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胶体化学ppt课件.pptx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胶体化学ppt课件.pptx(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章基本要求,1、了解多相分散体系的各种分类,明确哪些是 热力学稳定系统、哪些是亚稳系统;知道胶体 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2、了解胶体分散体系在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电 学性质等方面的特点。,3、了解胶体体系相对稳定的原因,了解DLVO 理论。,4、了解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会判断电解 质聚沉能力的大小。,5、了解乳状液的种类、乳化剂的作用及其在工 业、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了解大分子溶液与溶胶的异同点。,7、什么是唐南平衡? 明确如何较准确地用渗透 压法测定电离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8、了解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的种类及其测定方 法。,9、了解凝胶的特点及性质。,第十二章 胶体分散体系
2、,胶体是一种微多相体系,由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组成,分散相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通常将分散相粒子线度介于10-9m10-7m间的多相体系称为胶体分散体系。,发展简史:,胶体科学的形成,早期可追朔到陶瓷制造、造纸以及豆腐、墨汁、颜料等生活文化的制作。,1856年, Faraday首次由氯化金水溶液还原制得红宝石色的金溶胶;,1809年,俄国化学家Pecc发现土粒的电泳现象;,1829年,英国植物学家Brown观察到花粉的布朗运动;,1861年,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胶体化学的创始人)系统研究多种物质的扩散过程,首先提出了胶体的概念。他发现如蛋白、阿拉伯树胶、明胶等不能通过半透膜;用
3、滲析方法制备出普鲁士蓝水溶胶;,1869年,发现了Tyndall效应,可区别溶胶及溶液;,1903年,德国科学家Zsigmondy发明了超显微镜,肯定溶胶的一个根本问题体系的多相性,从而明确了胶体化学是界面化学。,1907年,德国化学家Ostwald创办胶体化学和工业杂志胶体化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41年,前苏联的德查金(Derjaguin B V)和朗道(Landau L D)以及1948年荷兰的维韦(Werwey E J W)和奥佛比克(Overbeek J T G)胶体稳定性的DLWO理论。从70年代起,对高分子稳定胶体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其中以斯喀金(Scheutjens J
4、 M)和费里(Fleer G J)以,及德让(de Gennes P G)等的统计力学理论引人注目,但有待继续完善。,近年来,随着实验测试手段的不断提高,如超离心机、光散射、X射线、多种电子显微镜、红外线以及多种能谱等的应用,使得胶体和表面化学在微观方面的研究发展很快。,广泛应用:,胶体化学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边缘学科。其应用范围遍及生命现象(血液、各种凝胶、细胞膜)、材料(泡沫塑料、水泥、陶瓷、橡胶) 、食品(牛奶、慢头、面包,各种饮料中香料的乳化、乳制品、冰激凌)、能源(稠油乳化开采、乳化及破乳、油品的降粘降凝输送等)、环境(烟雾、水净化、污水处理、除尘)、日用品(洗涤剂、化妆品)等各领域
5、。,12-1 胶体的基本性质,一、分散体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分散所构成的体系,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一般都是不连续的,分散介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一般都是连续的,如油在水中的分散,二、分散体系分类,(一)按分散相的线度大小分类,1. 分子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子线度:109 m,如:混合气体,真溶液,电子显微镜看不见,能透过半透膜,2胶体分散体系(固-液溶胶,憎液溶胶),分散相粒子线度:10-910-7m,如:溶胶,大分子溶液,电子显微镜能看见,不能透过半透膜,3粗分散体系,透不过半透膜,用普通显微镜可看到,分散相粒子线度: 10-7m,如:牛奶、豆浆,(二) 按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聚
6、集状态分类,真正的胶体体系是指S/L溶胶,它具有胶体的典型性质。大分子溶液、粗分散体系具有和胶体相似的性质,也归于胶体化学研究的范畴。,三、 胶体体系基本性质,高分散、多相、热力学不稳定性是胶体体系的三个基本性质,也是产生其它现象的依据,如由于高分散使其具有光学和动力学性质,由于多相而具有聚结不稳定性。,12-2 溶胶的制备和净化,一、制备,在稳定剂的存在下,使分散相分散或凝聚成106109m的颗粒。,1. 溶胶制备的一般条件,a.分散相在介质中溶解度极小b.有稳定剂存在,2.分散法,机械分散:设备为球磨机或胶体磨,利用刚性材料与待 分散物质的相互摩擦和碰撞将物质磨细。,如把硫磺、水和表面活性
7、剂混匀,在胶体磨上研磨,再加入少量大分子防沉剂,可制得稳定性良好的的硫水胶体。这种农药可防治农作物的红蜘蛛等螨类害虫。,超声波分散:用超声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机械波使物质 分散,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备胶体的方法, 此法被广泛用来制备乳状液。,胶溶法(解胶法):许多不溶性沉淀,当加入少量某种可溶 性物质或洗去体系中过多的电解质时,能自 动分散变为胶体胶溶法。,所加入的可溶性物质胶溶剂,胶溶法一般只适用于新鲜沉淀。,Fe(OH)3(溶胶),如:Fe(OH)3(新鲜沉淀),3. 凝聚法,化学凝聚法:,如AgNO3稀溶液滴入KBr溶液中可制AgBr溶胶;,FeCl3(稀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溶
8、胶。,物理凝聚法:,如汞蒸汽通入冷水中汞溶胶;,再如硫磺乙醇溶液逐滴加入水中硫磺水溶胶。,二、净化,渗析法(常用):,利用半透膜将溶胶与纯分散介质分开,由于膜内外电解质浓度差使溶胶中电解质及其它小分子向介质中迁移而达到净化的目的。,如人工肾 部分替代肾病患者排泄功能的体外血液渗析设备,通过渗析可除去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有时为加快速度,还可加电场做电渗析。接通电源,溶胶中的正负离子分别向带异电的电极移动,可较快除去溶胶中过多的电解质。,所用半透膜:铜氨膜、醋酸纤维素膜等,电滲析示意图,超滤:用半透膜或素瓷坯等制成滤板,利用压力差迫 使溶胶的分散介质流过,过滤得到的溶胶再迅 速分散到新
9、的分散介质中去,得到纯净的溶胶。,目前,滲析及超滤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咸水淡化、污水处理及水的纯化等)、生物化学(测定电白质分子的大小等) 、制药(除去重要中的淀粉、多聚糖等)等方面。,12-3 溶胶的动力性质和光学性质,一、动力性质,1. 布朗(Brown)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实质:分散相粒子的热运动。与一般分子、离子的热运动无本质区别,只是粒子重量不同,运动速度不同。,若粒子直径较大,各向受力均匀无布朗运动或很弱;若粒子较小,各向受力不均匀,使粒子做无规则运动。, 高分散体系的布朗运动较粗分散体系更强烈,重要意义:证明了分子的存在及分子运动学说的可靠性。依据是
10、由实验测得的Avogadro常数与分子运动论学说推导结果一致。,2. 扩散和渗透压,溶胶和溶液一样具有热运动,当体系中存在化学势梯度时,有扩散作用和渗透压。实验中可观测到胶粒是从高浓度区低浓度区迁移扩散,扩散:在有浓度梯度存在时,物质粒子因热运动而发生宏观上的定向迁移现象,原因:粒子热运动,扩散与布朗运动的异同点:相同点:粒子热运动不同点:布朗运动 扩散 无规则 定向运动 任何时刻都存在 有浓度梯度时存在,3. 沉降和沉降平衡,沉降:体系中粒子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过程,说明:Brown运动、扩散和沉降都是分散体系的主要动力性质,由于胶粒的Brown运动,使其不易沉降,具有动力学稳定性。,二、光学
11、性质,1. 丁达尔(Tyndall)效应,实验表明:各种分散体系都具有丁达尔效应,但溶胶体系的丁达尔效应最显著,故此效应是区别溶胶、真溶液和悬浮体最简单而灵敏的方法。,如乳状液,悬浮液,丁达尔效应本质:分散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条件:入射光波长粒子半径,2. 分散体系对光的作用,光通过分散体系时产生三种效应:,吸收 有选择性吸收,反射 粒子半径光波的波长,散射 粒子半径光波的波长,光波绕过粒子向各个方向散射(不变),散射出来的光称散光或乳光。,体系中每个粒子就像一个点光源,从侧面可以看到散射光。胶粒大小:1100nm,可见光=400700nm,故胶粒能散射可见光。,散光强度,3. 瑞利(Rayl
12、eigh)散射定律,散光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l观察者与散射中心的距离 入射光波长,C单位体积中粒子数 V每个粒子体积,n、n0分别为分散相、分散介质的折射率,公式表明:, 太阳光散光呈淡蓝色,透过光呈橙红色,大气密度的涨落即数密度v 的变化引起太阳光的散射,白天天气晴朗看到兰色散光,而晚霞出现时看到的是红色的透过光。,小分子真溶液V小,另外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相差不大,I小, Tyndall效应弱,粗分散体系主要是反射光看上去混浊,(C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则:,浊度计原理,测溶胶的浓度,溶胶和大分子溶液的分散相粒子大小相近,但溶胶的,大分子溶液由于溶剂化程度高,分散相
13、和介质粘联在一起,折射率相差不大, Tyndall效应弱。,12-4 溶胶的电学性质,一、电动现象,外电场作用下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发生相对移动的现象,1. 电泳:外电场作用下,带电胶粒在介质中作定向移动,如Fe(OH)3溶胶粒子向负极(阴极)迁移,说明胶粒带正电;As2S3胶粒向阳极移动,胶粒带负电。,电泳实验:证明胶粒带电,2. 电渗:外电场作用下,分散介质通过多孔膜或极 细的毛细管而运动,如图示,充有0.001moldm-3 KCl溶液的容器之间用AgCl多孔塞相连,细孔道充满AgCl,多孔塞两边接直流电,则溶液向阴极迁移。,电泳现象是胶粒带电的证明,电渗是分散介质带电的证明。固体表面因电离
14、或吸附而带电,溶液中有反号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反号粒子带着水合水定向移动。,3. 反电渗流动电势,外力作用下,使液体在毛细管中流经多孔膜时,在膜两边产生电势差称为流动电势,反电泳沉降电势,将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迅速沉降,在液体的表面层与底层之间产生的电势差称为沉降电势。,电动现象关系:,外电场引起运动,电泳,电渗,反电泳,反电渗,质点移动,介质静止,质点静止,液体移动,运动产生电势差,二、 扩散双电层理论,电动现象表明:胶体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粒子和分散介质带有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因此在异相界面上建立了双电层结构。,平板双电层模型,扩散双电层模型,双 电 层 的 Stern 模 型,当溶
15、胶相对静止时,整个溶胶体系是电中性的,但当分散相粒子和液体介质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叫电动电势。,胶粒是带电的,由于静电引力使反粒子在表面周围,又由于分子热运动,使反粒子在表面附近呈扩散分布。,离表面近的一层紧密层(内层),厚度(约几个水分子直径大小,因为离子的水化所致),当固体(胶粒)移动时,紧密层随固体一起移动。 外层扩散层,紧密层与扩散层的界面叫切动面(滑动面)。,紧密层,扩散层,滑动面, 电动电势:,0热力学电势差:,固体表面与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滑动面与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电动电势的数值可由电泳或电渗实验确定,电动电势决定着胶粒在电场中的运动速度。,2. 电动电势:固
16、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时滑动面与液体本体间的电势差。与双电层的结构状态有关,外加电解质的种类、浓度对其影响大。,讨论:,1. 热力学电势:固体表面与液体本体间的电势差,它与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总电势相似,是体系的热力学性质,一定T、p下,只与胶粒吸附(或电离产生)的离子在溶液中的活度有关,而与其它离子的存在与否无关。,a. 胶粒带正电时, 0,反离子是负电荷,胶粒带负电时, 0,反离子是正电荷,电动电势的绝对值的大小与反号离子在双电层中的分布状态有关,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越少,|越小,反之,|越大。,b. 电动电势极易受外加电解质的影响,外加电解质浓度增大时,|减小,达到一定浓度时 0(等电态),
17、+,-,电 解 质 对 的 影 响,c. 外加电解质中异性电荷离子价数很高或吸附能力特别强时,则在紧密层内可能吸附了过多的异电离子,会使电动电势反号。 少量外加电解质对0不产生影响。,三、胶团的结构,根据胶粒带电及扩散双电层结构,可推测胶团结构。,如把AgNO3滴入KI溶液中,制备AgI溶胶,分散相为(AgI)m的固体颗粒,胶核带电原因:从周围环境(介质)中选择吸附某种离子;胶核表面电离 如SiO2溶胶,与水接触生成弱酸H2SiO3,电离产物HSiO3、SiO32部分吸附在SiO2微粒表面,H+离子成为反离子;晶格取代 如粘土(硅酸铝)晶格中的Al3被Ca2 、 Mg2 取代,使粘土晶格带负电
18、。,1.胶核,由分子、原子或离子形成的固态颗粒,-整个扩散层及其所包围的胶体粒子构成 电中性的胶团,2. 胶粒,-滑动面包围的带电体,胶粒胶核+紧密层,3.胶团结构,胶团胶核+紧密层+扩散层,把少量AgNO3滴入KI溶液中,制备AgI溶胶,稳定剂KI,胶团结构,胶 粒,滑动面,扩散层,胶 团,把少量KI 滴入AgNO3溶液中,制备AgI溶胶,稳定剂AgNO3,如SiO2溶胶,其胶团结构为,若考虑一级电离,再如Fe(OH)3溶胶(FeCl3是稳定剂),说明:胶粒是一个能独立运动的带电体,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外加电解质能显著改变胶粒的荷电量及至电荷性质。 胶团是电中性的,但它的边界很难截然划
19、分。因为扩散层的大小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有关。,再如As2S3溶胶(As2O3与过量H2S反应制备,H2S 是稳定剂), 若溶液中有两种离子所带电荷与电泳离子相反, 通常只把被吸附的离子叫“反离子”。, 同一溶胶,胶团中的n 、m和x值并不相同, 所以胶团无固定的质量,大小和形状。,12-5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一、溶胶的稳定性及DLVO理论,溶胶是高度分散的、多相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但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对稳定地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如:半径为1.510-9m的金质点下降0.01m需3.5年,半径为10-8m的苯质点下降0.01m需12年。,1. 溶胶相对稳定的原因, 高分散使胶粒具有动力稳定性
20、,Brown运动越剧烈,越能阻止由于重力作用而引起的下降胶体动力稳定性。胶粒越小,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越小,介质粘度越大,溶胶的动力稳定性越大。, 胶粒的带电稳定性,胶体的聚结稳定性,整个胶团是电中性的,胶团与胶团之间相距较远时无静电作用力(由于反离子的屏蔽效应,胶粒所带电荷的作用不可能超出扩散层的范围),只存在质点间的引力(此引力不同于分子间引力,不是与距离的6次方而是与距离的3次方成反比,属长程作用力,因胶粒是许多分子的聚集体,胶粒的引力是所有分子引力的总和)当引力使胶团靠近到与双电层的扩散层重叠时,变为静电斥力,胶团靠的越近,斥力就越大,此斥力大于引力时,碰撞的胶粒会重新分开,习惯上把这种
21、稳定性叫聚结稳定性。, 溶剂化的稳定作用,胶粒表面吸附的离子及反离子都是溶剂化的,在胶粒周围形成溶剂化膜。溶剂化膜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弹性,能阻止胶粒聚结。,2. 胶体稳定理论DLVO理论,在扩散双电层模型基础上, DLVO提出溶胶一定条件下是稳定存在还是聚沉,取决于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和静电斥力的大小。,总结:分散相粒子的带电、溶剂化作用、布朗运动是憎液溶胶稳定的三个主要原因,DLVO理论的基本要点,(1)胶团之间既存在斥力势能,也存在吸力势能,(4)加入电解质对吸力势能影响不大,对斥力势能影响大;,斥力来自静电斥力,引力来自范德华力长程作用力,(2)胶体体系稳定与聚沉取决于斥力势能和吸力势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二 胶体化学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20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