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管理规定XXXX6.docx
《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管理规定XXXX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管理规定XXXX6.docx(2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震安全评价相关管理规定目 录地震局行政审批事项公开目录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主席令第七号)11第一章 总则14第二章 防震减灾规划15第三章 地震监测预报17第四章 地震灾害预防21第五章 地震应急救援25第六章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28第七章 监督管理33第八章 法律责任34第九章 附则3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第69号)38第一章 总则38第二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41第三章 监测与预警45第四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49第五章 事后恢复与重建53第六章 法律责任54第七章 附则56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9号)57第一章 总则57第二章 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和建
2、设58第三章 地震监测台网的管理60第四章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61第五章 法律责任64第六章 附则66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67第一章 总则67第二章 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资质68第三章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范围和要求69第四章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审定70第五章 监督管理71第六章 罚则72第七章 附则73地震行政执法规定(地震局令第3号)77第一章 总则77第二章 地震行政执法主体78第三章 地震行政执法管辖79第四章 地震行政执法内容80第五章 地震行政执法程序81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88第七章 附则90地震行政复议规定(地震局令第4号)91第一章 总则91
3、第二章 地震行政复议申请92第三章 地震行政复议受理94第四章 地震行政复议决定95第五章 法律责任97第六章 附则98地震行政法制监督规定(地震局令第5号)101地震行政规章制定程序规定(地震局令第6号)107第一章 总则107第二章规章制定规划和计划108第三章规章的起草109第四章规章的审定110第五章规章的发布111第六章规章的修改和废止112第七章规章的备案和解释113第八章 附则113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地震局令第7号)115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地震局令第8号)119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国人部发200572号)128第一章 总则129第二章 考试13
4、0第三章 注册132第四章 执业136第五章 权利和义务137第六章 附则138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572号)140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国人部发200572号)142关于地震安全性评价上岗证书管理制度向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制度过渡有关问题的通知(地震局2008年)148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注册实施办法(2008年9月)150第一章 总则150第二章 注册申报程序151第三章 受理和初审155第四章 审核与审批156第五章 附则157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2007年3月)159第一章 总则160第二章 地震监测预报162第三章 地震灾害预防16
5、5第四章 地震应急救援173第五章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176第六章 法律责任178第七章 附则179江西省地震局安全性评价(丙级)资质管理办法 (赣震发防200941号)181江西省二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注册实施办法 (赣震发防200941号)184第一章 总则184第二章 注册申报程序185第三章 受理和初审189第四章 审核与审批190第五章 附则191地震局行政审批事项公开目录项目编码审批部门项目名称子项审批类别设定依据共同审批部门审批对象41001地震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无行政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
6、、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审定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第三十五条:“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第十六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审定:(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工程;(三)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
7、告的审定。”无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许可41002地震局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资质认定1.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甲级资质认定行政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第六条:“国家对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必须取得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方可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中国地震局令第8号)第三条:“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取得资质证书。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相关的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小区划、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危险性鉴定、震害预测工作,应由地震安全性评价持证单位承担。”;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是全国地震
8、安全性评价资质的管理部门,负责甲级、乙级资质的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的管理部门,负责丙级资质的审批,并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无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许可2.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乙级资质认定行政无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许可41003地震局外国组织或者个人在华从事地震监测活动审批无行政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三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必须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并采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合作的形式进行。” 地震监测
9、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9号)第七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必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合作进行,并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从事前款规定的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危害国家安全。”无外国组织、个人许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主席令第七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8年12月27
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目 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主席令第七号)1第一章 总则4第二章 防震减灾规划5第三章 地震监测预报7第四章 地震灾害预防11第五章 地震应急救援15第六章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18第七章 监督管理23第八章 法律责任24第九章 附则27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
11、、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第三条 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第五条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第六条 国
12、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第九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
13、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第十条 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防震减灾规划第十二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
14、防震减灾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第十三条 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应当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以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为依据,并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需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编制防震减灾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资料。第十四条 防震减灾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布局,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地震应急救援措施,以及防震减灾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保障措施。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应当对
15、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震情跟踪、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地震应急准备、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等作出具体安排。第十五条 防震减灾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征求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防震减灾规划报送审批文件中应当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第十六条 防震减灾规划一经批准公布,应当严格执行;因震情形势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第三章 地震监测预报第十七条 国家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建立多学科地震监测系统,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第十八条 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
16、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级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级地震监测台网组成,其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第十九条 水库、油田、核电站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强震动监测设施,其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第二十条 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保证建设质量。第二十一条 地震监测台网不得擅自中止或者终止运行。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报送地震监测信息的单位,应当保证地震监测信息的质量和安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单位为地震监测台网
17、的运行提供通信、交通、电力等保障条件。第二十二条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海域地震活动监测预测工作。海域地震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及时向海洋主管部门和当地海事管理机构等通报情况。火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利用地震监测设施和技术手段,加强火山活动监测预测工作。第二十三条 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地震监测设施遭到破坏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修复,确保地
18、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观测环境。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划定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第二十四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不能增建抗干扰设施的,应当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对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征
19、求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意见;不需要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征求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意见。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为社会提供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将地震监测信息及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将地震监测信息及时报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
20、机构,根据地震监测信息研究结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作出预测。其他单位和个人通过研究提出的地震预测意见,应当向所在地或者所预测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书面报告,或者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书面报告。收到书面报告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进行登记并出具接收凭证。第二十七条 观测到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进行登记并及时组织调查核实。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地
21、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组织召开震情会商会,必要时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参加,对地震预测意见和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震情会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经震情会商形成地震预报意见的,在报本级人民政府前,应当进行评审,作出评审结果,并提出对策建议。第二十九条 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范围内的地震长期和中期预报意见,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
2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第三十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地震活动趋势和震害预测结果,提出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震情跟踪,对地震活动趋势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年度防震减灾工作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年度防震减灾工作意见和当地的地震活动趋势,组织有关部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增加地震监测台网密度,组织做好震情跟踪、流动观测和可能与地震有
23、关的异常现象观测以及群测群防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第三十一条 国家支持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快速判断致灾程度,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对发生地震灾害的区域加强地震监测,在地震现场设立流动观测点,根据震情的发展变化,及时对地震活动趋势作出分析、判定,为余震防范工作提供依据。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地震监测台网的管理单位,应当及时收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安全性 评价 相关 管理 规定 XXXX6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4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