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课件.ppt
《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伤寒杂病论-太阳篇-,六经证候简表,第一章 太阳病,什么是太阳? 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经,太阳膀胱其位居于下焦,内藏津液,肾阳蒸化膀胱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叫做太阳之气,它行于体表,具有温熙肌表、管理汗孔开阖、防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称为卫气。太阳之气(卫气)运行全身,古人认为卫气一日一夜行50周,每天早晨当阴气尽时,则阳气出于目,目张则卫阳之气上行于头,然后循颈项而下行太阳经脉,具有卫外的功能,主表,为六经之首。,太阳太阴主表的区别,太阳主表,肺亦主表,它们是什么关系:因肺主一身之气司宣发,能把卫气布散到体表,以行使温熙卫外的机能。而太阳主表则指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它出于下焦由肾阳
2、蒸化膀胱津液所产生,受胃的水谷之气而赡养,然后通过上焦开发以熏肤充身泽毛,故说肺气合于表而太阳之气则主表。(以上是指太阳的生理),什么是太阳病,由于太阳之气(卫气)行于表,当外邪侵入人体时,太阳必然首当其冲,太阳受邪,太阳之气抗邪于体表,所表现的证候就是太阳病。太阳主表,所以说太阳病就是表证。太阳病总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有经病腑病之分,因太阳主表故表证即经病,外邪随经入于膀胱部位(为太阳之腑)或为水病,或为血病,即是腑病。,太阳在表之邪由表向里传变,或太阳或少阳或入三阴,即为传经。 若本经原有之证尚未罢,而它经之证又复见者为并病。 若二、三经之证同时见者为合病。 若太阳经过误治、
3、失治发生病变者为坏病。太阳病治法:经证(表证)用汗法解表;腑证(里证)分为蓄水用利水、蓄血用袪瘀。太阳病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经证和腑证两大类。经证是指邪侵袭太阳经表而未聚结于太阳之府所表现的证候,由于经与腑有表里之分,所以太阳经证就是表证,太阳腑证就里证,太阳经证临床上分为太阳中风表虚证、太阳伤寒表实证二类。,太阳、中风、伤寒、温病的鉴别,太阳中风证治,太阳中风是指风邪外袭,在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基础上更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证的一种太阳表虚证(不同西医中风),又称桂枝汤证。桂枝汤主证:“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主要是感受风邪,风为阳邪,卫阳与风邪相搏,故见发热。
4、卫阳被风邪所伤,失去卫护肌表管理汗孔开阖的作用,再加风邪的疏泄,迫使营阴不能内守故汗出,怕风汗出肌疏营阴外泄故脉缓,总体来看,风邪外袭以致营卫不和就是该病最基本病变特点。,太阳中风治法:解肌驱风调和营卫,宜桂枝汤,“6、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嗇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由: 桂枝10 白芍12 炙甘草3 大枣三枚 生姜三片方中桂枝温通卫阳,配姜之辛以解卫分之内邪,芍药酸能敛阴和营,配大枣之甘滋养营阴,甘草和中扶虚,诸药合用辛甘化阳助卫,酸甘化阴和营,本方有袪风调和营卫的功效。服法:服药吃热稀粥一碗以助胃气。,桂枝汤加减证,桂枝汤不但是
5、治太阳中风的主方,同时加减可治很多杂病。1、汗证2、表虚经脉不通3、营卫不调4、膀胱气化的病均可加减借用。此方古人称“群方之首”,它配方严谨,选药考究,真是达到天人合一圆运动的最高境界。病例:失枕、夜尿、颈背综合证,服桂枝微取小汗(热汗),如在经之邪大盛,服后不愈可先针风池、风府。,对桂枝汤进行加减化裁,以治疗太阳中风的各种兼证,A、“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此方是治疗太阳病中风又兼气喘的证候。“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就是素有喘咳的病人,又感冒风寒之邪而病太阳中风,因风邪袭肺致肺气不利作喘,用桂枝汤解肌表风邪,加杏仁12厚朴10宣肺降气以平喘。B、“桂枝汤加葛根汤证”此方治太阳中
6、风兼项背强几几之证。“1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若太阳中风经输不利严重时,可出现较重的连及背部以致俯仰受困的项背强几几证状,此时就需用葛根汤治疗,即桂枝汤加葛根12,桂枝汤解肌驱风,葛根疏通经脉。,桂枝汤兼证(一),C、“桂枝汤加附子汤证”,治太阳中风兼表阳虚证。“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以发汗为主,但汗之不当,因而汗漏不止,必致表不解而阴阳俱伤,证见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而难以屈伸等证,以桂枝汤解外加附子10以温经固表扶阳摄阴。D、“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证见脉促胸满是
7、正气上冲以抗邪,致邪欲下陷而不能,正邪相搏胸中,故去芍药酸收,以专解肌表邪气。若在上证基础上更见恶风寒,说明阳气损伤较重应于上方加附子10扶阳气之虚损。,E、“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应去芍药较妥,亦可不去,加苓术。汗下后水气内停表未解的证治,本条治不当阻碍了太阳气机致表未解而水停心下,证见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苓12术12以利水,桂枝汤解表。 桂枝汤禁忌证: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主方,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为禁忌证,伤寒论中提出“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此外酒家(有喝酒嗜好的人)湿热较重,不能发汗。,桂枝汤兼证(二),太阳伤寒证治,太阳病伤寒是指感受寒邪,在太阳病“
8、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上更见无汗而喘,头疼、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脉紧等证”的又一种太阳表实症,称麻黄汤证。(按)太阳经证:a、感受风邪,汗出肌疏的表虚证,治当袪邪风解肌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b、感受寒邪,无汗表闭的表实证,治当发汗袪邪宣通肺气,方用麻黄汤。,麻黄汤主证,“24、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伤寒,寒邪属阴邪,主凝,主痛,主收引。感受寒邪营卫凝涩不利皮毛腠理敛缩闭塞,故无汗,身疼腰痛周身骨节痛,肺合皮毛,皮毛汗孔被寒邪闭郁,气不宣,失其宣降上逆作喘,胃气失和则呕,脉道中寒凝拘急故见脉阴阳俱紧。治以麻黄汤。方:麻黄10,桂枝10,杏仁12
9、,炙甘草3方中麻黄辛温,发散风寒开腠理而发汗,宣肺平喘,桂枝通阳解肌,助麻黄发散风寒,杏仁苦温利肺,助麻黄宣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临床上太阳病解表邪无出路,可发生鼻衄则愈,称“红汗”,麻黄汤加减证(一),A、“小青龙汤证”是属伤寒兼挟水饮证 “4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是说见太阳伤寒表证,并素有水饮内停犯胃,胃气不降上逆作呕,肺气不宣降则咳喘,水饮走肠则下利,膀胱气不化则小便不利腹满,水停上焦气不化津则口渴,寒饮为病则吐泡白痰,苔白滑,脉浮紧等。 小青龙汤:麻黄10 桂枝10 芍药12 细辛3 干姜6 半夏12
10、炙甘草3 五味子3方中麻黄发散风寒,平喘利水,配桂枝可增强通阳宣散的功能,干姜细辛可散寒化饮,法下去痰降逆,炙甘草扶正和中,五味子酸收敛气,本方对内有痰饮外感风寒病人非常有效。金匮要略用小青龙治溢饮、咳喘、倚息不得卧、老支炎、老哮喘很有效,但不宜久服,对心脏病、肺结核喘咳应慎用。如寒饮有热化的趋势,有烦燥证见可在本方加生石膏18-20效如神。,麻黄汤加减证(二),B、“大青龙汤证”伤寒失汗表邪不解阳郁化热的表寒兼内热证。 伤寒表寒不解,卫阳被表寒闭郁而化热,阳热内扰故见烦燥,即不汗出而烦燥证。需用大青龙外解风寒内清烦燥。“39、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 微
11、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瞷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是在麻黄汤基础上化裁而来,倍用麻黄剂量再加生姜3片、大枣3、生石膏20,方中重用麻黄助桂枝,生姜发汗解表,用杏仁利肺气助麻黄以宣发,石膏清里热除烦。如发汗太多,可用温粉扑之(米粉炒热扑身),葛根汤证,太阳表实项背强痛证。 “4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比较,后者是有汗而经输不利表虚证,前者是无汗而经输不利的表实证,虽多一味麻黄治则完全不同。,麻黄汤加减证(三),临床上还常见一些非桂枝、麻黄汤所对证小汗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证见发热恶寒、脉浮、面色发红色、身痒(发热)等,是小邪在表留
12、恋不解,阳气不宣,故用麻桂合方(各取三分之一量)小发其汗。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太阳病经汗后仍见寒热不解,此小邪逗留肌表,可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桂枝6 麻黄4.5 白芍9 杏仁6 炙甘草3 大枣二枚 生姜二片。3、桂枝二越婢越一汤证:表不解,阳郁而有化热趋势,热多寒少,脉不紧,可用桂枝四分之一、越婢八分之一,既需发汗又不能大汗,既要发越郁热又不能过于寒凉,桂枝6 白芍9 枣2 姜2草2麻4.5石12,辨麻桂越婢合方小汗证,辨不可发汗证,(汗为十问之二)汗法是解表法,太阳病表不解必须发汗,即“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上面介绍的表实无汗用麻黄汤,表虚有汗用桂枝汤,表实挾热的用大青龙汤,表实挾寒饮的
13、用小青龙汤,均属汗法,而表有小邪,发热身痒或寒多热少后再汗可选用小汗桂麻合方,邪客经输项背强几几而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则用葛根汤等等,伤寒发汗剂非常详尽。在临床上汗液是阳气作用于阴液的结果,黄帝内经“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就指出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所形成。因此,如果病人阴阳气血不足,特别是津液亏少,就必定缺乏汗源,难汗出,若此时强行发汗,就会发生很多坏病,故临床上汗证发汗非常重要,“血汗同源”“汗为心液”。,伤寒不可发汗证,脉尺中迟者不可发汗:脉尺中迟微迟是主阳虚,细主血弱不可发汗。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少阴脉引咽喉,如见少阴精血亏少阴液不足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
14、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涩痛等证,多尿下焦湿热,阴伤,如强发汗尿血坏证。疮家有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久疮病人营阴亏损,气血虚少不可发汗,发汗则抽筋。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久衄之人阴血必伤,汗与血同源,发汗血伤阴亏目睛,心神失养,故见上证。此外汗家,里有虚寒,胃寒有蛔,及阴、阳、气、血大亏之人不能汗。,辨传经与不传经。六经病传与不传取决于三个因素:1、正气抗邪力量强弱2、邪气轻重3、伤人程度传经不能依时而定,需正确辨证,密切观察。辨太阳腑证并治经脉与脏腑相连,阳经系腑,阴经系脏,太阳在经之邪不解,可随经入腑,形成太阳腑证,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形成太阳蓄水证,随经之邪与
15、血相结便发生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凡太阳经表之证未尽解见脉浮发热汗出等证,又见烦渴欲饮,饮则吐,小便不利是太阳之腑受邪,病由表入里。膀胱为水府,主藏津液,赖气化功能,既可使水蒸腾于上,又可使水排泄于下而为尿,太阳之腑受邪,气化不利,水津不能上承和阳,故烦渴欲饮,又不能气化津液故小便不利。治以五苓散:猪苓10 泽泻10 白术12 茯苓12 桂枝9组成,具有解肌、健脾通阳化气行水功用,散用米汤合服。“48、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于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5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本条是见伤寒汗出而
16、渴的蓄水证及水停心下口不渴而心下悸,治以温胃散水茯苓甘草汤:茯苓12 桂枝9 生姜五片 炙甘草3,太阳蓄血证,太阳在经之邪,下入于腑,热与血结,形成蓄血证。(下焦)蓄血有新、久之分,热与瘀的程度不同。A、瘀血初结证治:表不解,郁热随经入里与血相结而成蓄血证,故少腹拘急,甚硬痛拒按,太、少相表里,少阴心血受扰,故心神不宁见烦燥。治用桃仁承气汤:桃仁12 桂枝9 大黄10 芒硝10 炙甘草3方中硝黄泻热软坚以利血脉,桃仁破瘀生新,桂通阳行水利血脉,甘草和胃扶正。B、瘀血已成证治:太阳之邪随经入下焦,与血相结成蓄血证。证见少腹当鞭满,小便自利其人发狂者,抵当汤主之方中水蛭30只,蝱虫30只,桃仁18
17、,大黄10,此方是行瘀破结逐血峻剂慎用C、瘀轻症并治:伤寒不解,身的热而少腹满,小便仅利者蓄血也,但此症无发狂,属轻故用抵当丸,缓下瘀血,方中:桃仁15,大黄12,水蛭15个(敖)蝱虫15(敖)是行瘀破结遂血缓剂,蓄水和蓄血证状比较表,二方比较表,虚烦症治辨证,桅子豆豉汤症本方是为太阳误治而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的病均可用此方治疗,方中,栀子12,豆豉15,两药栀苦而清心烦胸烦热以解火郁,豆豉升散邪热之结。两药相须一宣一降,宣泄火郁而除烦。栀子豉汤加减症,虚烦杂证虚烦兼见少气者上方加炙草6,益气虚烦兼见呕吐者上方加生姜五片,降逆止呕虚烦兼见腹满者去豆豉加厚朴10,枳实10,理气消痞如大下后见发热
18、微烦,去豆豉加干姜9,调和寒热阴阳栀子豆豉汤禁忌症栀子豉汤均苦寒易伤阳气,病人旧微溏者不宜用栀子豉汤加减对小儿夜不宁,烦燥,多动症,属热者均有很好的疗效,但一定要辩证明确举一反三,这是伤寒论的绝招。,结胸证治(一),结胸:主要是邪热与痰水互结的一种病证。分大小结胸及寒实结胸。1、大陷胸丸证,属水热互结的大结胸证,邪偏上其证见胸中结鞭或疼痛外并见汗出项背强急,俯仰难如痉状。大陷胸丸治之:大黄10 葶苈子10 芒硝10 杏仁12 甘遂6 组成白蜜为丸。方用大黄、芒硝泻热破结,甘遂泻水,葶苈杏仁利肺以清泄胸间水热,白蜜为丸缓之。2、大陷胸汤证,是水热互结病位在上、中、下范围,病势重。证见心下痛,按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 杂病论 太阳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46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