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docx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温州大学工业工程学院绪 论管理出效益,关键是人才,特别是能提高企业效率的工业工程人才。工业工程以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等知识,对企业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活动,使其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因注重高技术条件和先进制造环境下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全国已有几百家企业了解并不同程度地应用了工业工程,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有时简称为工作研究。工作研究采用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技术,找出经济合理的工作方法和最适宜的工作时间,帮助企业挖掘潜力、消除人力、物力
2、、时间方面的浪费。在需要很少投资或者不需要投资的情况下,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率显著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且为其他工业工程技术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因此各国企业都把工作研究作为提高生产率的首选技术。基础工业工程坚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细致精微的科学。它讲究深入现场,获取原始数据,详细解析工作方法和时间的细节,以认识问题的本来面目。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建立起有序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它是科学管理的标准性产物,是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的利器。基础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作用的实现在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管理者应有的细腻严谨思考,因此本次课程
3、设计以锻炼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主。通过企业调研,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然后运用已学的知识(如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以便于毕业之后顺利地投入到工作中。目 录绪论第一章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1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内容1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要求和成绩评定2第三节 课程设计进度计划3第二章 企业调研 5第一节 企业生产运作情况5第二节 企业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情况6第三章 工作研究 9第四章 方法研究15第一节 程序分析 17第二节 操作分析 19第三节 动作分析 20第五章 时间研究24第一节 秒表测时 27第二节 预定时间
4、标准 29第六章 工作改善33参考文献35标准作业指导书(SOP)36第一章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内容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是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方法优化和制定标准工时定额的一次基本训练。其目的是:1、 正确运用工业工程原理和有关专业知识,学会由产品入手对工厂生产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2、 通过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企业基础工业工程的运用情况以及取得的效果,熟悉工业工程的各种图表,掌握基础工业工程运用的一般过程。3、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编写有关技术文件(如SOP、工艺文件)的能力。4、 通过课程设计,初步树立正确的
5、设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基础工业工程及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如何分析、发现现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的工作能力,以及掌握完整的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本设计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调研阶段;二是现状分析和提出改善方案阶段。具体内容如下。1、企业调研选择适当的制造型企业(温州典型行业的典型企业如泰恒眼镜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已收集企业资料、录像资料以及网络资料)完成以下工作:(1)产品调查:分析产品构成,列出该厂主要产品零、部件明细表。(2)生产过程调查:针对主要产品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其生产过程,搬运
6、过程、搬运路线等。(3)生产方法调查:针对某产品加工或装配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其操作过程和动作组成等。(4)物流调查:了解各生产车间、仓储部门之间的物料流程。(5)其他。2、现状分析和提出改善方案(1)通过对产品或零件的生产或装配过程进行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判断现有流程、操作、动作是否适当,合理,是否存在更佳方法,并最终确定标准的作业流程、方法。(2)以方法研究结果为基础,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运用秒表测时、MOD法,进行作业测定,制定工序或产品标准工时,为生产计划、产能计划等提供基础。(3)依据前两步的分析结果,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进行工作改善(现场布置,设施规划)。第二节 课
7、程设计的要求及成绩评定一、课程设计要求在本次课程设计中,要求结合课程设计的目的,完成以下任务。1、设计或改善感想将运用工业工程原理和方法对企业进行改善或设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收获等进行总结,并提交2000字书面报告。2、设计总结设计内容整理汇总,不少于3000字。3、通过课程设计总结温州企业工业工程的应用现状及前景(选做)。二、成绩评定课程设计成绩以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记分。各等级与百分成绩的对应情况如表1-1所示。表1-1 课程设计成绩等级与百分成绩对应表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分数90分以上8980分之间7970分之间6960分之间60分以下成绩评定的具体指标有:出勤情况、纪律
8、情况、完成课程设计要求情况以及答辩情况。各指标的权重和考核说明如表1-2所示。希望注意的如果有4次及其以上未到者,取消其课程设计资格。表1-2 成绩评定考核指标和权重序号指标评分依据得分权重1出勤情况全到1次未到2次未到3次未到10070400152纪律情况遵守纪律比较遵守纪律一般不太遵守纪律不遵守纪律1008060400153完成课程设计要求情况符合要求比较符合要求基本符合要求不太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1008060400404答辩情况能正确回答提问比较能正确回答提问基本能够回答提问不太能正确回答提问不能正确回答提问100806040030第三节 课程设计进度计划本次课程设计计划用两周时间完成,
9、设计流程以及各环节所需时间安排如下。一、课程设计流程本次课程设计的流程如图1-1所示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要求明确课程设计目的观看录像资料查阅网上资料方法研究作业测定答辩提出改善方案效果评估图1-1 课程设计流程二、设计日程安排本次课程设计各环节所需时间安排如表1-3所示。表1-3 课程设计日程安排序号内容所需时间1明确课程设计目的、内容、要求1天2观看企业录像资料,明确其运作过程,并结合查阅网上资料等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工业工程的运用情况等。3-4天3进行方法研究2-3天4进行时间研究(作业测定)2-3天5设计内容整理、汇总、分析,提出设计结果并评价1天6答辩1天第二章 企业调研在熟悉了课程设
10、计目的、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企业调研。主要的是熟悉企业的生产运作情况、采集所需资料,然后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企业生产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改善方法或方向。只有带着问题对企业调研,才能够快速地获得所需资料,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分析、改善。一般为了快速熟悉企业的生产运作情况,可从以下10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分析,收集所需资料。(1)企业的5S情况;(2)生产制程;(3)员工作业培训状况;(4)品质要求与其作业原始记录;(5)品质保证手册;(6)检验人员的作业手法与手册;(7)公司的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8)标准文件之建立状况;(9)生产能力;(10)机器设备保管与维护和日
11、常点检状况。对于本次课程设计,我们的调研内容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生产运作情况的调研;二是企业基础工业工程应用情况的调研。第一节 企业生产运作情况对于企业生产运作情况的调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总体情况1、了解企业从原材料(外协配件)到成品的生产运作流程。2、记录企业的主要产品、名称、生产车间/部门、生产人员、生产时间安排等。3、企业效益评价情况(企业生产率管理情况)。4、其他。二、计划部分1、年度/月份计划的编制时间、部门。2、日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时间、部门。3、这两类计划的关系,各自的编制程序。4、其他。三、生产制造过程1、主要的产品或零件的加工或装配过程。2、生产过程的生产周期。3
12、、产品材料、名称、重量、单价;生产工艺过程(顺序、时间和路线)。4、产品的库存情况、搬运路线和方法。5、产品/零件加工中使用的机器设备(工具、夹具等)、材料等6、其他。第二节 企业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情况企业基础工业工程应用情况主要从两方面调研,一是企业基础工业工程应用现状,二是企业应用基础工业工程取得的效果。一、企业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现状1、 是否有专门的工业工程部门?作业测定、方法研究是由哪个部门承担的?是否准备建立工业工程部门?2、是否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管理ERP)系统?运行效果如何?原因是什么?其基础数据是否完善?3、企业是否具有各工程的标准工时?是如何制定的?产品/产量定额是
13、如何制定的?4、生产计划是如何制定的?5、有没有进行绩效评估?其基础是什么?6、生产线上的人员配置是以什么为基础的?7、企业的生产线平衡吗?原因是什么?8、产品定价是如何确定的?9、其他。二、企业通过运用工业工程取得的效益工业工程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和生产率。因此对于工业工程在企业应用取得的效益,主要从生产率、质量和生产成本三个方面来考察。1、 生产率生产是将生产要素(人力、材料、机器设施、能源、信息)经过投入、转换(加工与服务过程),而得到产出物的过程。生产率是衡量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一般是产出与投入之比。产出(Output)是指满足外界需要而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投入(Input)
14、是指为了获得这些产出而投入的生产要素。企业常用的单要素生产率为劳动生产率、设备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尽管名称各异,实际上是相互依赖生存的。因为各生产要素中的改善合理化结果都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劳动生产率倍受重视,特别是随着劳动力紧张,收入上涨等原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为宝贵。企业生产率的衡量,通常采用的几种定量计算方法如下:(1)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产量*100%=实际作业时间/标准作业时间*100%(2)稼动率=实际作业时间/实际出勤时间*100% =(实际出勤时间-损失时间)/实际出勤时间*100%(3)月生产计划达成率=月生产实绩/月生产计划*100%(4)日生产目标达成率=日产
15、量/日计划*100%对于其他生产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可参考基础工业工程教材。本次课程设计要求通过调研明确企业生产效率的衡量方法,并了解企业通过应用基础工业工程在生产率方面取得的效果。2、 质量企业中衡量质量的定量指标有主要以下几种:(1)制造良品率=良品数/生产数*100%=(生产数-不良数)/生产数*100%=1-不良品率(2)制程不良率=不良数/生产数*100%(3)抽样不合格率=抽样不良数/抽样数*100%另外还有一些非量化的指标如:客户抱怨次数;客户退货次数/金额/数量;员工品质观念;客诉处理等,可参考相关的书籍,在此不一一列举。本次课程设计要求通过调研明确企业常用的质量测评的方法,质量
16、目标以及企业通过工业工程应用在质量方面取得的效果。3、成本 企业中常用的成本的量化指标如下:(1)制造成本=直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2)材料成本(3)人工成本(4)制造费用(5)物料周转率另外还有一些未量化指标如成本教育、预算制度等。可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获取更多知识。本次课程设计要求调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特别是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和物料周转率的衡量方法和数据;明确如何通过应用基础工业工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第三章 工作研究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过程是:利用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和动作分析获得最佳的程序和方法,然后再利用时间研究对所有的作业过程制定标准时间。也就是基础工业工程的实质是“动作
17、研究”+“时间研究”,即工作研究。一、工作研究的含义工作研究是以作业系统为对象的一项工业工程活动。它通过对作业系统的观察、记录、分析、综合运用作业测定技术,研究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并制定出各项作业的工时定额,以作为企业进行计划、预算、控制和工资激励的基础。作业系统是工作研究的对象,理解它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作业系统是为实现预定的功能、达成系统的目标,由许多相互联系的因素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作业系统的目标表现为输出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其组成主要是由材料、设备、能源、方法和人等五方面的因素。作为作业系统输入的材料不仅仅指原材料,而是广义的概念。“设备”在这里也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直
18、接生产手段,如机械、装置、工具等,也包括间接的生产手段,如厂房、建筑、道路等。“能源”是指各种动力设备的需要的能源物质。“方法”是指为了进行有效的转换而采取的具体的技术和技能。人是作业系统中最重要、积极的因素。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过程是人类改进自然的能动表现。企业作业系统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某一作业层次是上一作业系统的构成要素,而每一层的作业系统,又可以分解为许多作业系统。因此在分析某一层次作业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时,必须联系上一层次作业系统的目的进行。对作业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各个因素的变动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表3-1是根据变动因素影响程度大小分的等级。可以看出,变更较高级别的
19、因素,给作业系统的改进会带来更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选择哪一个级别的变更,要受到技术、经济和人的条件的制约,以及研究人员的经验及拥有职权的影响。如果选定某一级别因素的变更,那么在这个级别以下的各个因素都有可能要改变。表3-1 生产系统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级别变动因素变动内容1产品设计通过改变设计,简化作业或取消一部分工作2原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作业方式,或者取消作业方法3工程几个工序的合并,或改变顺序达到简化或取消一部分工序4设备、工具改变加工设备、工具使工作更简便、效率更高5操作动作能否改进操作方法,使操作动作更简便一个企业的作业系统可以分为生产性作业系统(简称作业系统)和管理性作业系统(简称管理系
20、统)两大类。工作研究是以生产作业系统为主要对象,同时也注意研究管理事务作业系统。二、工作研究内容工作研究包括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方法研究目的在于寻求经济有效的工作方法,通过作业系统的再设计,使其可以发展为理想的作业系统。作业测定的目的是确定各项作业科学合理的工时定额。两者目的虽各有侧重,但两者的关系又是十分紧密的。其关系和具体内容如图3-1所示。工作研究就是通过方法研究分析每个作业以及系统化作业,强调最好的方法,通过作业测定分析运转状态并测定单位作业时间,设定标准时间与作业量,然后依据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设定最佳方法和时间组合,设计最佳的作业系统。方法研究1、方法2、材料3、工具与设备4、工作环
21、境条件 对整个制造程序或工序的分析工艺程序图程序分析 产品或材料的流程流程程序图 搬运分析搬运流程图,搬运活动性表 人机操作分析操作分析 联合作业分析 双手操作分析动作分析 动作要素分析 动作经济原则设定工作标准1、方法、程序2、材料3、工具与设备4、工作环境条件运用上述分析技术,实现工作方法、程序、环境、条件的最佳化,为制定工作标准打下基础,也为时间研究做好准备。直接法 密集抽样时间研究密集抽样法(秒表法) 分散抽样时间研究工作抽样 预定动作时标准法(PTS) 方法时间测量(MTM) 工作因素法(WF) 合成法 简易WF法 模特计时法(MOD) 标准资料法 作业测定确定时间标准制定工作标准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工业 工程 课程设计 指导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4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