归自身的命运。(3)短暂的过渡时期(1989年下半年一1992年上半年)内容鉴于1989年发生的政治风波,各新闻单位和新闻教学研究单位进行清查,清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1989年11月28日,江泽民在中宣部举办的“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发表了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其核心观点是:舆论导向非常重要;稳定压倒一切。特点新闻业以战备的姿态,包括武战、文战,扎扎实实地、迅速有效地为新闻舆论战线防止和平演变进行政治准备、思想准备、理论准备、组织准备和业务准备,有组织有
5、系统地在报刊上一个观点一个观点地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学。3.王中的新闻理论观点有哪些?答:王中的新闻理论观点包括:1981年,复旦大学教师王中在新闻大学上连续发表的几篇论新闻、论宣传的文章,对过去的一些新闻学观点进行了清理。(1)他认为,“报纸要根据读者需要来办,这是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离开了读者的需要,只把报纸当做党的宣传武器,不把它当成读者要花五分钱购买的一种商品,报纸必然不会受读者欢迎”。(2) “报纸有两重性,一重宣传工具,一重商品。”(3)他主张要区分新闻与宣传,两者有联系,但要注意区别。(4)他关于新闻的定义为“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4.甘惜分提出怎样的新闻改革建议?答:甘惜分
6、提出的新闻改革建议包括:(1)1980年,甘惜分油印了他的新闻理论基础书稿征求意见,该书成为1949年以后中国第一本关于新闻理论的书,主要内容是党报理论。1982年新闻系铅印该书,198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甘惜分关于新闻的定义为“新闻是报道和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的手段(3) 1987年10月4日,甘惜分教授写就关于新闻改革的建议书关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体制改革,提出“多种声音,一个方向”。他认为“人民的声音就是多种声音”,“多种声音就是多元化”,“要改变片面强调舆论一律的观念,树立在社会主义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各种报纸可以发表不同意见的观念。”5.谈谈中国历史上新闻
7、理论研究的两个起点。答:中国历史上新闻理论研究的两个起点包括:(1)中国新闻理论的起点之一:1896年梁启超的政治新闻理论。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年24岁。他强调报刊的作用是“通上下”。这篇文章标志着中国政治新闻理论传统的开始。梁启超把报刊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来还引进并论证了一系列关于出版自由、第四种族、舆论监督等西方的新闻理论,将这些理念服务于政治斗争。他把新闻理论视为“术”和器。将报刊视为“政本之本,教师之师”,赋予报刊难以承受的重任:“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堕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I)中国新闻理论的起点之二:1918年徐宝璜的学术新闻理论
8、。学术新闻理论,即职业新闻理论,引进者徐宝璜,时年24岁,是中国最早在美国学习新闻学的留学生之一。1918年东方杂志连载徐宝璜的文章新闻学大意。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半年后改名为“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学术新闻学的开始,也是中国大学新闻教育的开端,当时研究会的两位导师是徐宝璜、邵飘萍。邵飘萍在讲课中论述了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即“以新闻为本位6 .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中国新闻研究理论的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答: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中国新闻研究理论的状况发生的变化包括:(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拉开了距离,过去人们的注意力除了政治没有
9、其他,现在,政治家、新闻传播学者、传媒的具体主办者各自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他们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已经能够大体分清各自的领域。因此,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广度明显加大,并开始向研究的纵深发展。(2)这个时期新闻学研究更看重学术化和研究的规范化,出现了一批学术成果;同时,传媒作为文化产业而产生的经营管理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新闻学研究呈现多元,相比过去都绑在“政治”这棵树上,这是一种进步。(3)在改善大众传播媒介结构,增加报刊种类,形成竞争机制方面,在新闻单位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责任制方面,在改进新闻宣传的内容和方式,增加信息量方面,发挥多种功能方面,都迈出了步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比
10、较明显的成效。(I)新闻理论可以划分为新闻基本理念研究、新闻法治和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新媒体理论研究等内容。(2)网络传播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中国普及,新闻传播学界迅速抓住了这个研究话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1998年出版第一本专著,2001年出版第一套教材。随后的数年内,又出现较多的关于新传媒的论著和成套教材。这方面的论著和教材总体质量不高,近年才出现一些较有理论深度的文章。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论著以描述为主,然而传播科技的发展变化迅速,描述很快过时,而在理论论证方面把握新媒体的本质、提升人们对此的认识,显得不够。7 .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所谓“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1、答: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所谓“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关于新闻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报纸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工当时所有与新闻工作相关的理论表述,都离不开这个核心观点。传媒成为打倒一切的宣判者。其具体观点有:(1)新闻事业不仅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且进一步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即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工具。这是当时错误观点的核心,这样的表述,将“文化大革命”前已经发生的“一言堂现象推到了极端。传媒是精神单位,不是专政机关,而“文化大革命”中传媒说谁是坏人,谁就即刻被打倒,传媒实际上变成了暴力机关,这是对传媒职能的极大歪曲。(1)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新闻工
12、作的根本任务。党领导下的传媒负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但传媒的基本职责是提供新闻,完全否认这一点,将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新闻工作的根本任务,促成的是全国思想上的绝对专制。(2)新闻媒介要把深入持久的大批判作为基本内容和工作方式。这种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开始于1957年。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传媒凌驾于司法之上,报纸点了谁的名,谁便顿时变成了叛徒、特务、走资派等等,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于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成为解决思想分歧的普遍方式。(3)工人、贫下中农要到新闻单位担任领导工作,“打破知识分子成堆的状况”。新闻传媒是文化机构,各个工作岗位都需要有文化的人来担当。然而,那时很多传媒的主要领导人
13、是没有文化的工人、贫下中农,于是,传媒工作出现一种独特的现象:愚昧统治文明。“四人帮”被打倒以后的两年内,由于当时的党中央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故那时的新闻理论仍然沿用原来的政治话语。第2单元1章答案1.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宣传?学习本课之后你能给出自己对“新闻”的定义吗?答:(1)新闻的定义新闻就是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没有特别的目的。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2)宣传的定义宣传不仅可以通过传媒,还可以通过其他路径传播,它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就是一种试图控制目标受众的态度和观点的沟通技术。宣
14、传的目的在于改变或巩固目标受众的现有信念体系、价值观构成以及政治立场,塑造有利于宣传者的态度。宣传根据需要会直接针对设想的受众群体以至整个社会,大众媒体只是宣传的一种载体形式。宣传还可以通过演讲、广告、歌曲、招贴画、传单等等进行。宣传是政治体制的一个功能,通过它可以获得政治权力或捍卫政治权力。宣传的内容多少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但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显得尽量客观,将自我利益的观点尽量“自然化”。出于策略的需要,宣传会采取公众话语或公开的对话形式,但是它总是指向预先设定的目标,宣传技术专家会小心谨慎地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宣传总体上是一种单向传播。(3)学习本课之后,自己对“新闻”的定义
15、新闻是客观发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叙述。2 .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差异有哪些?答: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差异包括:(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信息,是减少人们不确定或模糊程度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关涉新近发生的事实,它即是新闻,因为它消除或减少了人们对新近发生的某个事情的疑惑。宣传更注重的是外在的程式或形式,通过形式传达的某种观念,可能会给参与者留下印象,这就是宣传的作用。(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新闻只是信息的一类,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与众不同的事实的信息。宣传的内容,通常多数对接受者来说是已知的,通过反复讲、经常讲,接受者加深了印象,观点渗透到接受者的头脑里,熟悉到脱口而出、说出来没有感觉的地
16、步。这种情形,是宣传的成功,说明这些词句已经成为一种舆论环境了,但这也是宣传的失败,因为人们只在词句的发音和对字形的识别层面接受了它们。(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描述的是新、异的具体事实,即使传媒的版面或新闻节目冠以“新闻”的标识,仍然不会有受众,寻求新闻的人们不会接受无新闻的“新闻”版面或“新闻”节目。 宣传的目的是向接受者灌输观点或对某种事物的认同。(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必须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一旦别人抢先发布或公众知道了就会顿时变得毫无价值。新闻讲时效,几乎是无条件的,这是新闻的职业竞争使然。宣传有时候也讲时效,但多数情况下更讲究时机,宣传者要选择一个能够产生最大
17、宣传效果、对宣传者最有利的时机。宣传要权衡利弊,选择宣传的时机背后,是对更大的政治或商业利益的追求。(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目的,这在人际新闻传播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宣传有明确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接受某种思想观念,进而控制人们的行为,宣传的本质就是“操纵(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工作报告一件事实,要把事实的各方面都说到,而且要给予各方说话的机会,不然别人会说你不公正、不客观。甚至编辑在编排版面的时候,也要考虑版面内容的平衡。宣传者习惯于突出对自身有利的方面,有意无意地遮蔽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宣传是一种社会行为,因而还要遵循宣传伦理。以宣传为目的传播,可能会存在
18、道德悖论(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我国的传媒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要学会在宣传中“以新闻为本位”,以传媒人的新闻职业意识为基础,做好官传。3 .新闻的特性有哪些?答:新闻的特性包括:(I)新闻重信息。信息,是减少人们不确定或模糊程度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关涉新近发生的事实,它即是新闻,因为它消除或减少了人们对新近发生的某个事情的疑惑。(2)新闻重新异。新闻只是信息的一类,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与众不同、奇艺非常的事实信息。(3)新闻重事实。新闻描述的是新、异的具体事实,即使传媒的版面或新闻节目冠以“新闻”的标识,仍然不会有受众,寻求新闻的人们不会接受无新闻的“新闻”版面或“新闻”节目。(4)新闻
19、重时效。新闻必须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一旦别人抢先发布或公众知道了就会顿时变得毫无价值。新闻讲时效,几乎是无条件的,这是新闻的职业竞争使然。(5)新闻重沟通。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目的,这在人际新闻传播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6)新闻重平衡。新闻工作报告一件事实,要把事实的各方面都说到,而且要给予各方说话的机会,不然别人会说你不公正、不客观。甚至编辑在编排版面的时候,也要考虑版面内容的平衡。4 .当代“大众自我传播”与以往传统的大众传播有何不同?答: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种资源强大、以点对面的新闻生产的工业化过程。现在,大众传媒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主流,但西班牙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所说的“大众自我传
20、播”已踏上舞台。(1)“大众自我传播”首先是一种大众传播,因为这种传播形式能将信息扩散到全球的受众,同时,这种传播又是一种自我传播,因为信息是由自己生产出来的,那些潜在的信息接收者也是自主确定的,传播网络中检索特定的信息和内容也是自我选择的。因此,大众自我传播模式是一种受众自我选择、自我创造、自我传播的形式,其潜在的受众遍布全球网络范围之内。(I)卡斯特还指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大众自我传播这三种传播形式是共存的、互动的,并且彼此补充,它们不是用一种传播形式代替另一种传播形式。这种具有新历史意义的传播形式,将所有这些传播形式勾链为一种混合物,一种互动的电子超文本,这个电子超文本容纳、混合,并
21、且重新整合了人类互动中的所有文化表达。(2)随着大众自我传播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化媒体的广泛使用促进了传播网络水平的发展。网络用户现在可以使用博客、微博、微信、扎客等,建立他们自己的大众传播系统。5 .中西历史上“新闻”内涵在理解上有哪些差异?答:中西历史上“新闻”内涵在理解上的差异包括:(1)欧洲历史上的“新闻”内涵圣经“新约,使徒行传”(公元12世纪)中的“新闻”一词,是指新鲜的故事:“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初叙述德国柏林市民的活动时引证了圣经的这段话,并写道:“他们不也是只顾听听看看有什么新闻么?”关于意大利的小城庞贝被火山灰埋没的最
22、早新闻通讯79年8月24日那天,写于公元104年,作者是古罗马帝国的作家小普林尼,而事实发生在79年。他采访的是他的舅舅一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的罗马帝国地中海舰队司令,他的舅舅亲历了火山灰埋没庞贝城的过程。79年8月24日那天很像现在的新闻通讯,事件与记录在时间上相差25年,那时历史与新闻是混淆的,人们将关于庞培的记载作为新闻看待。英语早年在欧洲很落后,直到1603年才成为英国的国语,成熟很晚。英文news一词,源于古希腊。牛津词典将新闻解释为“新鲜报道”。最早的德语“新闻”一词,源于德国北部俗语“报道”,指商旅传播的趣闻轶事。15世纪,演化为“在时间上绝对新颖的事物”。16世纪后,被用作印刷物的
23、代名词,即“报纸”。现在这个词已经完全没有新闻的含义,就是指报纸,但它的原意是新闻。(2)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中国商朝第一个国王商汤王(公元前17世纪),对“新”提出了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至明明德,穷至事物之理焉。春秋时代的孔子的学生编纂的他的语录论语共492章,涉及信息传播的字很多。孔子对内涵具有“新”的内容的要求是保守的,他要求人们“多闻”,但不是为了获知新知识、新事实、新观念,首先提出的是伦理要求,是“善”。在中国古代的民间,对于新闻的理解,本能地是指最近听说的、发生的事情。“新闻”一词在宋代,开始特指非官方的消息,但新闻一词不入主流话语。在强大的历史惯性之下,
24、中国新闻传播中宣传成分不可避免地比较浓重。对此份历史遗产的特点,我们要很清楚;同时,要努力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客观、公正、全面、真实地服务于公众的新闻需求。(3)两者宣传色彩的浓重程度不同西方社会中新闻与宣传在多数时期是在两条线上各自活动,没有形成牢固的新闻、宣传合一的传统;而在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中,要求“文以载道、即宣传官方的道统,是官方社会教化的一部分。至今中国的新闻中仍含有较多的宣传色彩。6 .简述西方常见的七种宣传方法及其运用。答:西方常见的七种宣传方法及其运用的内容具体如下:(1)加以恶名加以恶名,又称标签法(namecalling),即给一种观点(或人物、事物)贴上坏标签,使人
25、们不经验证就对某种观点、某个人、某一事物持反感态度并加以谴责。(2)美化美化,又称光晕效应”(glitteringgenerality),即把某种观点(或人物、事物)与一个美好的词联系起来,使人不经验证而接受、赞许某观点、某人、某事物。(3)假借假借(transfer),即以某种受人尊敬的权威、公认的信誉加之于另一事物之上,使后者更易为人接受。(4)现身说法现身说法,又称佐证法(testimonial),即请某个受尊敬的或被憎恨的人来评价某个观点、产品、人物的好坏,以达到褒扬或贬抑对象的目的。(5)以平民百姓自居以平民百姓(plainfolks)自居,即说话人企图让人们相信他和他的观点都是好的
26、,因为他属于人民,来自普通的老百姓。这是西方民主社会的一种宣传特征,因为议员、总统是要靠选民的选票决定的,面对公众,当事人要赢得信任,就要尽可能显示出自己与平民是一家,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6)洗牌作弊洗牌作弊(CardStaCking),即选择并运用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论证,以使某个观点、方案、人物、产品处于有利的或最不利的情况之下。(7)号召随大流号召随大流,又称“巡游花车法”(bandwagon),即企图让人们相信,我们所属的那个群体都已接受他们的方案,人人都如此,我也如此吧!7 .简述我国常见的七种宣传策略和技巧及其运用。答:我国常见的七种宣传策略和技巧及其运用的内容具体如下:(1)“最大
27、一最大”策略“最大一最大”策略是指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2)求同存异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宣传策略。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3) “无我”策略“无我”策略是指宣传中强调没有“我”的利益,特别是没有个人的私利,拿出各种论据来证明这一点,仿佛不是为了“我”的利益,这很能动员群众参与到某种事业中。当然,这其中不可能没有宣传者的利益,只是不公开说出来而已。(4) “小骂大帮忙”这曾是对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主办的新记大公报与国民党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的一种说法,现在的学术研究认为不是这样。这一宣传方式的效果在于,在
28、无碍大局的条件下让不同意见者适当得到表达,彰显执政者的开明。这种方法对当权者来说,总体效果是好的。(5)适可而止这是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在宣传中的表现,即在宣传的量上把握好分寸。(6)微调在宣传上不出现过大的变动,在传播中有计划地缓慢地改变观点,最终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把原来的观点调整为现在的观点。这一宣传策略,目的是让人们缓慢地改变陈旧的观点,逐渐适应改革开放的新环境。(7)强调移情,扮演角色这要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种情形的宣传,在中国这个讲人情的社会里尤其有效。宣传,带有强烈的主观目的,各种宣传方式都在努力适应人的交往心理,并与具体环境相关。但是,有些宣传方法存在明显的手段不正当的问题
29、。宣传并非坏事,但不能不择手段,不能无伦理的约束。第2单元2章答案1.什么是新闻价值?答:(1)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新闻价值对接收者来说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它或满足对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单纯的获知、兴趣、认同感需要),或帮助自己对利益相关的事情(物质利益、情感需要、安全需要等)作出决策。(2)事实是客观的事实是客观的,这种判断虽然是主观的,但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实认识的基础之上。(3)相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但在共同“不知”和一定程度的共同兴趣的条件下,人们对相当多的事实具有较为相同的“价值判断”。(4)满足接收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对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收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贯彻这个标准,有可能在最大的层面上拥有受众;同时,传播者也可以获得较多的交换价值或宣传效用。(5)“使用价值”受众接收某条新闻,通常出于对其“使用价值”(包括由于好奇而对事件了解的愿望)的判断。传播者发出某条新闻,一般基于受众对新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6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