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工艺与设备》.docx
《《针织工艺与设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织工艺与设备》.docx(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篇 针织工艺与设备第一章针织概述 本章知识点在学习了本章之后,应该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1针织、线圈和针织物的概念,针织工艺的基本术语;2针织物的主要参数与性能指标; 3针织机的基本结构与分类;织针的种类;4针织机机号概念,机号与所加工纱线的关系; 5针织物形成的基本方法。第一节针织与针织物 一、针织 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线圈,再将其相互串套起来形成织物的一种方法。 (一)针织的分类按形成方式可分为两大类:经编和纬编 1.纬编:纱线沿纬向喂入织针进行编织形成织物。 2.经编:纱线沿经向喂入织针进行编织形成织物。 (二)针织的起源 1手工编织 2机器针织:起源于1589年,英国人威廉.李发明了
2、第一台针织机。 3.中国针织工业起源:1896年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针织厂。 (三)针织发展现状 1.针织加工的优点(1)工艺流程短; (2)原料适应性强、产品应用范围广; (3)机器噪音小、占地小、能源消耗少; (4)可以进行成形产品的生产。 2.针织产品的发展方向(1)产品从服用向装饰、产业用领域扩展,在发达国家三类纺织品各占三分之一; (2)服用从内衣向外衣扩展; (3)内衣从普通内衣向舒适、保健和卫生等功能性内衣扩展; (4)原料从棉、毛向多样性发展。 二、针织物 (一)针织物 1.针织物:由相互串套的线圈组成的织物。 2.纬编和经编针织物(1)纬编针织物:每一横列由一根(或几根)纱线组
3、成。(2)经编针织物:一根纱线在一个横列只形成一个(或两个)线圈。3.单面和双面针织物(1)单面针织物:采用一个针床编织而成,织物一面全为正面线圈,另一面全为反面线圈。(2)双面针织物:采用两个针床编织而成,织物两面均有正面线圈。 (二)线圈 1.线圈:组成针织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由圈干和沉降弧组成。圈干包括针编弧和圈柱。 2.线圈横列和线圈纵行(1)线圈横列(C):线圈沿织物横向组成的行列.(2)线圈纵行(W):线圈沿线圈纵向相互串套所形成的行列.3.圈距和圈高(1)圈距(A):沿线圈横列方向,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2)圈高(B):沿线圈纵行方向,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之间的距离。4.
4、线圈的正面和反面(1)正面线圈:线圈的圈柱覆盖在圈弧之上,外观呈纵条纹状。 (2)反面线圈:线圈的圈弧覆盖在圈柱之上,外观呈纵圈弧状。 三、针织物的主要物理机械指标 (一)线圈长度 1.定义:组成一个线圈所需要的纱线长度,一般以毫米(mm)为单位。2.意义(1)决定织物的密度; (2)影响针织物的性能; 3.测量(1)机上测量:采用手持式或固定式测量仪器,测量喂入的纱线长度。 (2)机下测量:通过拆散法,测量一定个数线圈(如:100个线圈)所用的纱线长度。 4.控制(1)采用积极送纱; (2)实时监控。 (二)密度 1横密PA:沿线圈横列方向,规定长度(如50mm)内的线圈纵行数。PA=规定长
5、度/圈距 2纵密PB:沿线圈纵行方向,规定长度(如50mm)内的线圈横列数。PB=规定长度/圈高 3密度对比系数C:纵密和横密的比值,反映了线圈在织物中的形态。C=PA/PB=B/A (三)未充满系数(=l/f)和编织密度系数 CF=Tt/l1未充满系数: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粗细对针织物稀密程度的影响。 用线圈长度与纱线直径的比值来表示。 =l/f式中:-未充满系数 l-线圈长度(mm) f-纱线直径(mm) 2编织密度系数CF: 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线密度对针织物稀密程度的影响。用线圈长度与纱线线密度(Tt)平方根的比值来表示。 CF=Tt/l 式中:CF-编织密度系数 l-线圈长度(m
6、m)Tt-纱线线密度(tex) (四)单位面积干燥重量 1单位面积干燥重量(Q)用每平方米干燥针织物的重量克(g)来表示,又称平方米克重。 2计算公式 Tt=Q/LX10 Q=LXTt/1000 L=1000X1000XPA/50XPB/50Xl/1000=0.4PAPBl Q=0.0004PAPBlTt(1-y%) 式中:Q-平方米重量(g/m2) PA-横密(纵行数/50mm) PB-纵密(横列数/50mm)L-线圈长度(mm) Tt-纱线线密度(tex) y-织物加工时的纱线损耗Q=Q/(1+W)式中: Q-单位面积干燥重量(g/m2)W-针织物的回潮率(%) 3.测量:用圆剪刀剪出一定
7、大小的圆形试样,在烘箱中烘干后称重。 (五)脱散性 脱散性:针织物纱线断裂或线圈失去串套联系后,线圈与线圈分离的现象。 (六)卷边性卷边性:针织物在自由状态下布边发生包卷的现象,由线圈中弯曲的纱线段在内应力作用下力图伸直所引起的。 (七)延伸性 1.定义:针织物在受外力拉伸时的伸长特性。2.计算公式X=(L-L0)/L0100% L0式中:X-延伸率(%) LL0-试样原长(mm) L -试样拉伸后长(mm) (八)弹性 1.定义:当引起针织物变形的外力去除以后,针织物形状恢复的能力。 2.计算公式E=(L-L1)/(L-L0) 100%式中: E-弹性恢复率(%) L0-试样原长(mm) L
8、 -试样拉伸后长(mm) L1-试样恢复后长(mm)(九)断裂强力、顶破强力和断裂伸长1.断裂强力: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断裂时针织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2.顶破强力: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被顶破时针织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3.断裂伸长率: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断裂时针织物所伸长的长度与织物原长的百分比。 (十)缩率1.定义:针织物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尺寸变化的百分率。 2.计算公式Y=(H1-H2)/H1100%式中: Y-缩率 H1-织物在加工或使用前的尺寸 H2-织物在加工或使用后的尺寸 (十一)钩丝与起毛起球1.钩丝:织物中的纤维或纱线被外界物体钩出在表面形成丝环。 2.
9、起毛:当织物在穿着、洗涤过程中,不断经受摩擦而使织物的纤维端露出在织物表面。 3.起球:起毛后的纤维端不能及时脱落而相互纠缠在一起形成球状小粒。 第二节针织机二、针织机的主要机构 1.给纱或送经机构:将纱线从纱筒子或荆州上退绕下来送入编织区 2.编织机构:将纱线编织成线圈并相互串套起来形成织物 3.牵拉卷取机构:将刚形成的织物从编织区引出并形成一定形式的卷装 4.传动机构:将动力通过主轴传递到各机构,以使各机构协调工作 5.辅助机构:为了保证编织的正常进行而附加的各种机构 三、针织机的主要结构参数 1.筒经(针床宽度):圆型针织机的针筒直径或平型针织机的针床宽度,用英寸或毫米表示 2.成圈系统
10、数(路数):对于纬编圆机,绕针筒周围所安装的导纱器及相应的三角系统的个数,其稀密程度用每英寸直径所拥有的成圈系统数表示;对于纬编横机,为机头上所具有的导纱器和相应的三角系统的个数。成圈系统数的多少影响了机器的生产效率,成圈系统数越多,机器的效率越高 3.针床数:针织机所具有的能够独立编织的针的组数,主要由单针床和双针床,分别用来编织单面织物和双面织物4.梳栉数:经编机可同独立进行编织的纱线的组数 四、针织机的机号 (一)机号 1.机号:用于表明针的粗细和针与针之间距离大小的指标。它用针床上规定长度内的针数表示。它决定了所能加工的纱线线密度的范围 2.计算公式 G=E/T式中: G-机号 E-规
11、定长度,纬编舌针机一般用25.4mm(1英寸),纬编钩针机用38.1mm(1.5英寸),经编机用25.4mm(1英寸)T-针距(mm) (二)机号与所加工纱线线密度的关系 1.上限:由针与沉降片(或针槽壁、导纱针)之间的间隙决定 2.下限:取决于针织物的品质第三节 针织物的形成 一、成圈机件 (一)织针 织针是最主要的成圈机件,主要有三种针:钩针、舌针和复合针 1.钩针 3.复合针 1-针 2-针芯 1-针杆 2-针头 3-针钩 4-针槽 5-针柄 6-针尖 2.舌针 1-针杆 2-针钩 3-针舌 4-针舌销 5-针踵 4.几种织针的比较 针型 钩针 舌针 复合针 优 点 1.结构简单,制造方
12、便2. 可以做的较细,编织较紧密织物 1.成圈机件简单 2.在纬编中可形成花色品种多,使用较多 1.针的运动动程小,利于高速2. 形成线圈张力均匀,线圈结构均匀3. 主要用于经编机 缺 点 1.成圈机件复杂2. 针的寿命短3. 在纬编中成圈路数少 1成圈张力波动大 2针的结构复杂,制作要求高 1.针的结构复杂在纬编中使用三角结构复杂,很少使用 (二)沉降片1.用薄钢片制成,与针相间配置2.作用于沉降弧,协助织针退圈、弯纱成圈和牵拉(三)导纱器与导纱针 用于将纱线垫放在针上(四)压板与压片 用于在钩针机上压向针钩,将针口关闭。 二、 成圈方法 (一)针织法成圈 共分十个步骤: 1.退圈: 将旧线
13、圈从针钩里移到针杆上 2.垫纱:将新纱线垫到针杆上,位于旧线圈与针槽之间 3.弯纱:将垫放到针杆上的新纱线弯曲成一定大小的未封闭线圈 4.带纱:把未封闭线圈从针杆上带到针钩内 5.闭口(压针):利用压板将针尖压入针槽,使针口封闭 6.套圈:在闭口的情况下,将旧线圈套在针钩上,随即使针钩释压,针口开启 7.连圈:旧线圈与未封闭的新线圈在针头处接触 8.脱圈:旧线圈从针头上脱落到未封闭的新线圈上,使新线圈封闭 9.成圈:旧线圈的针编弧与新线圈的沉降弧接触,新线圈形成规定的大小 10.牵拉:在牵拉力的作用下,新线圈被拉向针背,防止在下一成圈循环中旧线圈重新套在针上 (二)编结法成圈 1.退圈:织针上
14、升,旧线圈从针钩里退到针杆上; 2.垫纱:将新纱线垫到打开的针钩里; 3.带纱:舌针下降,将新垫入的纱线带针钩内; 4.闭口:舌针继续下降,针舌在旧线圈的作用下关闭针口,使新纱线和旧线圈分处于针钩的内外。 5.套圈:舌针继续下降,旧线圈上移到关闭的针舌外边。 6.连圈:舌针继续下降,旧线圈与新线圈在针头处接触 7.弯纱:随着舌针的连续下降,新纱线逐渐弯曲成未封闭的线圈。 8.脱圈:舌针下降到筒口线以下,旧线圈从针头上脱下,套在未封闭的新线圈上,使新线圈封闭 9.成圈:舌针下降到弯纱最低点,新线圈形成规定的大小。 10.牵拉:在牵拉力的作用下,新线圈被拉向针背,防止在下一成圈循环中旧线圈重新套在
15、针上 (三)针织法成圈与编结法成圈的区别 主要是成圈步骤的先后不同: 1针织法成圈:先把垫放在织针上的纱线弯曲成一定大小的未封闭线圈,然后将其穿过旧线圈,形成封闭的新线圈。 2编结法成圈:纱线弯纱是和纱线穿过旧线圈同时完成,没有单独的弯纱阶段。 第二章针织用纱与织前准备 本章知识点 在学习了本章之后,应该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针织用纱的特点和要求;2.络纱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络纱在针织生产中的作用;3.了解针织用纱的卷装形式;4.了解针织生产所使用的主要络纱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一节 针织用纱的基本要求 一、针织用纱的种类 1.天然纤维 2.合成纤维 3.复合纤维 4.功能纤维 二
16、、针织用纱的基本要求 1.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延伸性,以便能够弯纱成圈。 2.捻度均匀且偏低。捻度大:(1)纱线扭结,不易成圈;(2)纱线硬,线圈易歪斜。 3.线密度均匀,纱疵少。否则:(1)易断纱;(2)布面线圈不均匀。 4.抗弯刚度低,柔软性好。否则:(1)不易成圈;(2)线圈易变形。 5.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否则:(1)纱线张力大;(2)机件易磨损;(3)易断头。第二节 络纱的目的和要求 一、络纱的目的 1.绞纱要打成筒子; 2.卷装要满足要求; 3.消除纱线残疵; 4.对纱线进行辅助处理,如上油、过蜡、加抗静电油剂等。 二、络纱要求 1.络纱张力均匀适度; 2.卷装要便于储存和运输; 3
17、.保持纱线原有特性;4.尽可能加大卷装容量; 5.卷装要便于退绕。第三节 卷装形式和卷绕 一、卷装的形式 (一)圆柱形筒子:卷装容量大,但退绕时张力大,主要用于化纤长丝。 (二)圆锥形筒子:退绕条件好,生产率较高,容纱量大,在针织中应用较广。1、等厚度圆锥形筒子:适用各种短纤; 2、球面圆锥形筒子:适用各种短纤; 3、三截头圆锥形筒子:适用于各种长丝。 二、卷绕过程分析 1、卷绕速度vv1-卷曲速度(牵连速度) v2-导纱速度(绝对速度) 2、卷绕角=arctan(v2/v1)大,纱线在两端不稳定,易松散; 小,纱线在筒子两端易塌边。第四节 络纱机的工作原理 一、络纱机的主要机构 1、卷绕机构
18、:使纱筒回转以将纱线卷绕在纱筒子上;2、导纱机构:引导纱线横向移动以便有规律地复布于筒子表面 ;3、张力装置:给纱线一定张力并保持其均匀;4、清纱装置:检查纱线的均匀度,清除附在纱线上的粗节、大接头和杂质等 ;5、防叠装置:使层与层之间的纱线产生移位,防止纱线的重叠;6、辅助装置(如上蜡、加油)。 二、络纱机的种类 1、槽筒式络纱机:形成等厚或球面圆锥形筒子,主要用于络长丝。 2、菠萝锭络纱机:形成三截头圆锥形筒子,主要用于络短纤纱。 3、松式络筒机:将纱线卷绕成较松的筒子,以便进行筒子染色。第三章圆纬机的成圈工艺与分析 本章知识点 在学习了本章之后,应该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1纬编基本组织(纬
19、平针组织、罗纹组织、双罗纹组织和双反面组织)的种类;2各种纬编基本组织的结构及其性质; 3纬编基本组织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掌握台车、多三角机、罗纹机和双罗纹机的成圈工艺及其工艺分析,了解双反面机的成圈原理。第一节纬编基本组织及其性质 一、纬平针组织 (一)纬平针组织 1定义:由连续的单元线圈向一个方向穿套而成。是单面纬编织物的基础组织。2.结构特点:织物的一面为正面线圈,另一面为反面线圈。正面光洁,反面暗淡粗糙。 (二)纬平针组织的性质 1线圈歪斜(1)线圈歪斜:在自由状态下,线圈发生歪斜,使线圈横列和纵行不相互垂直的现象。 (2)产生的原因:纱线的捻度不稳定,力图解捻。 圈柱1与2:M1=
20、(a+2f)p-ap=2fp圈柱2与3: M2= ap -(a+2f)p =-2fp结果:针编弧-顺时针方向扭转,沉降弧-逆时针方向扭转,沉降弧两端a比b弯曲大,所以2缩短。 (3)歪斜方向:Z捻纱,从正面看,线圈由左向右斜; S捻纱,从正面看,线圈由右向左斜。 2.卷边性(1)纬平针织物具有明显的卷边性。 (2)卷边方向:宽度方向相反面卷,长度方向向正面卷。 3.脱散性(1)脱散方式 1)横向脱散:纱线没有断裂,线圈从整个横列中脱散出来。顺逆编织方向都脱散。 2)纵向脱散:纱线断裂,线圈沿纵行从断裂纱线处顺序脱散。 4.延伸度(1)特点: 1)横向大于纵向; 2)横向比纵向易变形; 3)拉伸
21、开始变形大; 4)纵向断裂负荷大于横向。 (2)变形方式 1)线圈内弯曲的纱线发生变化; 2)线圈内纱线的定向发生变化; 3)纱线接触点转移。 二、罗纹组织 (一)定义:由正面线圈纵行和反面线圈纵行以一定的组合相间配置而成的双面纬编基本组织。 (二)特征:每一横列由一根纱线编织而成,在自由状态下,正面线圈纵行遮盖部分反面线圈纵行。(三)命名:按正反面线圈纵行的配置比例,用数字1+1、2+2、5+3等表示。(四)性质1.弹性(1)产生原因:沉降弧拉伸后由原来的从前到后连接织物正反面变为一水平直线,卸力后力图恢复原状。2.延伸度 (1) 纵向拉伸,与纬平针织物相同;横向拉伸大于纬平针织物; (2)
22、 完全组织数越大,横向延伸度越小; (3) 线圈长度越长,延伸度越大。 3.脱散性 (1) 横向逆编织方向脱散,顺编织方向1+1罗纹不脱散,其它罗纹部分脱散。 (2) 纵向脱散与纬平针类似。 3.卷边性 (1) 因为正反面线圈的卷边力彼此平衡,1+1罗纹不卷边。 (2) 2+2、2+3等罗纹中,同类纵行中每一纵行产生卷曲。 4.歪斜性 因为正反面线圈纵行的歪斜方向相互抵消,所以线圈不歪斜。 三、双罗纹组织(一)定义:由两个罗纹组织彼此复合而成的双面纬编组织,在一个罗纹组织线圈纵行之间配置了另一个罗纹组织的线圈纵行。(二)特征: 一个罗纹组织的正面线圈纵行遮盖住另一个罗纹组织的反面线圈纵行,织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织工艺与设备 针织 工艺 设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3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