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3章教案.docx
《农作物生产技术3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作物生产技术3章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0102课时【课题】结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农作物概念,掌握农作物分类体系。2.能力目标:学会区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明确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和意义。【教学重点】农作物概念与分类【教学难点】农作物分类体系【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预习和练习相结合,归纳要点,掌握细节。【课程导入】介绍课程特点,推介学习方法。【教学内容】任务1:农作物(一)农作物的概念 1.狭义概念: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2.广义概念: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 (二)农作物的分类1.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为四大类:(1)粮食作物:
2、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等3个类别 。(2)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它作物。(3)饲料和绿肥作物:包括豆科绿肥作物,禾本科饲料及绿肥作物,水生型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2.按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分类:(1)根据温度条件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2)根据光周期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3)根据CO2同化途径分为碳三(C3)作物和碳四(C4)作物。(4)根据播期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及南方的冬播作物。(5)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任务2:农作物生产技术(一)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农作物
3、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人工措施。(二)农作物生产的特点1.不确定性。2.基础性。3.难控性。4综合性。(三)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1 )农作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 )农作物生产涉及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四)我国农作物生产概况(自阅理解)任务3:从事农作物生产的职业素养(自阅理解)【问题梳理】(一)基本层次问题(书面作业)1.简述农作物的概念。2.简述农作物分类体系。3.简述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和重要性。(二)较深层次问题自阅课文,理解领会。【教学反思】1.本课难度不大,基本达成既定教学目标。2.“农作物分
4、类”部分信息量大,需在课后详加复习巩固。3.部分学生听课不专习,独立思考意识不强,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板书设计】任务1:农作物 (一)农作物的概念(二)农作物的分类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分类2.按环境和栽培条件分类任务2:农作物生产技术(一)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二)农作物生产的特点(三)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四)我国农作物生产概况(自阅理解)任务3:从事农作物生产的职业素养(自阅理解)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1章第一节 学时:1 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 郭国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第1章 耕作制度第一节 农作物布局一、耕作制
5、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二、农作物布局的原则(一)需求原则需求原则包括自给性的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二)生态适应性原则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一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一种农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
6、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作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生态适应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农作物布局设计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可以收到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三)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讲求经济效益是进行农作物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标之一。三、农作物布局的内容(一)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首先应根据生活经验和家庭人口、经济变化预测家庭的自给性需要,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加工、贮藏及农村政策等,以了解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二)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查清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形地貌、土地
7、等自然条件,还要查清当地的施肥、灌溉、劳力价格、市场行情及当时当地农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三)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通过明确农产品需要和当地农作物生产环境,选择在本地适应性很好或较好的农作物若干种类。对于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来说,农作物种类不宜过于单一,以免增加农作物生产的风险。(四)确定合理的农作物配置在确定农作物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平衡本地区或本单位农作物生产的总体目标和规模,如考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与辅助作物的比例,以及粮食作物中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的比例。(五)进行可行性鉴定对面积较大的农作物布局,应进行可行性鉴定。鉴定内容包括:是否
8、满足各方面需要;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土壤肥力、肥料、水、资金、劳力是否基本平衡;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是否合理可行;科学技术、生产者素质能否达到要求;是否促进了农林牧、农工商的综合发展。(六)保证生产资料供应如果鉴定结果表明方案切实可行,那么农作物布局的过程就已完成。四、农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一)粮食生产立足于“总量平衡,区域优先发展”为保证总量平衡,要实施“提高东部,开发西部,主攻中部”的区域发展战略。(二)努力推进经济作物区域化种植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产值在种植业总产值中的比例,逐步向区域化、专业
9、化方向发展。(三)逐步实现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实现饲料作物生产的独立化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把粮饲分开,使饲料作物作为独立的生产单元,进而实现种植业粮经饲三元优化结构。 教学目标: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解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掌握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重点: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难点: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 养地制度 农作物布局二、简答题1农作物布局的原则是什么?2农作物布
10、局的内容有哪些?3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怎样?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1章第二节 学时:1 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 郭国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第1章 耕作制度第二节 复种一、复种及其相关概念(一)复种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有接茬复种、移栽复种、套作复种和再生复种4种形式。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来表示,即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公式为:复种指数=年农作物总收获面积/耕地面积100% 国际上通常用种植指数表示用地程度的高低,其含义与复种指数相同。(二)熟制
11、熟制是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它以年为单位表示收获农作物的季数。用符号“”表示年间复种。其中对一块田地上收获一次以上的熟制,称为多熟制。(三)休闲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农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它是一种恢复地力的技术措施,包括全年休闲和季节休闲两种。二、复种的条件(一)热量条件热量是决定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复种的热量指标包括积温、生长期和界限温度。(二)水分条件水分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分配规律、地上地下水资源、蒸腾量、农田灌溉设施等。(三)地力与肥料条件在光、热、水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地力不足、肥料少时,复种的效果不好;地力高、肥料充足时,复种效果就好。(四)劳畜力、机械化条件(五
12、)经济效益三、复种技术(一)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组合和品种熟制确定后,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组合,有利于解决复种与所需热量和水、肥条件的矛盾。一年两熟区,当热量资源紧张时,选用生长期较短的农作物比较稳产,如选用谷子与小麦组合,就比小麦玉米复种稳产。(二)套作和育苗移栽套作和育苗移栽是我国北方提高复种指数,解决前、后茬农作物季节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比较普遍采用的是冬作物行间套种各种粮食和经济作物,水稻套种绿肥或其他粮食作物等。在劳力充足、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在育苗田育苗后移栽至大田,缩短本田生长期也是有效的途径。(三)抢时播种,早发早熟前作及时收获,后作及时播种,减少农耗期,有利于后作早发;地膜覆盖可
13、使迟播小麦早发增产,早熟710天;喷施催熟剂,重视施用底肥,避免后期重施化肥等,也是促进早发早熟、防止晚熟的技术措施。四、我国北方主要的复种方式(一)两年三熟主要形式为: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冬小麦夏甘薯;冬小麦夏大豆(或绿豆、芝麻)冬小麦夏闲。(二)一年两熟两熟复种的主要形式为:小麦玉米两熟、小麦大豆两熟、小麦棉花两熟、小麦花生两熟等。小麦玉米两熟 这是面积最大的一种复种形式。实现小麦玉米一体化种植的高产高效技术措施为:小麦迟播,玉米早播;品种搭配好,小麦选用高产优质、早熟耐迟播的品种,玉米选用紧凑型品种;适当增加玉米密度;增加施肥量,小麦重施有机肥;合理增加灌溉量。 教学目标:了解复种
14、、熟制、复种指数的概念;理解复种的条件,我国北方主要的复种方式;掌握复种技术。 教学重点:复种、熟制、复种指数的概念;掌握复种技术。 教学难点:复种的条件。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复种 熟制 复种指数二、简答题1实现复种的条件是什么?2复种都有哪些重要技术?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1章第三节 学时:2 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 郭国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第1章 耕作制度第三节 间作与套作一、间作与套作的概念与作用(一)间作与套作的概念间作与套作是相对于单作而言的。1、单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方式。2、间作是在同一
15、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方式,用“”表示。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3、套作是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套种,用“/”表示。套作是一种集约利用空间和时间的种植方式。 图1-1 农作物种植方式示意A单作; B间作; C套作(二)间作与套作的作用1、增产 实践证明,合理的间套作比单作具有增产作用。2、增效 合理的间套作能够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多的经济收入。3、稳产保收 合理的间套作能够利用农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达到稳产保收。4、协调农作物争地的矛盾二、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一)选配合理的农作物
16、与品种在选配农作物及品种时,应坚持如下三条原则。1、生态适应性大同小异 在农作物共处期间,选择的各种农作物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要大体相同。在生态适应性大体相同的前提下,选配的农作物对农田小气候的要求要略有差异。2、特征特性对应互补 即间套作的农作物在形态特征和生育特性上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资源。当农作物确定以后,在品种选择上还要注意互相适应。间(混)作时,矮秆农作物要选择耐荫性强、适当早熟的品种。套作时,一方面要考虑尽量减少上茬同下茬农作物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发挥套种农作物的增产作用,不影响其正常播种。3、经济效益高于单作 间套作选择的农作物是否合适,在增产的情况下,
17、还要看其经济效益比单作是高还是低。经济效益高的组合才能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二)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农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农作物的田间结构。间套作的田间配置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幅宽、间距、带宽等。1、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是指农作物间的距离。农作物左右间的距离称行距,前后间的距离称株距。种植密度的安排是实现间套作增产增效的关键技术。间套作时,各种农作物的行数用行比表示,即各农作物实际行数的比。间作农作物的行数,要根据计划农作物产量和边际效应来确定。2、幅宽 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农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如图1-2 。3、间距 间距是相邻两种农作物间的距离,
18、是间套作物边行争夺养分、水分最激烈的地方。具体确定时,可根据两种农作物单作时行距一半之和进行调整。图1-2 农作物幅宽、间距、带宽示意4、带宽 带宽是间套作各种农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包括了间距和幅宽。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不宜过宽也不宜过窄。带宽的调整取决于农作物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农机具。(三)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 1 )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进早发。( 2 )加强水肥管理。( 3 )应用化学调控技术。( 4 )及时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 5 )早熟早收。三、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一)主要间作类型1、玉米大豆间作 2、玉米甘薯间作3、棉瓜间作 4、果、粮、菜间作 (二)主要
19、套作类型1、小麦玉米套作 2、小麦春棉套作 目前推广的主要有三一式、三二式、四二式及六二式。图1-3 三二式小麦春棉套作示意图( cm)3、小麦花生套作 (三)立体种养类型1、稻鱼种养 2、玉米食用菌模式 教学目标:了解单作、间作、套作、幅宽、间距、带宽、边际效应的概念;理解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掌握间作与套作的作用;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 教学重点:单作、间作、套作、幅宽、间距、带宽、边际效应的概念;间作与套作的作用;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 教学难点:农作物间作与套作的技术指标。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单作、间作、套作 幅宽 间距 带宽 边际效应二、简答题1间作与套作有哪些作用?2间作与套
20、作时如何选择农作物品种?3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措施有哪些?4说出23种间套作形式。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1章第四节 学时:1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 郭国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第1章 耕作制度第四节 轮作与连作一、轮作与连作的概念1、轮作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2、连作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也称为连作。二、轮作的作用与类型(一)轮作的作用1、减轻农作物病虫为害2、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3、减轻田间杂草的为害4、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二)轮作的
21、类型北方地区的主要轮作类型有以下几种。1、一年一熟轮作 2、粮经作物复种轮作 3、水旱轮作 4、绿肥轮作 三、连作的危害与防治技术(一)连作的危害1、土壤养分结构失调,有害物质增加 2、土壤物理结构破坏 3、生物结构的破坏 (二)连作的技术1、选择耐连作的农作物和品种 根据农作物耐连作程度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三种类型:忌连作的农作物 耐短期连作的农作物 耐长期连作的农作物2、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轮作、连作的概念;理解轮作的作用,连作的危害;掌握轮作的类型,连作的技术。 教学重点:轮作、连作的概念;轮作的类型,连作的技术。 教学难点:轮作的作用,连作的危害。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作物 生产技术 教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4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