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象与宏观社会环境.docx
《犯罪现象与宏观社会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现象与宏观社会环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犯罪现象与宏观社会环境专业:图书馆学学号:L90914038刘亚东2011/5/23影响犯罪的社会制度,政治状况,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社会环境因素都将对一定社会的犯罪水平、犯罪特点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目 录摘要3关键词3前言3一、社会基本制度对犯罪的影响4二、政治状况对犯罪的影响5(一)政治腐败问题6(二)政权更迭问题6(三)国际政治问题7(四)政治动乱问题7(五)政治与其他的关系问题8三、经济问题对犯罪的影响9(一)经济目的的利益性问题10(二)经济行为的自主性问题10(三)经济活动的竞争性问题11(四)贫富差距111个人收入贫富分化112城乡差距123地区差距13(三)赤贫对犯罪的影响
2、14四、文化对犯罪的影响15参考文献:17犯罪现象与宏观社会环境刘亚东摘要:影响犯罪的因素,不仅指个人的直接生活环境,而且包括社会宏观方面的一系列因素,诸如社会制度,政治状况,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等,都将对一定社会的犯罪水平、犯罪特点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关键词:犯罪现象;宏观社会前言犯罪是个人和社会环境的产物。犯罪的社会原因是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的,它与犯罪的产生和存在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它对行为人主体的或者社会成员个体的作用也是广泛的和必然的。对于犯罪在某些或者某部分不特定的人身上产生来讲,它也是必然的。在这个意义上应当说,不特定的主体犯罪是必然的,没有犯罪才是偶然的。当然影响犯罪的社
3、会因素,不仅指个人的直接生活环境,而且包括社会宏观方面的一系列因素,诸如社会制度,政治状况,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变迁速度等等,都将对一定社会的犯罪水平、犯罪特点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是间接的,但又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原因是犯罪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刑罚的根据,作为应受惩罚的犯罪并不关注社会原因,而关注个人原因,刑法是针对的犯罪的个人,而具有同样社会原因不一定导致某个具体的人犯罪或者不犯罪,但却影响整个社会的规模、结构和发展趋势。一、社会基本制度对犯罪的影响社会基本制度是指关于一个社会性质的根本制度,如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等,它是社会制度中
4、的最高层次,也是影响犯罪的最重要的社会宏观环境。首先,根本的社会制度规定了一个社会许多社会行为的犯罪与非罪以及罪行的严重程度的标准。在原始社会中,并没有犯罪。只有在私有制度条件下,在国家和法律出现以后,才存在“犯罪”问题。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是由统治阶级主宰的。社会制度也是统治阶级按照本阶级的利益、愿望、要求制定的。他们不可能把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的这回行为定为“犯罪”,只会将破坏现存社会秩序,尤其是直接破坏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以整个社会的名义对其进行惩罚和制裁。其次,社会制度决定了犯罪的范围。从法律的角度看,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并受到刑罚的社会行为。因此,刑罚涉及的范围也就
5、是犯罪的范围。在一个社会中,什么样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把它提升到刑法保护网或刑罚名单中去,要视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形式上看,现代社会都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封建社会也强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任何犯罪都要受到惩罚,殊不知在制定法律时,社会的统治阶级已经把自己的许多行为排除在法律范围之外。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即使在今天,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国家的犯罪率仍然呈现一种高比例状态,根据有关资料,现在每四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是袭击和劫持的牺牲者。对美国四个州的犯罪处罚调查中发现,当一个白人被指控杀了一个黑人时,死刑的危险性大约是零。在俄亥俄州70年代的5年统计资料中,47个
6、受指控杀了黑人的白人中没有一个被判处死刑;在乔治亚州71个白人中有2个;在佛罗里达州80个白人中没有一个;在德克萨斯州143个白人中没有1个。反之,当黑人被指控杀了白人时,判死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它是一种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因此,这种制度从制度和价值双重目标上为消除剥削社会中产生犯罪的主要社会根源,即经济和政治上的阶级对立奠定了基础。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仍然不可能消灭犯罪现象。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特别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社会里还有导致人们形成“自私自利”观念与动机的社会根源。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
7、完善的地方。因此,它不可能根本消除犯罪现象和杜绝犯罪的发生。犯罪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个人具体社会环境的产物,而不是作为社会宏观环境社会制度的直接结果。二、政治状况对犯罪的影响政治是人类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角逐、运用和制约的社会活动。所谓角逐,就是指各种社会政治主体,包括政治家、政治集团、政党等等围绕如何夺取国家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各种活动。政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社会生活中居于较高的层次,社会的政治发展状况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当然也会对社会的犯罪形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一)政治腐败问题政治腐败问题是政权支配者(即当权者)在操作政治行为和处理政治关系中存在的违背“为国、为民、为公
8、”原则的问题。封建王朝的“家政治”自不待说,在我国现代史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腐败政治所引发的战火连绵、经济衰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等诸多问题是造成旧中国“匪盗遍地”的根本原因。政治腐败之极,甚至出现了“官匪同道”、“官匪勾结”等极其丑恶的现象,与政治直接关联的犯罪(例如政治贿赂、诬陷、暗杀等)也屡见不鲜。建国以后,在城镇化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形式的政治腐败问题,尽管只是局部、个别现象,但个别“政治人物”由此而坠入犯罪泥淖以及对城市法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等,却十分发人深省。(二)政权更迭问题政权更迭是权力实体之间政治关系(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发生根本转变的结果。在城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政
9、权更迭本身带有社会演变的必然性。政治关系根本转变的前奏是战争或激烈的政治斗争,是“殊死的争斗”政权更迭的手段残酷,表现形式剧烈。因此,在政权更迭前后,旧政权的垂死挣扎,旧政权残余势力对新政权的破坏,新观念的急进与旧观念的顽固之间的冲突,新政权操作政治行为和处理政治关系的不成熟,以及建立新社会、新秩序的艰难等问题,必然会给犯罪提供条件,这种情况在政权机构所在地的城市表现尤烈。新中国建国前后一段时间里所出现的犯罪浪潮与此有密切关系。(三)国际政治问题国际政治问题是国家与国家(或具有政治实体意义的地区)的权力实体或权力联盟之间的政治行为违背国际准则所造成的政治关系冲突问题,表现为侵略与反侵略、霸权与
10、反霸权、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殖民与反殖民、结盟与不结盟、分裂与反分裂、恐怖与反恐怖等。二次世界大战后,城镇化的涌动是导致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种政治冲突层出不穷,所引起的局部战争和内乱不仅给世界和平和有关国家、地区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也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犯罪注入了“兴奋剂”。在城镇化进程中,由国际政治问题引发的各种类型的犯罪中,战争犯罪、国际集团犯罪、境内外勾结犯罪、恐怖犯罪,以及涉及政治阴谋、政治胁迫、政治报复的犯罪等,尤其引人注目。(四)政治动乱问题政治动乱问题是国家或区域内由各种因素引起的政治关系冲突及其连带产生的社会秩序的动荡、紊乱等问题。“
11、乱”必然导致政不通、人不和,这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孳生城市犯罪问题的根源。我国“文革”期间。十年动乱酿成了民族大悲剧,政治派别纷争,“山头”林立,政府无法正常行使职能,法制遭到无情践踏,国计民生受到严重破坏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动乱给城市犯罪提供了再合适不过的存在环境。(五)政治与其他的关系问题城镇化使得城市中法律、宗教等其他上层建筑领域部分愈趋活跃,而政治与它们的关系一旦出现问题,无疑也会“催化”城市犯罪。政治是法律产生的前提,政治与法律的关系主要通过国家权力与法制的相互作用反映出来:国家制定、认可和执行法律,法制代表和体现了国家权力的统治意志,国家权力是法制的权威性与效力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犯罪 现象 宏观 社会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2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