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原理 第二章 传热ppt课件.ppt
《食品工程原理 第二章 传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工程原理 第二章 传热ppt课件.ppt(2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 传 热,2,主要内容,1 概述 2 热传导 3 对流传热概述 4 稳定传热计算 5 热辐射 6 换热器,3,重点难点,了解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掌握导热、对流换热的基本规律及计算方法;熟悉各种热交换设备的结构和特点;掌握稳定综合传热过程的计算;了解并掌握强化传热和热绝缘的措施。,4,第一节 概述,传热,又称热传递,指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因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转移。,传热的推动力,温度差,传热的方向,高温向低温,传热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具体应用: (1)一般的加热、冷却、冷凝过程; (2)食品的杀菌和保藏; (3)蒸发浓缩、干燥、结晶(通过加热去除水分); (4)蒸煮、焙烤(
2、通过加热使食品完成一定的生化反应)。食品生产过程对传热的要求: 强化传热(加热或冷却物料) 削弱传热(设备和管道的保温),传热的基本方式,热的传递是由于系统内或物体内温度不同而引起的,根据传热机理不同,传热的基本方式有三种:,热传导(conduction); 热对流(convection); 热辐射(radiation)。,7,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1.热传导(又称导热),相互接触的物质之间静止的物质内部层流流动的物质内部,发生在,8,2.热对流,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引起的热传递过程称为热对流。 热对流仅发
3、生在流体中。,强制对流: 因泵(或风机)或搅拌等外力所导致的对流。,流动的原因不同,对流传热的规律也不同。在同一流体中有可能同时发生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方式:,自然对流:由于流体各处的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密度差异,致使流体产生相对位移,这种对流称为自然对流。,9,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发生传热过程,即是热由流体传到固体表面(或反之)的过程,通常将它称为对流传热(又称为给热)。,热对流与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注意:热对流和对流传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引起的热传递过程称为热对流。,热对流,3、热辐射,因热的原因而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的传递,称为热辐射。,所有物体都能将热以电磁
4、波的形式发射出去,而不需要任何介质(可在真空中传播)。,任何物体只要在绝对零度以上都能发射辐射能,但是只有在物体温度较高的时候,热辐射才能成为主要的传热形式。,实际上,上述三种传热方式很少单独出现,而往往是相互伴随着出现的。,11,第二节 热传导,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傅里叶定律通过平壁的稳态热传导通过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12,(一)热传导的基本概念,温度场等温面温度梯度,1、温度场,温度场(temperature field):某一瞬间空间中各点的温度分布,称为温度场(temperature field)。,一维温度场:若温度场中温度只沿着一个坐标方向变化。 一维温度场的温度分布表达式为: t =
5、 f (x,)对于一维的稳定传热有:t = f (x),不稳定温度场:温度场内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 相应的传热称为非定态热传导。稳定温度场:温度场内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 相应的传热称为稳定传热,温度场,t = f (x,y,z),食品工业中大部分情况下的连续生产均为稳定传热特点:通过某传热表面的传热速率为常量,等温面的特点: (1)等温面不能相交;(2)沿等温面无热量传递。,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时刻相同温度各点组成的面。,对于等温面x和x+x的温度分别为t (x, )和t (x+x , ),则两等温面之间的平均温度变化率为: t (x+x , ) t (x, ) x,2、等温面,3、温度
6、梯度,温度梯度是一个向量: 方向垂直于该点所在等温面; 以温度增加的方向为正。 一维定态热传导,17,(二)傅立叶定律,公式热通量温度梯度与傅里叶定律导热系数,傅立叶定律是热传导的基本定律,它指出:单位时间内传导的热量与温度梯度及垂直于热流方向的截面积成正比,即,式中 Q传热速率,单位时间传导的热量,w A 导热面积,即垂直于热流方向的表面积,m2 导热率(导热系数),W/(mk),式中的负号指热流方向和温度梯度方向相反。,1、公 式,q:热通量(热流密度),W/m2,对一维稳态热传导,2、热通量,根据傅里叶定律,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积传导的热量与温度梯度也成正比,因此傅里叶定律又可表示为:,
7、3、温度梯度和傅立叶定律,表征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其值与物质的组成,结构、密度、温度及压强有关。由实验测得。一般金属(固体)的导热系数非金属(固体)液体气体表2-1 物质导热系数的数量级,4、导热系数,单位:W/(m K),多数固体与温度的关系 =k0+kt 单位:W/(m K) k0 -0下的导热系数 k为经验常数。 对大多数金属材料,其k值为负值;对非金属材料则为正值。,对于金属 固体t 、 (通过自由电子的运动)对于非金属 固体t 、 (通过靠晶格结构的振动) 对于金属液体 t 、 (通过靠晶格结构的振动) 对于非金属液体t 、略减小。对于气体 t 、 (通过分子不
8、规则热运动) 随压力变化不大。只有当系统的压力P满足200Mpa P3kpa 时,随压力的降低而降低;达到真空时约为0,保 温 瓶 夹 层 抽 真 空 就 是 此 道 理。,(三)平壁的热传导,单层平壁的热传导多层平壁的热传导,如图所示:,平壁壁厚为b,壁面积为A;壁的材质均匀,导热系数不 随温度变化,视为常数;平壁的温度只沿着垂直于壁面的x轴方向变化,故等温面皆为垂直于x轴的平行平面。平壁侧面的温度t1及t2恒定。,1、单层平壁的热传导,式中t=t1-t2为导热的推动力(driving force),而R=b/A则为导热的热阻(thermal resistance)。,根据傅立叶定律,分离积
9、分变量后积分,积分边界条件:当x=0时,t= t1;x=b时,t= t2,,将上式推而广之,则传递过程的普遍关系式为:过程传递速率=过程的推动力/过程的阻力。 (对传热,传质,动量传递“三传”均适用),当为常数,,单层平壁内温度分布为直线,当随温度变化时,单层平壁内温度分布为曲线。,例:某平壁厚度为0.37m,内表面温度t1为1650,外表面温度为300,平壁材料的导热系数=0.815+0.0076t(式中t的单位为,的单位为W/m )。若将导热系数按常量(取平均导热系数)计算时,试求平壁的温度分布关系式和导热热通量。,解:导热系数按照常量计算 平壁的平均温度为 tm= (t1+t2)/2=(
10、1675+300)/2=975 平壁材料的平均导热系数为 m= 0.815+0.00076 975=1.556 W/(m ) 由式可求得导热热通量为:q= /b (t1-t2) = 1.556/0.37 *(1650-300) = 5677W/m 2,如图所示:以三层平壁为例,假定各层壁的厚度分别为b1,b2,b3,各层材质均匀,导热系数分别为1,2,3,皆视为常数;层与层之间接触良好,相互接触的表面上温度相等,各等温面亦皆为垂直于x轴的平行平面。壁的面积为A,在稳定导热过程中,穿过各层的热量必相等。,2、多层平壁的稳定热传导,第一层,第三层,第二层,对于稳定导热过程:Q1=Q2=Q3=Q,同
11、理,对具有n层的平壁,穿过各层热量的一般公式为,式中i为n层平壁的壁层序号。,33,思考:厚度相同的三层平壁传热,温度分布如图所示,哪一层热阻最大,说明各层的大小排列。,温差与热阻的关系:,各层的温差与热阻成正比,温差越大,热阻越大。,34,影响因素:接触材料的种类及硬度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压紧力空隙内的流体性质,接触热阻一般通过实验测定或凭经验估计,接触热阻,接触热阻,两个名义上互相接触的固体表面,实际上接触仅仅发生在一些离散的面积元上,在未接触的界面之间的间隙常常充满了空气,热量将以导热的方式穿过这种气隙层,这种情况与固体表面完全接触相比,增加了附加的传递阻力,称为接触热阻。,例1:某
12、冷库外壁内、外层砖壁厚均为12cm,中间夹层厚10cm,填以绝缘材料。砖墙的热导率为0.70w/mk,绝缘材料的热导率为0.04w/mk,墙外表面温度为10 ,内表面为-5 ,试计算进入冷库的热流密度及绝缘材料与砖墙的两接触面上的温度。,例1解: 根据题意,已知t1=10,t4=-5,b1=b3=0.12m,b2=0.10m,1= 3= 0.70w/mk, 2= 0.04w/mk。,按热流密度公式计算q:,按温度差分配计算t2、t3,(四)圆筒壁的热传导,单层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多层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如图所示:,设圆筒的内半径为r1,内壁温度为t1,外半径为r2,外壁温度为t2。温度只沿半径方
13、向变化,等温面为同心圆柱面。圆筒壁与平壁不同点是其面积随半径而变化。在半径r处取一厚度为dr的薄层,若圆筒的长度为L,则半径为r处的传热面积为A=2rL。,1 单层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将上式分离变量积分并整理得,根据傅立叶定律,对此薄圆筒层可写出传导的热量为,讨论:,(1)上式可以写为,对数平均面积,(2),(3)圆筒壁内的温度分布,上限从,改为,tr呈对数关系变化,(4)平壁:各处的Q和q均相等; 圆筒壁:不同半径r处Q相等,但q却不等,根据热量守恒定律,稳定热传导过程中通过各层的导热速率相等。,如图所示:以三层圆筒壁为例。,假定各层壁厚分别为b1= r2- r1,b2=r3- r2,b3=
14、r4- r3;各层材料的导热系数1,2,3皆视为常数;层与层之间接触良好,相互接触的表面温度相等,各等温面皆为同心圆柱面。,2、多层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多层圆筒壁的热传导计算,可参照多层平壁。 对于第一、二、三层圆筒壁有,根据各层温度差之和等于总温度差的原则,整理上三式可得,同理,对于n层圆筒壁,穿过各层热量的一般公式为,注:对于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通过各层的热传导速率都是相同的,但是热通量却不相等。,例1 内径为25.4mm,外径为50.8mm的不锈钢管,其热导率为21.63W/mK。外包厚度为25.4mm的石棉保温层,其热导率为0.2423W/mK。管的内壁面温度为538,保温层的外表面温
15、度为37.8,计算钢管单位长度的热损失及管壁与保温层分界面的温度。,例2 在一603.5mm的钢管外层包有两层绝热材料,里层为40mm的氧化镁粉,平均导热系数=0.07W/m,外层为20mm的石棉层,其平均导热系数=0.15W/m。现用热电偶测得管内壁温度为500,最外层表面温度为80,管壁的导热系数=45W/m。试求每米管长的热损失及两层保温层界面的温度。,解:每米管长的热损失,此处,r1=0.053/2=0.0265m r2=0.0265+0.0035=0.03m r3=0.03+0.04=0.07m r4=0.07+0.02=0.09m,保温层界面温度t3,解得 t3=131.2,49,
16、3、保温层的临界直径,某些情况下,如小直径管外包裹定能不好的保温材料时,热损失随保温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只有外半径大于某一直径时,才能使热损失减少,此直径为临界直径。,基本概念对流传热机制对流传热中的因次分析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第三节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概念对流传热速率方程(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系数,(一)对流传热的基本概念,1、对流传热的基本概念,定义: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不同)时的传热过程称为对流传热。它在化工传热过程(如间壁式换热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流体无相变的对流传热,强制对流传热自然对流传热,流体有相变的对流传热,蒸气冷凝液体沸腾,对流
17、传热,53,对流传热是一个热交换过程,一种介质以对流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另一种介质。不同介质间热对流是介质自身由于温度分布造成密度分布不均匀而形成的对流现象。同种介质,对流传热和热对流的区别,式中 Q对流传热速率,W; A传热面积,m2 t对流传热温度差, t= Th-Tw或t= t-tw,; Th热流体平均温度,; Tw与热流体接触的壁面温度,; 1对流传热系数(heat transfer confficient),W/m2K(或W/m2)。,上式称为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是指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传热,其传热速率由牛顿冷却定律给出:,Q= A(Th-Tw)或,2、对流传热速率方程(牛顿冷却定律
18、),dQ= dA T,55,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对热流体而言:,对冷流体而言:,若热流体走管内,冷流体走管外:,具体表达式:,热流体,冷流体,tw,Tw,t,T,3、对流传热系数,=Q/AT,对流传热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差下热通量。反映对流传热的快慢,越大,表示对流传热越快。 对流传热系数不是流体的物理性质。,57,空气中,水中,总之:,油类中,的量级,58,(二)对流传热机制,对流传热分析传热边界层,59,层流内层缓冲层湍流核心,湍流边界层,传热方式热传导热传导和对流对流,1. 对流传热分析,温度梯度 较大居中较小,热阻 较大居中较小,对流传热是集热对流和热传导于一体的综合现象。对流传热的
19、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内层,因此,减薄层流内层的厚度是强化对流传热的主要途径。,60,为什么层流区以热传导而非热对流形式传热,热对流,不同区域的传热特性:湍流主体:对流传热 温度分布均匀层流底层:导热 温度梯度大壁面:导热,有温度梯度,传热边界层:温度边界层。有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传热的热阻即主要集中在此层中。,高温流体,传热壁面,低温流体,传热过程,62,o,2. 热边界层,靠近壁面的存在温度梯度的薄流体层定义为热边界层。在热边界层以外的区域,流体的温度基本上相同,即温度梯度可视为零。,热边界层,图 4-14 平板上的热边界层,若紧靠壁面处薄层流体内的传热只能是热传导,则传热速率可用傅里叶定律表
20、示,即,紧靠壁面处薄层流体的温度梯度,根据牛顿冷却定律,流体和壁面间的对流传热速率方程为,换热器任一截面上与热流体相接触一侧的壁温,换热器任一截面上热流体的平均温度,边界层内外侧温度差一定时,热边界层越薄,温度梯度越大,的影响因素,1.流体的种类和相变化情况:2.流体的特性: 3.流体的温度4.流体的流动状态:5.流体流动的原因:6.传热面的形状、位置和大小,l g, 相变 非相变,a湍流 a层流,a强制对流 a自然对流,形状:如管、板、管束等;大小:如管径和管长等;位置:如管子的排列方式(管束有正四方形和三角形 排列);管或板是垂直放置还是水平放置。,Re;Re ; ;cpcp ; ,65,
21、对流传热分类 :(从大类小类具体情况),对流传热,有相变传热,无相变传热,冷凝传热,沸腾传热,自然对流,强制对流,管外对流,管内对流,圆直管,非圆管道,弯管,湍流,过渡流,滞流(层流),影响对流给热系数的因素非常多,工程上采用因次分析和实验的方法确定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具体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式统称为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无相变时,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可用下式表示:,八个物理量涉及四个基本因次:质量M,长度L,时间T,温度。,通过因次分析可得,在无相变时,准数关系式为:,即,(三)对流传热中的因次分析,准数符号及意义,68,强制对流(无相变)传热时的准数关联式,
22、自然对流(无相变)传热时的准数关联式,具体关联式由实验确定,使用关联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定性温度。各准数中的流体物性应按什么温度查取。 特征尺寸。Nu、Re等准数中的l应如何确定。,特征尺寸 无因次准数Nu、Re等中所包含的传热面尺寸称为特征尺寸。通常是选取对流体流动和传热发生主要影响的尺寸作为特征尺寸。例如:圆管内的强制对流传热,特征尺寸L为管道内径,若为非圆管,则取当量直径de。de=4流动截面积传热周边,定性温度 流体在对流传热过程中温度是变化的。确定准数中流体物理特性参数的温度称为定性温度。一般定性温度有三种取法:进、出口流体的平均温度:tm=(t进+t出)/2(常用)壁面平均温度:
23、tm=twm流体和壁面的平均温度(膜温):tm=(t+tw)/2,准数是一个无因次数群,其中涉及到的物理量必须用统一的单位制度。,70,(四)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圆形直管内强制对流圆形直管内强制层流管外强制对流,Nu=0.023Re0.8Prn,n值:流体被加热时,n=0.4;被冷却时,n=0.3。,应用范围 : Re10000,0.760。特性尺寸 : 取管内径定性温度: 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1.1 圆形直管内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1.1.1 低粘度流体,1 圆形直管内强制对流,Nu=0.027Re0.8Pr1/3(/w)0.14,应用范围 Re10000,0.760。特性
24、尺寸 取管内径定性温度 除w取壁温外,均为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 术平均值。,当液体被加热时(/w)0.14=1.05当液体被冷却时(/w)0.14=0.95 对于气体,不论加热或冷却皆取1。,1.1.2 高粘度流体,例: 常压下,空气以15m/s的流速在长为4m,603.5mm的钢管中流动,温度由150升到250。试求管壁对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解:此题为空气在圆形直管内作强制对流 定性温度 t=(150+250)/2=200 查200时空气的物性数据(附录)如下 Cp=1.026103J/kg. =0.03931W/m. =26.010-6N.s/m2 =0.746kg/m3 Pr=0.68
25、特性尺寸 d=0.060-20.0035=0.053m l/d=4/0.053=75.560,Re=du/=(0.05315 0.746)/(2.6 10-5) =2.28 104 104(湍流)Pr=cp/=(1.026 103 2.6 10-5)/0.03931=0.68,W/m2 ,本题中空气被加热,n=0.4代入 Nu=0.023Re0.8Pr0.4 =0.023(22800)0.8(0.68)0.4 =60.4,75,在过渡流时,对流传热系数可先用湍流时的计算公式计算,根据所得的值再乘以校正系数,即可得到过渡流下的对流传热系数。,1.1.3 圆形直管内作过渡流,Nu=0.023Re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工程原理 第二章 传热ppt课件 食品 工程 原理 第二 传热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3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