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及其改变(精华版)ppt课件.ppt
《态度及其改变(精华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态度及其改变(精华版)ppt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态度及其改变,一、什么是态度,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态度包括认识、情感、行为等三个成分。 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即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工作参与(job involement)、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参与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态度的构成成分,态度的形成,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与他人一致。没
2、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比较表面化,受外部控制。在1974年对美国中学高年级的一次调查中,对“喜欢哪个党?”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里70与父母一致。 认同:喜欢某人或某物体,内心乐于与他人一致,采取相同的表现。较多的情绪情感参与,是主动过程,外界奖惩不再影响态度。 内化:将自己的信念与外界事物的情感认同联系起来,并使之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态度的类型,工作满足(工作态度)job satisfaction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工作投入job involvement心理上对工作认同,并将工作绩效视为个人价值观的反映。,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
3、t员工接受组织和组织目标,并希望保持自己作为该组织之成员的身份。,妻子生怪病,丈夫没有钱买医生的药,是否去偷医生的药。母亲心脏病突然发作,您用汽车送母亲去医院,遇到红绿灯,闯过去,还是等绿灯。,即将到来的火车行驶在a铁轨上,六个小孩正在a铁轨上玩耍,没有注意火车;同时一个小孩在b铁轨上玩耍,也没有注意火车,此时您无法提示他们,您可以操作道岔,您如何作出选择。,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人们会自动地在各种态度之间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寻求一致性。,君子动口不动手,有仇不报非君子,态度、行为具体性、针对性 社会压力既可以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也可能使态度与行为分离。 长期经验使协调态度行
4、为的重要变量,二、态度改变的理论,(一)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费斯汀格认为,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单位是认知,它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它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关行为的,第二类是有关环境的。而认知结构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费斯汀格将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1)不相关。(2)协调。(3)不协调。 在费斯汀格看来,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只是认知元素间的后两类关系,并且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不协调关系上。 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
5、费斯汀格提出了三种途径:(1)改变行为。(2)改变态度。(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举例,元素A:员工应该准时上下班元素B:我准时上下班元素C:他经常迟到、早退AB:协调关系;AC:不协调关系;BC:不相关,如果认知元素失调,人的内心就会焦虑和不安,会主动使自己解除或减轻这种失调状态,使认知结构平衡。 主要方法: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它与其他认知元素间的不协调关系趋于协调。 例如:AC不协调,更改A或者C,(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如“应推行在家办公制度” (3)强调某一元素的重要性或者降低某一元素的强度。 如“员工必须按时上下班,否则会得到严厉的
6、惩罚” 或者 “他很少迟到、早退”,(二)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这是海德(F.Hider)于1958年提出的。海德认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这些对象有的互不相关,有的互相联结。海德将构成一体两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unit);对于每种认知对象的感情和评价(喜恶、赞成、反对)称为情绪。当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的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海德强调一个人(P)对某一认知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平衡结构的四种模式,(1)P喜欢O,O喜欢X,于是P也喜欢X;(2)P喜欢O
7、,O不喜欢X,于是P也不喜欢X;(3)P不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喜欢X;(4)P不喜欢O,O喜欢X,于是P不喜欢X;,不平衡结构的四种模式,(1)P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喜欢X;(2)P喜欢O,O喜欢X,P则不喜欢X;(3)P不喜欢O,O喜欢X,但P也喜欢X;(4)P不喜欢O,O不喜欢X,P也不喜欢X(负相关) 三者相乘为正,则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否则不平衡,此时会产生焦虑,驱使恢复平衡。,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
8、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平衡理论的用途:使人们以“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三)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与形成三阶段论,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态度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内化。 服从(顺从):一个人从表面
9、上转变了自己的观点 (是个体在遭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造成的) 同化: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相近。 内化:一个人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新观点,从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把他人的新观点、新思想接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使之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四)墨菲的沟通改变态度理论,心理学家墨菲进行了对黑人态度的研究被试者:白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控制组之前,两组人对种族歧视的态度大体相同。试验组:看宣传黑人成熟的电影、电视和画报。试验组对黑人的态度发生显著改变。,(1)沟通者 沟通者是信息的来源,他本人所具有的能力、风度、可信性和人格魅力等特点可以影
10、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程度。(2)沟通过程 在沟通的过程中,组织工作的特点、信息表达的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3)沟通对象 沟通对象的特点,如独立性、智力水平、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原有的态度等,都会对态度的变化构成影响。,(五)预言实现改变态度理论,别人的预见以及由此而采取的对待方式会影响个人心理。称赞和鼓励会诱发个体上进的动机;经常受指责、歧视,会导致个体消极、自暴自弃。 员工的行为f(管理者的期望对待方式),皮格马利翁效应,远古神话,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复活了。,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
11、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肯定和赞许的口吻将那些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当然,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发展测验”的结果。,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和期望仍然通过眼神、鼓励的语言等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态度 及其 改变 精华版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20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