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武术理论教案 PPT课件.ppt
《太极武术理论教案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武术理论教案 PPT课件.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武术专项课理论教案,主 要 内 容,一、太极拳二、武术技法、术语三、武术裁判法,一、太极拳,1.太极拳概说 1.1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拳综合融会了我国诸多拳种之长,结合古代的导引术、吐纳术、吸取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与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1.2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时期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多数拳家亦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于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400多年的历史。,1.3太极拳的运动形式,1.4太极拳的分类,小架式:以孙氏、武氏太极拳为代表,拳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大架式: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和简化太
2、极拳通常都采用大架。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中架式: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1.4.1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为温县陈王廷所创,陈氏世传太极拳原式,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的太极拳。有老架和新架之分。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手法螺旋缠绕且多变,呼吸要求“丹田内转”,套路架势宽大低沉,且有发力、震脚和跳跃动作。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 。,1.4.2杨式太极拳,1.4.2.1杨式太极拳的由来,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福魁(字露婵,1800年 1873年),在陈式老架的基础上创编而成。杨福魁曾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得架式宽大、动作弧形螺旋的陈式老架太
3、极拳,后逐步删改了原有的纵跳、震脚与难度高、发劲明显的动作,经其子杨建侯修订为中架,又经其孙杨澄甫(1883年 1936年)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今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1.4.2.2杨式太极拳技法特点,杨澄甫将杨式太极拳的技法总结为十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也把太极拳说成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1.4.3杨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杨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动作舒展和顺,速度平衡均匀,架式中正圆满,结构严谨庄重,具有套路演练气派大的风格。,1.4.2.4杨式太极拳的架式,杨式太极拳的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
4、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体力条件来选择学练。,1.4.2.5杨式太极拳当代传人,杨式太极拳当代传人是杨振铎 。,1.4.2.6 二十四式太极拳简介,二十四式太极拳于1956年正式发布,是依据杨澄甫的太极拳套路,按照内容简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其中的主要内容,重新编制而成的简化套路,由于其套路共有24个动作,故又称为二十四式太极拳。它既保留了太极拳的传统风貌,又突出了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目前,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国内外广泛流传,成为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最喜欢的运动项目,1.4.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满族人吴全佑(1834年 1902年)从杨露婵、杨班侯父子学技,传至其子吴鉴泉(1870年
5、 1942年)而创吴式。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拳架紧凑而开展,斜中寓直,动作轻松自然,以柔化著称。吴式太极拳传人李秉慈 。,1.4.4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吴禹襄(1812年 1880)从陈氏十五世孙陈清萍学陈式新架(赵堡太极拳),逐创武式。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小巧,步法虚实分明严格,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胸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中心位置。武式太极拳传人乔松茂。,1.4.5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河北定县人孙禄堂(1861年 1932年)孙氏精形意拳、八卦掌。民国初年他从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融会三家之长,创造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灵
6、敏,舒展圆活,每转变方向时以开合动作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传人孙剑云、孙式太极拳传人孙永田 。,1.5太极拳的作用,太极拳具有:健体强身,提高身体机能;修身养性,调节心理状况娱乐身心,丰富文化生活;康复医疗,增进健康长寿等作用。,2.太极拳运动特点,2.1体松心静,呼吸自然,练拳时思想集中,肢体放松,以意念引导动作的变化和运行。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做到全身不该用力之处不用力,逐步达到以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呼吸自然平稳,深长细匀,并与动作和运劲协调配合,一般规律是“虚吸实呼”,“开吸合呼”,“起吸落呼”,不可勉强憋气。 掌握正确动作与自然相配合的腹式呼吸方法,可使练
7、习时肢体更放松,注意力更集中,动作更圆活和沉稳。,2.2动作弧形,虚实分明,动作变换要走弧形,不可直来直去,生硬转换。重心移动要平稳、虚实分明,不可吊滞双重。 太极拳以“阴阳”理论作指导,每招每势都有阴阳转换,即虚与实的转换。因此,虚实的变化贯穿整个套路之中。,2.3上下相随,圆活完整,动作要以腰为轴,圆转自如,带动四肢上下配合,完整一体。举手投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要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即“外三合”)。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和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的天、地、人的大三合。,2.4均匀连贯,衔接和顺,太极拳讲究一动无有不动,而且始终以意念引导动作。动作
8、之间要势势相连,绵绵不断,整套动作缓慢匀速地运动,有行云流水的舒畅感。遇有发劲、拍脚动作,速度可以有所变化,但需保持前后衔接自然,气势完整不散。,2.5轻灵沉稳,发劲适当,太极拳是一种轻灵、缓慢、沉稳的拳术。有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之说。太极拳基本姿势和具有气沉丹田要求的腹式呼吸使身体重心下沉,无论使行步还是定势,步型步法既轻灵又沉稳。发劲要起于腰腿,达于两手;抖擞而有弹性,做到刚中寓柔,刚柔相济。,3. 基本动作及方法,3.1身 型,头:虚领顶劲。,运动中随各种动作的要求,头部沿着纵轴转动,不能前倾后仰、左右歪斜。面部应自然,口轻闭,舌尖微抵上颚,用鼻呼吸。,颈,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肌肉不
9、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肘沉坠松垂,自然弯曲,不可僵直或扬吊。,腕,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指,意劲贯注指尖,以中指领劲。,胸,胸舒松微内含,不可外挺或内缩,称作“含胸”。,背,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大椎鼓起,这部分皮肤有绷紧之感,称作“拔背”。,腰,腰松活自然,不可后弓或前挺。,腹,腹宜松舒,吸气小腹内收,呼气小腹外突,不可一味“气沉丹田”。,脊,脊中正竖直,不要左右歪扭。,臀,臀向内收敛,不可外突或摇摆。,胯,胯松正缩收,不可僵挺或左右突出。腰、胯相连,转动时要一致。,腿,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明。前进用
10、足跟着地,后退用脚前掌着地。,3.2手 型 3.2.1拳,五指自然卷屈,拇指压于食、中指第二指节上。握拳不可太紧,拳面要平。,3.2.2掌,掌: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含,虎口呈弧形。,3.2.3勾,勾:五指尖自然捏拢,屈腕。,3.3步 型 3.3.1开立步,两脚平行开立,宽不过肩,两腿直立或屈蹲。,3.3.2弓步,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膝与脚尖垂直,脚尖直向前。后腿自然伸直,脚尖向斜前约45度60度,两脚全脚着地。,3.3.3虚步,后腿屈蹲,脚跟与臀部基本垂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脚跟或全脚着地。,3.3.4仆步,一腿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腿自然伸直 于体侧,接近地
11、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3.3.5独立步,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举于体前,大腿高于水平。,4.手法 4.1掤,手臂呈弧形,前臂由下向外张架,横于体前,掌心向内,高与肩平,着力点在前臂外侧。,4.2捋,常以两手一前一后、掌心一上一下相辅助,有随腰旋转,向后下方回捋之势。,4.3挤,通常前手手背向外,另一手辅助,手臂呈弧形,向前挤出,同时,腰身向前进中寓后坐之意。 挤出后两臂撑圆,高不过肩,低不过胸,着力点在后手掌指和前手的前臂。,4.4按,两手心向前、向下按。有迎截外力并引为向下之意。,4.5搂掌,掌自异侧经体前弧形下搂至 膝外侧,掌心朝下,掌指朝前。,4.6平分掌,屈臂两掌交叉于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极武术理论教案 PPT课件 太极 武术 理论 教案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3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