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东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调查.docx
《镇江市东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调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江市东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调查.docx(1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异味污染源调研 镇江市东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调查与异味污染控制措施研究研究报告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二O一 一年 十二 月目 录目 录I第一章 总 论11.1 项目背景11.2 研究范围2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31.3.1 研究目的31.3.2 研究内容与工作流程31.4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简介51.4.1 信访调查法51.4.2 居民问卷调查法61.4.3 异味污染源调查法61.5 异味评价与测试标准61.5.1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61.5.2 异味环境质量标准71.5.3 异味测试标准71.6 异味物质的嗅阈值7第二章 异味污染与防治基础112.1 异味物质的种类112.2 异味物
2、质的主要来源112.3 异味物质及异味污染特征132.4 国内外异味污染现状152.5 异味的环境管理与治理162.5.1 国外异味环境法规标准162.5.2 国内的异味环境法规标准172.5.3 异味污染治理技术172.5.4 异味污染的防范管理18第三章 异味污染事件处置案例与经验借鉴213.1 异味污染事件类型213.2 工业企业异味污染事件213.2.1 生产事故性排放造成的异味污染事件213.2.2 异味污染防治设施缺陷造成的异味污染事件223.2.3 异味污染企业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异味污染事件243.3 生活异味污染事件253.3.1 垃圾填埋场异味污染事件253.3.2 生活污水处
3、理厂和生猪屠宰场异味污染事件27第四章 异味污染状况调研294.1 信访调查294.1.1 异味污染投诉的区域特征304.1.2 重点投诉的异味污染源334.1.3 异味污染投诉的时间特征344.2 问卷调查364.2.1 调查目的364.2.2 技术方法与路线364.2.3 调查对象与调查时间374.2.4 调查结果分析384.3 异味污染现状监测与评价404.3.1 评价方法与标准404.3.1 第一次异味污染现状监测424.3.2 第二次异味污染现状监测474.4 异味污染现状分析53第五章 异味污染源调研565.1 京口区异味污染源调查分析565.1.1 京口区概况565.1.2 异味
4、污染源筛查565.1.3 异味污染较轻的企业(源)的异味产生特征625.1.4 主要异味污染企业(源)的异味产生特征645.2 新区异味污染源调查分析715.2.1 新区概况715.2.2 异味污染源筛查725.2.3 异味污染较轻的企业(源)的异味产生特征725.2.3 主要异味污染企业(源)的异味产生特征735.3 主要异味污染企业(源)的分类分级805.4 主要异味污染源监测与评价865.4.1 评价方法与标准865.4.2 监测点位与监测因子875.4.3 监测时间及采样方法895.4.4 监测结果分析895.5 区域异味污染企业(源)布局的环境相容性935.5.1 异味污染企业(源)
5、布局现状935.5.2 与有关规划的相容性94第六章 重点异味污染源影响预测和区域环境容量计算976.1 重点异味污染源影响预测976.1.1 预测模式976.1.2 预测参数976.2 区域环境容量计算1046.2.1 计算方法1046.2.2 参数取值1056.2.3 计算结果1066.3 总结建议107第七章 异味污染整改防范措施1097.1 异味污染源的整改措施1097.1.1 京口区异味污染源的整改措施1097.1.2 新区异味污染源的整改措施1147.2 异味污染监管防范措施1177.3 区域异味污染控制措施118第八章 结论1218.1 东部地区异味污染现状1218.2 东部地区
6、异味污染原因1228.3 东部地区主要的异味污染源1238.4 异味污染整改和防范措施建议1268.4.1 区域控制方面1268.4.2 技术改造方面1298.4.3 异味防治措施改进方面1298.4.4 异味监管方面131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63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背景镇江市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位于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交叉辐射范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重要的港口、工贸和旅游城市。经过多年发展,镇江市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现代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特种金属、新材料、造纸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产业的扩张在促进镇江经济高速发展
7、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镇江东部地区作为全市电力、化工、造纸等重污染企业的聚集区,异味污染等环境问题尤为突出。目前,镇江东部地区集中了索普化工基地、新区国际化学工业园等大型的化工产业聚集区,并且由于历史布局的原因,零散分布着一些中小型企业。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镇江主城区不断地东扩南进,原先的工业用地逐渐由建设初期的城市边缘地区演变为城市核心区,在企业周边环境敏感性大大增加的同时,厂、群矛盾不断激化。工业废气排放、垃圾填埋、生猪屠宰、异味河流等异味污染源,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造成的异味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镇江东部地区也由此成为镇江市异味污染的重灾区
8、和环境信访的高发区。针对东部地区的异味污染问题,镇江市环保部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的环保综合整治行动。自2003年起,镇江市环保局先后参与或主持开展了污染企业“退城进区” 、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东部地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根据居民信访以及调查掌握的企业情况,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强制进行停产整顿;对小化工、小电镀等长期超标排放、治理无效果、设施运行不正常的企业则实施整体搬迁或关停,有力打击了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2006年11月起开展的“东部地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环保专项行动中,彻底关停了谏壁精细化工厂等43家严重扰民的小轧石企业。在涉及33家化工
9、企业的77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中,镇江市环保局先后对索普集团醋酸的无组织排放、振邦化工硫化氢排放、丹徒化肥厂和高鹏药业水杨酸废气排放等污染源进行了重点整治,并对金河纸业实施了关浆(纸浆生产线)转产重组处理,彻底解决了困扰镇江东部地区多年的大面积臭碱味污染问题。2010年下半年,丹徒化肥厂碳铵生产线和振邦化工促进剂M生产线两大异味污染源的相继关停,进一步推动了东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在实施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的同时,镇江市环保部门还从接待处理好群众信访出发,解决了一大批重点信访问题。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市区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问题,镇江市环保局联合城管等部门对街头烧烤摊点进行了清理整顿,并率先在全省尝
10、试了“圆桌对话会议”模式,通过居民、企业、环保部门三方圆桌对话,促进了餐馆油烟污染问题的解决;此外,为了解决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各级环保部门根据市政府发布的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的工作方案,加大禁烧期间的巡查和宣传力度,基本解决了秸秆焚烧的异味污染问题。上述环保举措大大减少了异味物质的排放,但东部地区的异味污染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异味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2009年夏季东部地区发生突发性大面积异味污染事件,宗泽路、颐和家园、米山人家及桃花坞等地区异味污染严重,针对此次事件,镇江市环保部门及时应对,组织人员重点巡查可能的异味污染源,并在重污染地区24小时蹲点调查,同时进行现场的异味监测,虽初步分析得出造
11、成异味污染的主要原因,但对异味发生机理和造成此次事件的异味污染源尚不明确。为此,镇江市环保局委托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实施“镇江市东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调查与异味污染控制措施研究” 项目,对镇江东部地区的异味污染现状进行调查,摸清东部地区存在的所有可能的异味源及其排放特征,进而分析确定东部地区持续异味污染的根本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异味污染防治措施,并形成科学结论,以此作为镇江东部地区异味污染源监管和综合整治的决策依据。同时,也通过本研究,探索强化异味污染源管理的办法。1.2 研究范围异味污染源和影响区域调查是异味污染分析和评价的基础,本项目确定的研究范围为东至大港、西至江滨新村、北至长江、南至丁卯
12、的整个区域,如图1.2-1所示。该区域包括京口区和新区的大部分地区,为叙述方便,本调研报告将上述区域狭义地定义为“东部地区”。本项目调查的异味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染源和工业企业污染源,其中工业企业异味污染源以化工企业为主,并兼顾可能产生异味污染的喷涂、电子等企业;生活异味污染源包括垃圾填埋场、生活污水处理厂、生猪屠宰场、异味河流等。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1.3.1 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分析镇江东部地区异味污染问题的基础上,查找确定异味污染的源头,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通过整改可以基本解决东部地区异味扰民的问题,同时对以后新增的异味污染源的排查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研究拟实现如下三方面目的:(
13、1)说明镇江市东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2)通过现场调查、专家分析、监测等手段,分析、明确镇江市东部地区存在的主要异味污染源及其排放特征,评估其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说明引起镇江市东部地区异味污染的主要原因。(3)提出基本解决异味扰民问题的整改措施。1.3.2 研究内容与工作流程本项目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异味污染基本理论研究查阅与异味有关的文献资料,提炼异味污染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异味物质的种类和嗅阈值、异味物质的主要来源、异味污染特征、异味的环境法规标准、以及常见的异味污染防治措施等,为本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2)典型异味污染事件案例研究 收集整理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异
14、味污染事件,将其归纳为不同的异味污染类型,针对各种类型的异味污染事件,分析说明异味污染的特征和成因,总结事件防范和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本项目异味污染源筛查、异味产生环节分析、以及异味污染防范与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3)东部地区异味污染状况调查包括信访调查、居民问卷调查和异味污染现状监测。首先,对近几年研究范围内的居民投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异味污染投诉的区域和时间特征,确定重点投诉对象和主要的投诉区域;然后,设计问卷调查表,从主要的投诉区域中筛选调查的居民小区,进行居民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各投诉区域的异味污染特征;最后,根据调查反馈的异味污染空间特征,确定监测点位,进行异味污染的现状监测
15、和评价。(4)东部地区异味污染源调研分别针对东部地区工业企业异味污染源和生活异味污染源进行排查,在异味污染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筛选确定东部地区主要的异味污染源和异味污染因子;通过查阅环保资料以及现场走访调查,深入了解主要异味污染源的工艺过程,摸清各异味污染源的异味排放特征及相应的治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状况。在此基础上,借鉴典型异味污染事件案例的经验总结,分析说明异味污染源在异味污染防范、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聘请行业专家进一步对重点异味污染源的异味产生机理、影响程度、污染防范措施的可靠性进行分析,通过专家经验估算和必要的污染源监测,确定重点异味污染源的源强;最后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行业发展规
16、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分析说明主要异味污染源空间布局的相符性。(5)异味污染源影响预测和异味因子的容量计算收集东部地区地形、地貌数据和气象资料,筛选合适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和容量计算模型,预测重点异味污染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并确定主要异味因子的区域环境容量。(6)异味污染原因和防治措施分析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说明东部地区异味污染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主要异味污染源的整改措施,和区域异味污染的防控方案。本项目的工作流程如图1.3-1所示。图1.3-1 异味污染调研的工作流程1.4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简介1.4.1 信访调查法异味污染隶属于大气环境污染,受异味污染影响的居民常常通过信访向环保主
17、管部门投诉,主要的信访方式有来电(12369电话)来函、网络投诉甚至上访等。为调查异味污染的基本状况,通过查阅历年来的信访记录、文件,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可以获得历年来异味污染发展变化情况、异味污染影响下的主要居民点、重点异味投诉源、以及造成区域异味污染的主要行业等。1.4.2 居民问卷调查法居民问卷调查法是公众参与的重要手段,该方法在一次调查中可以对多个关心的问题进行考察和了解,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以获知敏感居民点分布、各居住区居民的文化层次、年龄分布、对异味的感官、周边可能的异味污染源等。镇江市东部地区居民点众多,为了能够提高调查的效率,尽量避免调查工作本身可能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本项目居
18、民问卷调查采用重点调查的方式,即选择投诉较多的居民点进行针对性地调查,调查的方式为一对一访谈和座谈会相结合。居民问卷调查法需综合考虑地域、文化水平、受异味影响的程度等因素,根据调查的目的合理选择被访问的居民。为了确保调查的结果满足目标需求,问卷应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精心设计。1.4.3 异味污染源调查法大致通过如下三个过程进行异味污染源的调查。首先,采用普查的方式进行异味污染源的筛查:对企业名录和污染源普查数据中的企业进行筛选,根据企业的产品、原料、生产加工方式等基本情况,初步判断企业是否会产生异味。其次,对可能产生异味的企业,通过查阅环保资料和现场调查,了解企业的工艺过程和产排污情况,确定主要
19、的异味污染企业和污染源。最后,聘请行业专家对主要异味污染源进行深入分析,核实并完善异味产生环节,通过专家估算和环境监测,确定各异味产生环节的源强;对异味污染治理和防范措施进行评估,根据异味污染程度和范围的预测评估结果,对各异味污染源进行分级,进而按等级提出相应的监管和整改措施。1.5 异味评价与测试标准1.5.1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规定了8种主要的异味物质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异味物质的臭气浓度限值以及无组织排放源的厂界浓度限值,这8种受控的异味物质分别为氨、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二甲基二硫、二硫化碳、三甲胺、苯乙烯。东部地区工业企业异味污染源的厂界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20、;对于生活异味污染源,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垃圾填埋场场界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异味河流等其他生活异味污染源,异味物质排放的浓度限值参照二级标准值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9种受控项目的厂界浓度限值见表1.5-1。对于我国未受控的异味物质,参照日本的恶臭防止法和韩国的大气和环境保护法中对相关异味物质排放限值的规定执行。表1.5-1 异味污染物厂界浓度限值序号控制项目单位二级1氨mg/m31.52三甲胺mg/m30.083硫化氢mg/m30.064甲硫醇mg/m30.0075甲硫醚mg/m30.076二甲二硫mg/m
21、30.067二硫化碳mg/m33.08苯乙烯mg/m35.09臭气浓度无量纲201.5.2 异味环境质量标准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异味环境质量标准或居住区异味物质容许浓度标准,在进行异味评价时参照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的厂界标准值进行。1.5.3 异味测试标准根据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9种受控项目分别按照GB/T 14675GB/T 14680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其中,臭气浓度的标准测试方法为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 14675),作为一种特殊的感官测试方法,该方法对嗅辨员的嗅觉能力要求较高。1.6 异味物质的嗅阈值人的嗅觉器官对异味很敏感,很多时候
22、在低于仪器检出限的浓度水平下,仍能够明显感知异味,嗅阈值即用来表征引起嗅觉的异味物质的最小浓度。嗅阈值分为感觉阈值和识别阈值两种,感觉阈值是指使人勉强感知异味但无法辨别异味特征时的最小浓度;识别阈值在数值上要高于感觉阈值,其被定义为使人准确辨别异味特征时的最小浓度。通常所指的嗅阈值是感觉阈值(GB/T 14675-93)。东部地区主要异味污染源排放的异味物质的嗅阈值见表1.6-3,表中的数据源自加藤龙夫等著的恶臭的仪器分析(董福来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均采用三点比较式臭袋法测定。由于同一物质的嗅阈值会因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和条件(实验人员、地域、时间等)而不同,在进行异味评价时应
23、优先采用同一批实验测得的嗅阈值,未能同批次测定的再酌情使用其他测定来源的嗅阈值。表1.6-3 异味物质的嗅阈值和异味特征物质名称嗅阈值异味特征10-6, v/vmg/m3硫化氢0.000410.00062臭鸡蛋味氨1.51.14强烈刺激性(氨臭)甲硫醇0.0000700.00015刺激性恶臭二硫化碳0.210.714刺激性恶臭二氧化硫0.872.49刺激味二甲胺0.0330.066高浓度氨味、低浓度臭鱼味三乙胺0.00540.024鱼腥味、臭鱼味(强烈氨臭)异丙胺0.0250.066有鱼腥味氨臭叔丁胺0.170.555有氨味环己胺2.511.07强烈氨臭苯胺14.16强烈氨臭N-甲基苯胺/强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镇江市 东部地区 环境 空气质量 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2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