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课件.ppt
《伤寒论讲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讲义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伤寒论讲义,1,医学课件,伤寒论讲义1医学课件,“医岂易知乎哉!知其浅而不知其深,尤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医学心悟,欢迎进入伤寒论课程学习,2,医学课件,“医岂易知乎哉!知其浅而不知其深,尤未知也;知其偏而,第一章 绪论,学习伤寒论的意义,1、伤寒多名家2、属于提高课:方剂、诊断等为基础课3、具广泛实践性,历代注家500余,3,医学课件,第一章 绪论学习伤寒,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干桥梁课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与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研究内容
2、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最终目的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4,医学课件,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伤,构成要素有独特的研究内容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5,医学课件,构成要素5医学课件,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一、伤寒论的地位是中医经典著作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证论治医著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6,医学课件,第二节 伤
3、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6医,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7,医学课件,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州南,三、伤寒论的沿革,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伤寒论,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1065年),8,医学课件,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宋本 宋代林亿校正(原刻本已不复见)赵本 明代赵开美复刻本成注本 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伤寒论的版本:,
4、9,医学课件,宋本9医学课件,第三节伤寒论学术渊源与成就,学术渊源,1、基础理论:内经难经阴阳大论2、诊法: 内经难经3、药物: 神农本草经胎胪药录4、方剂: 汤液经5、亲身反复临床实践,10,医学课件,第三节伤寒论学术渊源与成就学术渊源1、基础理论:内经,附:伤寒论原文内容,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痉湿暍第四六经病篇霍乱病篇劳复病篇辨不可发汗第十五,辨可发汗第十六辨汗后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辨可吐第十九辨不可下第二十辨可下第二十一辨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伤寒十篇,11,医学课件,附:伤寒论原文内容辨脉法第一辨可发汗第十六伤寒十篇11医,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
5、备的医学典籍。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确立了若干基本治则与治法。 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众方之祖陶弘景语) 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12,医学课件,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1,第四节 伤寒与各经典学科的关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理论基础,姐妹篇,奠基作用,13,医学课件,第四节 伤寒与各经典学科的关系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明确提出了“温病” 论述了大量温热证肺热咳喘证、肠热下利证、湿热发黄证 有适用于温病的治法清泄热邪、育阴清热、急下存阴、清热生津有适用于温病的方剂白虎汤、承气汤、陷胸汤、白头翁汤、麻
6、杏甘石汤、黄连阿胶汤,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内容,14,医学课件,明确提出了“温病” 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内容14医学课件,温病学家对经方的衍化应用白虎汤 化斑汤炙甘草汤 复脉汤三承气汤 五个加减承气汤栀子豉汤 凉膈散,温病学家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15,医学课件,温病学家对经方的衍化应用温病学家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1,治则治法的继承与发扬“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由“先解表后治里”发展为“表里同治”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施”,温病学家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16,医学课件,治则治法的继承与发扬温病学家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16医,第五节 伤寒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讲义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46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