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设备管理DOC20(1).docx
《第13章设备管理DOC2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设备管理DOC20(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3章 设备管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的主要物质技术保证。现代企业不仅要配置现代的设备,而且要具有相应的设备管理和维护的水平,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13.1 设备管理概述13.1.1 设备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设备是现化工业企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设备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的发展、生产效率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设备管理是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设备管理,是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管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设备管理和现代设备管理两个历史阶段。 1.
2、 传统设备管理阶段 传统设备管理的理论核心是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维修科学管理。 在这个阶段初期,企业生产规模较小,设备结构简单,占用企业资金有限。因此设备维修不需要专门技术人员来进行,而且维修费用和设备故障损失较低。故设备的维修,一般由设备操作人员来完成,实行坏了再修的事后修理制度。后期,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结构日益复杂,修理难度相应提高,同时又由于企业生产连续性的加强,设备的修理费用和故障损失不断增加,于是,设备的修理需要由专门人员来承担。因而从生产操作人员中逐步分离出专门从事设备维修和管理人员,企业相继建立起设备维修与管理的机构,对设备使用过程进行管理,制定出对设备维修
3、管理的科学制度。 这个阶段设备管理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1) 传统设备管理工作集中在设备的维修阶段,而较少注意到设备的全过程的管理。设备的全过程是:研究设计试制制造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这是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在设备全过程中,设备维修工作是很重要。但是,它只是设备全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工作,就其本质来说,是事后救护工作,它无法改进设备性能,实行企业设备现代化。因此,传统的设备管理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 (2) 传统的设备管理,把设计、制造过程的管理与使用过程的管理严格分开。设备的一生本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被人为地分为两段,前者属于制造厂管,后者属于使用单位管理。这种
4、人为的分割不利于有效地解决使用现代化设备所带来的一系统的新问题。 (3) 传统的设备管理,往往侧重技术管理,而忽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传统的设备管理,在设备的技术、经济、管理三者关系方面,侧重技术管理,忽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设备管理本质上是设备运动过程的管理。设备运动有两种形态;一是物质形态,表现为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等;二是设备价值运动形态,表现为设备的最初投资、维修费用支出、折旧、改造更新资金的筹错、积累、支出等。前者形成设备的技术管理,后者形成设备的经济管理。它们分别受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支配。设备管理的目是要达到最佳的技术状态和最佳的经
5、济效果,即一方面要求设备完好率高,故障率低,使设备经常保持最佳的技术状态;另一方面是支出最少,效果最大。传统的设备管理侧重技术管理,而忽视经济管理,对设备的组织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4) 传统的设备管理只是部分职工、部分机构参加,没有组织全体人员参加管理。2. 现代设备管理阶段 现代设备管理阶段是对设备进行全面管理的阶段,即对设备实行综合管理。设备综合管理是在设备维修管理的基础上,为了提高管理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使用现代化设备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继承了设备工程学,吸取了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设备管理理论和方法。它主要包括设备
6、综合工程学和全员设备维修制。 (1) 设备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 设备综合工程学,于1971年首先由英国设备综合工程中心所长丹尼斯.帕克斯在美国召开的国际设备工程年会上提出来的。得到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在英国推广和普及,据有关资料介绍,推行设备工程学后,设备故障率降低了90%,设备维修费用减少了50%,由于效果显着,受到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和迅速推广。所谓设备综合工程学,按英国工商部于1974年下的定义是,“设备综合工程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适用于对固定资产的工程技术、管理、财务等实际业务进行综合研究,以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最大程度节约。工厂机械、装置、建筑物的可靠性和有关
7、可靠性的方案、设计、使用和费用的信息反馈,都属于它的研究范围”。设备综合工程学要点是: 以设备的寿命周期作为研究和管理对象,力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设备综合效率最高。 寿命周期费用是设备一生的总费用。包括研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一直到报废为止所发生的费用总和。它由设备的原始费用和使用费(维持费)两大部分组成。研究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目的,是为了从经济上全面评价设备的优劣。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综合效率包括六个方面:即P(产量),完成产品产量的任务,设备效率要高;Q(质量),保证生产优质产品;C(成本),生产的产品成本要低;D(交货期),保证按合同规定的期限交货,不得耽延;S(安全)
8、,保证生产安全;H(劳动情绪),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环境,要求减少污染,保证环境卫生,文明生产,二是人机搭配得比较好,要使工人保持饱满的劳动情绪和充沛的生产精力。 从工程技术、经济和组织管理方面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与研究。 以可靠性、维修性设计为重要目标。 以设备的寿命周期为设备管理范围,改善与提高每一个环节的机能。 建立一套设计、使用和费用的信息反馈系统,实行设备工作循环的反馈管理。 (2) 全员设备维修制(Total Produtive Maintenance) 全员设备维修制,又叫全员生产维修制,简称TPM。其要点是: 全员设备维修制的基本特点是“三全”,即全效率,全系统、全员。所谓全
9、效率是指通过设备管理,使设备在生产中达到产量最高,质量最好,成本最低,故障少,安全生产、交货及时,操作工人情绪饱满。所谓全系统是指设备从研究、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直至报废为止全过程的系统管理。所谓全员就是与设备管理有关人员都要参加设备管理,分别承担相应的职责。 设备维修方式。它吸取了预防维修(PM)中的所有有维修方式。包括日常维修、事后维修、生产维修、改善维修、预知维修、维修预防等。它强调操作工人参加的日常检查。 划分重点设备,对重点设备实行预防修理。全员设备维修制的预防性修理,一般放在重点设备上,对一般设备修理采取事后修理,即在设备发生故障后才进行修理,以利于节省维修费。 设备维修目标管
10、理。全员设备维修制通过推行设备维修目标管理,来确定设备维修工作的方向和具体奋斗目标,作为评定维修工作成绩和工作总结的依据。目标管理的程序包括目标的制定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工作作风。它强调作风保证,开展5S管理活动。即: 整理。把乱的东西收拾起来,把不用的东西清理掉,按次序排列好。 整顿。整顿操作秩序,把必要的图纸、工具等准备齐全。 清洁。保持清洁,无污垢。 清扫。把工作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 素养。是指职工的举止、态度和作风,培养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产习惯。13.1.2 设备综合管理的内容和任务1. 设备综合管理的内容 (1) 实行设备的全过程管理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是有效地解决使用
11、现代化设备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科学方法,是从总体上保证和提高设备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作到安全、节能、环保,以及避免设备的积压和浪费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就是将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管理,以求得设备整个寿命周期的最佳效益。 (2) 对设备从工程技术、经济和组织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设备管理的目的是要使生产中的设备经常处于最佳状态,使其作业效率最高,支付的费用最低,以最少的费用支出实现其目的状态。为此,必须同时对设备从技术、经济和组织管理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在工程技术管理方面,要对设备进行各种专门的技术研究,
12、研究设备的设计、制造的可靠性、可维修性、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质量和作业效率、维修、保养现有设备,以保持设备最佳技术状态。在经济管理方面,要研究设备的制造费用,运输安装费,对设备选择进行经济评价;研究设备维修保养费用,确定设备维修的经济界限;研究设备的经济寿命,合理地确定设备改造、更新的经济界限,适时地用先进设备替换陈旧设备,以及设备折旧的经济性分析等。在设备的组织管理方面,要运用行为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决策论、经营理论,以及其它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对设备进行组织管理。现代设备管理,在本质上是现代化设备同现代化管理理论、方法以及科技成果的高度结合。 (3) 实行设备的全员管理
13、 现代化企业中,设备数量众多,型号规格复杂,分散在企业生产、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单纯依靠专业管理机构与人员是难以管好的。因此,要把与设备有关的机构、人员组织起来参加设备管理,使设备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 (4) 开展设备的经营工作设备的经营工作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设备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一切活动,必须贯彻企业经营方针,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经营离不开市场。为了搞好企业经营,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数量、价格和交货期限,必须满足市场的变动需求,这就要求设备管理也必须配合市场的变动需求,以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满足生产不断变化的需要。同时为了调
14、剂设备余缺,提高设备投资效益和设备利用率,企业还应搞好设备投资贷款、设备租赁等项经营业务,从而使设备管理从传统的静态管理进入动态管理。2. 设备综合管理的任务 设备综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的生产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它的具体任务可以归纳为: (1) 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可行的原则,正确选购设备,为企业提供优良的技术装备。(2) 保证企业设备经常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企业设备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设备物质运动的技术规律,如磨损规律、故障规律等,运用先进的检测、维修手段的方法,灵活地采取各种维修方式
15、和措施,维修保养现有设备,使企业设备经常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达到设备的综合效率最高。 (3) 提高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加强设备的经济、组织管理,降低设备管理各环节的费用,达到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 (4) 保证企业的技术进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13.2 设备的维护和修理设备投入使用后,设备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工作人员要掌握设备磨损和故障发生规律,应用科学的维护和修理方法,合理使用设备。运作标杆设备维修理论的两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建立在摩擦学基础之上,以研究机械磨损规律的“设备修理周期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由于摩擦磨损的原因,
16、随着磨损时间的延续和按一定规律磨损量的增加,将会引起机器零件表层的破坏和几何形状与尺寸的改变,甚至会造成机构动作的失调与工作精度的下降,最后丧失工作能力,导致故障或事故的发生。机器设备的维修工作所采取的对策是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 第二种观点是建立在故障物理学基础上的,以研究故障规律和设备可靠性的“故障分析与状态管理”理。这种理论认为,设备的故障除了磨损的原因以外,还有外界工作条件如温度、压力、振动等原因,以及内部工作条件如内应力。变形、疲劳及老化等原因的影响。运用这种理论是要通过对设备的异常现象的数据检测、对故障频率及其发布的分析,设备可靠性的原因分析,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它的规律性进而得到
17、设备劣化与维修必要性的信息。这种理论和方法对尚未掌握维修规律,以及重型、精密、电子、自动化等设备是比较适用的。资料来源:陈荣秋、马士华编着,生产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3.2.1 设备的磨损理论设备在使用过程和闲置过程中都会发生磨损,设备的磨损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形式。1. 有形磨损(1) 设备有形磨损的分类有形磨损是指设备的实体磨损(物理磨损)。 第一类有形磨损。设备在运行时,其零部件由于摩擦、应力或化学反应的影响,致使实体发生的磨损,也称为使用磨损。这类磨损会使设备的精度和性能下降,甚至引发事故。 第二类有形磨损。设备由于自然力的作用引起生锈、腐蚀等所产生的磨损,也称为自
18、然磨损。这类磨损也会使设备的精度和性能下降,使设备难以运行。(2) 设备有形磨损的规律 设备的磨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3.1所示。急剧磨损阶段初期磨损阶段磨损量 合理磨损A0时间 图13.1 机器零件磨损的典型曲线 初期磨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机器零件表面上的高低不平处,以及氧化脱炭层,由于零件的运转、互相摩擦力的作用,很快被磨损。这一阶段的磨损速度较快,但时间较短。 正常磨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零件的磨损基本上随时间匀速增加。在正常情况下,零件磨损非常缓慢。 急剧磨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零件正常磨损关系被破坏,使得磨损急剧增加。设备的精度、性能和生产效率降低。所以,一般不允许零件使用
19、到急剧磨损阶段,当零件到正常磨损阶段后期就应修复或更换。否则,将会加大修理工作量,增加修理费用,延长设备停工修理时间。2. 设备的无形磨损无形磨损是指由于经济发展或科技进步的原因,使设备的原有价值贬值,而造成的磨损。(1) 第一类无形磨损。由于设备制造部门的工艺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生产某种设备的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下调,因而造成原有设备的相应贬值。这类磨损不影响设备的功能。(2) 第二类无形磨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性能更完善、效率更高的新型设备,而使原有设备显得陈旧落后,甚至丧失部分或全部使用价值。这类磨损也称为技术性无形磨损。3. 设备磨损的对策设备磨损是客观必然的。针对磨损规
20、律分别采取有效措施,就能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1) 设备的正常磨损阶段是设备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因此,要加强对设备的合理使用,精心维护保养,尽量延长设备的最佳技术状态的延续时间,以保证优质、高产、提高经济效益。 (2) 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及时掌握零件磨损情况,在设备进入急剧磨损阶段前,及时进行修理,可以防止设备故障,减少修理工作量。(3) 根据零件磨损规律,分析计算零件的磨损率和使用期限,有计划地进行更换修理。13.2.2 设备的故障与故障率曲线1. 故障设备在其寿命周期内,由于磨损或操作使用等方面的原因,发生丧失其规定功能的状况称为故障。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故障会严
21、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研究设备故障及其发生规律,减少故障的发生,是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1) 突发故障(损坏故障)。一般是由偶然性、意外性原因造成的。突发故障的发生往往是随机性的,一旦发生对设备的损坏会很大,可能会使设备完全丧失功能,必须停机修理。(2) 渐发故障(劣化故障)。由于设备功能逐渐劣化而引起的故障。这类故障往往有规律可循,往往表现为局部功能的丧失。设备无论是处于运行或闲置状态,均会出现性能的劣化。2. 故障率曲线故障率是指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故障发生比率。在设备的不同使用时间阶段,设备的故障率是不同的。设备典型故障率曲线其形状似浴盆,故又称为浴盆曲线。如图13.2浴盆曲线可
22、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时间 劣化故障期早期故障期故障率平均故障率有效寿命图13.2 设备典型故障率曲线 (1) 早期故障期,即ab线段。这个阶段的故障主要是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制造质量欠佳,搬运、安装工作不细心和操作者不适应引起的,开始故障率较高,然后逐渐减少。 (2) 偶然故障期,即bc线段。在这个阶段内,设备已进入正常运转阶段。故障很少,一般都是由于维护不好或操作失误而引起的偶然故障。(3) 劣化故障期,即cd线段。在这个阶段,构成设备的某些零件已经老化,或进入急剧磨损阶段,因而故障率上升。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的有效寿命,要在零件将要达到急剧磨损以前,进行更换修理。设备老化与设备劣化是两个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 设备管理 DOC20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58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