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知识考点.docx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知识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知识考点.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新闻评论及其体裁特征一、新闻评论的界说1新闻评论的界定(I)新闻评论的含义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2)在界定新闻评论过程中应把握的方面始终把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来考察。着重揭示体裁的基本特征。客观地考察它与当代新闻媒介、受众的关系。2新闻评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1)新闻评论与新闻媒介相互依托,媒介的需要是这种体裁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善于运用新闻评论,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喉舌、桥梁作用,更好地履行反映、影响、引导和组织健康舆论的使命,满足社会的需要。(2)新闻媒介需要的背后,其实是社会或受众的需要。新闻评论满足了社会对语义、语用信息的需求。3对
2、待不同界说的看法(1)不同界说除个别反映基本新闻观的分歧外,多数是由于定义的着眼点有所不同,不同的见解可以分长短、论得失,但并没有原则性分歧,也不一定相互排斥,其中不少甚至是可以相互补充的。(2)不同界说即使反映基本新闻观分歧的看法,也不见得没有合理的内核。(3)诸说并存将是一种长期现象。采取取长补短的态度,更有利于深化和完善对于新闻评论的基本认识,有利于体裁的完善和论坛的繁荣。二、新闻评论的新闻性1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指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具有某些与消息、通讯等体裁一样的基本属性或特征。其具体内涵概括为: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1)强烈的时
3、效性新闻评论同消息、通讯一样重视时效性,但着眼点有所不同。时效性有以下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时机。即强调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2)评论对象的特定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的含义评论对象的特定性,是指作为评论对象的事物,不论是新闻事件,还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一人一事的典型事例还是诸如思想行为倾向一类的概括性事实,都是在现在这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存在的“这一个”客观事物,即此时、此地、此条件下的此事(此人、此物、此现象、此问题等)。明确评论对象的特定性的必要性对于新闻
4、评论来讲,明确并自觉体现评论对象的特定性,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必要前提,也是深入事物内里、中肯揭示事物本质的根本保证。(3)直接的针对性直接的针对性,是指新闻评论作为有价值的文章,总是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服务于客观社会现实,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新闻评论不同于其他文章之处,在于以下三方面: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提供切合实际的见解为己任。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急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
5、目的,力求收到兴利除弊、推动社会持续前进的舆论效果。2新闻性的意义(1)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基本依据,这主要是由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针对性体现的。(2)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政论文的分水岭。从文体的角度说,新闻评论隶属于政论文、论说文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zJno图11三、新闻评论的政论性1政论性的基础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政论性特征概括了二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1)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论说对象的看法。(2)以说理为主要手段。(3)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所有论说文共有的特点,构成了新闻评论政论性特征的基础。
6、后一项则是一切政论文包括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之一。总之,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2政论性的核心政论性的另一项内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是政论文区别于其他论说文(如学术论文、专业性文章等)的主要标志,也是新闻评论政论性特征的核心。新闻评论坚持政论性的核心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中的政论体裁,只有坚持政论体裁观察、分析事物的共同视角,才能形成完善的体裁特征,也才能与其他论说体裁相区别。(2)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的政治旗帜,体裁的这一性质决定它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辨别事物,在论述中体现鲜明的倾向性。(3)新闻评论面向广
7、大受众,它所分析的事物、所论述的问题,都是受众关心或需要引起受众关心的事物或问题。3政论性特征的意义(1)如果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政论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2)如果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政论文的分水岭,那么政论性是它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四、新闻评论的性质和功能1新闻评论的性质(1)普遍的适应性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体用于阐述对有关事物相应见解的体裁。体裁的基本特征赋予新闻评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2)党性倾向新闻评论“见解”的主观性,决定了它一旦与具体内容结合起来,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即党性
8、倾向。一个新闻媒体的评论立场和政治倾向,不仅表现在具体的评论作品之中,而且表现在整体意图上;不仅表现于已经发表的作品中,而且表现在作品之外。新闻评论的党性倾向,不等于说隶属于不同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的媒体,在一切问题上的看法都判然有别,更不等于都相互对立。事实上,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不同以至于对立的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之间,是可能存在共同利害关系,形成类似见解和主张的。具有共同立场和世界观的新闻媒体,也不见得在一切问题上都持共同的看法。但是这不改变它们在整体上的“同”和根本问题上的一致性。2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1)认识功能即通过对于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分析,帮助人们洞察其本质,明白其现
9、实意义(正面的或反面的)及影响,把握其原因和发展趋势,乃至从中引出可以举一反三的规律性认识。(2)教育功能由于新闻评论着重从思想、政治和伦理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一般都具有按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伦理准则,规范人们思想行为,以及引导社会思潮、社会风尚的作用。(3)导向功能新闻评论因事立论,有着一贯的中心思想,或在一个时期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基本设想,因此可以给予社会舆论以程度不同的影响和引导,直至形成某种主导性舆论。(4)监督功能即通过分析时政、世风以至人们的思想行为倾向,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实行舆论监督。3新闻评论的地位在各种新闻媒体中,新闻评论所占比重不大,但地位十分引人
10、注目。(1)中外有远见的宣传家和新闻工作者,均把撰写和组织新闻评论当作一件大事,甚至倾注主要以至毕生精力。(2)在近、现代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诸多媒体是依靠评论打开局面的。(3)随着传播媒体日益多样化,当代的任何新闻媒体若忽视新闻评论,那么其就难以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宣传思想和评论工作。新闻评论工作一直是党中央和地方党委经常关心的事情。第二章新闻评论的源流一、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发展的产物1新闻评论是现代报纸的产物(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报纸上才刊登评论文字。丹尼尔笛福被尊为英国“社论之父”。(2)我国的现代报刊从创刊开始就有社说或论说一类的文章
11、。这与第一批中文现代报刊是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有关。2我国新闻评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1)政论主导时期以1904年时报创刊为大致分界线,在这以前,报刊论说基本上是政论的一统天下,在这以后新闻评论逐渐崭露头角。(2)新闻评论形成时期新闻评论从报刊政论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体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几乎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但大致可以说,辛亥革命以后,它已成为报刊论说的主流。(3)新闻评论语体化时期评论语体化实际上是白话文运动在新闻领域的反映,它的发展与整个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辛亥革命前后,秋瑾、林懈(白水)都曾创办“白话报”,率先以白话写作评论。但直到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兴起,新闻评论才开始走上语体化
12、历程,形成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向。(4)新闻评论个性化时期个性化是广播、电视先后问世以后提出的新问题,但影响遍及所有新闻媒体的评论。由于认识的滞后性,人们并没有适时提出个性化问题,当然也不可能自觉、能动地处理实践中不时出现的新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目前仍然处于这一发展阶段。二、从报刊政论到新闻评论1草野为之歆动,的报刊政论真正把“报首论说”当作政论经营,使政论成为报刊战斗体裁的,是试图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包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宣传家。其中王韬、梁启超、严复、宋教仁、章太炎、章士钊,对报刊政论的发展贡献尤其显著,影响尤为深远。(1)王韬中国报刊政论的奠基者王韬
13、(18281897)本名利宾,字长强,号毁园。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开始运用政论体裁,比较系统地宣传“强中以攘外,远以师长的改良主义思想。在他亲自担任主笔的十年间,这家报纸共发表政论800篇左右,几乎全部与当时的内政、外交密切相关,并多数出自他本人之手。王韬的政论没有摆脱“中体西用,“变法不变道”的思想藩篱,但接触了时弊,不仅大声疾呼宣传社会变革,而且开始注意揭露洋务运动中的混乱和弊端。因此,循环日报被后人誉为我国政论报刊的先驱,王韬也因而成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报刊政论家。(2)梁启超和“时务文体”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是改良派的主要报刊活动家。他从
14、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开始,到1920年“正式脱离报馆生活”,在长达25年的报刊生涯中,先后主编的报刊达十种以上。在主编时务报期间,以犀利的笔锋、慷慨淋漓的议论而名重一时,成为与康有为并称的改良派政治领袖。据统计,时务报前后共在“论说”栏发表112篇政论、在“时务报馆文编”栏发表文章21篇,其中60篇出自梁启超之手。“时务文体”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8月。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政论文章,打动了不少读者,这些政论成为风靡一时的“时务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有:a“纵笔所至,略不检束b.“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和外国语法c“条理明晰,笔端常带感情”。严复(185二192
15、1)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从英国回国后开始撰写政论文章,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参加改良派的报刊活动。他的政论,前期多发表于天津直报,以后主要发表在他自己创办的国闻报上。国闻报在百日维新期间共发表42篇本馆论说,其中23篇出于严复之手。他标榜自己的政论文章专“以待中国多读古书之人,“非以饷学童而望其受益,因此刻意雕琢,唯务典雅渊博。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家。曾任时务报撰述,因“苏报案”而名声大噪。1906年任民报主编,先后为民报撰写了58篇文章,前期政论虎虎有生气,后期则陷于狭隘的排满主义和国粹主义之中。他的政论笔锋
16、犀利、尖锐泼辣,能够调动自己的丰富文史知识,加上激烈的政治热情,的确有令人为之神往的魅力。但由于“文必法古”,好用典故和古字、奇字、僻字,往往使人难以通晓,“艰于一读工2新闻评论的孕育过程早在王韬的部分政论中,已经蕴含着新闻评论的胚芽。新闻评论从报刊政论分化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新闻体裁经历了与报纸由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化相适应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中对新闻评论体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有:(1)“编者按”运用范围日渐扩大在报刊政论鼎盛时期,已经出现类似现在“编者按”的文字形式。改良派前期的报刊译述和政论并重,它们在译载某些国外报刊文章时,往往加上简短的按语,揭示文章的实质或作必要说明。较早运用这种
17、形式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和新民丛报O(2)时事短评迅速走向繁荣时事短评当时通称“时评,。这种论说形式最早出现于新民丛报、浙江潮等刊物上,分版设置时评专栏,把它作为报纸的主要论说阵地之一,是时报首创。时事短评短小精悍,能够及时配合新闻报道评论人们关心的问题,这种评论形式的出现和普及,是新闻评论从政论中分化出来,而终于成为独立的新闻体裁的重要标志。(3)社论内容取向的转变随着报纸从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变,社论的注意力也逐渐转移到重大的新闻事件上来。这种转变,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竖三民”(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和“横三民”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些报刊的论说比较密切地
18、注视国内外事态、及时评论重大事件,为其注入了新闻性的特点。三、新闻评论的文化渊源1源远流长的政论传统我国具有悠久的政论传统。从现存的文献资料看,殷商时期已经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论说一政论文章了。论说一政论的大量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墨子提出的“三表法”,对于以后的论说一政论体裁的发展尤其具有深远的影响。荀况、韩非的一系列作品奠定了论说一政论体制的基础。2“论赞”、“传注呜“评点”对新闻评论体裁的发育影响最直接的是司马迁开创的“论赞”传统、汉代开始兴盛的“传注”,以及明末清初的“评点”。(1)论赞论赞发端于史记的“太史公日“太史公日”有两种:一种用于本纪、世家、列传末尾,是司马迁概括自己对于有关历
19、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看法的文字。另一种置于表、书的开头,实际上是以议论统率事实、起类似导论的作用。“论赞”的这种处理记述和评论关系的方式,后来直接为新闻界所借鉴,演化成为“时评”和编者按”、“编后”一类的评论形式。“时评”主要继承“论赞”因事立论的传统,“编者按”和“编后”则偏重承袭其形式。(2)传注这种文章形式大约起于战国,汉代以后日渐兴盛,主要用于解释经典。传注的目的在于阐述、解释原义,帮助人们确切理解事物。传注主要沿着释义的方向发展,释义性传注注重概念,注意从解释概念人手推导其内在含义、表达自己的见解,致力于探微索隐、解疑释惑,这些日渐严密的阐释方法,常为早期报刊论说所吸取。(3)评点这是一
20、矛赢寸文章进行分析、批评的方式。按刊行的方式,又可分为夹批、眉批、旁批等。评点盛行于明末清初,李贽、金圣叹堪称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李贽的评点言简意赅、切中要害,通俗易懂、富于幽默感,具有浓厚的思想、政治色彩,为现代杂文开了先河,对报刊政论和新闻评论的影响较为直接。金圣叹的评点侧重于文艺批评,对报刊政论和新闻评论的影响较为间接。四、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向1语体化的历程新闻评论的语体化,包括报刊评论白话化和广播、电视评论口语化两个部分、两个阶段。它们各自有所侧重,但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体裁发展的角度说,它们是一个统一过程的两个部分、两个阶段。(1)报刊评论白话化阶段辛亥革命前,随着“白话报”的诞生
21、,论说白话化趋势日渐明显,出现了一些用白话写作评论的作者。如中国白话报的创办人林懈(白水)和中国女报的创办人秋瑾等。白话文文字浅白、道理朴实、感情真挚,在当时气息清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白话文才形成蓬勃的发展势头,在报刊论坛上逐渐取代文言文,并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评论家,其中陈独秀、李大钊的贡献尤为卓著。他们从传播新思想的需要出发,自觉地把白话文纳入新文化运动,积极加以倡导,并用白话撰写了许多短小精悍、锋颖犀利的时事评论。(2)广播、电视评论口语化阶段20世纪20年代广播问世后,出现了论说口语化的客观需要。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它在自己的工作细则中明确规定“要用普通语的口语,句
22、子要短,用字用词要力求念起来一听就懂,注意音韵优美与响亮“,并按口语化的要求撰写或改编评论。电视这种后起媒介的评论,则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媒介和体裁发展状况的制约,论说口语化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现在的广播、电视评论中,仍然可以发现某些背离口语表达规律的现象。2具体形式多样化新闻评论在从报刊政论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体裁时,已经形成了某些基本表现形式,如社论、短评、编者按等。以后在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又不断出现某些新的形式。同时:有些评论形式随之陈迹,但是其中几种尤其值得注意:(1)专论这是一种规格相当于社论的评论形式,最早出现于大公报。1934年1月7日胡适在大公报发表了报纸文字应该完全用
23、白话,这是该报的第一篇“星期论文”,也是我国报纸上的第一篇相当于社论的专论。新中国成立后,专论转化为理论性文章,分别刊登在有关版面上,相当于社论的“专论”概念随之消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论出现了复苏的势头。经济日报开辟了“周末论文”专栏,在相当于社论的显著地位发表专家、学者论述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的文章。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陆续发表的一系列以“任仲平,署名的文章,事实上也可以纳入专论。专论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重要样式,可能将重新走向繁荣。(2)代论和来论这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两种规格相当于社论的评论样式。代论是知名人士以个人名义、在社论的位置上发表的评论。代论和来论,都是署名评论。代论和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振业 新闻 评论 写作 教程 知识 考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51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