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docx
《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docx(3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5種特別危害健康作業健康檢查指引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95年10月目 錄目錄I噪音作業健康檢查指引1粉塵作業勞工健康檢查指引16鉛作業健康檢查指引40游離輻射作業健康檢查指引52二甲基甲醯胺作業健康檢查指引68異常氣壓作業健康檢查指引76高溫作業健康檢查指引95苯作業健康檢查指引107砷及其化合物作業健康檢查指引119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作業健康檢查指引131二異氰酸甲苯、二異氰酸二苯甲烷、二異氰140酸異佛爾酮作業健康檢查指引140正己烷作業健康檢查指引150錳及其化合物作業健康檢查指引158氯乙烯作業健康檢查指引171石綿作業健康指引180四氯乙烷作業健康檢查指引19
2、0黃磷作業健康檢查指引199四氯化碳作業健康檢查指引208聯苯胺及其鹽類、4-胺基聯苯及其鹽類、4-硝基聯苯及其鹽類、-萘胺及其鹽類、二氯聯苯胺及其鹽類,與-萘胺及其鹽類作業健康檢查指引218聯吡啶或巴拉刈作業健康檢查指引235二硫化碳作業健康檢查指引244四烷基鉛作業健康檢查指引266鈹及其化合物作業健康檢查指引279鉻酸及其鹽類作業健康檢查指引290鎘及其化合物作業健康檢查指引304噪音作業健康檢查指引陳仲達 主任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噪音作業健康檢查指引壹、 總論早在18世紀初,職業醫學之父Ramazzini1在其著作中即提及工作中長期暴露在噪音下會造成聽力損失。時至今日,噪音工作所引起的聽
3、力損失仍是最常見的職業病之一。根據勞委會所提供的資料,民國92年度在23種特別危害健康作業健康檢查項目中共有110581人次申請,其中噪音作業即佔48391人次,是所有申請作業類別中佔最多人次的作業。因此,認識噪音作業對人體的健康危害及如何正確執行噪音作業健康檢查就顯得格外重要。貳、健康危害機轉及流行病學證據一. 噪音作業引起聽力損失之機轉噪音是利用振動空氣的壓力傳到內耳,對耳蝸的毛細胞 (hair cell)造成傷害而產生感覺神經性的聽力損失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噪音的強度以分貝 (dB)來表示,分貝是以對數為計算基礎 (dB=20 logP1/P0),
4、因此不能直接相加。例如20分貝的聲音強度是10分貝聲音強度的10倍,30分貝的聲音強度是10分貝聲音強度的100倍,而80分貝加80分貝等於83分貝。噪音的頻率是以赫茲來表示 (Hertz, Hz),目前噪音作業聽力檢查是以500 Hz、1000 Hz、2000 Hz、3000 Hz、4000 Hz及6000 Hz等音頻為檢查項目2,一般交談最常用的音頻介於250 Hz至2000 Hz之間。 噪音暴露對聽力損失造成的影響主要取決於下列三項因素 1.噪音暴露的強度。 2.噪音暴露時間之長短。 3.個人對噪音的感受性 (susceptibility)3。 噪音造成的聽力損失依噪音強度及內耳毛細胞的
5、傷害可區分為下列兩種4:(一) 創傷性聽力損失 (acoustic trauma):噪音的強度超過140分貝以上時,音壓所產生的能量能在瞬間使耳蝸的高氏器官 (organ of Corti)與基底膜 (basilar membrane)產生撕裂性傷害而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失,此種聽力損失常伴隨有耳鳴,通常發生在與爆破有關之作業。(二) 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 (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 NIHL):長久暴露在85分 貝至140分貝之間的噪音所造成的聽力損失即是一般所稱的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 (NIHL)。 在噪音暴露後會造成短暫性的聽力闕值變化 (temporary th
6、reshold shift, TTS),長期暴露則會造成永久性的聽力闕值變化 (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PTS)而導致噪音引起的永久性聽力損失。 噪音暴露造成之永久性的聽力損失機轉可分為下列三個階段4:第一階段:噪音暴露造成毛細胞受損,毛細胞無法再生而被瘢痕組織 (scar tissure取代。根據文獻,在毛細胞被破壞少於50%時,低音頻的聽力闕值尚不致變化。 第二階段:持續的噪音暴露幾週至幾年的時間,會造成毛細胞進一步受損,當受損達一定程度時,聽力闕值會開始變化,通常會先發生在3000至6000 Hz之間。此時因一般談話常用的音頻 (250-2000 Hz)尚未
7、受到影響,工作人員無法查覺高音頻聽力損失已經發生。唯有定期的全音頻聽力檢查才能發現噪音所造成的早期高音頻 (3000-6000 Hz)聽力損失。第三階段:持續的噪音暴露會使毛細胞進一步受到傷害,聽力損失亦會從高音頻 (3000-6000 Hz)擴散到低音頻 (250-2000 Hz)而影響工作人員日常生活的聽力品質 (如談話、開會),而使工作人員產生自覺聽力損失的症狀。但聽力損失一但造成,即使加強聽力防護措施也無法使聽力恢復到原來的水準。二. 噪音引起聽力損失的特徵 美國職業醫學學院 (American College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在一項噪音聽力防護委員會
8、中對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作以下的描述5:(一) 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通常影響內耳毛細胞,造成感覺神經性的聽力損失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二) 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通常是對稱性的。(三) 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很少造成嚴重的聽力損失,低音頻 (250-2000 Hz)的聽力損失通常在40分貝以下,高音頻 (3000-6000 Hz)的聽力損失通常在70分貝以下。(四) 停止噪音暴露,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通常也會停止而不再繼續進行。(五) 先前的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並不會使工作人員對後續的噪音暴露變的敏感或更容易受到噪音的傷害。而聽力闕值升高,會使後續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的速
9、度減緩。(六) 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通常由4000 Hz開始,再擴散到3000-6000 Hz。(七) 在持續、穩定的噪音暴露環境下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通常在10至15年後達到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的極限。(八) 持續性的噪音暴露比間歇性的噪音暴露對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傷害更大。上述對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的描述被廣為應用。早期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特徵是由高音頻 (3000-6000 Hz)開始,4000 Hz是最早受到影響及聽力闕值改變最大的音頻。聽力圖判讀時4 K凹陷 (4 K notch或C5-dip)也常被用來輔助診斷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 國內吳聰能等人在1998年6針對台灣所做的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發
10、現國內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以6000 Hz最為嚴重;陳仲達在2003對台灣某煉油廠所做的噪音引起的力損失相關研究亦顯示噪音作業所引起的聽力損失以6000 Hz為最嚴重7。國內外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的音頻分佈不一樣,是國內醫師在做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判讀時需特別加以注意的。三. 其它健康危害8 噪音除造成聽力損失外,對心血管系統、生殖系統、精神生理及睡眠等也會造成影響,不過流行病學的證據仍不一致。噪音會刺激交感神經,腎上腺素分泌升高,短暫高分貝的噪音暴露會造成血壓升高,但長期的影響則不明確,對有高血壓及心血管病史的作業員工需密切追蹤。動物實驗顯示噪音會造成子宮血管收縮,造成胎兒體重下降,但對人體的影響
11、則需進一步確認。參、法定健康檢查項目及重點說明一. 噪音暴露相關規定:依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9規定作業環境超過90分貝時,應採取工程控制,減少勞工噪音暴露時間;勞工噪音工作八小時日時量平均不得超過下列規定。勞工暴露於連續性或間歇性噪音之噪音音壓級及其對應之工作日暴露容許時間,根據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規定如下表:噪音音壓級 dB(A)工作日容許暴露時間 (時)908926954973100210511101/21151/4勞工工作日暴露於二種以上之連續性或間歇性音壓級時,其計算方法為:(第一種噪音音壓級之暴露時間該噪音音壓級對應容許時間)(第二種噪音音壓級之暴露時間該噪音壓級對應容許時間)或1,
12、其和大於1時,即謂超出暴露時間。二. 噪音作業健康檢查項目:勞工作業環境測定實施辦法10第六條規定於噪音之室內作業場所,其勞工工作日時量平均音壓超過85分貝時,應每6個月測定一次以上。 勞工健康保護規則2第2條規定85分貝以上作業稱特別危害健康作業,即應每年定期作特殊健康檢查。檢查對象特殊體格檢查項目特殊健康檢查項目從事噪音在八十五分貝以上作業之勞工1. 作業經歷之調查。2. 服用傷害聽覺神經藥物 (如水楊酸或鏈黴素類)、外傷、耳部感染及遺傳所引起之聽力障礙等既往歷之調查。3. 耳道物理檢查。4. 聽力檢查(audiometry)。(測試頻率至少為五百、一千、二千、三千、四千及六千赫之純音,並
13、建立聽力圖)。1. 作業經歷之調查。2. 服用傷害聽覺神經藥物 (如水楊酸或鏈黴素類)、外傷、耳部感染及遺傳所引起之聽力障礙等既往歷之調查。3. 耳道物理檢查。4. 聽力檢查 (audiometry)。(測試頻率至少為五百、一千、二千、三千、四千及六千赫之純音,並建立聽力圖)。 勞工健康保護規則所規範的噪音作業健康康檢查項目如下:上表中第二欄所稱的特殊體格檢查項目是指從事特別危害健康作業時所做的職前健康檢查項目,特殊健康檢查項目則是指從事該項特別危害健康作業後,每年應定期實施之健康檢查項目。 以噪音作業而言,特殊體格檢查項目與特殊健康檢查項目所規範的檢查項目是一樣的。以下將就這些健康檢查項目逐
14、一說明:(一) 作業經歷之調查:需仔細詢問作業員工之前是否曾經從事噪音暴露作業及目前從事噪音作業的起始年月。另外,有研究指出同時暴露在苯乙烯 (styrene)與噪音環境下,會增加發生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達4倍之多11,因此噪音作業員工是否同時暴露於其他有機溶劑亦應仔細詢問。(二) 服用傷害聽覺神經藥物 (如水楊酸或鏈黴素類)、外傷、耳部感染及遺傳所引起之聽力障礙等既往歷之調查: 傷害聽覺藥物除水楊酸、鏈黴素類等藥物外,其它抗生素及抗黴菌藥物如Neomycin、Kanamycin、rifampin、vancomycin等也應仔細詢問。其他非職業性因素,但可能與聽力損失有關的頭部、耳部外傷、耳部感
15、染或遺傳等疾病史亦應一併收集,以作為聽力損失鑑別診斷之用。(三) 耳道物理檢查:做聽力檢查之前需先做耳道物理檢查,以耳鏡檢查耳道,如有耳垢阻塞耳道,需先清除,否則不但會影響中耳鼓膜檢查,也可能會影響聽力檢查的結果。噪音作業因需配戴耳塞,作業員工若未能注意個人衛生或常以棉花棒清潔外耳道,容易造成外耳道發炎或黴菌感染。做耳道物理檢查時需確實以酒精棉花球擦拭耳鏡套筒以免造成受測員工耳道之交叉感染。耳道檢查時需特別注意,中耳鼓膜是否有穿孔、增厚等慢性中耳炎表徵,耳道物理檢查結果需確實紀錄在體檢表格上。(四) 聽力檢查:目前法令規定的聽力檢查頻率至少應包括500、1000、2000、3000、4000及
16、6000 Hz的純音氣導聽力檢查,檢查結果必須做成聽力圖。因國內針對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所做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國內因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以6000 Hz最為嚴重,因此建議增加8000 Hz音頻的測試,以作為與老年性聽力損失鑑別診斷之用。受檢員工在做聽力檢查之前應停止噪音暴露14小時以上11,以避免因噪音暴露後所產生的短暫性的聽力闕值變化 (TTS)影響聽力檢查。聽力檢查應於隔音室內進行,美國國家標準局(ANSI)對聽力檢查隔音室的背景噪音標準規範如下: (ANSI S 3.1.1991,1999) 12:Octave band intervals1991年 (500-8000 Hz)1999年
17、 (500-8000 Hz)125 Hz47.5 dB49.0 dB250 Hz33.5 dB35.0 dB500 Hz19.5 dB21.0 dB1 K26.5 dB26.0 dB2 K28.0 dB34.0 dB4 K34.5 dB37.0 dB8 K43.5 dB37.0 dBANSI-1999與ANSI-1991之不同在於ANSI-1999對低音頻的背景噪音稍微放寬,而對高音頻的背景噪音則要求較ANSI-1991稍微高一點。有研究顯示在未隔音的房間內做聽力檢查,背景噪音對低音頻的聽力檢查影響大於對高音頻的聽力檢查影響13,一般而言,在未隔音的房間內所做的聽力檢查結果比在隔音室內所做的聽
18、力檢查結果為差。 噪音所做的聽力檢查為純音氣導聽力檢查,純音氣導聽力檢查的步驟如下:1. 先向病人說明配合方法-聽到嗶嗶、嘟嘟的聲音就按反應紐,按後馬上放開,即使是很小的聲音都必須按。然後詢問病人哪個耳朵聽力較好,從較好的耳朵開始做。2. 從1000 Hz開始,接著測2 K,3 K,4 K,6 K,然後重測1000 Hz,再接下去測500 Hz。3. 每一頻率測試前應先給予高於聽闕值30分貝的音量,刺激2-3秒,讓受檢者了解,再進行真正的檢查。4. 自頻率1000 Hz,音量30 dB開始測量。如兩耳聽力自覺有差異,請先測量聽力較好的一測。用減10加5法測量聽闕,若聽得到聲音,則以10 dB單
19、位逐次減低音量直到受測者聽不到聲音,各響度音量測量一次,每次1-2秒;當受測者聽不到聲音時即以5 dB為單位增加音量,一但受測者聽到聲音有反應,即減低10 dB,再開始以5 dB為單位予以增加音量測量。以下以簡圖說明聽力檢查的流程 (Y為聽得到有反應,N為無反應): Y Y N Y N N Y N N Y 30dB20dB10dB15dB5dB10dB15dB5dB10dB15dB-10 -10 +5 -10 +5 +5 -10 +5 +5 結果:15 dB為聽闕。3-4次同一刺激音量,若有2次 (50%)以上的反應,則此音量為該頻率的聽闕。目前國內在執行噪音作業純音氣導聽力檢查時,爲配合事業
20、單位常於廠區內進行,受限於工廠無法提供合格的聽力檢查環境,及執行聽力檢查的人員未能確實依照純音氣導聽力檢查的標準步驟實施聽力檢查,造成受檢者聽力檢查結果往往較在醫院所做的聽力檢查為差。三. 噪音與聽力損失之關係 根據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NIOSH)等機構的研究,在超過80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工作,每週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時,工作40年以上即有聽力損失增加的風險,噪音暴露所引起的聽力損失增加風險如下表14:每日平均暴露標準NIOSHEPA*ISO199980分貝35085分貝15121090分貝2922.32195分貝43無資料29*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
21、on Agency 台灣與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 (OSHA)等在建議噪音的容許暴露時間皆以5分貝為單位,亦即噪音每增加5分貝的音壓時,日容許噪音暴露時間減少為一半,此種訂法又稱5分貝交換率 (5 dB exchange rate)。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在1998年提出以3分貝為交換率 (3 dB exchange rate)為基準的日容許噪音暴露時間標準15,其立論基礎為音壓每增加3分貝噪音強度即增加一倍,日容許暴露時間理應減少一半。台灣與美國對噪音暴露的規範比較如下表:台灣OSHANIOSH噪音作業暴露標準90 dB90 dB85 dB應實施聽力保護計畫之音壓 85 dB85 dB85
22、dB最大容許暴露音壓140 dB115 dB115 dB交換率5 dB5 dB3 dB舉例:85分貝時無暴露時間限制無暴露時間限制建議日容許暴露時間8小時90分貝時8小時8小時建議日容許暴露時間2.4小時 台灣噪音日容許暴露時間是否需再修訂或採取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的建議標準則有待國內本土流行病學資料之建立或相關單位進一步研討後方能確定。肆、法定健康檢查項目判讀健康檢查項目正常/異常判讀及應注意事項一. 聽力檢查結果判讀任一音頻聽力檢查其聽力閥值超過25分貝即代表該音頻有聽力損失情形,一般皆以平均聽力代表聽力損失情形。我國目前是以三分法計算代表平均聽力,平均聽力若大於25分貝,即代表有聽
23、力損失。各國代表平均聽力所採用的音頻及計算方式未必相同,我國及美國所採用計算平均聽力的公式如下: 台灣:(500 Hz+1000 Hz+2000 Hz)/3OSHA:(1000 Hz+2000 Hz+3000 Hz)/3二. 噪音性聽力損失判讀原則噪音是利用振動空氣的壓力傳到內耳,對耳蝸的毛細胞 (hair cell)造成傷害,而產生感覺神經性的聽力損失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因此噪音性聽力損失是以感覺神經性的聽力損失表現,而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噪音性聽力損失特徵是由高音頻 (3000-6000 Hz)開始,4000 (或6000)Hz是最早受到影響及聽力闕值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政院 卫生署 国民 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27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