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域主义与国家经济安全.docx
《经济区域主义与国家经济安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区域主义与国家经济安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後海嘯時代東亞經濟整合的產業基礎龔明鑫 呂曜志第一節 前言一、 經濟區域主義與國家經濟安全冷戰之後主導國際關係變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是經濟的全球化,其特徵之一是生產要素除持續往已開發國家新產業流動之外,亦大量從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特別是向東亞國家流動與累積。東亞國家就歷史上過去大部分是帝國主義殖民區域,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仍保有部分殖民地的特殊性,故在對外開放,接受國際資本作為發展基礎的模式上,日本,四小龍,以致於後來的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歷經以關鍵資源與最終市場兩頭在外,發展加工貿易型經濟的模式。故東亞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貿易往來以及國際分工上,形成了區域國家間互賴關係的深化和廣化,因
2、此跨國資源的分配與整合、分工體系的穩定機制等問題,逐漸成為東亞國家經濟安全上的重要議題,各國在關切的經貿主軸上呈現了多角連結與重疊現象。在經貿高度多方互賴的關係中,國家所受的安全威脅是多面向的,不再是過去現實主義所強調的武力威脅,單一國家的經濟問題也可能對其他存在產業分工關係的國家形成國家經濟安全威脅。因此,單一國家的政府政策不但在國際經貿秩序上的決定權逐漸弱化,維繫本身國家經濟安全的能耐也被削弱,必須透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才能夠妥善促使整個互賴主體因應全球經濟的情勢變化。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資本主義全球化下,各國本身的經濟安全考量,是促使經濟層面區域主義興起的主因之一,而東亞區域各國本身的經濟
3、安全又繫於區域間的產業互動基礎,因此產業鏈關係對東亞區域經濟主義的發展具有決定性關係。Walter (1995)指出,冷戰結束後帶來的非典型安全威脅,是經濟區域主義興起的結構性原因之一。Achrya (2001),Narine(1998) 亦指出對區域安全的集體認同,以及因應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是東亞區域主義的核心概念。然而,區域經濟整合的安排形式,基本上乃是由區域本身的特色和國際與該區域的互動所決定,本身可以透過雙邊互惠行為(RTA、FTA等雙邊主義模式),也可以透過全球霸權在區域層次上的安排(如採多邊主義的國際組織),但不論何種形式,經濟區域主義的基礎根植於跨國間企業層次的產業活動關聯
4、,以及國家層次的國家經濟安全共同利益(陳麗劦, 2005)。二、 東亞經濟區域主義的背景東亞的經濟區域主義,推動的主因基本上也根源於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產業跨國網路效應。然而與歐洲區域主義不同之處在於,東亞區域主義的經濟與政治層面上步調並不一致,兩者之間的相互回饋效果也並不明顯。東亞因為受到冷戰時期美蘇勢力的影響,長期劃分為兩極陣營而缺乏交流與信任。冷戰結束後,美國透過扶植東亞新興工業國家進行出口擴張,在東亞一度取得政經的主導地位,但在1980年代中期廣場協議(Plaza Accord)之後, 1985年美、日、英、法、西德5個工業國家財長和央行行長秘密會晤並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聯合干預外匯市
5、場,使美元對日元、德國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從而導致日元以及其他東亞主要貨幣顯著升值,而後造成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勞力密集性工業開始面臨工資上漲與產業外移趨勢。東亞網路生產結構的觸角逐漸延伸至中國與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這些國家在經濟制度的開放改革與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卻也突顯出東亞區域在權力分佈上存在多極體系並缺乏區域內制度性協商平台的問題。因此東亞在經濟區域主義上雖然由於網路生產結構,以及企業間結合的市場力量推動而逐步形成區域意識,但仍缺乏正式的組織制度安排。我們可以從東亞最具規模的區域組織-東協切入,來觀察東亞的區域主義特性。東協雖然早在1967年成立,但初期的
6、主要任務是防止區域內共產勢力的擴張,在軍事安全之外並不強調政治與經濟上的協同。因為東南亞國家在二十世紀中葉開始擺脫殖民化的過程中,主權的獨立成為經濟發展以外的優先追求目標,加上原本區域內的社會發展存在差異性,連帶的影響了東協整體的運作精神。這種精神反應在東協談判協商時採取的模式(The ASEAN Way),也就是對內部成員國以及對外關係上的一致與不干預原則。這種強調任何提案要在所有成員同意下才能通過的全體一致原則(Musyawarah, consensus),以及不干預東協之外事務,也不干涉東協成員國各國的內政事務的原則,雖然讓東協成員國之間得以保持鬆散而不緊張的關係,但卻也讓東協內部整合緩
7、慢,其處理複雜國際事務的能力無法同步趕上同時期快速的經濟全球化浪潮與其帶來的風險。同樣的,東北亞區域主義在政治這個層面上的整合,一直以來亦受到中日韓之間歷史上的糾葛影響而呈現不穩定的狀態,因此整個亞洲區域主義的本質上不如歐洲區域主義般的全面,APEC本身的開放式精神可以說也是反映出東亞區域主義的特色與侷限。然而,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帶給東協以及其他東亞國家極大的震撼。由於東協無法立即提出可共同執行的具體解決方案,導致單一會員國無法抵禦國際炒家對其國際金融體系的攻擊,而在財政與金融上嚴重的損失。這次的風暴使得成員國了解有必要將在區域主義上採取政治與經濟分離的策略,也就是在政治上繼續容許較大的寬
8、容與彈性,但是在經濟上加速進一步的緊密合作(陳麗劦, 2005)。另外一方面,中國雖然在東亞金融風暴中受影響有限,但在敦睦外交的原則下,加上90年代中國與東協經濟互動機會隨著FDI所建立跨國產業間貿易網路下顯著增加,中國也開始認知單一經濟體的危機可能擴散到區域的可能。因此在金融風暴前後,從中國-東協聯合合作委員會於1997年在北京成立,中國提出與東協發展面向21世紀的五項友好原則,到後來的東協加三會議、清邁倡議與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的推動。從某個程度上解讀,1997年以後的東亞區域主義,維護區域與成員國間經濟安全成為了最高的指導原則,而主要的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則包含以下幾個主要型態。(一) 貨幣合
9、作:透過提出清邁倡議,推動貨幣互換機制,改善成員國外匯短缺問題,提高區域內國際收支體系的穩定。(二) 制度改革:包括進行市場管制措施的鬆綁,改善金融體系的體質,積極引進外資以取代向外舉債發展。(三) 開放市場:爲了確保區域經濟合作能保持長期的誘因,並且將經濟合作的效益發揮到最大,降低區域的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活絡區域的整體網路經濟效益,成為另一主要的區域經濟合作面向。第二節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現況與產業基礎在這一節中,我們主要根據上述所提三個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面向,就層面最廣泛的市場開放部分,簡要論述金融海嘯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與特徵。一、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特徵結構東亞國家推動洽簽自由貿
10、易協定基本上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相對於當時東亞占全球貿易以及GDP的比重上已經與北美及歐盟並稱三大區域經濟板塊,東亞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時程相對較晚,不可諱言,這與東亞政治經濟整合條件成熟度具有差異的特性有關。從總體的觀察上,東亞推動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過程中存在著次區域間的差別特性,從洽簽的國家或區域組合切入,明顯的特徵為東北亞已開發國家間的經濟整合並不積極,而主要的組合為東北亞已開發國家與東南亞開發中國家的結合,案例為東協與日本,東協與韓國FTA的組合;另外一種組合形式則以東北亞開發中國家與東南亞開發中國家的結合,案例為東協與中國FTA。圖一 東亞主要國家自由貿易協定發展局勢是什麼因素造成
11、東亞區域FTA的組合特性?除了政治因素以外,兩種組合型態間背後的產業推動力量,以及推動者是否也存在差異,而可成為組合特性的關鍵解釋因素?二、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產業分工基礎要回答以上的問題,首先我們以東亞各國主要出口產品的結構變化切入,主要運用的觀察指標是市場佔有率的變化。在處理上,利用歐盟15國、美國、日本、中國四大進口市場1995年及2006年的貿易磁帶資料,分析兩個時間點間各國產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的變化幅度。表一 東亞國家在四大市場主要成長產業國家現況n 市場占有率擴大前五名產業且市場占有率擴大超過製造業。n 數字為2006年市場占有率除以1995年之倍數,括弧內數字為12國倍數變化之排名
12、。1.台灣1.64(7 )n 石油煤製品n 化學材料n 電子零組件n 金屬基本n 非金屬礦物2.日本1.09(11 )n 菸草製造業n 石油煤製品n 塑膠製品n 金屬基本n 紡織業3.韓國2.17(4 ) n 運輸工具n 機械設備n 化學材料n 紙漿及紙製品n 石油及煤製品4.中國3.82(2 ) n 橡膠製品n 紙漿及紙製品n 家具及裝設品n 運輸工具n 印刷及相關事業5.香港0.76(12) n 化學材料n 非金屬礦物n 橡膠製品n 電腦通信視聽電子n 金屬基本6.新加坡1.12(10 )n 化學材料n 化學製品n 皮革及毛皮製品n 機械設備n 橡膠製品/金屬工業7.印尼1.25(9 )
13、n 紙漿及紙製品n 運輸工具n 電力機械n 橡膠製品n 化學製品8.馬來西亞1.60(8 ) n 紙漿及紙製品n 印刷及相關n 化學製品n 金屬基本n 塑膠製品9.菲律賓2.20(3 ) n 機械設備n 橡膠製品n 運輸工具n 電子零組件n 金屬基本10.泰國1.67 (6 )n 石油及煤製品n 化學製品n 運輸工具n 紙漿及紙製品n 橡膠製品11.越南4.82( 1) n 電腦通信n 電力機械n 金屬製品n 橡膠製品n 印刷有關資料來源:邱俊榮、葉懿倫等(2007),亞洲生產基地移動過程中台灣面臨之挑戰與因應,經建會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從表1中可觀察到,1995-2006年間東南亞開發中國家
14、在四大市場佔有率增加快速的產業大多數屬於下游製品產業,如化學製品、塑橡膠製品、紙漿及紙製品、電腦通信、運輸工具等,東北亞的中國也呈現類似的結構,但同時我們從表1中亦發現東亞開發中國家有逐漸向中上游產品發展的趨勢;反觀東北亞的已開發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在四大市場佔有率增加快速的產業則大多屬於中上游的零組件與材料產業,如化學材料、電子零組件、金屬基本、機械設備等。此外根據世界銀行所採用之十大產品分類方式觀察亞洲主要國家出口產業之特色(見表2),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確認國家東亞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間大致上存在著以垂直分工為主體,而部分水平競爭的出口結構。表二 東亞各國在四大主要市場占有率之變化依產
15、品特性產品特性年份1.台灣2.日本3.韓國4.中國5.香港6.新加坡7.印尼8.馬來西亞9.菲律賓10.泰國11.越南中間產品類19951.05 2.09 0.72 0.80 0.19 0.23 0.50 0.54 0.18 0.15 0.01 20062.65 3.68 1.53 3.00 0.25 1.24 0.99 0.89 0.29 0.67 0.07 中間產品類19952.47 6.25 2.20 1.00 0.74 1.19 0.45 1.08 0.36 0.49 0.00 20065.87 7.03 3.26 6.76 0.54 1.44 0.53 2.28 1.36 1.03
16、0.12 非耐久消費財19952.00 1.31 1.49 9.60 1.81 0.26 0.98 0.52 0.52 0.95 0.25 20061.30 1.55 0.65 22.17 1.22 0.67 1.02 0.46 0.38 0.94 1.21 運輸設備19950.31 8.86 0.91 0.10 0.01 0.09 0.01 0.02 0.00 0.02 0.00 20060.36 12.32 3.71 0.88 0.02 0.04 0.02 0.02 0.01 0.24 0.01 機械設備19953.11 9.71 1.28 1.77 0.61 2.67 0.10 1.16
17、 0.21 0.88 0.00 20063.39 8.78 3.39 16.84 0.60 1.60 0.45 2.73 0.80 1.91 0.12 耐久消費財19951.72 4.46 1.39 3.53 1.15 0.93 0.62 2.24 0.38 0.97 0.02 20062.08 3.27 1.52 23.97 1.38 0.83 1.06 1.72 0.37 1.90 0.59 食品加工業產品19952.06 0.19 0.56 1.89 0.10 0.15 0.71 0.21 0.31 2.19 0.20 20060.59 0.34 0.44 5.01 0.06 0.22
18、0.99 0.40 0.40 2.92 1.04 飲料及菸草業產品19950.07 0.12 0.11 0.14 0.09 0.04 0.03 0.01 0.09 0.18 0.00 20060.08 0.11 0.35 0.86 0.04 0.06 0.09 0.03 0.13 0.28 0.02 農林漁牧狩獵產品19950.71 0.10 0.33 1.26 0.09 0.13 1.20 1.02 0.26 1.15 0.27 20060.45 0.11 0.27 2.13 0.05 0.07 2.55 1.35 0.50 2.35 0.95 礦業及能源產品19950.02 0.10 0.
19、03 1.15 0.03 0.01 2.51 0.71 0.09 0.03 0.25 20060.01 0.04 0.01 0.59 0.01 0.00 1.85 0.54 0.05 0.09 0.36 建築材料19950.42 0.41 0.90 2.69 0.12 0.05 0.08 0.07 0.05 0.12 0.01 20060.82 0.66 0.99 15.37 0.08 0.02 0.33 0.22 0.27 1.13 0.16 資料來源:邱俊榮、葉懿倫等(2007),亞洲生產基地移動過程中台灣面臨之挑戰與因應,經建會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如果再配合同一時期東亞各國的外人直接投資
20、變化情形,我們可以觀察到,東亞已開發國家的外人直接投資在期間內呈現淨流出現象,且普遍集中在區域內的開發中國家;反觀東亞開發中國家的外人直接投資則呈現淨流入現象,資金來源則亦有部份來自東亞已開發國家。從東協國家政府的外資統計資料中亦可發現,部分外資投資的主要產業項目為東亞區域內已開發國家的主力產業,如泰國的汽車業主要為日本企業,印度的家電業主要為韓國企業,而越南的塑化、以及電子業則主要有台商的投資參與等等。表三 東亞各國外人直接投資流量變化單位:百萬美元1990-20002004200520062007日本Inward314978162775-650622549Outward2540930951
21、457815026673549韓國Inward30628997705548812628Outward310146584298812715276台灣Inward17741898162574248161Outward377771456028739911107中國Inward3010460630724067271583521Outward21955498122612116022469香港Inward1384134032336184505459899Outward203934571627201497953187印尼Inward15841896833749146928Outward62234083065
22、27034790馬來西亞Inward47224624396760488403Outward155020612971604110989菲律賓Inward1289688185429712928Outward1515791891033442新加坡Inward920419828139302474324137Outward47571080369431224112300資料來源:World Investment Report因此從投資以及出口上的結構分析,我們可以判斷東北亞已開發國家與東南亞開發中國家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主體是進行跨國投資的母國企業,其動機則是為了降低生產資源流動上的障礙,進一步整合與確保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 区域 主义 国家 安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5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