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用药研究培训课件.ppt
《伤寒论用药研究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用药研究培训课件.ppt(3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伤寒论用药研究,伤寒论用药研究,用药在“巧”,关键在精。用一药之差一药用量之差,处方功效完全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用药,用什么药用多少量,单味药用 量,用药,2,伤寒论用药研究,用什么药单味药应用特点、规律单味药的用量用药2伤寒论用药研究,本讲内容:1、用药规律;2、配伍规律;3、加减方法;4、药量用法;5、炮炙方法;6、煎药方法;7、服药方法;,3,伤寒论用药研究,本讲内容:3伤寒论用药研究,一、 用药规律,用药规律:根据计数统计分析,在伤398条原文中共使用方剂113首(112),共用药物91味(86味),,(一)一般规律,4,伤寒论用药研究,一、 用药规律用药规律:根据计数统计分析,
2、在伤398条,其中太阳病用了59味,阳明40味,少阳7味,太阴6味,少阴35味,厥阴38味(霍乱,阴阳易37味)从用药次数看,用药的总频数用了1074次,其中太阳病为626,阳明为190,少阳7,太阴11,少阴87,厥阴98。,5,伤寒论用药研究,其中太阳病用了59味,阳明40味,少阳7味,太阴6味,少阴3,从药物使用的频数看,最多的是甘草,用了142次,依次为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前五味药恰好构成了“桂枝汤”,桂枝汤中这五味药使用的次数总和为435次,占总使用药物次数的40.41%,(其中占太阳病篇中的50.48%,太阳中桂枝五味药频数为316,总为626),6,伤寒论用药研究,从药物使用
3、的频数看,最多的是甘草,用了142次,依次为生姜,除了这五味药外,出现频数最高的其他药物依次为大黄、人参、干姜、附子、枳实、黄芩、厚朴、芒硝、半夏、麻黄、柴胡、茯苓、白术、杏仁、石膏。,7,伤寒论用药研究,除了这五味药外,出现频数最高的其他药物依次为大黄、人参、干姜,可以看出伤的用药有明显的聚集性,处方和基本模式为桂枝汤;组方以桂枝汤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变化,也可以说,组成桂枝汤的五味首用药物是伤用药的核心, (以中气为本),8,伤寒论用药研究,可以看出伤的用药有明显的聚集性,处方和基本模式为桂枝汤;,次用药物多是临证加减的主要变动范围,而其他“一般用药”则多作为辅助补充药物,桂枝汤
4、为群方之首是有其道理的。金匮用药规律基本与伤相同,前五味药也是桂枝汤的组成。,9,伤寒论用药研究,次用药物多是临证加减的主要变动范围,而其他“一般用药”则多作,(二)特殊用法:,何任研究伤寒论用药,总结提出:“伤寒论方,配伍谨严而灵活。一味药不只在一类方中使用,在另一类方中通过配伍也可入选,甚至补药可用于泻剂,寒药可用于温剂,加减应用,尤见微妙。”,10,伤寒论用药研究,(二)特殊用法:何任研究伤寒论用药,总结提出:“伤寒论,1桂枝:,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致广大而臻精微”,出神入化,药量亦变动不居。就其药用而言,邹润安本经疏证将仲景用桂枝法度约为六端:一曰和营(实际是和营卫),举桂枝汤、桂枝
5、麻黄各半汤等43方;二曰通阳,举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8方;三曰利水,举苓桂草枣汤、五苓散等11方;,11,伤寒论用药研究,1桂枝: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致广大而臻精微”,出神入化,,四曰下气,举桂枝生姜枳实汤、桃仁承气汤等12方;五曰行瘀,举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等4方;六曰补中,举小建汤、黄连汤等5方。仲景用桂枝于补中“属义精妙,而功广博”。桂枝所治之虚,非参术芪草所补之虚,而是土为木困,因气弱而血滞,因血滞而气愈弱者之虚,这就把仲景对桂枝的妙用,发掘无遗。,12,伤寒论用药研究,四曰下气,举桂枝生姜枳实汤、桃仁承气汤等12方;五曰行,桂枝的配伍规律:君芍药则调和营卫,臣麻黄则发散
6、风寒,佐苓术则温化痰水,使当归则散寒通脉,加附子则回阳固表,配甘草则补心助阳,合柴胡则和解枢机,和干姜则解表温理,配龙牡则救护心阳,伍桃仁则辛行气血,得人参则宣阳化阴,参饴糖则甘温建中,伴半夏则宣散郁阳,助天雄则纯补中阳,入薤白则通阳散结。,13,伤寒论用药研究,桂枝的配伍规律:君芍药则调和营卫,臣麻黄则发散风寒,佐苓术则,“脾主四时”,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论:“脾气行于四脏,是无定体,顺逆传变,多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病机中,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或沉降,都要从脾胃兼化考虑”。,14,伤寒论用药研究,“脾主四时”,四季脾旺不受邪;14伤寒论用药研究,桂枝配甘草:,配伍意义。桂枝辛甘
7、温,气薄升散,能补中,又可温通经脉;甘草甘平,国老之尊,不仅能益气,更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过于走散。桂甘相配,既可温通阳气,又可以补中益气,使通中有补。这个作用是全身性的,不限于一脏一腑。,15,伤寒论用药研究,桂枝配甘草: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气薄升散,能补中,又可温,仲景方例。桂枝汤、麻黄汤中的桂枝、甘草宜通中阳,有助于解表;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中的桂枝 甘草温通经络,主要作用于肌肉关节;小青龙汤、泽漆汤中的桂枝、甘草宣通肺气,温化肺中痰饮;,16,伤寒论用药研究,仲景方例。16伤寒论用药研究,小建中汤、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脾、胃;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肾;桃
8、核承气汤与温经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有助于血脉、胞宫;炙甘草汤与桂甘龙牡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心。,17,伤寒论用药研究,17伤寒论用药研究,/只用桂、甘二味,名桂枝甘草汤, 大量 顿服,可以温振心阳; /竹叶汤中的小量桂枝、甘草,既能 通阳 解表,又可温阳益气; /麻黄升麻汤中用微量桂枝、甘草, 属于辅助之药。,18,伤寒论用药研究,/只用桂、甘二味,名桂枝甘草汤, 大量,后世论述与应用。 /刘河间宣明论方桂苓甘露饮与大顺散中的桂枝、甘草,是宣通阳气以祛暑化湿。/ 景岳全书保元汤中用桂、甘草,在于充实全身阳气。 / 近年用大剂量桂枝、甘草(各1530g)治疗心肾病,取得很好疗效。,19,伤
9、寒论用药研究,后世论述与应用。19伤寒论用药研究,桂枝配芍药,配伍意义 : 桂枝辛甘温属阳;芍药苦平,微酸微寒属阴。桂枝与芍药相配,补中气而温脾阳, 桂枝通卫阳以解肌;芍药和营阴,治寒热,达到调和营卫的功能。,20,伤寒论用药研究,桂枝配芍药配伍意义 :20伤寒论用药研究,桂枝温通阳气以推动血脉之运行;芍药养血、益阴、缓急,这是调和气血的功能。 桂枝温振阳气,益火之源;芍药能益肝脾真阴,滋润肝脾,柔肝缓急,这是调整阴阳的功能。,21,伤寒论用药研究,桂枝温通阳气以推动血脉之运行;芍药养血,仲景方例 /桂枝汤及加味诸方以调补中土和营卫而起效;/桂枝茯苓丸与温经汤中的桂芍相配,起调和气血的作用;/
10、 金匮要略虚劳篇中的小建中汤与桂枝龙骨牡蛎汤中的桂芍相配,起到调整阴阳的作用。,22,伤寒论用药研究,22伤寒论用药研究,后世论述与应用:/ 本草述犯钓元指出:“桂能引真阳而通血脉,故合于芍药以和营卫”。/ 金匮要略心典说:“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后世独活寄生汤、三痹汤、十全大补汤与人参养营汤中均有桂芍这一药对,其主要作用是调和气血。,23,伤寒论用药研究,23伤寒论用药研究,桂枝配茯苓,配伍意义 : 桂枝辛甘温、温补阳气,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 桂苓合用,通阳化气利水,对肺、脾、肾、膀胱的阳气均可宣通,其作用是全身性的。,24,伤寒论用药研究,桂枝配茯苓配
11、伍意义 :24伤寒论用药研究,仲景方例 : 通阳化气方首推五苓散,通阳气,健脾气,通气化,使有用之水输布全身,无用之水下输膀胱。苓桂术甘汤通阳健脾益气,化中焦之痰饮;苓桂甘枣汤培补中气、通阳利水、平冲降逆;茯苓甘草汤通阳利水兼纳肾气,而潜虚阳;,25,伤寒论用药研究,25伤寒论用药研究,防己茯苓汤兼通肺卫之阳以导水下行。此外,桂枝茯苓丸通阳利水,有助于行瘀化瘀,其理论依据是“血不利则为水”。茯苓泽泻汤为苓桂术甘汤加味;茵陈五苓为五苓散加味。,26,伤寒论用药研究,26伤寒论用药研究,后世论述与应用 : 刘河间桂苓甘露饮,朱丹溪胃苓汤与医方集解春泽汤都是五苓散加味而成,可见后世对五苓散颇多发挥。
12、,27,伤寒论用药研究,后世论述与应用 : 27伤寒论用药研究,桂枝(肉桂)配附子,配伍意义: 桂枝与附子药性颇多相似之处,二者配伍之后,在温阳、散寒、止痛、救逆等方面均起协同作用。 在仲景著作中,外感病发展为三阴重证而需要回阳救逆时,用姜附相配而不用肉桂;杂病阳虚时才桂附同用。,28,伤寒论用药研究,桂枝(肉桂)配附子配伍意义:28伤寒论用药研究,2人参,仲景之用人参,不仅得参之性,而且扬其长而尽其用。人参功用第一在于补。仲景用之以补的,补脾如理中丸,补肺胃如竹叶石膏汤,补肝如乌梅丸、吴茱萸汤,补心复脉如炙甘草汤,各有各的取用。补心侧重于复脉,因脉生于营,营属心。如白虎加人参汤之用于暑病脉虚
13、,四逆加人参之用于脉微,通脉四逆汤之用于脉不出,炙甘草汤之脉结代。,29,伤寒论用药研究,2人参仲景之用人参,不仅得参之性,而且扬其长而尽其用。29,人参第二个功能在于“和”。一般都认为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实际上,柴芩专解邪,用参3两乃是和解而协调之。胸痹诸方不用参,而胁下逆抢心则用参;而且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遇干呕、渴、胁下痞硬均不去参。从这些可以悟得仲景对人参的用法。人参能补、能和、能消、能通(行),30,伤寒论用药研究,人参第二个功能在于“和”。一般都认为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实际,然仲景用参之妙。尚不止于此。一般痞滞忌参,但以参佐旋复、姜、夏则参可用于散虚痞;腹胀忌参,但以参佐厚朴、姜、
14、夏,则参可用于留饮,咳嗽证忌之,若肺虚而津已伤,于散邪蠲饮剂中也常用它。像这样对人参运用自如的,只有在仲景书中才能看到、学到。,31,伤寒论用药研究,然仲景用参之妙。尚不止于此。一般痞滞忌参,但以参佐旋复、姜、,3黄连,药征中总结仲景用黄连方的主治为“心中烦悸,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并谓“泻心汤证之心气不足应据千金方作心气不定,不定者,烦悸之谓”。此说更能阐明黄连的主治,与仲景方义吻合,足证东洞翁善读仲景书,能识仲景用药之妙。,32,伤寒论用药研究,3黄连药征中总结仲景用黄连方的主治为“心中烦悸,旁治心,仲景用黄连于心、胃、肝、肠等部位的病证,如黄连阿胶汤治心;5个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
15、芩黄连人参汤治胃;乌梅丸治肝;白头翁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治肠。其配伍之法,或配以阿胶鸡子黄之濡,或配以大黄、芍药之泄,或配以半夏、瓜蒌实之宣,或配以干姜、附子之温,或配以人参、甘草之补,因证制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无苦燥之弊。举例:,33,伤寒论用药研究,仲景用黄连于心、胃、肝、肠等部位的病证,如黄连阿胶汤治心;5,干姜配黄连,配伍意义 : 干姜辛热,具宣散之性,能通经脉,散寒邪,消痰燥湿,和降胃气,这些作用可概括为辛开; 黄连大苦大寒,具沉降之性,能泻心火,凉血热,除烦躁、止呕吐、治吞酸,这些作用可概括为苦降, 二者配合为辛开苦降法,属相反相成,主要用于脾胃病证。,34,伤寒论用药研究,干姜
16、配黄连配伍意义 :34伤寒论用药研究,仲景方例:仲景著作中,有干姜黄连这一药对的方剂共6首。 其中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与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5个方剂的基本性质相似,都用于治疗病在里部脾胃,寒热错杂,气机升降紊乱,虚实夹杂的证候。另乌梅丸中也有干姜、黄连、这是用于安蛔的,更用以和肠道。,35,伤寒论用药研究,仲景方例:仲景著作中,有干姜黄连这一药对的方剂共6首。35,后世论述与应用: 本草思辨录认为黄连降胃阳,干姜升脾阴,脾升胃降,少阳乃得转枢。成方便读认为黄连干姜是治疗痞症的丹溪心法的左金丸,兵部手集方的香连丸均为辛开苦降法的灵活应用。该法已成为治疗胃肠病与胆道疾病的常
17、用的方法。,36,伤寒论用药研究,后世论述与应用:36伤寒论用药研究,4、附子,仲景用附子34方。配干姜者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乌梅丸等9方,除乌梅丸外,都用治亡阳厥逆证。姜、附合和,则一走一守,动静相合。,37,伤寒论用药研究,4、附子仲景用附子34方。37伤寒论用药研究,配甘草者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12方。,38,伤寒论用药研究,配甘草者有四逆汤、四逆
18、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配甘草“一者可温养阳气,调中补虚;二者可制附子辛烈之性,防止阳回阴伤之弊”。配桂枝者有桂枝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4方,桂附合用,旨在温经散寒,祛湿止痛,故4方均治风湿痹病。,39,伤寒论用药研究,配甘草“一者可温养阳气,调中补虚;二者可制附子辛烈之性,防止,配生姜者有真武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等5方,姜、附合用,旨在温阳治水,如真武汤取附子壮肾阳,使水有所主,择生姜宣散,于主水中有温散之意。,40,伤寒论用药研究,配生姜者有真武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配人参者有附子汤、乌
19、梅丸、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4方,参、附合用,则回阳救脱之力胜任,后世参附汤实脱胎于此。配芍药者有真武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3方,,41,伤寒论用药研究,配人参者有附子汤、乌梅丸、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4方,参,附、芍合用,一散一收,一刚一柔。用芍药之旨,张璐说得清楚:“此证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必素亏,或阴中伏有阳邪所致,若不用芍药固护真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42,伤寒论用药研究,附、芍合用,一散一收,一刚一柔。42伤寒论用药研究,配白术者有真武汤、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等4方,附、术合用,以附子壮肾阳,使水有所主,以白术健脾阳,使水有所制,相须为用,为治水
20、湿开一法门,,43,伤寒论用药研究,配白术者有真武汤、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等4方,附,配大黄者有附子泻心汤,此为热痞兼表阳虚者设,因热邪须清,卫阳亦须扶护,诚如金匮心典所谓“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邪,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44,伤寒论用药研究,配大黄者有附子泻心汤,此为热痞兼表阳虚者设,因热邪须清,卫阳,此外,附子尚有与他药配伍者,如配茯苓回阳安魂,与葱白宣通阳气,配猪胆汁引阳入阴,配麻黄、细辛温经解表,配川椒、乌梅治厥安蛔,配当归温经养血。或协同促进,或相互制约,其制方之妙,可谓匠心独运。,45,伤寒论用药研究,此外,附子尚有与他药
21、配伍者,如配茯苓回阳安魂,与葱白宣通阳气,胡氏在仲景用附子的基础上,提出附子十配8: 配石膏治风水、咳喘、疹出难透,配代赭石治崩漏,配石决明治怔忡、头痛,配大黄治咯血、胸痛、泄泻,配黄连治湿温后期便溏,配黄芩后治恶寒发热日久不解,配山栀治心腹疼痛,配炮甲治骨骱疼痛,症瘕、痃癖,配豨莶草治风湿痹痛,配丹参治胸痹心悸脉结代,亦甚实用,可补仲景之未泽。,46,伤寒论用药研究,胡氏在仲景用附子的基础上,提出附子十配8:46伤寒论用药,二、配伍规律:,神农本草经指出:“药和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
22、,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些原则,在仲景处方用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七情合和,47,伤寒论用药研究,二、配伍规律:神农本草经指出:“药和阴阳配合有单,1同类相助,功用和性味基本相同的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作用,提高疗效。大黄味苦性寒,走而不守,清热解毒,攻逐一切有形之邪,配伍苦寒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栀子,及苦寒清热、利湿退黄之茵陈蒿,则其攻逐痰热通利湿浊解毒退黄之力均得以增强,组成主治湿热发黄之方茵陈蒿汤。苦寒大黄配伍苦咸大寒之芒硝,得其软坚润燥,清热泻下之助,则荡涤实热阻结之力更强,是为承气汤的主药。,48,伤寒论用药研究,1同类相助功用和性味基本相同的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
23、作用,提,石膏辛甘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配伍苦、甘寒泻火滋明之知母,则清热泻火力尤,又能防燥热伤阴之弊,而作为清泄肺胃气分实热之代表方白虎汤主药;若与甘淡寒而清热除烦利尿之淡竹叶同用,则增强清热除烦之力,如竹叶石膏汤。其他如四逆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等,用附子与干姜配伍,使两热相得,急回散失之元阳,也是同类配伍使用,增强作用。,49,伤寒论用药研究,石膏辛甘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配伍苦、甘寒泻火滋明之知,五苓散以茯苓、猪苓相伍以行水,小承气汤以枳实厚朴行气消痞;抵当汤用水蛭伍虻虫以破血逐瘀;以及赤石旨配禹余粮,龙骨配牡蛎等,不胜枚举,均本同类相须,共扬其长以增进疗效。,50,伤
24、寒论用药研究,五苓散以茯苓、猪苓相伍以行水,50伤寒论用药研究,2、异类相使:,温阳配益气。气与阳同类,均是生命之动力,益气药与温阳药同用则相得益彰。 如人参配干姜,人参大补之气,增强五脏功能,干姜温中散寒,扶脾胃阳气,合用则健脾益气,温运中阳之力尤著,故为主治太阴病虚寒证之理中丸的主药。,51,伤寒论用药研究,2、异类相使:温阳配益气。气与阳同类,均是生命之动力,益气,行气配通腑。行气药能宣通气机,与泻下硝黄配伍,以峻下热解,或去枳朴而加甘草,则仅能微和胃气,缓下热结。泻火配养阴。泻火药配养阴药,泻火可以护阴,壮阴利于清火并防苦寒化燥伤阴之弊,如芩连与阿胶芍药配伍,用以治疗阴虚火旺,心肾不定
25、之心中烦不得卧。,52,伤寒论用药研究,行气配通腑。行气药能宣通气机,与泻下硝黄配伍,以峻下热解,,行气配降气:如厚朴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均用厚朴配杏仁,以治咳喘胸满;麻子仁丸亦以枳朴配杏仁、麻仁,用治肠燥便秘。祛瘀配泻热:桃仁承气汤用桃仁桂配硝、黄以逐瘀通下。清热配通下:如泻心汤用芩、连配大黄泻火通腑以止吐衄。,53,伤寒论用药研究,行气配降气:如厚朴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均用厚朴配杏仁,,降火配滋阴:如黄连阿胶汤芩、连配胶、芍清心泻火而不伤阴,滋阴养阴而能彻热。温阳配利水,桂、苓互用,亦属温阳利水法之变通。,54,伤寒论用药研究,降火配滋阴:如黄连阿胶汤芩、连配胶、芍清心泻火而不伤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用药 研究 培训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46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