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高新技术产业透析.docx
《深港高新技术产业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港高新技术产业透析.docx(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深圳走向世界文库深港高新技术产业透析叶民辉 著内 容 提 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不争事实。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在今天不仅已转化为生产力,且形成产业化。本书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深港两地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可读性强,裨益诸多。63编 者 的 话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的创造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因此,国内外相当多的专家学者和行政官员们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生产第四要素理论,认为生产之所以能够发生并持续
2、进行,除需要土地、劳动和资本外,还必须存在第四要素管理。理解管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并不难。我国古代有名的“田忌赛马”故事就告诉人们,管理往往是成败的关键。难的是如何了解和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方法。对年轻的深圳市来说,这点尤为迫切和重要。特区的倡办者邓小平同志在特区成立不久时就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建立特区以来,深圳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对管理现代化城市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相对来讲,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管理经验仍很不足。深圳目前正处在重大的社会转型
3、的关键时期,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深圳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城市各项功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国际经济和惯例接轨。随着深圳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度的推进,一系列的问题开始出现并困惑着深圳,现代化城市管理经验不足掣肘了深圳迈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步伐,城市管理水平高低是关乎深圳以何种姿态跨入21世纪的战略性问题。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只有站在人类文明的肩膀上,深圳才有可能建立世界一流的城市管理和企业管理。要做到这一点,途径有很多,但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莫
4、过于让一些行政和企业领导干部到香港和国外发达城市去学习、观察、思考,将他们带回来的成果加以汇集、整理、消化,为我所用。基于这种思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10年里,深圳将有计划地逐年派出领导干部“西行取经”。其成果将逐渐沉淀下来,编入“深圳走向世界”文库,以献给那些有志于中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的有识之士。本文库的推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深圳的城市管理开始走入一个新的阶段。期望能为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和衔接国际惯例作些有益的帮助,对于21世纪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影响,由未来去评说吧。目 录导 言1第一章 深港高新技术合作的主要模式9第二章 国际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发展的主要因素21第三章 深港发展高新
5、技术产业的条件40第四章 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若干问题的思考83第五章 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的对策110第六章 香港经验的启迪和若干问题的思考127第七章 改进我们工作的若干建议163导 言深圳与香港,同宗同源,陆水相连,唇齿相依,在19世纪初同属清王朝广州府新安县管辖,介于北纬29至2252以及东经11346至11437之间,地处中国南海之滨,珠江出海口之东。北接祖国大陆,南邻东南亚,东濒太平洋,西通印度洋,同处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有利的时差区,是东西半球及南北交往的交汇点。1841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香港,并于1842、1860和1898年通过强加于中国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租用香港
6、的港岛、九龙和新界地区,把香港置于英国政府管治之下,使香港成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中国和打开对华贸易的桥头堡,从此深港两地分别成为中英两国政府管治之地。香港拥有港阔水深、风恬浪静、终年不冻的维多利亚港,是世界上最优良的三大天然深水港之一。自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香港以后,香港经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漫长的转口港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后,一直到70年代末,在短短的30多年间,香港充分发挥其地理优势,紧紧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新技术革命兴起带来的历史机遇,以4O年代末从祖国大陆,以及50年代从东南亚流入的大量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为基础,采取自由港经济政策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建立相对健全的立法和司法制度,依
7、靠香港居民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迅速走过了工业化、经济多元化阶段,成为国际性的金融、贸易、航运、空运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此期间,香港也成为新中国打破西方国家对华封锁的缺口。1978年,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使香港获得又一次迅速发展的机遇。祖国大陆,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香港80制造业的加工基地,香港也成为祖国大陆外商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地和对外贸易的主要转口港,进一步加强了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运输和信息中心的地位。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进入了过渡期。香港前途的明朗、祖国大陆的进一步开放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使香港在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的过渡期内
8、,继续保持了经济繁荣,香港经济与祖国大陆经济进一步融合,更加密不可分。到1995年,香港按开支估计的本地生产总值达11081.89亿港元(按当时市值计算,按1990年固定市值计算则为7268.624亿港元),折合1432.51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高达180015港元(折合23270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8352.48亿港元(折合3666.01亿美元),其中进口贸易总额14911.21亿港元(折合1927.51亿美元),出口贸易总额13441.27亿港元(折合1737.5亿美元),居世界第八位。在出口贸易总额中,本地产品出口总额2316.57亿港元(折合299.45亿美元),转口贸易1112
9、4.7亿港元(折合1438.04亿美元)。与此同时,据有关部门估计,仅广东地区就有港商投资的“三资企业”及“三来一补”企业近40000家,雇用工人超过400万人。到1996年底,港商在广东省的实际投资占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0%,港商投资“三资企业”及“三来一补”企业出口额也占广东省出口贸易总额的80%以上。因此,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说:“珠江三角洲已成为香港的大型加工区,”而香港工商界则把珠江三角洲称为“超级工程地盘”。香港在二次大战结束后的50年发展历程中,制造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19611988年间,香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构成中一直保持2030的份额,直到1986年仍居各
10、行业生产总值之首,就业人数最高时超过l00万人。正是香港制造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动了香港金融业、运输业、商贸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香港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航运和空运中心的地位。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香港本地生产成本的迅速上涨、祖国大陆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香港前途问题的解决,香港制造业进一步大规模北移,香港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到1994年,香港制造业增加值为873.54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6年的22.3下降为约9.2,就业人数从1986年的86.98万人下降为43.84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1986年
11、的38.9下降为18.4。同期,香港整个服务业增加值从1986年的2048.8亿港元增加到1994年的7932.06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6年的69.2增加到1994年的83.42%,就业人数186.99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8.5。这表明,香港经济自80年代中开始进入又一次新的经济转型期,而80年代祖国大陆的对外开放,则是导致和促进香港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面对香港经济的转型,同时面对台湾、韩国和新加坡高新技术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挑战,香港工商界、科技界和教育界人土纷纷提出,香港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由于香港企业产品、技术、资本构成以及人才的特点,香港政府奉行的“积极
12、不干预政策”,以及制造业加工基地北移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香港制造业升级的压力。香港的高新技术产业在80年代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进入90年代,香港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香港政府也开始调整其经济政策,自1992年开始采取一系列工业支援措施,促进本地制造业的升级,大力支持本地高新技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香港已形成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包括计算机、微电子、数控设备等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到1994年,香港电子零件及组件、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机械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分别达179.2亿、124.4亿和42.8亿港元。深圳作为香港
13、与祖国大陆之间的缓冲地带,自1979年起,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建市16年来,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和深圳人的努力奋斗下,迅速建立了一个以外向型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国民经济体系,在昔日落后的边陲小镇耸立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1996年,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达9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062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382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21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14.45亿美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13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已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深圳在80年代初主要依靠港资以“三来一补”起家
14、,在1985年,“三来一补”项目占全部引进项目的76。经过短短10年的时间,深圳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立起以中外合资、合作、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体系,主要的工业行业包括电子、纺织、服装、轻工、化工、食品、饮料、建材等,其中电子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40,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进入90年代,深圳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面对本地生产成本迅速上升的挑战,很快就进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期。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在1991年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措施列入国民
15、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战略,还制定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深圳掀起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浪潮。辛勤的耕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到1996年底,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988年的4.5亿元增加到347.6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8年的5提高到28.7。199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总额达333.12亿元,产品出口总额28.4亿美元,实现利税30.24亿元,形成了以信息产业为主,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通
16、信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机电一体化、激光等七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许多产品已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据统计,1996年,深圳共生产微型计算机31.44万台,计算机板卡579.67万块,硬盘440.86万台,软盘1.71亿片,硬盘磁头620万套,显示器150.64万台,计算机电源180.96万部,打印机211.96万台,IC卡及磁卡4761万片;程控交换机363.21万线,寻呼机19.64万部,无绳电话587.95万部,多功能高性能电话机246.05万部;光纤2.75万公里,光缆6424公里;深圳还能大批量生产从TN到STN液晶显示器及导电玻璃、厚膜电路、片状电阻及电容;细旦
17、、超细旦、高强度纤维、碳素纤维及制品、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制品;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干扰素、细胞生长素、医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彩色多谱勒B超、各种医用监护仪器、伽玛刀、激光治疗仪器、医用碎石机;CD、LD、VCD放送机,CDROM驱动器、激光读写部件、各种一次刻录光盘等高新技术产品,其中激光拾音头1121万支,光盘驱动器56.6万台。深圳不仅成为全国主要的计算机工业基地,而且成为世界名牌个人计算机的生产和配套基地之一,还成为全国主要的液晶显示器、通讯设备、生物医药制品、电子医疗仪器、激光音像设备及制品、光盘存储器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基地。1996年,深圳市共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499种,认定高新技术企
18、业84家,高新技术项目94项。其中84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家应用型高新技术企业除外)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09.62亿元,出口15.66亿美元,实现利税21.1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超1亿元的有28家,其中超10亿元的有7家,超20亿元的有3家。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实现工业产值69.7万元,人均实现利税6.97万元,均为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同类指标的5倍。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中,深港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早的高新技术产品及配套件制造业,就来自深港合资、合作企业;在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中,香港成为深圳主要的信息源和关键元器件的配套市场;在高新技术的大发展阶段,香港更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拓展
19、国际市场的跳板和销售市场。因此,深港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对促进香港经济的转型,对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在更高的层次、更广泛的领域拓展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本文拟从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的主要模式,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功因素,深港两地条件的比较,香港的成功经验研究着手,找出两地优势互补和不足之处,提出加强合作的具体建议,并通过香港经验的启迪,提出改进我们工作的建议。第一章 深港高新技术合作的主要模式深港之间目前没有政府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只有民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包括半官方的科技交流、大学间的学术交流、以及企业间的科技开发合作,其中主要的还是深港两地企业间的
20、科技合作,即以民间科技合作为主。由于没有两地官方的直接合作和计划作支持,所以,深港两地的科技合作,尤其是高新技术合作虽比较活跃,但也很松散,以利益驱动为主,而且主要还是深圳的企业(包括内地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深圳设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利用香港的优势求得自身的发展,实现科研成果商品化和国际化,以及香港企业利用深圳相对的土地、工资和科研人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和进军国内市场。目前深港两地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合作的主要模式包括:两地半官方科技机构建立工作联系以及高新技术交流合作。香港的半官方科技机构主要有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和香港工业科技中心。深圳的半官方科技机构比较多,包括各局所属的研究所及各种科技中
21、心,在特区建设16年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曾利用深港两地的地缘优势和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深港两地的科技开发与交流合作。其中最早并经常开展深港两地科技交流的是深圳市科技局所属的科技开发交流中心。该中心早在80年代中,即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建立了经常性的科技交流合作关系,双方各在对方设立工作点,派出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协调安排两地的学术交流、科技展览、科技访问等。这两个机构每年均会合办一期以上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展览或学术研讨会,组织深港及内地的单位,在深圳展示和交流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及产品,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也每年协助安排内地的企事业单位,赴港参加生产力促进局在香港组织的各种高新技术展览会或
22、研讨会。同时,两个单位还每年安排香港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教育界人士等来深参观高新技术企业及项目。此外,两个单位还多次共同开展有关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合作,如双方于1995年共同组织的深港及珠江三角洲两地计算机软件产业的调查。同时,还根据深圳企业的需要,开展对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培训,近年共同开展的培训项目包括工业设计、CADCAM、多媒体与Internet等。另外,深圳的科技事业机构也积极开展与香港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合作,或利用香港的优势组织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如深圳市新技术研究所利用香港提供的资金在深圳建立太阳能空调试验系统,共同研究太阳能应用技术;深圳市电子研究所则在香港深业集团设立工
23、作点,派出专职研究人员,利用香港的信息、科技机构的设施研究开发新产品;市交通科学研究所通过与香港交通管理部门的合作,借鉴香港的经验,研究成功深圳交通控制的电脑系统等等。两地大学间的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深圳目前只有两所全日制高等院校,其中深圳大学从建校开始就积极与香港各大学建立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关系,包括大学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交流、学术交流以及科研的合作等。如深圳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有较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多次派出青年科研人员赴港进行科学研究,利用香港中文大学先进的科研设施、较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香港购置元器件比较方便的条件,共同完成了多项研究任务和发表论文,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任务
24、,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深圳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还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关系,并已多次进行过研究生的联合培训。深圳大学还与香港企业界建立了一些科技交流合作关系,香港的一些企业家还直接投资支持深圳大学的科学研究,如香港企业家余彭年先生就曾捐资200万元人民币,支持深圳大学研究所的科研活动等等。“三点一线”科技成果商品化合作模式。内地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或科技机构将内地的科研成果和深圳科技人才及成果商品化的优势与香港在开拓国际市场、掌握产品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市场,即实施“内地深圳香港”的“三点一线”战略,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目前“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新技术 产业 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5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