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化学 第6章ppt课件.ppt
《食品生物化学 第6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生物化学 第6章ppt课件.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酶的命名和分类 第三节 酶催化反应的机理 第四节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酶促反应动力学第五节 酶的活力测定 第六节 食品工业中重要的酶及其应用,食品生物化学,第六章 酶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学习目标 1.掌握酶的化学本质及作用特点。 2.了解酶的命名及分类。 3.掌握酶催化反应的机理。 4.掌握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竞争性抑制、非竞性抑制物及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5.掌握酶活力的概念及测定酶活力的方法。 6.熟悉食品工业中重要的酶及其应用,了解固定化酶。,食品生物化学,第一节概述,一、酶的概念 酶是由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由细胞内产生并在
2、细胞内部起作用的酶称为胞内酶,由细胞内产生后分泌到细胞外面起作用的酶称为胞外酶。在生物化学中,由酶催化进行的反应称为酶促反应。在酶的催化下,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称为底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产物。 二、酶的催化特点 1高效性,食品生物化学,2高度专一性 3反应条件温和 4酶活性的可调控性 三、酶的化学本质与组成 1酶的化学本质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说所有蛋白质都是酶,只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才称为酶。 一些核糖核酸物质也表现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如果仅仅把酶定义为生物催化剂,则有催化活性的核糖核酸也应看成是酶。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核酶。,食品生物化学,2单纯蛋白酶和结合蛋白酶 单纯蛋白
3、酶类,除蛋白质外不含其他物质。如脲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核糖核酸酶等。 结合蛋白酶类是由蛋白质与辅助因子组成的,如乳酸脱氢酶、转氨酶、碳酸酐酶及其它氧化还原酶类等。 辅助因子部分叫做辅酶或辅基。辅酶和辅基与蛋白质部分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把那些与酶蛋白结合得比较松的、用透析法可以除去的小分子有机物叫做辅酶,把那些与酶蛋白结合得比较紧的、用透析法不容易除去的小分子物质叫做辅基。酶蛋白和辅助因子单独存在时,都没有催化活力,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酶的催化作用。这种完整的酶分子叫做全酶。即全酶酶蛋白+辅助因子。,食品生物化学,在全酶的催化反应中,酶蛋白与辅助因子所起的作用不同,酶蛋白本身决定
4、酶反应的专一性及高效性,而辅助因子直接作为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的载体起传递作用,参与反应并促进整个催化过程。 通常一种酶蛋白只能与一种辅酶结合,组成一个酶,作用一种底物,向着一个方向进行化学反应。而一种辅酶,则可以与若干种酶蛋白结合,组成为若干个酶,催化若干种底物发生同一类型的化学反应。酶蛋白决定了反应底物的种类,即决定该酶的专一性,而辅酶(基)决定底物的反应类型。 3单体酶、寡聚酶和多酶复合体系 根据蛋白质结构上的特点,酶可分为三类 。,食品生物化学,(1)单体酶只有一条多肽链的酶称为单体酶,它们不能解离为更小的单位。其分子量为13,00035,000。属于这类酶的为数不多,而且大多是促
5、进底物发生水解反应的酶,即水解酶,如溶菌酶、蛋白酶及核糖核酸酶等。 (2)寡聚酶由几个或多个亚基组成的酶称为寡聚酶。寡聚酶中的亚基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亚基间以非共价键结合,容易为酸、碱、高浓度的盐或其它的变性剂分离。寡聚酶的分子量从35,000到几百万。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等。 (3)多酶复合体系由几个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多酶复合体系。多酶复合体有利于细胞中一系列反应的连续进行,以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同时便于机体对酶的调控。多酶复合体的分子量都在几百万以上。如丙酮酸脱氢酶系和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都是多酶体系。,食品生物化学,第二节酶的命名与分类,一、酶的分类 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
6、型,可将酶分为六大类。 1氧化还原酶类 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酶称为氧化还原酶。此类酶中包括有脱氢酶、加氧酶、氧化酶、还原酶、过氧化物酶等。催化反应通式为:AH2 B A BH2 例如乳酸脱氢酶催化乳酸氧化成丙酮酸。,食品生物化学,2转移酶类 催化基团转移的酶称为转移酶。催化反应通式为:A-R B A B-R 例如氨基转移酶、磷酸基转移酶等。 3水解酶类 催化水解反应的酶称为水解酶。催化反应通式示为:A-B H2O AH BOH 例如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酶、脂酶及磷酸酯酶等。,食品生物化学,4裂解酶类 催化底物分子中C-C(或C-O、C-N等)化学键断裂,断裂后一分子底物转变为两分子产物的酶称为
7、裂解酶。催化反应通式为:A-B A B 这类酶催化的反应多数是可逆的,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是裂解反应,由右向左是合成反应,所以又称为裂合酶。 例如醛缩酶催化1,6-二磷酸果糖裂解为磷酸甘油醛与磷酸二羟丙酮。 5异构酶类,食品生物化学,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即分子内部基团的重新排列的酶称为异构酶类。催化反应通式为:A B 例如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可催化葡萄糖-6-磷酸转变成果糖-6-磷酸。 6合成酶类 催化两个分子连接成一个分子的酶称为合成酶(也称连接酶)。这类反应要消耗ATP等高能磷酸键。反应通式为:A B ATP A-B ADP Pi或 A B ATP A-B AMP PPi 例
8、如丙酮酸羧化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胱甘肽合成酶等。,食品生物化学,二、酶的命名 1系统命名法 国际酶学委员会规定了一套系统的命名规则,使每一种酶都有一个名称,包括酶的系统名称及四个数字的分类编号。系统名称中应包括底物的名称及反应的类型,若有两种底物,它们的名称均应列出,并用冒号“:”隔开;若底物之一为水则可略去。 例如催化下述乳酸脱氢反应中的乳酸脱氢酶的系统命名为 L-乳酸:NAD氧化还原酶,分类编号为EC1.1.1.27,其中EC为国际酶学委员会的缩写,前三个数字分别表示所属大类、亚类、亚亚类,根据这三个标码可判断酶的催化类型和催化性质,第四个数值则表示该酶在亚亚类中占有的位置,根据这四个数
9、字可以确定具体的酶。,食品生物化学,L-乳酸 NAD 丙酮酸 NADHH,食品生物化学,2习惯命名法 习惯命名法也根据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来命名,但没有系统命名法那样严格详细。如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葡萄糖异构酶等;对水解酶常省略水解二字只用底物来命名,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有时在底物的名称前面加上酶的来源,如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等。 习惯命名法比较简单,应用历史较长,但缺乏系统性和严格性,有时会出现一酶数名或一名数酶的情况。,食品生物化学,第三节酶催化反应的机理,一、酶的催化作用与活化能 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是因为酶降低了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活化能指一般分子成为能参加化学反应的活化
10、分子所需要的能量。然而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并不是所有底物分子都能参加反应的,因为它们并不一定都是活化分子。只有具备足够能量、能够参加化学反应的分子,才是活化分子。 增加活化分子途径:第一,外加能量,对进行中的化学反应加热或者光照,增加底物分子的能量,从而达到增加活化分子的目的;第二,降低活化能,使本来不具活化水平的分子成为活化分子,从而增加了反应的活化分子数目。催化剂就是起了降低活化能增加活化分子的作用。,食品生物化学,图6-1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食品生物化学,二、中间产物学说 酶如何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而体现出极为强大催化效率的呢?中间产物学说的基本论点是:首先酶(E)与底物(S)结合成一个
11、不稳定的中间产物ES(也称为中间络合物),然后中间产物ES再分解为产物(P),同时使酶重新游离出来。S + E ES E + P 中间产物学说的关键,在于中间产物的形成。酶和底物可以通过共价键、氢键、离子键和配位键等结合成中间产物。根据中间产物学说,酶促反应分两步进行,而每一步的能阈都较低,所需的活化能较少。,食品生物化学,图6-2 酶促反应与非酶促反应的活化能,食品生物化学,三、酶的活性中心 酶是生物大分子,酶作为蛋白质,其分子体积比底物分子体积要大得多。在反应过程中酶与底物接触结合时,只限于酶分子的少数基团或较小的部位。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12、(也称活性部位)。 酶的活性中心包括催化部位和结合部位。前者决定酶的催化能力,一般只由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后者决定酶与哪些底物结合,是决定专一性的部位,结合基团的氨基酸残基数却因不同的酶而不同,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食品生物化学,图6-3 酶分子活性中心示意图,食品生物化学,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在一级结构上可以相距甚远,但在空间结构上却十分邻近。这几个氨基酸残基可能位于同一条肽链的不同部位,也可能位于不同肽链上,但从立体结构上来说,构成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链盘曲折迭而处于相邻的位置上。当酶蛋白变性时,它的立体结构破坏,肽链伸展,活性中心破坏,酶就失去活力。 四、“诱导契合”理论
13、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和底物接触之前,二者并不是完全契合的,当底物与酶蛋白分子结合时,产生了相互诱导,酶蛋白分子的立体结构发生一定改变,使反应所需的催化部位和结合部位正确地排列和定向,转入有效的作用位置,这样,才能使酶和底物完全契合,酶反应才能高速度地进行。这就是1964年由DEKoshland提出的“诱导契合学说”。,食品生物化学,锁和钥匙学说模式 诱导契合学说图6-4 酶和底物结合模式,食品生物化学,五、酶原的激活 在体内有些酶原来呈不活泼状态,不具活性,由于另一些酶或酸的激活才变为具有活性的酶,这种不具催化活性的酶称为酶原,从不具活性的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称为活化过程
14、或激活过程。酶原的激活过程是通过去掉分子中的部分肽段,引起酶分子空间结构的变化,从而形成或暴露出活性中心,转变成为具有活性的酶。 在组织细胞中,刚合成的某些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的其生物学意义。因为分泌酶原的组织细胞含有蛋白质,而酶原无催化活性,因此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不被水解破坏。,食品生物化学,图6-5 胰蛋白酶原激活示意图,食品生物化学,第四节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酶 促反应动力学,一、酶促反应速率的测定 酶促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浓度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在实际测定中,多用产物浓度的增加作为反应速率的量度。酶促反应的速度与反应进行的时间有关。以产物生成量(P)为纵坐标,
15、以时间(t)为横坐标作图,可得到酶反应过程曲线图。,食品生物化学,图6-6 酶反应过程曲线,食品生物化学,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反应初期,产物增加得比较快,酶促反应的速度近似为一个常数。随着时间延长,酶促反应的速度便逐渐减弱(即曲线斜率下降)。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浓度减少,产物浓度增加,加速反应逆向进行;产物浓度增加会对酶产生反馈抑制;另外酶促反应系统中pH及温度等微环境变化会使部分酶变性失活。因此,为了准确表示酶活力都要以初速度表示,酶反应的初速度越大,意味着酶的催化活力越大。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酶促反应中,酶先要与底物作用,生成活化的中间产物,当反应中体系的温度、pH不变
16、,底物浓度大大超过酶浓度时,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增加而增加,两者成正比关系。,食品生物化学,图6-7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食品生物化学,三、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1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图6-8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食品生物化学,在酶浓度、温度、pH不变的情况下,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如图6-8中的曲线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底物的浓度很低时,V与S呈直线关系(OA段),这时,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按一定比率加快,为一级反应。当底物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虽然酶促反应速率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地加大,但加大的比率已不是定值,呈逐渐减弱的趋势(AB段
17、),表现为混合级反应。当底物的浓度增加到足够大的时候,V值便达到一个极限值,此后,V不再受底物浓度的影响(BC段),表现为零级反应。V的极限值,称为酶的最大反应速率,以Vmax表示。,食品生物化学,V-S的变化关系,可用中间产物学说进行解释。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只有一部分酶能与底物作用生成中间产物,溶液中还有多余的酶没有与底物结合,因此,随着底物浓度增加,就会有更多的酶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中间产物浓度大,产物的生成速度也就加快,整个酶反应速率也就增大;但是当底物浓度足够大时,所有的酶都与底物结合生成中间产物,体系中已经没有游离态的酶了,虽再增加底物的浓度也不会再有更多的中间产物形成,底物浓度与
18、酶促反应的速度几乎无关,反应达到最大反应速率。 把酶的活性中心都被底物分子结合时的底物浓度称饱和浓度。各种酶都表现出这种饱和效应,但不同的酶产生饱和效应时所需要底物浓度是不同的。,食品生物化学,2米氏方程式 称为米氏常数;Vmax表示最大反应速率;V表示反应速率;S表示底物浓度。在底物浓度低时, ,米氏方程式中分母中 一项可忽略不计。得: 即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符合一级反应。,食品生物化学,在底物浓度很高时,S ,米氏方程式中, 项可忽略不计,得: V = Vmax 即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无关,符合零级反应。 3米氏常数的意义 当酶促反应处于 时,得到: 计算可以得到:S=,食品生物化学,
19、Km值的物理意义:Km值是当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它的单位是mol/L,与底物浓度的单位一样。 (1)Km值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 Km一般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不同的酶, Km值不同,并且Km值还受pH及温度的影响。因此, Km值作为常数只是对一定的底物、一定的pH、一定的温度条件而言。测定酶的Km值可以作为鉴别酶的一种手段,但是必须在指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 (2)Km可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愈大,表明亲和力愈大,因为它愈大, Km就愈小,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所需要的底物浓度就愈小, Km值小的底物一般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食品生物化学,(3)Km值与
20、米氏方程的实际用途 Km值不仅可体现酶的性质,而且在酶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作用。如在使用酶制剂时,可由所要求的反应速率(应到达Vmax的百分数),求出应当加入底物的合理浓度,反过来,也可以根据已知的底物浓度,求出该条件下的反应速率。 4米氏常数的求法 通常采用双倒数作图法(Lineweaver-Burk法),将米氏方程式变为其倒数,即为: 公式看成是一个直线方程式,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 ,在横轴上的截距为 ,斜率为 ,据此求出Km和V。,食品生物化学,图6-9 双倒数作图,食品生物化学,四、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有双重影响:当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化学反应中温度每
21、增10反应速率增加的倍数称为温度系数(用Q10表示)。一般化学反应的Q10为23,而酶促反应的Q10为12,也就是说反应温度每增高10,酶反应速率增加12倍。另一方面由于酶是蛋白质,随着温度升高而使酶逐步变性而失活,即通过酶活力的减少而降低酶的反应速率。 一定条件下酶反应速率最大时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各种酶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其最适温度。,食品生物化学,图6-10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食品生物化学,最适温度是酶的特征之一,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常受到其他条件(如底物种类、作用时间、pH等)的影响而改变。如最适温度随着与酶作用时间的长短而改变,酶可以在短时间内耐受较高的温度,然而当酶反应时间较
22、长时,最适温度向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因此,严格地讲,仅仅在酶反应时间已经规定了的情况下,才有最适温度。在实际应用中,将根据酶促反应作用时间的长短,选定不同的最适温度。如果反应时间比较短暂,反应温度可选略高一些,这样,反应可迅速完成;若反应进行的时间很长,反应温度就要略低一点,低温下,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食品生物化学,在使用还应注意酶的稳定温度范围。酶的稳定温度范围,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不使酶变性或极少变性的温度范围。 某些酶的稳定温度可以因加入某些保护剂而提高。酶的固体状态比在溶液中对温度的耐受力要高,这一点已用于指导酶的保藏,例如酶的冷冻干粉置冰箱中可放置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酶
23、溶液在冰箱中只能保存几周,甚至几天就会失活。 测定酶的最适温度和酶的稳定温度范围对酶的应用意义重大,如在使用某酶制剂时,测定此酶在一定条件下的最适温度,就可以知道在什么温度条件下进行工作,有利于此酶发挥最大作用。其次在对酶的分离、纯化和保存过程中,一般都需充分考虑酶的稳定温度范围。,食品生物化学,五、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一定pH下,酶反应具有最大速率,高于或低于此值,反应速率下降,通常将酶表现最大活力时的pH称为酶反应的最适pH。一般制作V-pH变化曲线时,采用使酶全部饱和的底物浓度,在此条件下再测定不同pH时的酶促反应速率。,图6-11 pH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食品生物化学,各种酶在
24、一定条件下,都有它一定的最适pH,是酶的特征之一。多数酶的最适pH一般在4.08.0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多在6.58.0之间,植物及微生物的酶多在4.56.5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为1.5,精氨酸酶(肝脏中)为9.7。与酶的最适温度一样,酶的最适pH也不是一个固定常数,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底物种类和浓度不同、缓冲液种类不同等都会影响最适pH的数值,因此最适pH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pH影响酶活力的原因可能有: 第一,pH影响酶分子的构象 过高或过低pH都会影响酶分子活性中心的构象,或引起酶的变性失活。,食品生物化学,第二,pH影响酶分子活力中心上有关基团的解离或底物的解离
25、,这样就影响了酶与底物结合,从而影响酶活性。一般认为最适pH时,酶分子活性基团的解离状态最有利于与底物结合,在此pH下酶活力最高,pH偏离最适pH时,就改变了酶分子活性基团的解离状态,使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降低,于是酶活力也随之降低。 酶在试管反应中的最适pH与它所在正常细胞的生理pH值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一个细胞内可能会有几百种酶,不同的酶对此细胞内的生理pH的敏感性不同;也就是说此pH对一些酶是最适pH,而对另一些酶则不是,不同的酶表现出不同的活性。这种不同对于控制细胞内复杂的代谢途径可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食品生物化学,六、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激活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生物化学 第6章ppt课件 食品 生物化学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3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