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课件.ppt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课件.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 6.2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6.3 串联校正6.4 反馈校正6.5 复合校正,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一、性能指标,1.稳态指标-稳态误差ess 常用稳态误差系数 Kp、Kv 、Ka来表示。2.动态指标(1)时域指标 调节时间ts 、峰值时间 tp 、超调量s%(2)频域指标 相角裕度 、幅值裕度h、谐振峰值Mr 截止频率c、带宽频率b 、谐振频率r(3)复域指标 阻尼系数 z、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 wn,二阶系统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谐振峰值,谐振频率,带宽频率,截止频率,相角裕度,超调量,调节时间,高阶系统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
2、的关系,谐振峰值,超调量,调节时间,二、系统带宽的确定,1.相角裕度具有450左右,2.若输入信号的带宽:0-M,噪声信号的带宽:1-n , 则系统的带宽通常取b=(5-10)M且(1 - n)处于(0-b)之外。,三、校正方式,串联校正与反馈校正,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是控制系统设计中常用的校正方式。,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复合校正,前馈校正(顺馈校正),按给定输入进行的前馈校正:,按扰动输入进行的前馈校正:,复合校正方式,按扰动输入进行的复合校正:,按给定输入进行的复合校正:,四、基本控制规律,1.比例(P)控制规律,P控制器相当与一个可调增益的放大器;P控制器只改变信号的增益而不改变相
3、位;系统校正设计中很少单独使用。 增大Kp,可以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提高响应速度,但会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可能造成闭环系统的不稳定。因此在系统校正设计中,很少单独使用P。,输入-输出关系:,PD控制器中的微分控制规律,能反应输入信号的变化趋势,产生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以增加系统的阻尼程度,从而改善系统的稳定性;串联校正时,可使系统增加一个开环零点,使系统的相角裕度提高,因而利于系统动态性能的改善。,2.比例-微分(PD)控制规律,输入-输出关系:,例6-1:比例-微分控制系统如图,分析PD控制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解:,1.无PD时,阻尼比为零,输出为等幅振荡,闭环系统临界稳定。,2.有PD
4、时,阻尼比大于零,闭环系统是稳定的。,PD控制器可通过调整参数Kp和t ,以提高系统的阻尼程度;微分控制只对动态过程起作用,对稳态过程没有影响;微分控制对系统噪声非常敏感;单一的微分控制器不宜单独使用,实际的控制系统中通常使用PD或PID控制器。,PD总结,串联校正时,采用I控制器可以提高系统的类别号,有利于系统稳态性能的提高,但I控制器是系统增加了一个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使信号产生90度的相角之后,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系统校正设计中很少单独使用。,3.积分(I)控制规律,输入-输出关系:,Ki-可调比例系数,串联校正时,使系统增加一个开环负零点,同时增加一个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开环负零点减小
5、系统的阻尼程度,改善稳定性及动态性。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可以提高系统的型别,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4.比例-积分(PI)控制规律,输入-输出关系:,Kp-可调比例系数 Ti-可调积分时间常数,例6-2:分析PI调节器对系统稳态性能的改善作用。,解:,校正前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表明:PI控制器提高系统的型号,可消除控制系统对斜坡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改善准确性。,校正前系统闭环特征方程:,校正后系统闭环特征方程:,列劳思表:,若想使系统稳定,需要TiT。如果 Ti 太小,可能造成系统的不稳定。,Ts2+s+K0=0,系统总是稳定的,5.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输
6、入-输出关系:,传递函数:,串联校正时,PID控制器可使系统型别提高,增加两个负实开环零点,使系统的阻尼程度加大,超调量更小,系统的动态性能更优;通常,I部分发生在系统频率特性的低频段,提高系统的稳态性能;D部分发生在系统频率特性的中频段,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工业控制系统中,广泛采用PID控制器;PID控制器的各部分参数在系统现场调试中最后确定。,PID总结,6.2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一、无源校正网络,1.无源超前网络,(1)电路,(2)传递函数,T-时间常数,a-分度系数,(3)零、极点分布图,(4)频率特性,2.无源滞后网络,(1)电路,(2)传递函数,T-时间常数,b-分度系数,(
7、3)零、极点分布图,(4)频率特性,3.无源滞后-超前网络,(1)电路,(2)传递函数,适当选择参数,可使Gc(s)具有二个不等的负实根,即:,此时:,假设,(3)零、极点分布图,(4)频率特性,常用无源校正网络的电路图、传递函数及对数幅频特性见书P 231表6-1。,二、有源校正装置,同相输入超前(微分)有源网络,等效电路,其中:,6.3 串联校正,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1.频率法利用校正装置改变原有系统的频率特性的形状,使其具有合适的低频段、中频段、高频段,从而获得满意的静、动态性能。2.根轨迹法利用校正装置的零、极点去改变原有系统的根轨迹形状,迫使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通过所期望的主导极点,从而
8、获得满意的静、动态性能。3.计算机辅助设计,一、频率响应法校正设计,特点:设计结果仅满足频域指标,非时域指标;方法简便,在伯德图基础上确定校正装置的参数。,低频段:表征闭环系统的稳态性能。,中频段:表征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高频段:表征闭环系统的复杂性和噪声抑制性能。,在系统中加入频率特性形状合适的校正装置,使开环系统频率特性形状变成所期望的形状。,低频段:开环增益充分大,满足闭环系统的稳态性能的要求。,中频段:中频段幅频特性斜率为 -20dB/dec,而且有足够的频带宽度,保证适当的相角裕度。,高频段:高频段增益尽快减小,尽可能地削弱噪声的影响。,设计原理,常用的校正装置设计方法,1.分析法
9、(试探法)特点:直观,物理上易于实现,但要求设计者有一定的设计经验,设计过程带有试探性,目前工程上多采用的方法。,2.综合法(期望特性法) 根据规定的性能指标要求确定系统期望的开环特性形状,然后与系统原有开环特性相比较,从而确定校正方式、校正装置的形式和参数。特点:有广泛的理论意义,但希望的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可能相当复杂,在物理上难以准确实现。,-均仅适用最小相位系统,二、串联超前校正,步骤:1.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计算待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3.根据截止频率wc的要求,计算超前网络参数a和T ;,4.验算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g ;,若g 不满足指标要求,使
10、wmwc值增大,重复以上步骤。,1.根据ess,确定K;2.根据K ,确定g ;3.根据wc,确定a和T;4.验算g 。,例6-3: 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传递函数 ,,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指标: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输出稳态 误差:ess0.1 ;开环系统截止频率: wc 4.4(rad/sec) ;相角裕度: g 45。 ;幅值裕度: h 10dB。,解:,未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1.根据ess,确定K,对数幅频特性:,待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未校正系统频率特性,2.根据K ,确定g,3.根据wc ,确定a和T,试取wm= wc =4.4 rad/s,由对数幅频特
11、性图得:,超前校正网络传递函数:,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校正前后系统频率特性:,4.验算g ,满足要求,校正前后系统阶跃响应:,系统经串联校正后,中频区斜率变为 20dB/dec,并占据 6.6rad/s 的频带范围,从而使系统相角裕度增大,动态过程超调量下降。 系统经串联超前校正后,可使系统的相角裕度增大,从而降低系统的响应超调量,同时,增加了系统的带宽,加快了系统的响应速度。,1.闭环带宽的要求 若待校正系统不稳定,为得到规定的相角裕度,需要超前网络提高很大的相角超前量,故a很大,从而造成已校正系统带宽过大,使的通过系统的高频噪声电平过高,可能使系统失控。2.在截止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
12、的待校正系统,一般不宜采用串联超前校正。相角迅速减小的原因:在截止频率附近,由多个交接频率彼此靠近的惯 性环节或振荡环节。解决方法:采用两级(或两级以上)的串联超前网络进行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测速反馈校正等。,串联超前校正的局限,三、串联滞后校正,基本原理: 利用滞后网络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使已校正系统截止频率下降,从而使系统获得足够的相角裕度。,应用滞后校正的场合:1.对系统响应速度要求不高,对噪声抑制要求较高的场合;2.未校正系统已经具备满意的动态性能,稳态精度不能满足要求,保持动态性能不变。,步骤:1.根据ess,确定K ;2.根据K ,确定确定待校正系统的wc、g 、h(dB)
13、;3.选择不同的wc,计算或查出g ,在伯德图上绘制g(wc)曲线;4.根据相角裕度g 要求,选择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wc;5.确定滞后网络参数 b 和 T 。6.验算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例6-4 设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若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等于30s-1,相角裕度不低于40。,幅值裕度不小于10dB,截止频率不小于2.3rad/s,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解:,1.根据ess,确定K,2.根据K ,确定确定wc、g 、h(dB),未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对数幅频特性:,待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由图可知,未校正系统不稳定,截止频率远大于要求值,通过串联单个超前校正环节不
14、可能产生如此大的相位超前角,采用滞后校正。,3.选择不同的wc,计算g ,在伯德图上绘制g(wc)曲线;,绘制g(wc)曲线,wc的范围:2.3rad/s2.7rad/s 取wc=2.7rad/s,5.确定滞后网络参数 b 和 T 。,查图:L(wc) =21dB,滞后网络传递函数:,校正前后系统频率特性:,6.验算,1.串联校正是利用超前网络地相角超前特性;而滞后校正是利用滞后网络地高频幅值衰减特性;2.为满足严格地稳态性能要求,当采用无源校正网络时,超前校正要求一定的附加增益,而滞后校正一般不需要附加增益;3.对于同一系统,采用超前校正的系统带宽大于采用滞后校正的系统带宽。,串联滞后校正与
15、串联超前校正比较,兼有滞后校正和超前校正的优点。当大校正系统不稳定,且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响应速度,相角裕度和稳态精度较高时,以采用该方法为宜。基本原理: 利用滞后-超前网络的超前部分来最大系统的相角裕度,同时利用滞后部分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四、串联滞后-超前校正,步骤:1.根据ess,确定K ;2.绘制待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求出待校正系统的wc、g、h ;,3.在待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上,选择斜率从-20dB/dec变为-40dB/dec的交接频率作为校正网络超前部分的交接频率wb;4.根据响应速度要求,选择系统的截止频率wc和校正网络衰减因子1/a;,由待校正系统对数幅频特性的-20
16、dB/dec延长线在wc处的数值确定,5.根据相角裕度要求,估算校正网络滞后部分的交接频率wa;6.校验已校正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解:,1.根据ess,确定K,未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例6-5:设未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指标:在最大指令速度为180(0)/s时,位置迟后误差不超过1 。 ;相角裕度:g =45。 3。;幅值裕度:h 10dB ;调节时间:ts 3 s。,未校正系统频率特性,由图得未校正系统wc=12.6(rad/s),算出g =-55.5。,h=-30(dB),表明未校正系统不稳定。 由于待校正系统在截止频率处的相角滞后远小于-1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课件 第六 线性 系统 校正 方法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21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