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绪论和太阳病篇培训课件.ppt
《伤寒论绪论和太阳病篇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绪论和太阳病篇培训课件.ppt(2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伤寒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医学巨箸。为张仲景所著,至今近2千年。,2022/12/27,1,伤寒论,第一章 绪 论 伤寒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一、伤寒学的沿革张仲景生平筒介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由于张氏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故后人称之“医圣”。 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1年卒,为南郡涅( ni )即今之河南南阳县人,一云: 今邓县,穰东镇人。伤寒学流传历史及版本状况 古之伤寒论今之伤寒学之原名为伤寒杂病论,原书共16卷,内容有伤寒 、杂病二大部份。大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2022/12/27,
2、2,伤寒论,一、伤寒学的沿革2022/10/22伤寒论,二、伤寒论学术渊源及贡献学术渊源:张仲景继承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基本理论,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此从其自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 阳大论”等为伤寒杂病论16卷。系统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试下面二点加以阐述:贡献: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学形成奠定基础。确立“辩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诊断上强调脉证并重,为中医学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基础。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药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2022
3、/12/27,3,伤寒论,二、伤寒论学术渊源及贡献2022/10/23伤寒论,三、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概念伤寒的涵义 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寒”从狭义可视为六淫之“寒邪”;若从广义看 “寒”者邪之义也。 一般认为“伤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糸指感受风寒邪气,后者指一切外 感病总称,即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本教材则偏重于狭义之伤寒。,2022/12/27,4,伤寒论,三、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概念2022/10/24伤寒论,六经的含义六经辨证含义 六经辨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映,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阳证、阴证)在此
4、基础上又划分为六个病证,反映外感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病证,并非各不相连的独立病证,作为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纲领。,2022/12/27,5,伤寒论,六经的含义2022/10/25伤寒论,六经病的内涵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伤寒论与温病学关系,2022/12/27,6,伤寒论,六经病的内涵2022/10/26伤寒论,四、六经辨证传变规律及名词术语常见名词术语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概括,称之传经。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病提纲证加以概括。 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其病势偏于某一经。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
5、,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证往往同时并见,并能明显区分。直犯:外邪不经太阳经直接侵犯阳明少阳而发病,起病即见阳明、少阳证。直中:体弱正虚,外邪不经阳经而直接犯三阴经,发病即见三阴证。传变规律 传变无一定次序,但有规律可循:津伤从热化,阳伤从寒化 正气强弱传变因素 感邪轻重 治疗当否传变依据脉证,2022/12/27,7,伤寒论,四、六经辨证传变规律及名词术语2022/10/27伤寒论,五、六经病证治则 太阳病汗法 三阳病 阳明病清下法 祛邪为主 少阳病和解法 太阴病温中法 三阴病 少阴病温阳育阴 扶正为主 厥阴病寒热并用 攻补兼施,顾护胃气 保存津液前提下,手段,目的,2022/12/27,8,伤
6、寒论,五、六经病证治则顾护胃气 保存津液前提下手段目的 2022/,六、古今学者研究伤寒论状况 始于晋唐,盛于宋金时期,而形成学派则在明代,据统计唐宋以来研究伤寒不少于400家。七、学习要求与方法以教材为蓝本,因其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免各家之见首先要求熟读、精思、泛览抓纲举目 纲者,六经之提纲,提纲证是对六经病证高度概括,掌握六经提纲证能分辨六经病证。,2022/12/27,9,伤寒论,六、古今学者研究伤寒论状况2022/10/29伤寒论,归纳与鉴别 要求学习后,能自我的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归纳与鉴别 桂枝汤证 如汗出一症 白虎汤证 四逆汤证 大青龙汤证 兼内热 外感风寒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
7、2022/12/27,10,伤寒论,归纳与鉴别2022/10/210伤寒论,明仲景文法,其义皆通 春秋的文字,有春秋的文法 史记的文字,有史记的文法 伤寒杂病论的文字,有仲景的文法仲景文法归纳有如下六方面倒装文法插笔法简笔法(又名省文法)繁笔法炼笔法喻笔法,2022/12/27,11,伤寒论,明仲景文法,其义皆通2022/10/211伤寒论,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一节、太阳病概论一、太阳的生理功能太阳之气:膀胱、肺、胃、心、肾及其相应经脉相互配合下所产生之气。,从部位名为表气,从功能则为卫气,(就太阳病篇而言),太阳之气、卫气、表气名异实同。,2022/12/27,12,伤寒论,第二章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一节、太阳病概论,为何云太阳之气是上述脏腑、经脉功能综合体现?现试从卫气的生成来看。太阳的功能: 统营卫,主表,为一身之藩篱。为何云统营卫,主表?人体肌表营卫循行之地;卫气具有卫外功能。为何云统一身之藩篱?从经脉循行部位;从经脉循行特点;太阳为六经之首,统营卫主表。,2022/12/27,13,伤寒论,为何云太阳之气是上述脏腑、经脉功能2022/10/213伤,二、太阳病的病机:,感受风寒,营卫失调,1、太阳病的概念;,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2022/12/27,14,伤寒论,二、太阳病的病机:感受风寒,营卫失调1、太阳病的概念;2、太,三、太阳病证型,由于体质不
9、同,感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太阳病有如下证型:,2022/12/27,15,伤寒论,三、太阳病证型由于体质不同,感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太阳病,4、变证;,5、温病;,1、太阳中风证;,2、太阳伤寒证;,3、太阳表郁轻证;,太阳本证,太阳变证,太阳病证型,2022/12/27,16,伤寒论,4、变证;5、温病;1、太阳中风证;2、太阳伤寒证;3、太阳,四、治 则,1、本证:,辛温解表;,2、兼证:,主证主方基础上加减;,3、变证:,随证治之。,4、温病:,2022/12/27,17,伤寒论,四、治 则1、本证:辛温解表;2、兼证:主证主,五、预 后:,1、病愈;,2、传、变;,3、亡阳。,20
10、22/12/27,18,伤寒论,五、预 后:1、病愈;2、传、变;3、亡阳。2022,一、太阳病提纲,2022/12/27,19,伤寒论,一、太阳病提纲2022/10/219伤寒论,原 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022/12/27,20,伤寒论,原 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022/1,(一)提 要,首先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脉证。又称提纲证。,2022/12/27,21,伤寒论,(一)提 要首先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脉证。2022/10/,(二)分析,恶寒:,卫气功能失常。,风 寒 外 束,,2022/12/27,22,伤寒论,(二)分析恶寒: 卫气功能失常。风 寒
11、外 束,恶 寒 特 点,1、以自觉症状为主;,2、邪气不退,恶寒始终存在,寒罢邪退;,3、恶寒每每与发热并见,寒罢热退。,2022/12/27,23,伤寒论,恶 寒 特 点1、以自觉症状为主;2、邪气不退,恶,结 论,恶寒既是表证,亦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后世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诚为经验之谈。,2022/12/27,24,伤寒论,结 论恶寒既是表证,亦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思 考,仅凭恶寒一证,能否诊断为表证?,2022/12/27,25,伤寒论,思 考2022/10/225伤寒论,不能诊断的依据,原文7:“无热恶寒者,发于阴”,言三阴病亦可见到恶寒之症。,内经曰:“阳虚生外寒”。,2
12、022/12/27,26,伤寒论,不能诊断的依据原文7:“无热恶寒者,发于阴”,言三阴病亦可,脉浮:,卫气抗邪于外。,风 寒 外 束,,2022/12/27,27,伤寒论,脉浮:卫气抗邪于外。风 寒 外 束,2022/10/,结 论,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太阳病的主脉;,2、脉浮+恶寒可辨为表证;,3、脉浮+恶寒是辨表里证的关键。,2022/12/27,28,伤寒论,结 论 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太阳病的主脉;,思 考,凭恶寒、脉浮可以诊断为太阳病吗?,2022/12/27,29,伤寒论,思 考凭恶寒、脉浮可以诊断为太阳病吗?2022,头项强痛:,郁于经输。,风寒之邪,,2022/12/27,
13、30,伤寒论,头项强痛:郁于经输。风寒之邪,2022/10/230伤寒论,结论,1、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反映太阳经输受邪,亦称经输证。,3、表证与太阳病严格上说是有区别的。,2、脉浮、恶寒、头项强痛俱见可辨为太阳病。,2022/12/27,31,伤寒论,结论1、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反映太阳经输受邪,亦,4、上述“两症一脉”是太阳受邪之后,从一系列复杂证候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能揭示风寒外束、营卫失调的病机及其临床特征。故列为太阳病的提纲证。,2022/12/27,32,伤寒论,4、上述“两症一脉”是太阳受邪之后,从一系列复杂证候中归纳、,“太阳之为病”的两种解释,“太阳”为提前宾语,
14、其意义即为“患太阳病”,“病”是动词,“为”为动词,其意义为“太阳得病怎么样呢?”,“之”为助词,2022/12/27,33,伤寒论,“太阳之为病”的两种解释“太阳”为提前宾语其意义即为“患太阳,太阳病内涵,指原文1的脉证,“病因”如原文6所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2022/12/27,34,伤寒论,太阳病内涵指原文1的脉证“病因”如原文6所据:2022/10,(三)讨论,“恶寒、发热”每每并见,为何提纲证不列举发热一症?,2022/12/27,35,伤寒论,(三)讨论“恶寒、发热”每每并见,为何提纲证不列举发热一症,1、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与脉浮机理一样。,2、发热虽常
15、见,但早期每尚未发热而恶寒已见。,3、反证法,若列举发热,显然不能突出提纲证意义。,2022/12/27,36,伤寒论,1、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与脉浮机理一样。2、发热虽常见,但,(四)小 结,2022/12/27,37,伤寒论,(四)小 结2022/10/237伤寒论,2、“营卫失调”的矛盾主要方面在卫而不在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作为太阳病的提纲证。,1、“外感风寒、营卫失调”是太阳病的病机。,3、“恶寒脉浮”是表证之主证主脉,“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又是与其它五经病证相鉴别的要点。,2022/12/27,38,伤寒论,2、“营卫失调”的矛盾主要方面在卫而不
16、在营,“恶寒、头项强痛,二、太阳病的分类中风、伤寒、温病及变证,原文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一)提要:指出太阳中风主要脉证,(二)分析:太阳病,指原文1的脉证,发热,正气抗邪,热争于外,2022/12/27,39,伤寒论,二、太阳病的分类中风、伤寒、温病及变证原文2 太阳病,发,特点:,1、病初即见,2、热势一般不高,仍属自觉症状为多,3、每每与恶寒并见,2022/12/27,40,伤寒论,特点:1、病初即见2、热势一般不高,仍属自觉症状为多3、每每,汗出,脉缓,结合原文1应为浮缓,缓脉因汗出而阳气外泄,血行缓慢,恶风,因,果,感受风寒,卫外不固,营阴失守,卫阳不固
17、,汗出肌腠疏松,2022/12/27,41,伤寒论,汗出脉缓结合原文1应为浮缓缓脉因汗出而阳气外泄,恶风,综上诸脉证分析,中风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2022/12/27,42,伤寒论,综上诸脉证分析,中风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三)讨论,1、与内科中风证,名同实异,2、为何本条是拟“恶风”,原文1冠以“恶寒”,为了突出中风病机特征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中风证,每每觉翕翕发热,随之汗出,因汗出肌疏松,继之淅淅恶风,故原文12条的三证排列是符合临床实际的。,2022/12/27,43,伤寒论,(三)讨论1、与内科中风证,名同实异2、为何本条是拟“恶风”,恶风与
18、恶寒的机理一样,仅是程度轻重而已,从原文2、12、13条反映仲景时用恶风时用恶寒。,2022/12/27,44,伤寒论,恶风与恶寒的机理一样,仅是程度轻重而已,从原文2、12,小结:,1、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 是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其中 以汗出、脉浮缓为辩证要点,2、原文1首冠“太阳之为病”,而本 条结尾以“名为中风”,可知太 阳中风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2022/12/27,45,伤寒论,小结:1、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 是太阳中风,原文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一)提要,指出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太阳病,发热,(二)分析,原文1
19、的脉证,正气抗邪,2022/12/27,46,伤寒论,原文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或已,感邪轻,卫气闭塞不甚,阳气即外透,或未,感邪重,卫气闭塞甚,阳气不易外透,恶寒,感受风寒卫气功能失常,难点!,必,感邪重,卫阳郁闭较甚,2022/12/27,47,伤寒论,或已感邪轻,卫气闭塞不甚,阳气即外透或未感邪重,卫气闭,呕逆,寒邪犯胃,体痛,脉浮紧,感受风寒,卫气被遏,营阴郁滞,综上述脉证,伤寒证的病机是什么?,风寒束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2022/12/27,48,伤寒论,呕逆寒邪犯胃体痛脉浮紧感受风寒,卫气被遏,营阴郁滞综上述,(二)讨论,1、本条原文未及汗出否
20、,究竟有无 汗出?,从病机推论营阴郁滞从原文35条:“无汗而喘”反证法而言:中风有汗,伤寒 应无汗,2022/12/27,49,伤寒论,(二)讨论1、本条原文未及汗出否,究竟有无 汗出,2、为何说太阳伤寒感邪重,卫阳 郁闭甚?,从原文“必”、“紧”或未发热体痛呕逆,2022/12/27,50,伤寒论,2、为何说太阳伤寒感邪重,卫阳 郁闭甚?从原文“,(三)鉴别,中风与伤寒(从病机、脉证),2022/12/27,51,伤寒论,(三)鉴别中风与伤寒(从病机、脉证)2022/10/251伤,(四)小结,1、原文1首冠“太阳之为病”,原文 2、3条以“名为”结尾,前者为病 名,后者为其证之名。,2、发
21、热恶寒,无汗头痛,体痛呕逆 脉浮紧,为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 ,亦是诊断太阳伤寒的依据。,2022/12/27,52,伤寒论,(四)小结1、原文1首冠“太阳之为病”,原文 2,3、中风与伤寒之辨,在于脉证,不 在风寒之病因。诸多脉证中又以 “汗出否”与“脉缓或紧”为辩证要点。,4、恶寒是太阳病必见之症,亦是伤寒、 中风必见之症,但恶寒或恶风在中 风、伤寒鉴别上,此症意义都不大。,2022/12/27,53,伤寒论,3、中风与伤寒之辨,在于脉证,不 在风寒之病因。,原文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22、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提要:指出温病病因、脉证及风温误治的变证。,2022/12/27,54,伤寒论,原文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分析: 太阳病风寒 (病因) 发热 口渴 (症状) 不恶寒,为温病,风温病,误汗:身灼热(即白虎之壮热)汗出、身重、嗜睡、呼吸有鼾声,说话困难,脉洪大,名为风温。误下:小便不利,瞪眼直视,小便失禁误火法:轻则发黄,严重如惊痫一样误火熏法:加速阴阳离决,2022/12/27,55,伤寒论,分析:为温病风温病误汗:身灼热(即白虎之壮热)汗出、身重、嗜,讨论
23、:本条“为温病名为风温”与原文“太阳之为病”、原文2、3“名为中风”、“名为伤寒”均属同一书写文法。推之,温病与风温内在联系。本条“发热而渴”是揭示温病性质属实属热,也是温病的临床特征;“不恶寒”是化热伤津而见口渴之后的见症,即因果关系。183条也是有如此因果关系。既称“太阳病”,病之初也应有恶寒一症,同时也应有头痛、脉浮等脉证,不言此脉证,可视为省文法。,2022/12/27,56,伤寒论,讨论:2022/10/256伤寒论,本条的温病的病因是什么? 多版教材均云:感受风热之邪,实感牵强,我认为仲景原意多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理由如下:从“太阳病”三个字来看,结合前述太阳病的内涵有指原文1与病因
24、来看从阳明表证的病因仍属风寒直反所致,由于阳明胃阳素盛,燥气司天,多气血一经,故感风寒后迅速化热化燥入里,以183、184条可据。阳明有中风、中寒之分,以原文190、191就因体质不同(实指胃气强弱之差)同是感受风寒却有中风、中寒之别。据此推理仲景辨证重在脉证二字,不能以“感受温邪”来印定眼目。,2022/12/27,57,伤寒论,本条的温病的病因是什么?2022/10/257伤寒论,原文6(本条)继原文1、2、3、之后的排列及阐述内容来看,仲景意在中风、伤寒、温病必须作一鉴别。由是本条是辨太阳病属寒属热,也是伤寒与温病的辨证,即发热而必恶寒为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是温病。条文“风温”是温病误用
25、辛温发汗的变证,特点津伤热盛,热盛不断迫津外泄,气液两虚(以汗出、身重、多唾液)可据。故不能与温病学中风混为一谈,必须牢记。原文2“名为中风”,原文3“名为伤寒”本条“为温病”,金匮痉湿暍病篇中“湿病”、“中暍”共五个病证与难经中伤寒有五相应。本条文可证明后世温病学是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发展外感病。必须明白温病、风温有详述其脉证,非本书中的重点。,2022/12/27,58,伤寒论,原文6(本条)继原文1、2、3、之后的排列及阐述内容来看,仲,原文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提要:六经病证之阳证、阴证的临床特征辨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绪论 太阳 培训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46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