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复习内容 西南大学.docx
《环境监测复习内容 西南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复习内容 西南大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监测复习题LEE第一章 绪论1.环境监测的概念、分类和任务环境监测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主要包括污染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和生态性能的变化趋势的监测等内容。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环境监测分类:(1)按检测目的分: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2)按检测介质对象分:水质,空气,土壤,固废,生物,生态监测等。(3)按专业部门检测分:气象,水力部门监测。(4)按监测区域分:广域,区域监测。环境监测的任务:(1)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
2、监测,及时、准确、系统地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2)对污染源排污状况实施现场监督监测与检查, 及时、准确地掌握污染源排污状况及变化趋势。(3)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预测环境变化趋 势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4)开展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为环 境建设、城乡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5)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 规、标准、条例,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和资料。2. 环境监测目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为: (1)评价环境质量 (2)追寻污染源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
3、长期监测资料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制定环境法律、标准、规划等服务。环境监测的特点:检测对象种类多;污染物浓度低;重视价态和形态分析;重视动态分析;方法和手段多样;涉及面广3.主要环境标准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第一类污染物:易蓄积、危害大、难降解不管行业、受纳水体的功能,一律在车间排放口或车间处理设施取样。 第二类污染物:长远影响小于一类污染物在单位排污口取样。 4.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第二章 水体污染监测1. 水污染监测的对象、目的、
4、监测项目和主要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对象:环境水体、水污染源监测目的:(1)对进入江河湖库海洋等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2)对生产过程,生活设施及其它排放源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主要水质监测分析方法:(1)国家标准分析方法(GB),比较经典,
5、准确度较高,为环境监测基 准方法,也是我国环境污染纠纷法定仲裁方法。(2)全国统一分析方法,又称通用法,尚未成熟,但急需测定。(3)等效方法(试行法 ,可采用的新技术) ,与前两类方法在灵敏度、准确度方面具有可比性,但需经方法验证和对比实验。2. 河流水质监测方案制订(1)基础资料的收集: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3)水体沿岸水资源现状及用途。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水文实测资料、水环境研究成果等。(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布置原则:1)布设前,应先摸清监测河段内水流出入情况;2)应有代表性,即能较真实、全面地
6、反映水质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3)选择优化方案,力求以较少的断面、垂线和测点取得代表性最好的样品。4)应避开死水区及回水区,尽量选择河段顺直、河床稳定、 水流平稳、无急流湍滩且交通方便处。同时还要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监测断面设置河流监测断面种类:对照断面: 反映河流水质的初始情况,具有参比和对照作用,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 。控制断面:反映本地区排放的废水对河段水质的影响,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削减断面: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净化情况,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采样点的设置1)采样垂线的设置 水面宽 垂 线 数 50m 一条
7、(中泓垂线) 50-100m 二条(左、右近岸明显水流处) 100-1000m 三条(左、中、右) 1500m 至少5条等距离采样垂线2)垂线上采样点的设置 水 深 采 样 点 数 5m 一点(水面下0.5m) 5-10m 二点(水面下0.5m,河底上0.5m) 10-50m 三点(水面下0.5m,1/2水深、河底以上0.5 m处) 50m 酌情增加(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应根据采样目的来选择适宜的采样时间和频率。一般,在枯、丰、平水期 各采样1-2次。为便于掌握水质的季节变化,一个月采样一次最好。1) 河流饮用水源地:全年不少于12次 长江、黄河干流和全国重点基本站:全年不少于12次
8、 ,每月中旬 流经城市或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全年不少于12次 ,每月一次一般中小河流,全年采样不少于6次,按丰、枯、平三期,每期采样2次。 2)潮汐河流 全年按丰、枯、平三期,每期采样2天,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当在当天涨潮、退潮时采样。3)湖泊、水库 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湖、库:每月采样不少于1次,全年不少于12次 其他湖、库:每年采样2次,枯、丰水期各一次。 有废水排入、污染较重的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4)排污渠:全年采样不少于3次。 5)背景断面:每年一次。6)底质: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4)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性质、含量范围及测定要求等因素
9、选择适宜的采样、监测方法和技术。(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对监测中获得的众多数据,应进行科学地计算和处理,并按照要求的形式在监测报告中表达出来。 质量保证概括了保证水质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质量保证贯穿监测工作的全过程。 实施进度计划是实施监测方案的具体安排,要切实可行,使各环节工作有序、协调地进行。3. 水样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水样采集:水样采集和保存的主要原则:水样必须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水样必须不受任何意外污染。1)采样前的准备:盛水容器、采样器、交通工具(船只)等。 采样器具要求:化学性质稳定不吸附欲测组分易清洗可反复使用大小和形状适宜2)采样方法和采样器 采样前,先
10、用水样洗涤取样瓶及塞子2-3次。自来水或抽水设备中的水:先放水几分钟表层水 :在河流、湖泊等可以直接汲水的场合,可用适当的容器和水桶采样。一定深度的水: 急流采水器泉水、井水:自喷泉水:在涌出口处直接采样。不自喷泉水:将停滞在抽水器的水汲出,新水更替之后,再行采样。 从井水采样,必须在充分抽汲后进行。 底质样品的采样方法:一般通用的是掘式采泥器,其适用于采集量较大的沉积物样品;锥式或钻式采泥器适用于采集较少的沉积物样品;管式采泥器适用于采集柱状样品。如水深小于3米,可将竹竿粗的一端削成尖头斜面,插入河床底部采样。水样保存:地表水现场测定项目有:pH值、色度、水温、浊度、透明度、电导率和溶解氧。
11、保存容器:选性能稳定,不易吸附预测组分,杂质含量低的材料制成的容器保存时间:即最长贮放时间 污水:越短越好清洁水样:72h 轻污染水样:48h 严重污染水样:12h保存措施:1)选择适当材料的容器(聚乙烯和硼硅玻璃);2)控制溶液的pH值;3)加入化学试剂抑制氧化还原反应和生化作用;4)冷藏或冷冻,以降低细菌活性和化学反应速度。 容器材质的选择原则:1)容器不能是新的污染源;2)容器壁不应吸收或吸附某些待测组分;3)容器不能与某些待测组分发生反应;4)测定对光敏感的组分,则水样应贮于棕色试剂瓶中。容器清洗原则:根据待测项目的要求来清洗容器。1)测定硫酸盐及铬时,不能用铬酸钾-硫酸洗液;2)测定
12、磷酸盐时,不能用含磷的洗涤剂来清洗玻璃容器;3)测定油和脂类的容器不能用肥皂洗涤;4)细菌检验时,容器清洗后还要做灭菌处理。水样预处理:目的:由于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种类多,成分复杂,而且多数待测组分浓度低,存在形态各异,而且样品中存在大量干扰物质。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进行程度不同的样品预处理,以得到待测组分适合于分析方法要求的形态和浓度,并与干扰性物质最大限度的分离。主要方法:水样消解、富集和分离。 内容:1)悬浮物的去除:水样浑浊也会影响分析结果。用适当孔径的滤器可以有效地除去藻类和细菌,滤后的样品稳定性提高。自然澄清法、离心沉降法、过滤法 2)水样消解:破坏有机 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
13、态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化合物。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湿式消解法;干灰化法; 3)富集与分离:过滤、挥发蒸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共沉淀、层析、低温浓缩等。第三章 土壤污染监测1.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分类(1)土壤矿物质:1)矿物组成:原生矿物质:是各种岩石经受不同的物理风化,仍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次生矿物质:大多是由原生矿物质经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2)化学组成:土壤中氧、硅、铝、铁、钙、钠、镁、钾八大元素约占96%以上,其余诸元素含量甚微,称微量元素。3)机械组成: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百分比作为标准.国际制采用三级
14、分类法,即根据沙粒(0.022mm)、粉沙粒(0.0020.02mm)和粘粒(0.002mm)在土壤中的相对含量,将土壤分成砂土、壤 土、粘壤土、粘土四大类和十二级.(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主要以腐殖质为主,它作为土壤有机胶体来说,具有吸收性能、土壤缓冲性能以及与土壤重金属的络合性能等,这些性能对土壤的结构、性质、质量都有重大影响. (3)土壤水和空气: 1)土壤水:土壤中各种形态水分的总称,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土壤中物质的转化过程和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土壤水非纯水,而实际是含有复杂溶质的稀溶液,因此,通常将土壤水及其所含溶质称为土壤溶液。土壤溶液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
15、分的主要供给源。 2)土壤空气:存在于土壤中的气体的总称。是土壤的重要组成之一。2.土壤背景值及确定方法土壤背景值: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确定方法:1)布点原则: 2)样品采集: 3)采样点数确定:3.土壤样品采集、预处理方法及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价方法土壤样品采集:(一)污染土壤样品采集 一、土壤采样特点 1、土壤是固、液、气三相的混合物,主体是固体,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不易得到混合, 所以样品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 2、在一般的土壤监测中,采样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往往大于分析误差,结果的分析值之间相差10-20%是不奇怪的,有时还会相差数倍。所以,进行
16、土壤样品采集时,要格外注意样品的代表性,最好在采样前通过调查研究,选择采样单元,合理布设采样点。二、采样点布设 由于土壤本身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所以应多点采样并均匀混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 土壤样品。 1、布设原则: 2、布点方法:3、采样深度4、采样方法;采样筒取样;土钻取样;挖坑取样。5、采样时间:为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可随时采集样品进行测定。 如需同时掌握在土壤上生长的作物受污染状况,可依季节变化或作物收获期采集。一年中在同一地点采样两次进行对照。6、采样量:由于测定所需的土样是多点混合而成的,取样量往往较大,而实际供分析的土样不需太多,一般只需1-2Kg。因此对所得混合样可反复按
17、四分法弃取,最后留下所需的土量,装入塑料袋或布袋内,贴上标签备用。7、采样注意事项: (1)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或肥堆边; (2)将现场采样点的具体情况,如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等做详细记录; (3)现场填写两张标签,写上地点、土壤深度、日期、采样人姓名等,一张放入样品袋内,一张扎 在样品口袋上。 土壤样品预处理方法:(1)样品的分解:1、碱熔法(干法、湿法); 2、酸溶法(2)样品的提取:1、有效成分提取(活性成分):可溶于土壤溶液部分,可用水提取 交换性部分,可用酸提取 2、有机农药的提取 3、污染物的分离与浓缩土壤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价方法:优先监测原则土壤中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测定包括氰
18、化物、氟化物、硫化物、砷化物等第四章 大气污染监测1大气污染: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定时间后,会改变大气特别是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从而危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损害自然资源及财产、器物的情况( 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们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2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采集大气的方法可归纳为直接采样法和富集(浓缩)采样法两类。 1)直接采样法: 被测组分浓度高;分析方法灵敏度高注射器采样 塑料袋采样 采气管采样2)富集(浓缩)采样法 :使大量的样气通过吸收液或固体吸收剂得到吸收或阻留,使原来浓
19、度较小的污染物质得到浓缩,以利于分析测定。适用于大气中污染物质浓度较低(ppm-ppb)的情况。采样时间一般较长,测得结果可代表采样时段的平均浓度,更能反映大气污染的真实情况。具体采样方法包括溶液吸收法、固体阻留法、液体冷凝法、自然积集法等1溶液吸收法:是采集大气中气态、蒸汽态及某些气溶胶态污染物质的常用方法。溶液吸收法吸收液的选择:对被采集物质溶解度要大;与被采集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要快 稳定时间长;有利于下一步分析2填充柱阻留法(固体阻留法):吸附型填充柱;分配型填充柱;反应型填充柱 3滤料阻留法: 4低温冷凝法: 5自然积集法:大气样品的采集仪器:用于大气采样的仪器主要由收集器、流量计和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监测复习内容 西南大学 环境监测 复习 内容 西南 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2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