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讲课全套ppt课件.ppt
《古代文学史讲课全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讲课全套ppt课件.ppt(3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史,开场白: 首先解决三个问题: 1.文学史是一门什么学科? 文学是不是知识? 2.为什么学习文学史? 社会科学:知识、意义和价值;人格结构:知识、道德和意志 3.怎样学习文学史?,2,总绪论第一节,文学史及其研究方法一、什么是文学史 文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文学的演变为对象,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从某个角度说,它是文艺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主体是由客观存在过并积淀下来的诸种文学现象构成的历史性的演变过程。 二、文学史研究的几个层面 (一)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文学创作的经济背景和政治背景。,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形态,所以它是文学发展状况的最终决定力量。政
2、治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重大的影响。文学的发展演变,往往与一个朝代的政治形势的变化紧密相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朝的经学和辞赋、唐代诗歌的演变。 (二)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出身、经历、思想面貌、个性特征和心态特点等。 孟子有所谓“知人论世”的观点。,4,(三)文学创作与文学作品。 这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对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看他在题材、体裁和表现手法方面对前人做了怎样的继承,但更重要的是看他与前人相比,有哪些创新的东西,从而总结出文学的演变过程。 三、文学创作的两翼 1.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 (1)古代文学理论是历代文艺理论家对文学创作实践经验和文学批评鉴赏实践经
3、验的总结与概括。它来自实践,又影响,5,实践,许多文艺的基本命题、概念、范畴,代代相传,互相阐发,互为补充,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一个理论体系。诸如形神、意象、兴象、意境、含蓄、通变、感物吟志、以少总多、虚实相生、推陈出新等。评论家对复杂的文学现象的理智认识和辩证思考,揭示了文学的某些基本原理。 (2)文学批评,古代文学理论家运用一定的文学理论观念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分析和评论。 (3)文学鉴赏,即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它是在充分吃透作品的情况下,重,6,7,温作者在创作时的心理路程,把文字还原为形象,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识别作者创作的特色。 2.文学传媒。即文学的传播媒介。是文学创
4、作的物质方面的因素。古代的文学传媒有口头传说、书写传抄、印刷出版、说唱演出等。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 一、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文学发展的外部因素 文学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二)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内容很多: 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各种文体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有两个含义:一是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二是各种文体从萌生到成熟,其过程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三个方面:一是各个朝代文学的总提成就不一样;,8,二是各个朝代各有其相对发达的文体;三是一个朝
5、代之内文学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3)地域的不平衡。两层意思:一是在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不平衡,如汉代齐鲁;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如楚辞。 2.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些对立因素的互相影响、互相转变、互相推动。 (1)雅与俗。风诗与雅诗、汉乐府与文人诗等。雅与俗是历史概念。 (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诗、赋;文、赋 等。,9,(3)复古与革新的交替与碰撞。这是文章体裁内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诗文领域里。陈子昂的汉魏风骨;韩柳古文运动 (4)文与道的离合。这里主要是指文与儒家的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系 先秦文学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起源 一、口头文学时期 主要有两种形式:神话传
6、说和歌谣 1.神话是初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想象化的解释。,10,2.歌谣即民歌民谣。歌谣绝大部分失传,现在文献中记载的可靠的古代歌谣不多。 (1)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据说出于神农时代: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2)吴越春秋中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3)吕氏春秋音初篇中涂山氏之妾的候人歌:候人兮猗!,11,二、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现在所见到的最早的文字,可在龟甲兽骨上,是比较成熟和系统的文字标志着由口头文学发展到书面文字。 三、原始直观的文学形式歌、乐、舞合一的形式。 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
7、,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12,尚书益稷: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在鲁观乐,对古乐一一进行评论,最后: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13,歌乐舞合一的文学形式,在书面文学产生后,仍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 一、文史哲不分的特点 先秦文学具有综合性特
8、点,文学没有从学术中分离出来,往往表现为具有文学性的学术著作。如历史散文的叙事技巧和形象特点;诸子论说文的情感性特点等。 二、成熟文学作品的出现 诗歌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由颂赞祝祷诗到政治讽喻诗再到抒情言志诗,如诗经。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颂赞诗和政治讽喻诗,但可以看做是一部成熟的文学作品。,14,15,战国末期,在南北文化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产生了楚辞,其强烈的抒情性和高超的文学技巧,标志着纯文学作品的成熟, 三、先秦作品的作者和创作时间 先秦的作品,大部分不是一人一时所作。有的是集体创作,有的经后人不断补充,有的假托他人。有的作品成书时间甚至达几百年。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书
9、写工具的落后。有的作品口头流传,最后写定;有的单篇流行,最后编辑成书。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变迁 一、巫覡卜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夏商及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政教一体,主管祭祀的巫史比主管行政的卿士地位要高得多。所以巫覡是文化的主要承担者,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甲骨卜辞、周易的卦爻辞、祭祀时祝祷用的歌谣等,都是这时的文学作品。 二、史官 上古巫史不分,史官担任占卜等宗教性工作。商末周初鬼神的地位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天子和诸侯都设史官,所谓君,16,17,举必书,史官记录国家政事,观测天象
10、,保管国家的典籍,在国家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道儒两家都与史官文化有重要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史官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基质。中国史学向来发达。 三、文士阶层 西周实行的是以亲亲尊尊为特征的封建制度,周王是大宗,又是政治首脑。这时候,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贵族用六艺教授子弟。春秋末期,周朝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贵族地位下降,庶族地位上升,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18,即士阶层,士的人数增加,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官学解体,文化下移,私学出现了。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大起。春秋末,孔子聚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分散到各国,也聚徒讲学。春秋战国
11、之际,墨子聚徒讲学,形成墨家学派。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都想战胜敌国强大起来,掌握了知识的士受到了空前的礼遇,地位大为提高,成为知识的主要掌握者。第四节 先秦文学的分期 先秦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从传说时代到夏商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具有传说的性质,保存下来的可靠资料较少。从这些资料看,以巫史文化为主。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涂山氏的,19,的候人歌被称为南音之祖。楚辞中多次提到夏启时代的九哥,据说是启从天上偷下来的,应该是夏代用于祭祀的歌谣。诗经中有商颂,是祭祀乐歌。周易中有些卦爻辞,也是商代的歌谣,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和思想面貌。 夏商时代的散文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尚书有禹贡和甘
12、誓,据说是夏代文献,但禹贡中的观念和知识非夏人所有,甘誓记夏启伐有扈,为后人所补叙。商代出现了水平比较高的完整成熟的散文。其中的商书被认为是商代的作品,但比较可信的只有盘庚一篇,其余都经过后人的润饰。,20,二、西周到春秋时期 周朝实行以亲亲尊尊为特征的分封制,而维持政治运行的措施是礼乐制度。礼以别异,乐以和同,于是礼乐文化大兴。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化代替了巫术宗教文化,从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文化为中心内容的理性文明时代。 周人从历史的发展中得到教训,他们重视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价值,对天地鬼神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重人事认为百姓的意志代表天的意志。“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所以周
13、朝对于百姓的统治比较宽松、人道。周代文学也充满了“敬天保民”的精神,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人们做事不再祈求于鬼神,而主要借鉴于历史经验,于是历史的意义的到了强调,人们的历史意识得到空前发展,“史官文化”因此而成熟。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总结历史经验,阐发治国原则,艺术水平越来越高。 除历史著作外,此时有学问有眼光的思想家,将目光转向社会和人生,提出自己的治国理论和社会构想,形成诸子散文,如老子论语墨子等。 三、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国纷争,这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的关怀,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理论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阴阳、
14、儒、墨、名、法、道、农、纵横、杂、小说共十家,这,21,22,些学派分别探讨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各种问题,他们的共同点是: 1.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不再重视天的意志。所谓“唯力是视”。 2.具有自觉的创作精神,不承认外在的权威和固有的秩序,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如孟子、庄子。 3.由于思想观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个性气质不同,作品呈现不同的风貌。庄子的恢诡谲怪、孟子的气势壮放、荀子的雄辩缜密、韩非子的冷峻峭刻、战国策的雄隽恣肆、楚辞的辞藻华艳,想象丰富。 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思想观念和创作手法,几乎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创作。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说:,23
15、,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什么是神话 神话是人类的童话,是以想象的方式表达的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什么是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引伸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三类:关于自然 ;关于人类历史;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中国的神话及其保存 中国远古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年久失传,尤其,24,是儒家重实际,轻视神话,很多神话或历史化
16、,或被丢弃现存的神话资料零碎而不成系统。“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古代文献中,山海经记录神话比较集中,其他经史子集各类文献中也有记载。如诗经中的感生说、楚辞天问的神话、穆天子传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中国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公共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载于淮南子。 山海经的作者,刘歆上山海经表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邱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
17、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朱熹、胡应麟认为山海经是依据一种图画记述的。 山海经的成书时间,一般认为是战国初期或中期的作品。司马迁已经注意到它谈怪物的性质,故胡应麟称之为“古今语怪之祖”。,26,山海经是先秦时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尤其是海经,是丰富的神话宝藏。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争神”、“鲧窃息壤”、“鲧腹生禹”等,都仅见于此书。山海经的神都具有神、兽、人三者结合的特征。 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节 中
18、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一、神话的类型 1.创世神话 如徐整三五历纪载“盘古开天地”。,27,马骕绎史说盘古死后化为万物。 2.始祖神话 应劭风俗通载“女娲抟土造人”神话;感生神话。 3.人类对大自然反抗与斗争的神话 “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禹治水非常辛苦,尸子说“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史记李斯列传:“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黧黑遂以死于外”。 4.战争神话。 汉代贾谊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又有“涿鹿之战”。 5.发明创造神话,黄帝轩辕氏、太皞伏羲氏、炎帝神农氏燧人氏、奚仲造车、仓颉造字
19、 6.个体抗争神话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争神 二、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1.体现了中华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泛滥给华夏族造成巨大灾难。,28,2.体现了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神的长生不死,表达了人们长生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珍惜。大禹治水、英雄为民除害,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先人将二者统一起来。 3.体现了先民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对自然的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 对社会力量的抗争:刑天争神: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保存流传及对文学的影响 一、神话的保存和流传 1.历史化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
20、之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将五帝传说改造为历史。历史化的另一种方式是对神话重做解释,子贡问孔子“黄帝四面”,孔子说:“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再如鲁哀公问孔子“夔一足”。 2.发展为仙话 一部分神话被道教所改造,成为仙话,如西王母: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30,仙话讲服食、导引、神仙点化以求长生不死或成仙。 3.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诗经生民、天问、庄子、汉乐府等 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对小说的影响 2.对其他文学创作的影响 神话丰富的想象力,它的
21、形象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反映的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和改变自身生存状况的愿望,给后世作家以极大的启发,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很多神话人物和故事成为后世诗文的典故,成为一个个象征意象。,32,第二章 诗经 从原始歌谣开始,我国诗歌经过漫长的发展,终于以成熟的体裁,深广的内容,精湛的艺术,鲜明的风格,创造出民族文学的一代大观诗经。它原来只称为诗,汉代儒生把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例 一、诗经的成书 1.时限、地域及作者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其时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叶;其作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奴隶;其地域,包括东之齐鲁,西之渭陕,北
22、之燕冀,南之江汉。以当时的条件,能够编成这样一部诗歌总集,,33,2.诗经成书的年代 诗经成书很早,大约成书于孔子出生前的公元前六世纪早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聘问鲁国,请观周乐,依次鉴赏十五国风、二雅和周颂,顺序与现在的诗经相同,当时孔子只有八岁。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如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知在孔子时就有包括三百篇的诗。 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最初看到的诗经有三千多篇,孔子删为三百篇。史记孔子世家说:,34,“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
23、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这就是所谓“删诗说”。后世研究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若孔子删诗,理应删去郑声,但十五国风中依然有郑风。论语子罕说孔子晚年“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则孔子曾对诗经做过整理工作。 此外,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知“诗三百”早已形成。 二、诗经作品的收集 诗经之所以能够收集到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的诗歌,是由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35,采诗、献诗以及礼乐制作的制度。 1.周代有“采诗”制度
24、。汉书艺文志: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有类似的说法: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汉人所说的这种以观风察政为目的的采诗制度想来是可靠的。这解决了国风的来源问题。 2.周代制度,王室的公卿大夫,也有献诗的义务。 国语召公谏弭谤: 故天子听政,使
25、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所献之诗,有的是别人所作,有的是自作。这解决了二雅的来源问题。 3.按周代制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不能擅制礼乐,鲁颂和商颂是鲁国和宋国请示周王后命史官创作的诗故训转说季孙行父请命于,37,周,而史克作是颂。 三、诗经的编者 周王室中,最有可能编辑诗歌的当是王室乐官太师之类,这些乐官既要采集诗歌,为诗歌合乐,又要上陈诗歌,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既要教授诗歌,又要保管诗歌,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文学史 讲课 全套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2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