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灭火救援(doc135)(1).docx
《消防灭火救援(doc135)(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灭火救援(doc135)(1).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消防灭火救援第一篇 消防业务基础知识第一节 燃 烧一、了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二、掌握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着火源充分条件:一定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着火能量、相互作用。三、掌握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方式。气体物质的燃烧:扩散燃烧、预混燃烧液体物质的燃烧:扩散燃烧、预混燃烧固体物质的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阴燃。四、了解燃烧产物的概念。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称为燃烧产物。五、掌握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的影响。有利方面:1、在一定条件下有阻燃作用;2、为火情侦察提供依据。不利方面:1、引起人员中毒、窒息
2、;2、会使人员受伤;3、影响视线;4、成为火势发展、蔓延的因素。六、了解燃烧的类型。闪燃、着火、受热自燃、本身自燃、爆炸。七、了解火焰的定义和构造。正在燃烧的可燃气体(蒸气)所占据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围称为火焰。火焰的构造有外焰、内焰、焰心组成。八、了解燃烧热值的定义。燃烧热值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质与氧作用完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热量。九、了解闪燃、闪点的定义。闪燃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产生的蒸气,当与空气混合后,一遇着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闪点是指易燃与可燃液体表面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十、掌握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在消防工作中,以闪点的高低作为评价液体火灾危险
3、性的依据。十一、了解着火的定义可燃物质与空气氧化剂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将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直至可燃物燃尽为止,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做燃烧。十二、了解受热自燃的原因。1、接触灼热物体;2、直接用火加热;3、摩擦生热;4、化学反应;5、绝热压缩;6、热辐射作用。十三、掌握爆炸的定义和分类。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分类:1、按爆炸物质在爆炸过程中的变化:化学爆炸、物理爆炸、核爆炸。2、按爆炸的变化传播速度:化学爆炸可分为爆燃、爆炸、爆震。十四、掌握爆炸浓度极限的定义。可燃和液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
4、生爆炸的最低、最高浓度叫爆炸浓度极限。十五、了解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温度、压力、含氧量、容器、火源。十六、了解粉尘爆炸的条件和因素。条件:1、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2、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3、要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因素:颗粒度、挥发分、水分、灰分、火源强度。第二节 火 灾一、了解火灾的定义和分类。凡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都称为火灾。分类:1、按燃烧对象分:A类火灾,普通固体可燃物燃烧而引起的火灾。B类火灾,油脂及一切可燃液体燃烧引起的火灾。C类火灾,可燃气体引起的火灾。D类火灾,可燃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带电火灾,带电设备或物体燃烧引起的火灾2、
5、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100万元以上。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受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30万元以上。一般火灾,不具备以上条件的火灾。3、按起火直接原因分类:1、放火;2、违反电气安装安全规定;3、违反电气使用安全规定;4、违反安全操作规定;5、吸烟;6、生活用火不慎;7、玩火;8、自燃;9、自然灾害;10、其他。二、掌握热传播的途径。除火焰直接接触外,还可以:传导、对流、辐射。三、了解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的定义。 传导,热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
6、高的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对流,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辐射,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四、了解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与火灾的关系。热传导与火灾的关系:热可以通过物体从一处传到另一处,有可能引起与其接触的可燃物燃烧,导热系数大的物体更易成为火灾发展蔓延的途径。热对流与火灾的关系:1、高温热气流能加热在它流经途中的可燃物,引起新的燃烧;2、热气流能够往任何方向传递热量,但一般总是向上传播,引起上层搂板、天花板燃烧。3、由起火房间延烧至楼梯间、走廊,主要是热对流的作用。4、通过通风孔口进行热对流,使新鲜空气不断流进燃烧区,供应持续燃烧。热辐射与火灾的关系:1、热辐
7、射的热量和火灾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2、为了减弱受到的辐射热量,可增加受到辐射的物体和辐射源的距离和夹角;3、灭火时,可利用移动式屏障或水枪喷射的水幕,遮断或减少辐射热;4、对受到辐射热影响的建筑、储罐等进行冷却,降低其温度,防止蔓延扩大。五、掌握室内火灾发展过程。 1、火灾初起阶段;2、火灾发展阶段;3、火灾下降阶段。六、掌握火灾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 1、可燃物数量及空气流量;2、可燃物的蒸发潜热;3、爆炸;4、气象5、扩散。第三节 危险物品一、了解危险物品的定义和分类。答:定义:危险物品是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理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
8、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分类:第一类:爆炸品; 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三类:易燃液体; 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六类:毒害感染性物品; 第七类:放射性物品;第八类:腐蚀品;第九类:杂类;第十类:特殊毒剂。二、了解爆炸品的定义及火灾危险性。答:爆炸品是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导致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火灾危险性:1、爆炸性;2、敏感性;3、殉爆;4、毒害性。三、了解压缩和液化气体的分类。(一)按危险特性分类:第2。1类:易燃气体;第2。2类:不
9、燃气体;第2。3类:有毒气体。(二)根据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浓度把可燃性气体分两级:一级:爆炸下限10%(三)可燃性气体按化学组成分为有机气体和无机气体。(四)根据可燃气体通常情况下的使用形态和危险特性分: 可燃气体;可燃液化气;燃烧液体蒸气;助燃气体;分解爆炸气体。四、掌握液化和压缩气体的危险特性。答:1、易燃易爆性;2、扩散性;3、可缩性和膨胀性;4、带电性;5、腐蚀毒害性和窒息性;6、氧化性。五、了解易燃液体的分类。(一)根据易燃液体储运特点和火灾危险性大小分类:甲类:闪点28摄氏度乙类:28摄氏度=闪点60摄氏度丙类:闪点=60摄氏度(二)按山点的高低分:1、低闪点液体;2、中闪点液体;
10、3、高闪点液体。六、掌握易燃液体的危险特性。1、高度的易燃性;2、蒸气爆炸性;3、受热膨胀性;4、流动性;5、带电性;6、毒害性。七、掌握易燃固体的火灾危险特性。 1、燃点低、易点燃;2、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3、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4、兼有遇湿易燃性硫的磷化物类,具有遇火受热易燃性和遇湿易燃性;5、容易自燃。八、了解自燃性物体的危险特性 1、遇空气自燃性;2、遇湿易燃危险性;3、积热自燃性。九、掌握遇水燃烧物质的火灾爆炸危险特性。 1、遇水、遇酸燃烧性;2、自燃性;3、爆炸性;4、其他(生成物有毒性)十、了解氧化剂的定义 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十一
11、、掌握氧化剂的危险特性1、强烈的氧化性;2、受热、被撞分解性;3、可燃性;4、与可燃液体作用自燃性;5、与酸作用分解性;6、与水作用分解性;7、强氧化剂和弱氧化剂作用分解性;8、腐蚀毒害性。十二、了解毒害品的概念。毒害品是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到一定的量,能使体液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变化,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十三、掌握毒害品的危险特性。 1、毒害性;2、火灾危险性:(1)遇湿易燃性(2)氧化性(3)易燃性(4)易暴性。十四、掌握放射性物品危险特性。 1、放射性;2、毒害性;3、不可抑制性;4、易燃性;5、氧化性。十五、了解腐
12、蚀性物品的定义。 腐蚀性物品系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十六、了解腐蚀性物品的危险特性。1、腐蚀性;2、毒害性;3、火灾危险性:(1)氧化性(2)易燃性(3)遇水分解易燃性。十七、掌握化学毒剂的种类。 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第二篇 消防法规第一节 消防法规概述一、掌握消防法规的概念、种类。 广义上消防法规指国家机关指定的有关消防管理的一切规范性文件的总称。狭义上消防法规指国务院或者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有关消防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消防法规包括消防行政管理法规和消防技术法规。消防行政法规:1、消防法律;2、消防行政法规
13、;3、消防部门规章;4、地方性消防法规;5、地方政府规章。消防技术法规:1、国家标准;2、行业标准;3、地方标准。二、了解消防法规本身的有效性。1、制定某一消防法规的机关,若有权制定该法规,则该法规为有效,若无权制定该法规则无效。 2、下级机关制定的某一消防法规,同上级机关制定的法规若不抵触,则下级机关制定的法规有效,若抵触则无效。三、掌握消防法规体系的组成。消防法规体系是由消防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及消防技术标准组成。四、了解消防技术法规的类别和适用范围。 1、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是全国范围内统一饿技术要求;2、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
14、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业主管部门备案,是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3、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备案,是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一、了解消防工作原则的具体实施要求。 消防工作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二、掌握消防法中灭火救援相关职责。1、公安消防队除保证完成本法规规定的火灾扑救工作外,还应当参加其他灾害或者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2、消防队接到火警后,必须立即赶赴火场,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扑灭火灾。第三节 值勤训练法规体系
15、一、了解值勤训练法规在部队建设中所起的作用。1、推进了部队规范化建设;2、促进了部队训练工作系统化建设;3、加快了部队装备现代化建设。二、了解值勤训练法规体系的构成。(一)、公安消防部队值勤工作法规及标准:1、公安消防部队值勤条令;2、公安消防部队防毒抢险勤务规程;3、城镇公安消防部队消防通讯装备配备标准;4、消防通讯指挥系统设计规范;5、城镇消防站建设标准;6、消防水源管理规定;7、350MHZ无线通讯集群组网技术方案;8、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9、消防员防护装备配备标准;10、公安消防部队做好消防重点保卫单位灭火准备的规定(二)、公安消防部队训练法规与标准: 1、公安消防部队值勤业
16、务训练大纲;2、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员业务技术等级标准;3、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员业务技术等级训练规定4、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员业务技术等级考试实施方法;5、消防技能训练规则;6、公安消防训练工作若干规定;7、消防值勤业务训练指导法;8、公安消防部队体育训练规定;9、公安消防部队体育竞赛规定;三、掌握值勤条令中,灭火作战组织指挥程序与要求。组织指挥程序:1、搜集掌握现场情况;2、到达现场后,应首先进行火情侦察,同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和防范措施;3、果断下达作战命令后,应根据灾情变化,实施随即指挥。四、了解灭火救援现场各级指挥员的职责;(一)、现场总指挥员:1、了解事故现场情况,组织人员进行情况侦察,判明灾情
17、主要方面,确定灭火救援决策,根据救人和灭火救援的需要,调整力量部署。2、向参战的下级指挥员部署救人、灭火、抢险、物资疏散和供水等任务,检查执行情况。3、组织公安、专职、义务消防队的协同作战,根据需要划分战斗区,必要时组织群众参与辅助性战斗行动。4、通知有关部门负责现场上的警戒,维护现场秩序。(二)、现场副总指挥员:协助事故现场总指挥员工作,在总指挥员离开现场时,履行总指挥员职责。(三)、中队指挥员:1、组织情况侦察,适时采取救人、灭火、抢险和保护、疏散物资措施,确定水(管)阵地,以及破拆建(构)筑物的地点和范围。2、向各级下达战斗任务,检查执行情况,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变化,调整力量部署。3、上级
18、指挥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报告现场情况,执行上级命令,负责本队灭火和救援战斗工作。五、掌握抢险救援的范围。1、参加处置各种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的救援工作;2、参加火灾、风灾、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3、参加空难及重大事故的抢险救援;4、参加建筑物倒塌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5、参加恐怖袭击和破坏等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救援;6、参加有关单位和群众遇险求助时的救援救助工作。六、了解其他相关业务法规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一)、消防通讯指挥系统设计规范:基本内容:总则、术语,系统的技术构成,系统功能及主要性能要求,系统功能设备的配置及其功能要求,系统饿软件及其设计要求,系统的供电、接地、布线及设备用房要求和系统
19、相关环境技术条件。作用:对于合理设计消防通讯指挥系统,保证系统设计质量,增强系统快速反应、科学决策和跨区域、多兵团联合作战指挥能力,保证城市灭火救援,保护公民性命、财产和社会公共安全,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二)、消防无线通讯组网技术方案:基本内容:组网模式,配备标准,运行方式,功能指标,编号方案,设备选型和频率适用,频率使用。(三)、防毒抢险勤务规程基本内容:消防部队防毒抢险力量的编成、装备器材的配备、专业训练的实施、值勤工作程序、现场作业要求及安全纪律的执行等,还包括灾情侦察、人员救助、灭火与事故抢险作为防毒抢险力量的特定任务。作用:使部队适应扑救与处置高层建筑、地下工程、
20、石油化工,化学危险品火灾及其特殊灾害事故的需要,提高消防指战员灭火与安全防护能力。(四)、消防员防护装备配备标准:基本内容:规定了特勤消防队和普通消防队防护装备配备的品种、数量以及主要用途和技术性能。作用:规范和促进防护装备的配备,增强消防人员在灭火救援中的防护能力,防止人员伤亡,保障人生安全,提高灭火救援作战能力。(五)、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基本内容:对特勤队(站)车辆、特勤队(站)器材、水上消防站(分队)器材、空勤消防分队装备器材和特勤班(组)特勤器材配备的种类、品种、数量以及主要用途和技术性能。作用:规范和推动消防特勤队伍建设,加强装备配备,增强抢险救援能力。第三部分 灭火救援
21、基础工作第一节 灭火救援业务资料一、掌握责任区情况资料的基本内容:答(1)责任区平面图;(2)责任区消防水源图;(3)执勤力量分布图;(4)企事业单位概况;(5)简易建筑密集棚户区概况;(6)道路情况;(7)建筑情况;(8)化学危险品场所情况。2、掌握灭火救援作战资料的基本内容:答:灭火救援作战资料主要包括接警记录、现场录像、照片、救援报告表、战评与总结等内容。(一)接警记录和扑救报告表:1、接警出动记录;2、灭火救援记录表;3、火灾扑救或抢险救援报告表;(二)战评总结第二节 灭火救援预案一、 解制定灭火救援预案的止的和意义1、目的:针对设定的灾害事故的不同类型、规模及保卫对象情况,合理使用灭
22、火救援力量,正确采用各种战术、技术成功地实施灭火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意义:(1)有利于掌握作战行动的主动权;(2)有利于促进“六熟悉”落实;(3)有利于增强训练的针对性;(4)有利于进行对新作战对象的规律、特点及战法的研究。二、掌握预案制定的范围(1)消防安全重点单位;(2)在建重点工程;(3)各类重大灾害事故;(4)重要保卫勤务;(5)跨区域救援行动;(6)其他需要制定灭火与抢险救援预案的单位或场所。三、了解分类、人级制定预案的目的意义分类制定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分别研究种类灾害事故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以全面加强灭火求援的各项准备工作。意义:有利于加强对此类灾
23、害事故的情况熟悉与掌握;有利于加强灭火救援技术装备的配置与建设;有利于各项专业训练的开展与深化,以更加有效地实施各类灭火救援行动。分级制定的目的:针对灾害事故的不同规模和危害程度,在不同层次上分别实施灭火求援行动;意义:有利于各级部队针对其辖区内发生不同等级的灾害事故,研究和形成相应等级的战斗和力量调配方案;有利于部队各级灭火救援预案的相互衔接和实施分级指挥;有利于公安和社会各种救援力量合理规划和布局;以逐步形成能快速反应和职责明确的社会应急救援响应机制。四、掌握分类、分级制定预案的划分基本要求答(1)按灾害事故程度划分即依据对人员生命,周围环境建(构)筑物,或其他财产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防 灭火 救援 doc13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2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