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ppt课件.pptx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ppt课件.pptx(1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解读,一、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二、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一、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1、整体思路:(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2)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部编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
2、系的完整性。它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总体而言,增加的少,删减的多。,历史人物,一个人:汉武帝、孔子、秦始皇、张骞一群人:北京人、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南迁北方人、秦末农民一村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一族人:汉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多民族人: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类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一国人与多国人,历史事件,禹建立夏、秦统一六国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
3、使西域。,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目的: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对于张骞通西域这一历史事件,教材除了讲述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经过,更着重于张骞通西域所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历史现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经济重心南移 文景之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外交往、反抗外来侵略,(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线: 由若干点串起一条条线。每一条线,通常能纵向说明某一能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若干条线呈现历史全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发展、巩固* 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 制度文明: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些线索淡化了,
4、有些线索有所加强、变得突出。,1、整体思路,(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部编中国历史 整个教材按时序编排,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1、整体思路,(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 立足
5、时序,建立时空观念,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 社会变革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部编教材的体例结构,2、整体结构:是在单元框架下设课,在每 课中设子目。,第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课 原始农耕生活第课 远古的传说第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第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第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课 百家争鸣第课 秦统一中国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 课 东汉
6、的兴亡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16 课 三国鼎立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部编教材的体例结构,3、具体呈现方式:单元导语、 课文 课文辅助部分 插图 活动课 大事年表,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教材的课文部分,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
7、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使课文更为通畅。,教材的课文部分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目,课文辅助部分,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辅助部分的类型,课前导言示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导言“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
8、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辅助部分的类型,相关史事 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描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等。 示例:百家争鸣的一则“相关史事”,辅助部分的类型,人物扫描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示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辅助部分的类型,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示例:远古的传说的一则“材料研读”,辅助部分的类型,问题思考: 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示例: 三国鼎立的
9、一则“问题思考”,辅助部分的类型,课后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以形式灵活的题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示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课后活动”,辅助部分的类型,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示例:动荡的春秋时期的“知识拓展”,辅助部分,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来引导学生学习,以发挥出各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知识。,历史插图,丰富多
10、彩的插图(上册138幅),(1)想象画 (2)文物图(3)遗址古迹,陶器:国博馆藏最早的陶器、半坡人面鱼纹陶盆、河姆渡猪纹陶钵、良渚刻符罐、陕西宝鸡船型彩陶壶、陶寺彩绘龙纹陶盘、秦陵兵马俑、秦砖汉瓦、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魏晋南北朝陶牛车等。,青铜器:甘肃出土中国最早的铜刀、二里头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记述武王伐纣过程的利簋、文字最多的毛公鼎、战国铜冰鉴、战国水陆攻战铜壶、秦铜权、铜钱等。,1.食器;.酒器;3.乐器;4.水器;5.兵器;6.工具;7.玺印符节;8.度量衡;9.货币;10.铜镜;11.杂项。,起到走进历史,触摸历史的作用,历
11、史插图,历史插图,图表,历史插图,历史插图,这些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插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法,如何通过插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设计插图的运用时,要考虑与插图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和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对插图进行学习。,活动课,每册中设置一节活动课,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有关历史问题或历史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活动课(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活动课(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活动课(2
1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活动课(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大事年表,例如:七年级上册P99,总之,教科书各板块相辅相成,各施其职,分工合作。正文是核心,导言与辅助栏目(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以及大事年表,共同构成有机整体。所以,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二、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变化一:出现一些新的概念、提法、解释,变化二:内容有所增、减,增,减,农业与农学:品种产量、农具农技、水利、历法农书;手工业:门类、技术、产品;商业:城市、交通、
13、货币两汉时期的经济精神文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 如: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诗经与楚辞、绘画)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历代农民起义、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删减了有关经济史、民族史、科技史、文化史的若干知识点,减,减,减,减,进一步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衔接,删除九章算术、水经注、阿基米德等知识点,增减内容,完善每条线上的缺项,也会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农业文明、物质文明:农业文明主导下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成就;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玉器、瓷器、丝织业、中医中药商业的发展货币的变迁:原始贝币、战国货币、秦半两、汉五铢,单元概述的设置,弥补了知识点删减后,线上出现的某些断点。,变化
14、三:有些线索有所加强、变得突出,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增加农民起义内容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发展、巩固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突出若干重点:依法治国、国家意志、制度文明、主权意识(台湾、新疆、西藏、钓鱼岛、南海)中外交往:从汉到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及其重心南移沿边沿海:秦、汉、东晋南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 国家。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 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 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各 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 益,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维护 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
15、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民族之间的平等相处和友好往来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七年级教材中有专门的课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讲清楚文化成就的具体内容,概括出文化成就的突出特色,认识其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发展看历史的进步,形成文化自信。,主权意识,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不仅包括历代中央王朝或汉族政权控制的疆域,也包括尚未纳入中央王朝版图的各地方和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包括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经过历朝的经营,对西藏、新疆、东北、西南等
16、地区,以及台湾及所有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主权意识,七上P43、45秦朝疆域七上p64南海诸岛七上p65西域都护管辖范围七下p52元朝疆域七下p92清朝疆域七下p93钓鱼岛和南海诸岛,中外交往,历史上的中国,并不是孤立、封闭地发展的,中外交流始终是在进行着。在七年级教材中,安排有专门的课论述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对外关系。尤其是两汉时期,以及隋唐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无论是陆路还是海陆,都有很大的发展。通过相互交往,中国在多方面获取收益,也将中国在各方面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 历史 年级 上册 期末 复习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39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