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某某年建设模式及进度安排.docx
《2009-某某年建设模式及进度安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某某年建设模式及进度安排.docx(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上海市防汛信息化20092011年项目建设规划(讨论稿)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2009年7月目 录前言31现状和存在问题31.1现状31.1.1组织管理现状31.1.2标准规范现状31.1.3网络及硬件环境31.1.4数据库建设31.1.5应用系统建设31.2存在问题31.2.1信息采集时空分布不能满足现代化防汛的需要31.2.2 现有信息架构不能适应防汛管理体系现状31.2.3防汛业务应用协同缺乏技术支撑32总体要求32.1指导思想32.2建设原则32.3编制依据33建设目标33.1总体目标33.2分阶段目标33.3建设周期34 架构设计34.1总体架构34.2网络架构3
2、4.3数据架构34.4应用架构34.5技术架构35建设任务35.1延伸三级网络覆盖35.2部署应急通信应用35.3完成视频会议改造35.4整合视频监控信息35.5完善汛情监测体系35.6建立灾情报送系统35.7搭建网上值班系统35.8提升视频会商量级35.9构建公共信息平台35.10整合设施监管应用35.11健全风险评价机制36重点建设项目36.1指挥调度系统36.2值班管理系统36.3灾情报送系统37建设模式及进度安排37.1建设模式37.1.1组织机构37.1.2标准规范37.1.3数据更新维护机制37.2任务分工37.2.1三级网络37.2.2应急通信37.2.3视频会议37.2.4视频
3、监控37.2.5汛情监测37.2.6灾情报送37.2.7网上值班37.2.8视频会商37.2.9水务公共信息平台37.2.10设施监管37.2.11风险评价38保障措施3前言41现状和存在问题51.1现状51.1.1组织管理现状51.1.2标准规范现状61.1.3网络及硬件环境71.1.4数据库建设81.1.5应用系统建设81.2存在问题91.2.1信息采集分布不适应91.2.2工作体系与现有信息系统不匹配101.2.3业务流程设计和应用协同不够101.2.4应用培训不够102总体要求112.1指导思想112.2建设原则112.3编制依据123框架设计133.1建设目标133.1.1总体目标1
4、33.1.2分阶段目标143.2总体框架143.2.1防汛公共信息平台173.2.2三级防汛应用183.2.3防汛指挥信息系统204建设任务204.1任务分类204.1.1网络建设204.1.1.1水情采集204.1.1.2雨情采集214.1.1.3风情采集214.1.1.4灾情采集214.1.2平台建设224.1.2.1防汛设施管理224.1.2.2防汛规划管理224.1.2.3防汛行政受理234.1.2.4三级联动防汛防汛指挥调度234.1.3应用建设234.1.3.1防汛应急管理234.1.3.2防汛防台综合会商234.1.3.3防汛风险分析及预测244.2重点建设任务244.2.1防汛
5、信息采集子系统244.2.1.1水情信息采集模块254.2.1.2雨情信息采集模块254.2.1.3风情信息采集模块254.2.1.4工情信息采集模块264.2.1.5灾情信息采集模块264.2.2防汛业务管理子系统284.2.2.1防汛设施管理模块294.2.2.2防汛规划管理模块314.2.2.2.1河道蓝线信息314.2.2.2.2规划注记信息314.2.2.2.3控制性单元信息314.2.2.3防汛行政受理模块314.2.2.4三级联动的防汛指挥调度模块324.2.2.4.1防汛值班管理324.2.2.4.2报告自动生成344.2.3防汛决策支持子系统354.2.3.1防汛应急管理模块
6、354.2.3.1.1防汛工作联络网354.2.3.1.2基础资料管理354.2.3.1.3防汛专家资源364.2.3.1.4预警预案管理364.2.3.1.5防汛队伍物资374.2.3.2防汛预案数字化模块384.2.3.3防汛防台综合会商模块384.2.3.3.1800兆数字集群共网384.2.3.3.2手机上网查询394.2.3.4防汛风险分析及预测模块394.2.3.4.1风暴潮预报394.2.3.4.2防汛风险图394.2.3.4.3台风暴雨综合会商405建设模式及进度安排405.1建设模式405.1.1组织机构405.1.2标准规范415.1.3数据更新维护机制415.1.4重点建
7、设项目425.2任务分工425.2.1防汛信息采集子系统425.2.2防汛业务管理子系统455.2.3防汛决策支持子系统465.3进度安排476保障措施47前言 2004至2006年,实施了第一轮上海市防汛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03年8月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根据防汛信息系统建设需要下发了上海市区县区(县)二级防汛指挥信息系统达标建设指导意见(沪汛办200366号)。上海市市区县区(县)二级防汛建设管理单位依据该指导意见开展了规范化的防汛信息化建设。通过三年的防汛信息化建设以及其后的进一步建设,市区县区(县)二级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已初具规模,基本上建设完成了包含防汛网络、防汛数据库、防汛信
8、息服务网和防汛WebGIS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在内的防汛指挥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市区县区(县)二级防汛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并在实际的防汛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提高了防汛信息化建设水平。随着上海市水务信息化规划的不断推进,上海市水务局提出加快“数字水务”、“数字防汛”建设。“数字防汛”的含义包括是综合应用网络、通信、计算机、数据库、多媒体、GIS、RS、GPS等先进技术,对防汛相关的水情、雨情、工情、灾情及气象、海洋、流域等信息实现自动化采集、实时化传输、规范化存储和专业化应用,建立涵盖全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防汛网络,健全防汛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决策科学化,调度智能化。为配合上海防汛现代化指挥体系
9、的形成,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决定制定新一轮(2009-2011)防汛信息化项目建设规划,统一规划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防汛信息化建设内容,巩固现有防汛信息化建设成果,保障现有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有效发挥作用,扩展防汛指挥信息系统应用,促进上海市防汛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1 现状和存在问题1.1 现状1.1.1 组织管理现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法和上海市防汛条例的规定,上海市防汛管理机构由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理机构组成,负责本行政区划内防汛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日常工作。上海市防汛指挥部是市政府领导下的市级议事协调机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驻沪三军、
10、武警上海部队及相关单位50多个成员组成。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处理市防汛指挥部日常工作,设在市水务局。上海市防汛指挥部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由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负责规划、协调、指导和实施。市政府市防汛指挥部区县区(县)防汛指挥部委、办、局(公司)防汛领导小组驻沪部队、武警部队街道、乡镇防汛工作机构各企、事业等单位图1上海市防汛三级组织体系结构图1.1.2 标准规范现状上海市防汛信息化建设一直将标准规范体系作为最重要保障。上海市地方标准水务信息管理对防汛术语定义、分类编码和属性数据等内容进行了标准化和规范化。上海市地方标准黄浦江高潮位预警图形符号统一规定了黄浦江区域高潮位预警等级和标准发布图形符号
11、。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发布的上海市防汛防台应急响应规范规定了全市防汛防台应急管理实施分级别的响应标准、响应行动和响应防御提示。上海市防汛指挥部还发布了关于调整黄浦江防汛警戒水位的通知、关于做好汛期暴雨积水统计工作的通知、防汛视频会议系统管理办法、防汛视频监控系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开展相应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依据。上海市防汛信息化一直将标准规范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最重要保障,结合上海市供水、排水和水利行业管理需求制定的水务信息管理上海市地方标准已经布实施,其中对防汛术语定义、分类编码和属性数据等内容进行了标准化和规范化。上海市防汛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也充分借鉴和采用国家防总、水利部制定的相关标准和
12、规范。1.1.3 网络及硬件环境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和市防汛信息中心在2004年初实现水务大楼搬迁,网络及硬件环境极大提升,依托水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完成了高科技水平的防汛指挥大厅,包含32块等离子电视屏和18块DLP数字背投屏,这为防汛的应急指挥、决策调度以及演示操作提供了必备的监控与演示的条件。市防汛硬件系统设备完备,主要包含数据库服务(实时数据库、基础数据库)、Web服务器、GIS服务器、应用工作站、模型工作站、PC机、UPS电源、路由器、防火墙等。区县区(县)防汛办在网络和硬件环境建设方面也比较完善,都设置了防汛值班室、会议室、专用防汛办公室,采购了必需的服务器、PC机、投影设备
13、、UPS电源、DC(数码相机)和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具备了良好的防汛办公环境。在网络建设方面,市、区(县)二级网络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市防汛办与各区(县)防汛办和各市水务局局属防汛相关单位都已经建立了2M光纤专线联网,市防汛办与水利部太湖局、市气象局、海事局、太浦河泵站等相关单位建立了专线联网,实现了气象信息、海洋水雨情信息、太湖水雨情信息、太浦河泵站水雨情和工情等信息接入上海防汛体系。区(县)、乡镇(街道)二级网络部分建成,部分区(县)防汛办建立了与区(县)水务局局属单位如水务站、水文站的2M光纤专线联网。自2007年开始,全市防汛系统逐步接入上海市政务外网,截至2008年,市水务局局属
14、单位及各区(县)防汛办近三十家开通了市政务外网信息平台。市防汛办与19个区县防汛办都已经建立了2M光纤专线联网,市区县二级防汛网络已经建设完成年。部分区县防汛办建立了与区县水务局属单位如水务站、水文站的专线联网,如崇明县和徐汇区防汛办等,另外徐汇区防汛办已开始启动建设街道、社区和防汛成员单位防汛网络。市防汛办与市气象局、海事局、太湖局、太浦河泵站等相关单位建立了专线联网,分别实现了气象信息、海洋水雨情信息、太湖水雨情信息、太浦河泵站水雨情和工情等信息的实施接入防汛体系。市防汛办和各区县防汛办已经建立了办公局域网,目前主要用于防汛办内部联网和共享访问。自2007年开始,全市防汛系统逐步接入上海市
15、政务外网,截至2008年年中,已经有各区(县)防汛指挥部及市水务局局属单位近三十家开通了市政务外网信息平台,政务外网已基本覆盖区县的乡镇街道。1.1.4 数据库建设市防汛办、大部分郊区县区(县)和部分市区防汛办已经建立了防汛数据库,用于存储水雨情数据(实时和历史数据)、工情数据(实时和历史数据)、灾情数据、基础数据(地形图和遥感数据)、防汛新闻公告、防汛政策法规等。数据库采用关系型数据存储数据,以Oracle数据库软件存储实时数据,以MSSQLServer数据库软件存储历史数据、相对静态数据和基础数据等。1.1.5 应用系统建设在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方面,通过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了全市水文水
16、位雨量站点实时数据采集;通过水闸泵站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郊区水闸工情水情自动监测;通过市区排水信息系统,实现了市区排水泵站设施运行状况和水雨情信息采集; 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防汛灾情的视频监控。市区(县)二级防汛管理单位通过专线联网建设完成了防汛视频会议系统,用于防汛会商和应急指挥。市防汛办和部分区(县)已经建成了防汛信息服务网和防汛WebGIS系统,用于防汛信息发布、防汛信息查询、统计和防汛专题图制作等。防汛信息服务网和防汛WebGIS系统实现了基于Web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的共享发布。市防汛部门利用市区暴雨积水模型基本实现市区暴雨积水预测和模拟;利用风暴潮模型基本实现对风暴潮的预测和模拟
17、;利用河网水动力模型,应用于防洪实时预报;利用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基本实现对洪涝灾害的评估。在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方面,通过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了全市79个遥测水位雨量站点实时数据采集;通过水闸泵站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85座水闸工情自动监测;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防汛工程视频监控。市区县二级防汛管理单位通过专线联网建设完成了防汛视频会议系统,用于防汛会商和应急指挥,目前系统运行正常,在防汛指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市防汛办和部分区县已经建立了防汛信息服务网和防汛WebGIS系统,用于防汛信息发布、防汛信息查询、统计和防汛专题图制作等。防汛信息服务网和防汛WebGIS系统是基于Web的应用系统,实
18、现了数据的共享发布。市防汛办利用市区暴雨积水模型基本实现市区暴雨积水预测和模拟;利用风暴潮模型基本实现对风暴潮的预测和模拟;利用河网水动力模型, 应用于防洪实时预报;利用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基本实现对洪涝灾害的评估。部分区县已经建立了防汛短信集群发送系统用于及时准确地发送防汛信息到用户手机。浦东新区借助该区气象局短信平台,直接向区指挥部成员单位联络员、乡镇街道领导,防汛业务单位人员共1600名人员发送预警信息,计划明年增至3000名,覆盖到居委会和村,水位、潮位预警信息根据区防办要求发送。松江区也同样借助区气象局短信平台,向全区60多名防汛人员发送气象信息。崇明县还建设完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门户网
19、站,基本实现了日常办公自动化和网上办事功能。徐汇区的防汛视频会议系统借助区政务外网,区防汛指挥部和各成员单位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收发指令并及时反馈有关防汛抢险的动态信息,加快信息传递和统计的效率,该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低成本投入,高效率回报的目标。1.2 存在问题1.2.1 信息采集时空分布还不能满足适应现代化防汛的需要要求相当一部分城区的雨量观测点和道路积水监测点还比较少,尤其是道路下立交积水监测点信息太少;各区防汛部门对本区泵站运行信息不能及时掌握;部分区的水雨情遥测点分布不合理。部分郊区(县)的水雨情遥测点以及泵闸视频点数量少,不能覆盖边远地区。现有信息架构不能适应防汛管理体系现状大多数城区的
20、雨量观测点和道路积水点比较少,尤其是下立交积水点,各区防办人员对本区泵站运行信息也不能掌握;大多数郊县的水雨情遥测点以及泵闸视频点覆盖面不广,分布不合理。有些区的水雨情遥测点大多集中在一块,分布不合理,有些区的水雨情遥测点太少,不能覆盖边远地区。1.2.2 现有信息系统有待适应工作体系与防汛体系现有信息系统不匹配水务体制改革和防汛体系构建 全市防汛指挥系统的应急联动体系由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防汛指挥管理部门组成。但是,各区(县)相关单位,尤其是乡镇(街道)等防汛部门的信息系统,还没有完全纳入防汛应急联动信息体系中。同时,现有信息系统及其培训推广工作无法适应当前基层防汛管理组织形式多样
21、、人员调动频繁的状况。目前,市区县二级防汛指挥管理部门已经纳入到市防汛指挥系统的应急联动体系。但是,从广度上看,防汛指挥部与大部分成员单位的信息系统还没有建立关联,从深度上看,各区县相关单位,尤其是乡镇、街道等防汛部门没有完全纳入防汛应急联动体系,因此,迫切需要扩展防汛信息体系,将更多相关部门、单位纳入防汛信息体系,使三级防汛指挥体系与防汛信息系统相匹配。1.2.3 防汛业务应用协同缺乏技术支撑业务流程再造设计和系统应用协同支撑不足不够不够 当前防汛业务尚未形成规范标准的公文报表体系,灾情上报的语言不规范、分类不明确、格式不统一,信息获取与业务流程脱节,信息传递和统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差,导致市
22、、区(县)和乡镇(街道)防汛应用协同不够,影响到领导部门决策措施和决策时机的把握。没有规范标准的公文报表体系,灾情上报的语言和格式不规范,导致市、区县和乡镇街道防汛应用协同不够,迫切需要重新设计防汛工作流程,规范并优化流程,建立三级防汛办公信息体系,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有个别区在的公文报表自成体系中做了有益尝试,如浦东新区设计了浦东新区各街道、镇汛期防汛工作月报表,包括每月的汛情、灾情、日常工作情况,以后可以在其它区县进行推广。1.2.4 应用培训不够缺少防汛信息化应用培训一直是区县以及乡镇街道防汛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障碍。由于受到应用培训的限制,各区县防汛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很难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9 某某 建设 模式 进度 安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3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