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宣传材料二00九年十月目 录一、环境与规划学院简介二、硕士点专业简介三、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四、专业目录与参考书目五、优惠政策六、特色和优势一、环境与规划学院简介环境与规划学院自1986年建院以来,发展迅速,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地理教育、城乡建设、旅游管理、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房地产专业的优秀人才7000余名。现有自然地理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地理)三个硕士点,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科学四个本科专业。全院教职工已形成了一支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雄厚精干
2、,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博士10人,在读博士3人。学院现有9个功能实验室、1个地理科技园(包括1天象馆和1个气象观测园)和1个地矿陈列馆,实验室面积2800m2,仪器设备价值总值近600万元。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4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7项,山东省软科学项目15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聊城市社科规划项目6项。学院拥有山东省土地规划乙级资质和国家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质,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与环境
3、影响评价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项目的编制、设计、论证、咨询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主持济南市历城区、商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和聊城市及东昌府区、莘县、高唐县生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横向课题近30项,获得科研经费近300万元,成为聊城大学科技开发的一个亮点。出版专著3部,参编著作、教材8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SCI、EI收录期刊11篇,外文期刊10篇,国家级学报23篇,核心期刊210余篇。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三等奖1
4、项,聊城市社科规划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每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在35%以上,一次就业率本科85%以上。近几年,先后主持校级教改项目6项,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教改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自然地理学课程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学科专项资助;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为校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自然地理学课程为校级网络教学示范课程。实验室一角环境监测实验室 环境工程实验室土壤实验室 土壤标本馆 地矿陈列馆 地理科技园二、硕士点专业简介(一)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学科建设专项资助学科,也是校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专
5、业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后)8人。该专业2007年开始招生。现设陆面过程与区域环境效应、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规划与评价三个研究方向,其中陆面过程与区域环境效应研究已达国内先进水平。自然地理学专业科研实力较强,成果丰硕。近三年来该专业承担和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社科规划项目、软科学项目等18项,在地质学报(英文版,SCI)、地理学报、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大气科学进展、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三等奖
6、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三等奖1项,聊城市、聊城大学科技进步奖30余项。(二)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地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地理)研究方向分属聊城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的研究方向之一。该二方向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1人,博士2人。2005年开始招生,已培养毕业一届研究生,质量优秀。近年来,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在国内重要核心期刊上已发表、出版相关论文、著作数十篇(部);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在研省部级项目4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聊城市、聊城大学科技进步奖十余项。三、硕士研究生导
7、师简介(一)自然地理学专业导师简介董杰(1965),河南正阳人,男,汉族,中共党员,环境与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理学博士。自然地理学专业学科带头人。近年来,主要从事自然资源和环境、旅游规划和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农业经济问题、地理科学、经济地理、水土保持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编、参编教材10部。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近年来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目前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和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各1项,研究经费15万元。邓慧平,男,1962
8、年生。1982.7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本科毕业,1982.81991.8在中科院新疆地理所任实习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1994.7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博士研究生毕业。1995-1997年在东北师大草地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任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从事气象气候学等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等项目,在地理学报、大气科学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李庆朝,男,1953年出生,1999年10月晋升为教授,一直从事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获“山东省优秀实验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聊城大学“
9、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二等奖2项,聊城大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聊城大学第三届“十佳”师德标兵。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与水文学。在资源科学、经济地理、地理研究、农业环境保护、灌溉排水学报和地域研究与开发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0项。获得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聊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聊城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及三等奖计10项。聊城大学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负责人,该课程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聊城大学自然地理学网络课程负责
10、人。目前承担山东省软科学项目1项,聊城市水利局科研项目1项。在研经费17万元。张保华(1971),男,山东莘县人,理学博士,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1999、2004年分别于河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获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08年5月河南大学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完成中科院研究生科学与社会实践专项资助项目(创新研究类)、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各1项。现主持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1项、山东软科学1项、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项。研究领域涉及土壤地理学、土壤物理学、
11、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农业生态学与景观生态等学科领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合作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1部。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2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1项。唐永顺,男,1962年出生,聊城大学生态环境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 副教授,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环境学专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评专家库专家,山东省环境保护局生态环境专家库成员,山东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聊城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聊城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主持聊城生
12、态市建设规划、聊城市各县市区生态建设规划等科研课题1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多篇。陈诗越,男,副教授,1969年生,2000年兰州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曾参加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课题长江中游典型湿地水陆交互带物质输移研究和国家“973”项目“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东亚气候环境变化”以及“高原中、南部环境变化及其构造事件响应”(G1998040800)等课题研究,主持了200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与社会实践创新项目近百年来龙感湖地区湿地花粉与入湖营养盐关系研究以及2008年山东社科规划项目南水北
13、调山东段湖泊环境整治研究。2003年7月至今在山东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讲授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全球变化、第四纪环境、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及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工作。现主要从事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以及湖泊生态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发表文章2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类活动驱动下东平湖环境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和聊城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聊城建设生态文明市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及对策研究。翟胜,1974年11月出生于内蒙古,汉族,副教授,中共党员。1998年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2002年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
14、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土壤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曾参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黄土高原设施蔬菜持续高效生产的机理与技术研究(KZCX1-06-02-0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西北半湿润渠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子课题)节水型农作制度与规模化农艺节水技术(863计划)(2002AA6Z3211)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中部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研究(2001BA508B17)的部分研究工作。2005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主要承担土壤学、自然地理学、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环境生物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自然灾害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6年7月破格晋升
15、为副教授,2006年11月聘为环境科学系系主任兼系支部书记,2007年9月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环境、农业可持续评价、区域环境与生态规划。现担任2006级环境科学班班主任,该班级于2006年被评为院级优秀班集体。荣获聊城大学科技进步奖5项,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有两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荣获院级优秀实验教师和聊城大学首届院级“实验教学能手”荣誉称号;2009年6月,荣获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位),兼任环境科学技术期刊理事。累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0次。现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90451296)(第一位)、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
16、科研奖励基金项目(2007BS08028)(第一位)和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6GG2309001)(第一位)各1项,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曾在农业工程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7篇,CSCD收录20余篇,EI收录3篇,CSSCI收录1篇。刘道辰,男,山东阳谷人,1964年出生,副教授,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1986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并分配到聊城师院工作,参加筹建地理系。1987年至1990年间分别在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
17、班学习。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生态规划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教材5部,主持参与“聊城市城区人居环境研究”等科研项目10余项。现为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刘子亭,男,1970年生,山东临清人,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地球化学专业。2009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第四纪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环境变化与自然资源开发评价研究。主持完成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O6CJZ00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省建设研究)研究工作。目前主持1项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
18、7RKA068,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8E07,位山灌区引黄灌溉的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研究),参加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930105,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901059,我国极端干旱-半干旱气候断面上沙漠表沙的无机盐的组成、来源及其环境响应)等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讲授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等课程。(二)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地理)方向导师简介张二勋(1964),河南新郑人,男,汉族
19、,中共党员,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教授,理学博士。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学科带头人。近年来,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和地理教育学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问题和教育管理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荣获省社会科学三等奖一项,省软科学二等奖二项;目前在研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拥有研究经费7万元。李红(1958),山东聊城人,女,汉族,中共党员,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和区域经济及地理教学的研究工作。在农业经济、经济地理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主持和参加省、校级项目多项,其中 “山东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获山
20、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12)、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12)。目前主持山东省软科学项目1项。张重阳(1958),山东茌平人,女,回族,九三学社社员,环境与规划学院教师,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自然资源和环境及地理教学的研究工作。在经济地理、商业研究、水土保持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编、参编教材7部。主持和参加省部级等项目6项,获得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目前主持山东省软科学项目1项。潘延红(1958-),山东冠县人,女,汉族,九三社员,聊城市政协副主席,聊城市九三学社主委,聊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
21、从事人文地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2007年获山东省软科办二等奖。目前主持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九三中央课题各1项。四、专业目录与参考书目学院、专业、研究方向及代码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及代码备注014环境与规划学院 (联系电话:0635-8239979,联系人:董杰)040102课程与教学论11地理课程与教学论2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无专业复试科目: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国地理世界地理070501自然地理学01 陆面过程与区域环境效应02 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03 环境规划
22、与评价12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14人文地理学821自然地理学专业复试科目:环境学概论与自然资源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国地理世界地理420110 学科教学(地理)00 不区分研究方向10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32教育综合822地理教育学专业复试科目:中国地理。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参考书目:332教育综合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考试大纲命题614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821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22地理教育学地理教育学袁书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3、版五、优惠政策根据学校规定,对我校学生试行“4+2”招生模式。即志愿报考我院硕士研究生的在校三年级学生(含专升本学生)可在第六学期的6月30日之前向学院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经学院与学位点同意,报研究生处备案后,可参加研究生第一学年课程的学习(即本科第四学年修研究生第一学年的课程),第七学期末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若被录取,则本科的第四学年修的研究生课程学分计入研究生培养计划,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研究生第二年的学习。 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定,若专业上线人数多于10人,分别奖励第一志愿考生(初试成绩)前两名1000元和500元;若专业上线人数为510人,奖励第一志愿考生(初试成绩)第一名600
24、元。享受奖励政策的考生若被录取,奖金在入学注册后发放。环境与规划学院拟在学校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提供如下优惠条件: (1)我校申请“4+2”招生模式的学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2)学院为每位正式录取的在校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在校期间协助课程教学论教师指导学生教育见习及实习,并给予适当报酬。六、特色和优势自然地理学专业通过整合资源,重组团队,形成了陆面过程与区域环境效应、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规划与评价三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陆面过程与区域环境效应方向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陆面过程和区域环境效应等进行重点研究,在区域气候与环境系统整体行为的区域影响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区域水文过
25、程模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方向重点研究了区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与土地退化研究、区域水资源与土壤水资源影响利用研究和温室环境条件下水肥管理与土壤环境效应的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环境规划与评价方向以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规划为重点研究领域,理论联系实际,并依托国家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质,开展了数十项市、县、乡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规划等项目,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地理)方向以教育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结合中学地理教育实践,依托中学教育实践基地(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茌平县实验高中、东昌府区堂邑镇中学、莘县实验中学等),不断进行地理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有益的教学经验。该方向研究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不仅获得了较好的教学研究成果,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为今后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26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