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 第6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ppt
《细胞生物学 第6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 第6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Figure 14-37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 Garland Science 2008),本章主要内容,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叶绿体与光合作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1890年R. Altaman首次发现线粒体,命名为生命小体(bioblast) ,认为它可能是共生于细胞内独立生活的细菌。1897年von Benda首次提出mitochondrion。1900年L. Michaelis用Janus Green B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发现线粒体具有氧化作用。Green(1948)证实线粒体含所有三
2、羧酸循环的酶。Kennedy和Lehninger(1949)发现脂肪酸氧化为CO2的过程是在线粒体内完成的。Hatefi等(1976)纯化了呼吸链四个独立的复合体。Mitchell(19611980)提出了氧化磷酸化的化学偶联学说。,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1、线粒体的形态颗粒或短线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叉状或其它形状。直径0.5 1m,长1.53.0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 20m,称巨线粒体。数目一般数百到数千个,植物因有叶绿体的缘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少;肝细胞约1700个线粒体,占细胞体积的20%,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一)线粒体
3、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分布与细胞内的能量需求密切相关。可向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迁移,微管是其导轨、马达蛋白提供动力。,2、线粒体的分布,Figure7-4Relationship between mitochondria and microtubules.,鞭毛轴丝,肌原纤维,线粒体的数目呈动态变化并接受调控;与细胞类型相关,随着细胞分化而变化,An TEM image of mitochondrion,Figure7-3Mitochondrial plasticity.Rapid changes of shape are observed when a mitochondrion is v
4、isualized in a living cell.,融合与分裂的动态变化之中,线粒体融合与分裂是线粒体形态调控的基本方式,也是线粒体数目调控的基础,Schematic view of mitochondrion,(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A、B扫描电镜照片:示线粒体内部结构,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外膜通透性很高;孔蛋白;标志酶是单胺氧化酶内膜不透性;嵴;ATP 合酶;标志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氧化磷酸化的关键场所膜间隙标志酶是腺苷酸激酶线粒体基质催化线粒体重要生化反应;标志酶是苹果酸脱氢酶;含DNA、RNA、核糖体及转录、翻译
5、必需重要分子,1、外膜 (out membrane)含40%的脂类和60%的蛋白,具有porin构成的亲水通道,允许分子量5KD的分子通过, 1KD的分子可自由通过。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2、内膜 (inner membrane)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于3:1。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质膜。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如:丙酮酸和焦磷酸是利用H+梯度协同运输。内膜向线粒体内室褶入形成嵴(cristae),能扩大内膜表面积达510倍,嵴有两种:
6、板层状、管状。但多呈板层状。 嵴上覆有基粒。基粒由头部(F1偶联因子)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F0嵌入线粒体内膜。,孔蛋白,肽聚糖,3、膜间隙 (intermembrane space): 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宽约6-8nm。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4、基质(matrix)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除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外,其他的生物氧化过程都在线粒体中进行。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均位于基质中,其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基质具有一套完整的转录和翻译体系。包括线粒体DNA(mtDNA),70S型核糖体,tRNAs 、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活化酶等。基质中还含有纤维丝和电子密度
7、很大的致密颗粒状物质,内含Ca2+、Mg2+、Zn2+等离子, 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 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 内膜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0.3:1(内膜);1:1(外膜),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三、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一)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动物细胞中80%的ATP来源于线粒体,糖、脂肪和氨基酸彻底氧化,电子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传至氧分子
8、,逐级释放能量,合成ATP。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分子中储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与磷酸化(ADP+Pi)是同时进行, 密切偶连在一起的,但却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1、电子传递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呼吸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总轨道。主要是氧化磷酸化有关的脂蛋白复合物,能可逆地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1)呼吸链电子载体 主要有: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铜原子、铁硫蛋白、辅酶Q等。 NAD:即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连接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将代谢过程中脱下来的氢交给黄素蛋白。 黄素蛋白:含FMN或FAD的蛋白,可接受2个电子2个质子。黄素相关的脱
9、氢酶类有: -以FMN为辅基的NADH脱氢酶。 -以FAD为辅基的琥珀酸脱氢酶。,(2)呼吸链的复合物,呼吸链组分按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向高的方向排列。,(2)呼吸链的复合物,利用脱氧胆酸(deoxycholate,一种离子型去污剂)处理线粒体内膜、分离出呼吸链的4种复合物。辅酶Q和细胞色素C不属于任何一种复合物。辅酶Q溶于内膜、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的C侧,属于膜的外周蛋白。,组成:42条肽链,呈L型,含一个FMN和至少6个铁硫蛋白,分子量约1MD,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作用: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间隙(C侧)。电子传递的方向: NADHFM
10、NFe-SQ总的反应结果: NADH + 5H+M + QNAD+ + QH2 + 4H+C, 复合物I:NADH脱氢酶,组成:至少由4条肽链,含有1个FAD,2个铁硫蛋白,1个细胞色素b。作用:催化琥珀酸的低能电子至辅酶Q,但不跨膜转移质子。电子传递的方向为:琥珀酸FADFe-SQ。反应结果为:琥珀酸+Q延胡索酸+QH2, 复合物II:琥珀酸脱氢酶, 复合物III:细胞色素c还原酶。组成:至少11条不同肽链,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包含两个细胞色素b( b566 、 b562)、一个铁硫蛋白和一个细胞色素c1 。作用:催化电子从辅酶Q传给细胞色素c,每转移一对电子,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
11、质泵至膜间隙。2还原态cyt c1 + QH2 + 2 H+M2氧化态cyt c1 + Q+ 4H+C,组成:为二聚体,每个单体含至少13条肽链,分为三个亚单位。 作用:将从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一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cyt cCuAheme aa3- CuBO24还原态cyt c + 8 H+M + O24氧化态cyt c + 4H+C + 2H2O, 复合物IV:细胞色素c氧化酶,A. Molecular basis of oxidation: Electron-transport chain,(3)电子传递过程中,需要说明的几点:,四种类型
12、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血红素基团Fe)、Fe-S中心、辅酶Q。前三种与蛋白质结合,辅酶Q为脂溶性醌。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NAD+/NAD最低, H2O/O2最高)高能电子释放的能量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物(H+-泵)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 形成跨线粒体内膜H+梯度(能量转化)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膜上不对称分布, 由复合物I、III、IV组成主要的呼吸链 ,催化NADH的脱氢氧化。 由复合物II、III、IV组成,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 对应于每个复合物,大约需要3个复合
13、物,7个复合物,任何两个复合物之间没有稳定的连接结构,而是由辅酶Q和细胞色素C这样的可扩散性分子连接。呼吸链组分及ATP酶在线粒体内膜上呈不对称分布,如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的C侧(向细胞质的一侧),而ATP酶位于内膜的M侧(向线粒体基质的一侧)。,(4) 两条主要的呼吸链,图7-11 两条主要的呼吸链(引自Lodish等1999),Transport of electrons from NADH,Transport of electrons from FADH2,状如蘑菇,属于F型质子泵。分为突出于膜外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F0基部。F1由5种多肽组成33复合体,具有三个ATP合成的催化位
14、点(每个亚基具有一个)。 亚基有水解酶活性。和单位交替排列,状如桔瓣。贯穿复合体(相当于发电机的转子),并与F0接触,(艾普西龙)帮助与F0结合。(代尔塔)与F0的两个b亚基形成固定复合体的结构(相当于发电机的定子)。F0由三种多肽组成ab2c12复合体,嵌入内膜,12个c亚基组成一个环形结构,具有质子通道。工作特点:可逆性复合酶,即能利用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合成ATP, 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间隙。,2、ATP合酶的分子结构与组成,(1)ATP合酶(ATP synthase),F1 particle is the catalytic subunit;The F0 particl
15、e attaches to F1 and is embedded in the inner membrane.,F1: 5 subunits in the ratio 3:3:1:1:1,F0: 1a:2b:12c,The structure of the ATP synthase,F1,F0,The ATP synthase is a reversible coupling device,(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1、化学渗透假说内容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H+电化学梯度。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
16、酶回到基质,同时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高能磷酸键。,C. Mithchells Chemiosmotic theory (1961),The pH and electrical gradient resulting from transport of protons links oxidation to phosphorylation.,When electrons are passed to carriers only able to accept electrons, the H+ is translocated across the inner membrane.
17、,More than 21026 molecules (160kg) of ATP per day in our bodies.,P. Mitchell(1961)提出“化学渗透假说”。认为:电子沿呼吸链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内膜基质侧(M侧)泵至膜间隙(C侧),由于线粒体内膜对离子是高度不通透的,从而使膜间隙的质子浓度高于基质,在内膜的两侧形成pH梯度(pH)及电位梯度(),两者共同构成电化学梯度,即质子动力势(P)。 P=(2.3RT/F)pH其中:pH= pH梯度, =电位梯度,T=绝对温度,R=气体常数,F为法拉第常数,当温度为25时P的值为220mV左右。,2、质子动力势,pr
18、oton-motive force,Summary of the major activities during aerobic respiration in a mitochondrion,NADHO2: 3ATP/2e;FADH2 O2 : 2ATP/2e,有氧的,质子动力势乃ATP合成的动力,膜应具有完整性,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是两件 相关而又不同的事件,3、支持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Figure7-26An experiment demonstrating that the ATP synthase is driven by proton flow.By combining a li
19、ght-driven bacterial proton pump (bacteriorhodopsin), an ATP synthase purified from ox heart mitochondria, and phospholipids, vesicles were produced that synthesized ATP in response to light.,实验表明:,噬菌调理素,(三)ATP合成机制-结合变构机制,1979,Boyer P提出1ATP酶利用质子动力势,产生构象的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ADP与Pi形成ATP2F1具有三个催化位点,但在特定的时间,
20、三个催化位点的构象不同、因而与核苷酸的亲和力不同。在L构象(loose),ADP、 Pi与酶疏松结合在一起;在T构象(tight)底物(ADP、 Pi)与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可将两者加合在一起;在O构象(open)ATP与酶的亲和力很低,被释放出去。3质子通过F0时,引起c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亚基旋转,由于亚基的端部是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亚基3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周期性变化(L、T、O),不断将ADP和Pi加合在一起,形成ATP。,Direct experimental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rotational catalysis.,Japan r
21、esearcher, Nature 386: 300, 1997.,亚单位相对于亚单位旋转的直接实验证据:日本的吉田(Massasuke Yoshida)等人将33固定在玻片上,在亚基的顶端连接荧光标记的肌动蛋白纤维,在含有ATP的溶液中温育时,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亚基带动肌动蛋白纤维旋转。,四、线粒体与疾病,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Symptoms of Mitochondrial Disease,三亲婴儿,All mitochondria inherited from your mother,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Figure 14-38 Molecul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胞生物学 第6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 细胞 能量 转换 线粒体 叶绿体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17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