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机理建模ppt课件.ppt
《第二章 机理建模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机理建模ppt课件.ppt(2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 过程建模和检测控制仪表,本章主要内容1. 过程机理分析建模2. 过程试验建模3. 过程变量检测及变送4. 成分分析仪表5. 过程参数采集6. 过程控制仪表,2,第二章 过程建模和检测控制仪表,2.1 过程建模 为了很好的控制一个过程,需要知道当控制量变化时,被控量如何变化,向哪个方向改变,并最终改变多少;被控量的变化需要经历多长时间,变化规律等。这些均依赖于过程的数学模型。因此,一个过程控制系统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对生产过程的了解和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过程数学模型是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分析和应用的重要资料。研究过程建模对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2.1 过程建模,2
2、.1.1 基本概念1. 概述(1)被控过程被控制的生产工艺设备(加热炉、贮罐)(2)数学模型被控过程在各输入量(控制量、扰动量)作用下,其相应输出量(被控量)变化函数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非参数模型:曲线表示的。如阶跃响应曲线等。 参数模型:用数学方程式或函数表示的。,4,2.1.1 基本概念,(3)常用的数学模型: 连续: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方程 离散:差分方程、离散化传函、离散化状态方程2. 建模的目的(1)设计过程控制系统和整定调节器参数 在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和整定时,是以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为依据的,它是极其重要的基础资料。例如前馈控制系统就是根据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进行设计的,所
3、以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是实现前馈控制的前提。,5,2.1.1 基本概念,(2) 指导设计生产工艺设备 通过对生产工艺设备数学模型的分析和仿真,可以确定有关因素对整个被控过程动态特性的影响(例如锅炉受热面的布置、管径大小、介质参数的选择等对整个锅炉出口汽温、汽压等动态特性的影响),从而提出对生产设备的结构设计的合理要求和建议。,6,2.1.1 基本概念,(3) 进行仿真试验研究 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中,往往需要对一些复杂庞大的设备进行某些试验研究,例如某单元机组及其控制系统能承受多大的冲击电负荷,当冲击电负荷过大时会造成什么后果。对于这种破坏性的试验往往不允许在实际设备上进行,而只要根据过程的数学
4、模型,通过计算机进行仿真试验研究,就不需要建立小型的物理模型,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和经费。,7,2.1.1 基本概念,(4) 培训运行操作人员 在现代生产过程自动化中,对于一些复杂的生产操作过程(例如大型电站机组的运行)都应该事先对操作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培训。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先建立这些复杂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不需要建小型物理模型),而后通过仿真使之成为活的模型,在这样的模型上,教练员可以安全、方便、多快好省地对运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8,2.1.1 基本概念,3. 对数学模型的要求(1)准确可靠:依据实际,提出适当要求,经济可行。(2)用于控制的模型:不要求非常准确,模型误差可 视为干扰(
5、闭环情况)(3)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复杂近似,线性化),9,2.1.1 基本概念,4. 多输入单输出系统,单回路控制系统框图,多个输入量:u(t),f1(t),fn(t)单个输出量:y(t),过程通道被控过程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信号联系控制通道控制作用与被控量之间的信号联系扰动通道扰动作用与被控量之间的信号联系,10,5、建模方法(1)机理分析方法建模(数学分析法建模或理论建模)机理建模是根据过程的内部机理(运动规律),运用一些已知的定律、原理,如生物学定律、化学动力学原理、物料平衡方程、能量平衡方程、传热传质原理等,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机理分析法建模的最大特点是当生产设备还处于设计阶
6、段就能建立其数学模型。机理分析法建模主要是基于分析过程的结构及其内部的物理化学过程,因此要求建模者应有相应学科的知识。,2.1.1 基本概念,11,2.1.1 基本概念,(2)试验法建模试验法一般只用于建立输入输出模型。它是根据工业过程的输入、输出的实测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后得到的模型。主要特点:从外部特征上测试和描述它的动态过程,因此,不需要深入掌握内部机理(黑匣子)。过程处于激励状态阶跃响应曲线法;矩形脉冲响应曲线法。,12,6. 自衡过程与非自衡过程(1)自衡过程,自衡过程有自平衡能力(能达到新的平衡),液位被控过程及其阶跃响应(自衡),2.1.1 基本概念,13,(2)非自衡过程,液位被控
7、过程及其阶跃响应(非自衡),非自衡过程无自平衡能力(不能达到新的平衡),2.1.1 基本概念,14,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 单位时间内进入对象的物料(或能量)单位时间内从被控对象流出的物料(或能量)。 单位时间内进入对象的物料(或能量)的增量单位时间内从被控对象流出的物料(或能量),等于被控对象内物质(或能量)存储量的变化率。,静态物料(或能量)平衡关系,动态物料(或能量)平衡关系,15,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1. 自衡过程建模(1)单容过程(一个容器,具有自衡能力的过程),液位被控过程及其阶跃响应,流入量为q1 ; 流出量为q2 ; 液位h的变化反
8、映了q1与q2不等而引起水箱中蓄水或泄水的过程; q1作为被控过程的输入量, h认为其输出量;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就是h与q1之间的数学表达式。,16,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根据动态物料平衡关系有:增量形式为:,q2与h成比例关系:,(R2阀2的阻力-液阻),拉氏变换:Q1(s) Q2(s) CsH(s) ; Q1(s) Q2(s) / CsH(s) Q2(s) H(s) / R2,、,、,:分别为偏离某一平衡状态q10、q20、h0的增量,A水箱截面积。,或,17,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Q1(s) Q2(s) / CsH(s) Q2(s) H(s) / R2,传递函数:,式中
9、 T0液位过程的时间常数,T0R2C; K0液位过程的放大系数,K0R2; C 液位过程的容量系数,或称过程容量。,单容液位过程的阶跃响应曲线,单容过程框图,18,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2)多容过程的数学模型(以双容为例),两只水箱串联工作的双容过程,Q1(s) Q2(s) C1sH1(s) Q2(s) H1(s) / R2 Q2(s) Q3(s) C2sH2(s) Q3(s) H2(s) / R3,q1输入q2输出,19,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Q1(s) Q2(s) C1sH1(s) Q2(s) H1(s) / R2 Q2(s) Q3(s) C2sH2(s) Q3(s) H
10、2(s) / R3,双容过程框图,双容过程的数学模型为,式中:T1 第一只水箱的时间常数,T1=R2C1 T2第二只水箱的时间常数, T2=R3C2 K0过程的放大系数,K0=R3 C1、C2 分别为两只水箱的容量系数,20,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双容过程响应曲线,流量ql有一阶跃变化时,被控量 h2的响应曲线。 特点:q1变 h1变,但h2经过一时间后变化速度才达到最大存在滞后(容量滞后) 原因:主要是两个容积之间存在着阻力R1和R2 作图求c、T0,21,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多容过程传函:,如果,则上式可表示为,多容过程(n5)的阶跃响应曲线,22,2.1.2 机理分析方
11、法建模,(3)滞后过程 生产过程中常见现象,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为,式中 T0过程的时间常数,T0R2C; K0过程的放大系数,K0R2; 0过程的纯滞后时间。,纯滞后液位过程,23,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对于纯滞后的多容过程,其传递函数为:,纯滞后液位过程响应曲线,24,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2.非自衡过程建模 (1)非自衡单容过程的数学模型,q2与液位h无关,单容过程及其响应曲线,过程的微分方程为,过程的传递函数为,式中 Ta积分时间常数;TaC,25,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2)非自衡多容过程的数学模型,无自衡多容过程的数学模型为,式中 Ta双容过程积分时间常数;
12、TaC2 T第一只水箱的时间常数,双容过程及其响应曲线,26,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同理,无自衡多容过程的数学模型为,(3)滞后过程,无自衡单容过程具有纯滞后时,则其传递函数为,无自衡多容过程具有纯滞后时,则其数学模型为,27,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例题:,液位过程的输入量为ql,流出量为q2、q3,液位h为被控参数,C为容量系数,并设R1、R2、R3为线性液阻。要求: (1)画出液位过程的框图; (2)试求液位过程的传递函数。W0(s)=H(s)/Q1(s)。,28,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根据动态物料平衡关系有:增量形式为:,q2与h成比例关系:,(R2阀2的阻力-液
13、阻),、,、,:分别为偏离某一平衡状态 q10、q20、q30 、h0的增量,A水箱截面积。,或,解:,q3与h成比例关系:,(R3阀3的阻力-液阻),或,29,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拉氏变换:Q1(s) Q2(s) Q3(s) CsH(s) ; Q1(s) Q2(s) Q3(s) / CsH(s) Q2(s) H(s) / R2 Q3(s) H(s) / R3,框图,30,2.1.2 机理分析方法建模,传递函数,1/R=1/R2+1/R3,31,2.1.3 试验法建模(过程辨识),机理分析法虽然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但是,由于很多工业过程其内部机理较复杂,对某些物理、化学过程目前尚不完全
14、清楚,所以对这些较复杂过程的建模较为困难。实际工业过程多半有非线性因素,在进行数学推导时常常作了一些近似与假设,虽然这些近似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实际依据,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甚至会带来估计不到的影响。因此,即使用机理分析法得到过程的数学模型,仍然希望采用实验方法加以验证。尤其当实际过程较复杂求不出其数学模型时,更需要通过实验方法即辨识方法来求得。,32,2.1.3 试验法建模,1. 试验法建模根据过程对象输入、输出的实测数据,进行数学处理(过程辨识,参数估计)后得到的模型。从外特性上测试和描述它的动态性质,不需要深入掌握内在机理;动态特性只有当它处于变动状态时才会表现出来(被激励的状态);
15、不加专门信号利用过程在正常操作时所记录的信号,进行统计分析来求得过程的数学模型。一般来说这种方法只能定性地反映过程的数学模型,其精度较差。,33,2.1.3 试验法建模,加专门信号的在试验过程中改变所研究的过程输入量,对其输出量进行数据处理就可求得过程的数学模型。专门信号时间域信号,如阶跃信号、脉冲信号等; 频率域信号,如正弦波、梯形波等。2. 阶跃响应曲线的试验测定法输入信号变化前,过程对象为稳定状态;调节阀的开度做515的变化;输入正反两个方向的阶跃信号,测取响应曲线;重复数次。,34,2.1.3 试验法建模,3.矩形脉冲响应曲线的试验测定法 为了能够施加比较大的扰动幅值而又不至于严重干扰
16、正常生产,可以用矩形脉冲输入代替阶跃输入,即,大幅度阶跃施加一小段时间后立即将它切除。 这样得到的矩形脉冲响应当然不同于正规的阶跃响应过程,但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可以从中求出所需的阶跃响应。,35,2.1.3 试验法建模,矩形脉冲信号x(t)可以看作两个幅值相等方向相反的阶跃信号x1(t)和x2(t)的叠加,即,其矩形脉冲响应曲线阶跃响应曲线y1(t) 和 y1(t-) 加而成,即:,矩形脉冲响应曲线,36,2.1.3 试验法建模,由矩形脉冲实测曲线求取所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y1(t)要求的;y*(t)-已知的,矩形脉冲响应曲线,分段作图法求y1(t),37,2.1.3 试验法建模,4.由阶
17、跃响应曲线确定(辨识)对象的特性参数,应用控制理论来分析、设计、整定或改进一个过程控制系统,只有过程的阶跃响应曲线是不够的,还必须由阶跃响应曲线确定其传递函数。,(1) 根据试验曲线形状,确定模型结构A.有自衡能力对象的传递函数,无滞后过程,一阶惯性,二阶惯性,38,2.1.3 试验法建模,有滞后过程,一阶:响应曲线在开始阶段斜率大,而后逐渐减少。 即响应曲线单调递减,是一阶环节的固有属性。二阶:响应曲线在开始阶段斜率小,然后逐渐增大而后又 逐渐减少。即曲线变化呈现:慢快慢。,一阶惯性加滞后,二阶惯性加滞后,39,2.1.3 试验法建模,B.无自衡能力对象的传递函数,无滞后过程,有滞后过程,C
18、.需确定参数:放大系数K0、 时间常数T(T0,T1,T2,Ta) 以及滞后时间(含c与0)。,40,2.1.3 试验法建模,(2)确定一阶环节的特性参数,阶跃响应曲线,方法1: A静态放大系数K。,B 时间常数T0,T0=OB,作图法,41,2.1.3 试验法建模,方法2:A静态放大系数K0,B 时间常数T0,阶跃响应曲线标准化:,在阶跃信号作用下:,阶跃响应曲线,计算法,42,2.1.3 试验法建模,在标准化曲线上选两个点,阶跃响应曲线,若T1与T2较接近时,43,2.1.3 试验法建模,(3)确定一阶加滞后环节的特性参数,该曲线的形状为S形,可以用一阶惯性加滞后环节来近似,A静态放大系数
19、K。,B 时间常数T0,T0=BC,C 滞后时间,=OB,阶跃响应曲线,44,2.1.3 试验法建模,(4)确定二阶或n 阶惯性环节的特性参数,阶跃响应曲线,待求参数:K0,T1,T2,求法:,45,2.1.3 试验法建模,T1,T2计算公式(已知t1,t2):,一阶环节近似,二阶环节近似,46,2.1.3 试验法建模,高阶环节近似,多容过程的n与t1/t2的关系,47,2.1.3 试验法建模,(5)确定无自衡过程的特性参数,无自衡过程阶跃响应曲线,=OA,48,2.2 过程变量检测及变送,2.2 过程变量检测及变送2.2.1 概述,控制仪表,检测仪表,过程控制系统,49,2.2.1 概述,1
20、.过程变量(或称过程参数)检测: 主要是指连续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参数的测量。2.一次仪表: 在进行过程变量检测时,一般由一测量体与被测介质相接触,测量体将被测参数成比例地转换为另一便于计量的物理量,然后再用仪表加以显示。在工程上,通常把前一过程叫做一次测量,所用的仪表叫作一次仪表,后面的计量显示仪表叫做二次仪表。,50,2.2.1 概述,3. 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变量的真值(实际值)之差。测量误差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1)绝对误差,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是指仪表指示值与被测变量的真值之差。 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被测变量的真值之比的百分数。常见有如下
21、三种表示方式:,51,2.2.1 概述,A.实际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实际值)之比的百分数 B.标称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仪表指示值之比的百分数。 C.引用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仪表的量程之比的百分数。,52,2.2.1 概述,(2)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疏忽误差A 系统误差是指测量仪表本身或其它原因(如零点未调整好等)引起的有规律的误差。B 随机误差是指在测量中所出现的没有一定规律的误差。C 疏忽误差是指观察人员误读或不正确使用仪器与测量方法等人为因素所起的误差。,53,2.2.1 概述,(3)基本误差、附加误差和允许误差 A 基本误差: 基本误差是指仪表在规定的正常工作条件下所具有
22、的误差。 B 附加误差: 附加误差是指仪表超出规定的正常工作条件时所增加的误差。如仪表超过规定的工作温度时所引起的附加误差。 C 允许误差: 允许误差是指在国家规定标准条件下使用时,仪表的示值或性能不允许超过某个误差范围。这是一个许可的误差界限。,54,2.2.1 概述,4.自动化仪表的性能指标(1) 精度等级 任何自动化仪表均有一定误差。使用仪表时首先必须知道仪表的精确程度,以便估计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差距。,例如一台仪表的测温范围为50-550,绝对误差的最大值为6,则这台仪表的相对误差为:,仪表精度(绝对误差的最大值/仪表量程)100,55,2.2.1 概述,(2) 灵敏度与灵敏限 灵敏度
23、 :仪表指针的线位移或角位移与引起此位移的参数变化量之比。 灵敏限:灵敏限是指仪表能感受并发生动作的输入量的最小值。,灵敏度,56,2.2.1 概述,(3) 变差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同一仪表对同一个量进行正、反行程(逐渐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测量时,所得两示值之差。,变差,x1正行程测量的示值,x2反行程测量的示值,仪表量程,57,2.2.1 概述,5.自动化仪表的选用 过程自动化:正确的控制方案正确合理地选用自动化仪表。 仪表类型选用:控制型仪表 :对过程影响较大,需随时进行监控的变量报警型仪表 :可能影响生产或安全的变量; 记录型仪表 :经常了解其变化趋势的变量; 指示型仪表 :需要
24、经常监视的变量。,58,2.2.1 概述,自动化仪表的精度等级选用 : 根据工艺要求、产品质量指标、变量的重要程度等要求来合理选用。仪表精度高(误差小)使用维护要高,价格贵,一般应该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同时考虑经济性原则来合理选取;构成控制回路的各种仪表的精度要相配; 记录仪表的精度不应低于1.0级,指示仪表精度不应低于1.5级。,59,2.2.2 温度检测及变送,2.2.2 温度检测及变送 1.概述 温度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参数之一。任何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都与温度有关,它约占生产过程中全部过程参数的50%左右。所以,温度的检测与控制是过程控制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测量温度的方法
25、很多,从测量体与被测介质接触与否来分,有接触式测温和非接触式测温两类。,60,2.2.2 温度检测及变送,接触式测温 通过测量体与被测介质的接触来测量物体温度的。 主要特点是:方法简单、可靠,测量精度高。 问题:滞后现象;高温度的测量受限。 非接触式测温 通过接收被测介质发出的辐射热来判断温度 主要特点是:测温上限原则上不受限制;测温速度较快,可以对运动体进行测量。但是它受到物体的辐射率、距离、烟尘和水汽等因素影响,测温误差较大。,61,2.2.2 温度检测及变送,测温仪表分类及其常用温度计,62,2.2.2 温度检测及变送,2.热电偶温度计 热电偶温度计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极为广泛。它具有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机理建模ppt课件 第二 机理 建模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29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