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的管理作用.docx
《生产过程的管理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过程的管理作用.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工业区位论英译者前言英译者序言序言第一章区位因素和区位力学第一节术语第二节区位因素分类第三节一般区位因素的判别第四节区位因素的理论第二章简化问题的假设第一节原料基地、消费基地和劳动力基地的假设第二节对自然力量的考察第三章运输指向(Transpovtorietierung)第一节运输成本分析第二节运输指向定律第三节接近实际第四章劳动力指向第一节 劳动力成本分析第二节 劳动力指向的规律第五章集聚第一节集聚与分散因素分析第二节集聚规律第三节重新回顾现实第六章总体指向第一节生产过程各阶段的组织第二节独立生产过程的相互作用第七章经济系统中的制造业数学附录乔治皮克英译者前言本书现在与读者见面了,在此我省去
2、了许多作者都会遇到的麻烦;我不必为本书的主题作辩释。阿尔弗雷德韦伯的文著是一次开创性的尝试。他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试图掌握近两个世纪以来出现在我们周围的大量关于现代制造工业区位的事实。不错,其他人也曾尝试承担起对地理分布现象的描述与分类任务;但是,正如韦伯所指出的,前人所做的努力都没有突破仅仅对工业区位起部分决定作用的各种要素列举出来的范围。当时韦伯这部著作给我留下了重要的深刻印象,如果我理解得清楚,明确的任务就是要把我所感到非常需要解释的这部著作变得通俗易懂。利昂C.马歇尔教授和弗兰克W.陶西格教授,以及E.H.张伯伦、威廉Y.埃利奥特、爱德华梅森、塔尔科特帕森斯、安德烈斯普雷德尔等诸位博士
3、都曾慷慨地予以帮助和指正,没有他们,要翻译如此高度抽象的著作我很难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克服各种困难。如果没有马歇尔教授和梅森博士审读全部手稿并提出许多改进建议的话,我恐怕没有勇气将它公诸于众。那些敢于尝试的人把抽象的思想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他们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困惑的。语言学家们能发现语言的细微差别,基于这种思想,他们成功地进行了翻译、转译或意译。因而,韦伯的德文原文页码作为边码标出。这些边码通常按句子结束计算,尽管那句话可能分在两页之中。在英文译文非常含混的地方,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德文。如果篇幅允许的话,我就会把原文引进来。然而,这样翻译的最大用途毕竟是给那些懂得原文却不能充分理解而
4、自己完全译出的学生带来帮助。与德文版对照,会发现我们把韦伯给第一版和第二版(未修订)写的前言和他的两个注释(Exkurse)删除了。如果能商妥的话,我们很乐意把韦伯对政治经济学概论的贡献囊括进来。我只能将本书提供给所有对区位问题尤感兴趣的读者,韦伯在其引言、最后一章以及贯穿全书的关于发展趋势的段落中都谈到了这些区位问题。看来把乔治皮克的数学附录包括进来是重要的。我衷心地希望宽容的读者不要同某些学生一样有类似的感觉,这些学生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原理中的数学附录上写下了:“一个糟糕的附录删掉它!”在数学附录的翻译中我听取了保罗S.鲍尔先生的尊教。这项研究如果没有莱昂C.马歇尔教授的不断鼓励,也许就不
5、能成功了。在此我向他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谨致谢忱。C.J.弗雷德里奇 “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资本主义纯理论)”,政治经济学概论第部分B(“Industrielle StandortslehreReine und Kapitalistische Theorie des Stan- dorts,in Grundriss Abteilung ,B),特别是在第二部分中讨论了资本主义理论。英译者序言区位理论与地租理论的关系“不完备的预测知识对研究导向来说也许是最有价值的东西”,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经济学概论的论述中这样写道。这种说法也许和韦伯的信条是一致的:他通过那个被穆勒称为严密的演绎方法,试图分析
6、一个被严重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引起工业区位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工业区位的变化问题是当今经济问题研讨中最一般问题。例如,美国全国性的动力发展机构的观点一般是工业区位的变化会“分散”工业。然而,英国的经济理论忽视了对这个问题的严密理论分析。从亚当斯密到庇古从未尝试过对经济区位决定因素进行充分的演绎推理,不管这种分析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精炼垄断理论、运价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考虑价格时触及到了这个问题。同以前的作者一样,在列举劳动成本用以影响生产成本的各种渠道时,他把原料运至生产地以及“产品运到市场”的成本都包括进去了。但是,尽管纯粹区位要素的某些直接影响已经引起他的注意,他仍然没有考
7、虑到影响生产要素的变化性。“取自于地球内部几乎所有种类的原料金属、煤、宝石等等都是来自于丰度明显不同的矿藏,那就是说,在等量资本和劳动下生产的产品数量相差很大。”但他显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他接着说道:“无论什么原因,事实上不同品位的矿藏都在开采过程之中,同时由于产品的价格(成本)必须按比例照最贫矿藏(丰度和位置放在一起考虑)的生产成本折算,那么它就会高于按最富矿藏生产成本折算的价格。”这里的“位置”(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区位”)作为一个要素仅出现了一阵子,就立即从更常被提到的“丰度”背后消失了。对穆勒来说,“区位”为什么起决定作用似乎是无法捉摸的。然而只要我们将探索的步子再迈前一步,并对那些
8、确定区位是否“有利”的要素进行分析,则该“区位”要素能用作理性的解释。现在我们回到这个论点上来。请注意,刚才论述的那些段落都是关于穆勒对与价值相关的地租分析。我们不能漏掉另一段关于这个问题的精彩纷呈的论述:“除了农用之外用于满足其它目的土地,当它被这样使用时就产生了地租。在一个小村庄里,一幢房屋的地皮租金不会比旷野中的一小块土地高多少,然而奇普赛德商业区上一家商店所需的地皮租金就会高好几倍,它是按照人们所估计的在较繁华的地段能容纳的高级营利设施的总数来衡量的。”但所有这一切简直无法解释奇普赛德为什么就是奇普赛德!奇普赛德为什么能成为一个“有利的”区位呢?一种区位理论如果把位置或者区位地租作为一
9、个问题来研究而不仅仅看作一个事实,那么这个区位理论就会成为一条研究难以理解的地租理论、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捷径。我们在后面有机会扼要阐明其对垄断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铁路运价理论的重要性。在此,当我们兴致勃勃地思考穆勒对工业进步影响地租的分析时,我们必然为所触及的问题而自鸣得意,我们必须对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地位作出几点评议。马歇尔对生产的强烈兴趣自然会导致他涉及这个问题:什么原因使工业区位发生了变化?任何一个对经济思想史通论感兴趣的,特别是对区位理论发展史很感兴趣的人看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第一版引言中)对杜能大表感激之词,耐人寻味。大家应该记得正是杜能首创农业生产的区位理论。但是
10、,当杜能把他的区位理论与地租理论明确地联系起来,因而修正了亚当斯密的地位,马歇尔没有从理论观点出发来解决这个区位问题,并不断地企图回避我们刚才所指出的地租理论的方方面面。对此,这里有二重解释。其一,马歇尔主要致力于直接把地租理论运行于假设新的供需均衡理论中,他对自己感到满意的是严密地阐述了“地租不参与生产成本”的理论,与在他之前的穆勒一样,马歇尔没有探究他所遇到的问题。在论述李嘉图和斯密之间关于“在任意长的时间内煤的可售价格”的争论时,马歇尔倾向于李嘉图的论点即“按最贫的矿藏来决定价格”。撇开矿藏的不可再生性所带来的矿产特别使用费不谈,同穆勒一样,马歇尔根本没有解释为什么低品位的矿藏应投入使用
11、。同样,他谈到在地租升高情况下会引起制造业主迁入其它市镇或国家,但是他没有说为什么在第一个例子中地租会增长。同样,他解释了各种商人无论零售商或是批发商对价格奇贵的城市土地的需求为什么会多于制造业主。但为什么会带来需求的这种增长,他根本没有解释。而且,马歇尔遇到区位(或位置)问题时不担当解答的任务,最明显的例证是在其称之为位置地租的讨论之中。在任何产业中(无论是农业或非农业),如果两个生产者拥有各方面都完全相同的工具,所不同的只是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占有更有利的位置,在同一市场上买卖可以用较少的货运费用,位置带给他的不同的利益是以低于对手的货运费用而得到的节余总和。这样,我们可以设想,由位置带来的其
12、它利益,比如接近一个特别适宜他做生意的劳动市场,通过以同样方式就能转化成货币价值。一般地说,当这种做法持续到一年的时候,全部加起来我们就能够得到第一个生意人优于第二个生意人的位置收益转化成的年货币价值;这两者收入方面的差异一般被相应地认为是位置地租的差异。但是为什么第二个制造业主不向较有利的区位移动呢?这个问题当然需要解释!马歇尔在他的一个脚注中提到两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中两个生产单位的竞争地位都是一样的,因为一个生产单元的劳动和资本的追加生产成本通过另一个与市场的关系中占有的较有利区位得到弥补。“有利的区位”在这两种情况中都是指定在运费方面获得的利益。但是,很显然,这些不是与区位问题有关的生
13、产的例子,因为当一种要素(劳动力等等)的区位利益与另一种区位利益相平衡时,区位不会发生变化。从另一方面说,由于另一个生产单位为什么不能自由地迁到可以获得均等利益的地方去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释,就无法弄清运费下降带来的收益怎样变成“地租”。凭感觉是没有说服力的,马歇尔接着阐述“在一些特殊情况中有利的位置带来的收入是通过个人努力与付出得到的”。许多这类不确定的概括通过对区位问题的充分理解是能够得到合理解释的。有一种说法认为准地租(马歇尔命名的)的某些形式是由于受环境因素影响使某个区位更有利可图而造成的。这种因区位均衡遭到破坏而引起的地租,其真正的实质只有当区位的基本的常规分级及区位网络被十分清晰地划
14、分后才能认清。马歇尔勉强承担了这些与地租问题有关的分析,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研究“专门化工业在特殊区位的集中”。但是,正如阿尔弗雷德韦伯后来指出的那样,他所作出的是对各种区位要素或多或少的系统性概括;然而,与罗雪尔非常相象的是,他一点也没有发展或甚至于套用杜能首创的理论概念。他与杜能之间很相近的观点令人感到相当有趣(或者说令人惊讶吗?)。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看到的,马歇尔似乎主要关心如何从古典体系中发展出新的均衡理论,新均衡理论也曾见于杜能理论中。马歇尔或许过于沉醉于“心理的”基础研究,他和其他人所做的理论愿意费神于杜能的孤立经济系统的概念。因此,尽管重述杜能的区位理论涉及与地租理论相关的某些方
15、面,对经济学说来是重复了,但用几句话将其主要轮廓勾划出来对读者来说仍将是有帮助的。同李嘉图一样,杜能研究的实际上是一个理想国,现实情况中所有的非本质性的方面都略去了。他发现在其完全孤立的经济系统中,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区位取决于市场的产品价格与距市场距离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最卓有成效的地方就是把运输产品到市场的成本作为基本要素被分离出来,并当作区位分析的起点。这样做是合理的,因为出于分析的意图,不管怎样都假定平原各处的劳动成本(工资)是相同的。除此之外,还假定各处的肥力相同。杜能不考虑工具(如犁等)运至生产地的运费的影响,这种做法没有多大价值。与阿尔弗雷德韦伯相比,这种忽略使其分析过分地简单
16、化。但要知道杜能的区位理论毕竟是一个很特别的问题的副产品,即:一个农场的农业生产类型在其产品固定的市场中如何随逐步下降的价格而受到影响的?”众所周知,杜能发现地租最初是由距消费中心较近带来的收益而产生出来的,如较少的运费。这个发现是根据这么一个规律得来的:“生产地的生产价值随生产地距市场的距离减少而减少。”当然,杜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不是对地租的全部解释。在他这部著作的第三部分他发现地租基于工资水平的差异。第二种解释似乎与第一种相矛盾,这种外观上的矛盾是在不同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情况是假定工资水平不变,另一种情况是生产价值不变,即运输成本不变(按照刚才引述的规则)。不管工资水平实际在变,在理论上这样
17、假定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对后面的理论是最最重要的。第二种假设生产价值不变,包含进一步的假设即没有更多的荒地可供利用。那么,在第一种情况中,生产价值可变,随着市场的运输成本多少而变。在第二种情况中,工资水平可变,两种情况的共同点在于生产成本提高并不随生产价值的提高而提高,以致于如果生产价值升高到一定点上,就会产生余额,这是地租成分。在说明这个发现与前面提到的主要问题的关系时,杜能用公式表明(为了适应现在的目的稍加修改)生产价格必须高到农场地租不小于零的程度,因为对该农场来说把产品运到市场的费用太贵了。遗憾的是,杜能没有为其含蓄的区位理论展示出第二方面的意义。对第二个因素:劳动成本的引入而产生的变
18、化有必要也应当进行分析。如果他这么做了,他的理论也许会与韦伯的理论更清楚地联系起来。可见,杜能考虑的只是农业生产(一种天然生产业)并假定在任何给定的地方存在着一个限定的、不变的生产极限(例如,每英亩只生产那么多蒲式耳小麦)。假设的适用性即使对农业受制于进一步的假设条件,即各处都已经采取了最集约的方法。这种假设是不符合一般人所接受的生产力发展变化的现代信条的。如果这样的话将这种假设应用于制造工业显然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合理的假设是在一个地方实际上获得无限量的一种类型生产而不是其它类型的生产。后面我们将更详细地论述这个问题。我在前面曾经说过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是他在考虑一个给定的地方何种生产最优时的副
19、产品。阿尔弗雷德韦伯则相反,是针对工业布局本身的原因分析的。认识这种思路上的差异是很有益的。当看到制造工业规模庞大的迁移时,韦伯问道:什么原因使某个工业从一个区位移至另一区位呢?决定迁移的一般经济规律是什么?如同杜能一样,韦伯或许会从理论的角度问:在给定地区应该建立什么工业呢?其实,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一眼就可看出是错误的,因为在给定地区可能建立的制造工业是太多了。这一点暴露了杜能分析的第三个局限:即他假定19世纪初德国农场的农产品总量非常有限。这样他就可能找到一个很在理的、使人满意的答案来回答自已的提问,即在给定地区最适宜生产类型的生产。但这个回答仅在刚才所指出的限定范围内是圆满的。韦伯在研究
20、这类区位问题时,没有被种种局限所羁绊。当然,他唯一感兴趣的是发现那些影响制造工业的因素的运行。但在进入与那个争论有关的许多问题的研究之前,比较韦伯开始研究的理论图示与杜能的图示也许是有帮助的。同杜能一样,韦伯假定有一均质的孤立平原,各处运价相同。但没有设定一个消费中心;而假定许多消费中心散布于平原上。代之各地肥力相同的假设的是,韦伯只假设在所有原料产地燃料、原材料成本相等,即对应于等量燃料和原材料在各地的成本相同,但保留了原料产地的不均匀分布。这些,只有这些是韦伯的假设前提。从区域因素自身的作用来看,一般的可变要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最先引起工业的区域分布的(区域因素);另一类是第二次引起工业再
21、分布的(集聚和分散因素),它们是区域要素引起的结果。通过对一既定工业过程的分析,韦伯演绎发现了两种一般的成本区域因素: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这里反对的意见也许是:运输成本本身就是部分地取决于劳动成本。不错,但对区位的孤离分析来说将运输成本视为一项独立的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区位问题是空间分布问题之一。因而,“劳动成本”一词是以应用于一既定工业的劳动成本的意义在此和它处使用。通过韦伯的问题:既定工业从某区位迁移至另一区位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事实证明这种简化是正确的。甚至可以假定该工业部门工资水平(劳动成本)的变化不需要暗含有任何其它工业部门劳动成本的变化,如运输部门。显然,这些都是杜能曾经发现的完全
22、相同的因素。但韦伯与杜能不同,他分析了两类变量变化的影响。当劳动成本不变化时确认了区位规律之后,他继续查明劳动成本变化时区位的变动。他能够定义规则并使研究成果公式化。首先,他发现制造工业的区位取决于(运输成本可变,劳动成本不变)地方原料的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这个比韦伯称之为原料指数。对这个一般规则的解释在此无需过多地论述。所取得的结论是以各处劳动力成本相等的假设为基础的。劳动力成本的变化所带来的变化是什么?韦伯发现:由劳动力成本所引起的变化程度取决于每吨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指数)与所运物品的总重量(产品、原料、燃料等)之比。所运物品的总重量称为区位重,这个比数称之为劳动系数。现在韦伯可以用
23、演绎法推出第二个一般规则:当劳动力成本变化时,工业就会按劳动力系数的大小相应地偏离运输区位。作者希望在运输成本可变的同时,劳动力成本变化而引起区位变化进行研究之前,业已分析运输成本消去时区位的结果。再把运输成本引入原来仅仅决定于劳动力成本的区位网络中,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对两种分析结果进行核查。从而也值得成为对抗沃纳索姆伯特批评的有力屏障,这一评论根本没有触动韦伯的理论基础,因为索姆伯特没有用经济理论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里我们不可能详细地深入进去,但这种分析的最终结果似乎很清楚。如果运输成本不变,所有生产将趋向于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区位。为了说明这个“规则”,我们假定劳动力成本在A、B、C三地相等,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产过程 管理 作用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57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