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学说ppt课件.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手三阴手三阴,中医基础理论,哲学阴阳,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医教研组王晓凤,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阴阳五行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4、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哲学,是人们通过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总括,升华而成的关于一般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探索生命奥秘,离不开对一般运动规律的理解。中医理论体系诞生于两千年前的古代社会,那时的医学家
2、充分借助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其中,对中医学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组织结构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诊断方面治疗方面预防方面,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萌生 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 阴阳学说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 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着的; 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 一, 相反相成的两种物质势力,即阴和阳之间的 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阴和阳两个方面,而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与阳对
3、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的起源:阴阳最初被定义成“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注意到自然界存在着许多既密切关联、又属性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如:男女、冷暖、明暗等等。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向阳与背日所造成的事物或现象
4、性质上的差异。于是,萌生了“阴阳”的最初始的概念。“阳”指向日所具有的特点;“阳”字的象形之意为山朝向太阳;“阴”则与之相反,是从背日所具有的特点中抽象出来的。,阴阳学说,灵枢阴阳系日月云:“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就是说,虽有着“阴阳”这一确定的名称和涵义,但它们并不只是专指某些具体事物或现象,而是用于分析、认识多种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因此,阴阳是既抽象又规定了具体属性的哲学范畴。,以寒温而言,炎热、温暖为阳,寒冷、凉爽为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清轻上升为阳,地气重浊下降为阴。 以昼夜而言,白昼光明为阳,夜晚黑暗为阴。 以水火而言,火性炎热而上腾为阳,水性寒凉而滋润下 行为阴。 以
5、内外而言,外部易显于阳光为阳,内部难见阳光为阴。 以功能与物质而言,功能无形而外显为阳,物质有形而 内守为阴。 以物质的形态而言,气态无形为阳,固态、液态有形为 阴;此即“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人体具有推动、 温煦、兴奋等作用及特征的事物与现象,统属于阳;对 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及特征的事物与现 象统属于阴。,阴阳学说,我们用哲学的眼光,分析事物的阴阳关系,注意以下三方面因素: (1)阴阳的普遍性,自然界万事万物间都存在阴阳关系。 (2)阴阳的相关性,用阴阳分析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内来讨论。 (3)阴阳的相对性,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
6、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阴阳。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相关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相对性: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计算机0101),例:昼为阳,夜为阴,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阳的特征不断增加,故为阳中之阳,下午太阳西斜,阳的特征渐减,故为阳中之阴;黑夜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阴的特征渐增,为阴中之阴,后半夜阴的特征渐减,为阴中之阳。,阳中之阳,
7、午,阳中之阴,夜,阴中之阳,阴中之阴,晨,夕,阴阳学说,(二)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学说,(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学说的核心是阐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通过这些关系以认识自然界万物生长。发 展和变化的内在机理及规律。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阴阳的 对立制约 2、阴阳的 互根互用 3、阴阳的 消长和平衡 4、阴阳的 相互转化 5、阴阳的 交感相错,阴阳学说,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制约,古人称之为阴阳相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凡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表现出
8、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的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阴阳学说,阴阳的对立制约在人的生理、病理过程中也是广泛地存在的。 以疾病过程为例,其实质就是致病因素和抗病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对抗的过程。邪盛则病进,正胜则邪退。邪正之间始终体现出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阴阳学说,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古人称之为阴阳相成,也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凡阴阳,皆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意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均以对立面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故医贯砭阴阳论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学说,阴阳“互根”的第二层含义指的是
9、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滋生、助长、互用的特点。如古人认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合成分解),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属性相反(绝对的) 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阴阳学说,3、阴阳的消长和平衡 阴阳的消长,指的是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所谓“消”,意为减少,消耗; 所谓“长”,意为增多,增长; 它们指的是数量的变化。 阴阳学说认为:阴和
10、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古代思想家以消长来概括阴阳的运动变化。其基本形式包括两类:一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表现为阴阳双方的你强我弱,我强你弱,这种形式主要是和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相联系的。另一则是阴阳皆消,或者阴阳皆长,表现为阴阳矛盾统一体的我弱你也弱,你强我也强,它主要是和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相联系的。,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与制约相关,与互用相连,此长彼亦长 此消彼亦消,形式,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中医学认为其基本形式就是阴
11、阳的消或长。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这个变化的根源在于与阴阳对立制约相关的阴阳消长。,阴阳学说,又以人体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发展下去常常可使血的生成不足而表现为气血两虚;表现为“阴阳皆消”的过程,相反,若通过补气,促使气旺生血,则又可使气血都有所恢复;表现为“阴阳皆长”的过程。这是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相关的阴阳消长。,阴阳学说,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被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呈现出
12、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反之,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若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一定的范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动态平衡和相对静止遭到破坏,这又往往表现为异常的病理状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治疗而言,尽管方法众多,但总的原则只有一个,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目的在于恢复阴阳消长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平衡。,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指阴阳之间在力量上或比例上的对 比变化。 阳消阴长 阴消阳长 彼此消长 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 阴阳皆长 同消同长 阴阳皆消,阴阳消长平衡: 指阴阳之间
13、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 平衡。 上限 下限 正常 异常,阴阳学说,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量变质变)如:“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再如:四季的变化、“物盛则衰”、“日中则移”等。转化的条件:“极”、“重”、“甚”,阴,阳,阴阳学说,5、阴阳的交感相错 阴阳交感相错的本质:是对上述阴阳相互 关系的综合描述。 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 件。从现代观点看来,也就是说天地之间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自然界的万物,没有这种相互
14、作用,便不会有自然界的生生化化。,以人为例,“男女精,万物化生” 。说明新的生命的诞生起源于男女之交媾;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也有赖于自身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维系,一旦“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便告中止。,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帮助中医学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渗透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中医学家的理论思维和诊疗实践。,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间宝命全形论)。 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5、,阴阳学说,(二) “阴阳学说”概括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如以物质与功能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 阳,二者体现着相反相成。对立互根的关系,物质是功能的基础,没 有物质的摄入就没有生理功能;,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升降相因,相反相成,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出 (阳)降、入 (阴),阴阳学说,(三) “阴阳学说”说明病理变化 中医学把人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变
16、化处于协调、和谐状态视为健康,“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反之,种种因素导致人的阴阳失去协调、和谐时,便进入病态。 中医学把“阴阳失调”作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理,并借此进一步分析不同疾病的具体病变情况。中医学概括出的阴阳失调类型主要有: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学说,1、阴阳偏胜 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素间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多指阳邪致病,或机体功能亢奋,表现出一派热象,故曰“阳胜则热”。阳热胜,极易耗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故曰:“阳胜
17、则阴病”。 阴胜则寒:多指阴邪致病,或阴邪滞留体内导致机能障碍,表现出一派寒象,故曰“阴胜则寒”。阴寒胜,最易损伤阳气,故曰:“阴胜则阳病”。,阴阳平衡 阳偏盛 阴偏盛,阴阳偏盛,阳偏盛,阴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阴阳学说,2、阴阳偏衰 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虚则寒:由于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寒,是因为阳气不足导致的病变性质。是阴相对偏盛而出现的虚寒证。 阴虚则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可出现虚热征象。热,是因为阴液不足导致的病变性质。是
18、阳相对偏盛而出现的虚热证。,阴阳平衡 阳偏衰 阴偏衰,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虚者补之,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阳学说,应当指出的是,阳胜则热的“热”与阴虚则热的“热”,以及阴胜则寒的“寒”与阳虚则寒的“寒”,虽同为“热”和“寒”之象,却有着“实”和“虚”的本质差异。前者属于亢奋有余的病理状态,后者属于虚弱不足的病理状态。,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阳胜则热实热证阴胜则寒实寒证,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阴阳互损,阴阳两虚,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学
19、说,3、阴阳互损 即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都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阳损及阴,指阳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阳气不足,无力化生阴液,进一步出现阴液亦虚的现象。 阴损及阳,指阴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滋养阳气,进一步导致阳气亦虚。 不论是“阴损及阳”,还是“阳损及阴”,最终都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只不过阴阳两虚中有着先后及主次的不同。阴阳互损是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失调。,阴阳 互损,阳偏衰,阴偏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阴阳双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学说,4、阴阳转化 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原先性质属于阳的
20、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阴证;原先性质属于阴的病证,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阳证。素间,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即指这类病理情况。,阴阳学说,(四)用于指导疾病诊断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在诊察疾病时,如果善于运用阴阳,归纳种种征象,就有助于对病理状态的总体属性作出判断,从而抓住病变的关键。故素间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诊察疾病,始自四诊。在分析症状、体征时,色泽、声息、脉象等都可借助阴阳,进行属性归类,从而把握其病理意义。,如色泽鲜明的,病属于阳;色泽晦暗的,病属于阴。如语声高亢洪亮、言多而躁动等为阳
21、,大多属于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等为阴,大多属于虚证、寒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大多属于阳证;呼吸微弱,动则气喘者,大多属于阴证。,阴阳学说,在辨证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因此,在临床上,关键是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执简驭繁,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阴阳学说,(五)指导疾病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与协调,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治疗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此,只能就其中比较主要的作一介绍:,用于疾病的防治 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
22、损其有余(实者泻之) 实热证热者寒之 实寒证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阴阳学说,1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导致另一方的虚损,即单纯的实证时,当损其有余。也称“实者泻之“。如阳胜则热,属于单纯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抑制其亢奋之阳,清泻其热,此即“热者寒之”之意。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阴或阳的偏衰或阴阳俱损,即虚证应补其不足。针对阴或阳的虚损,分别采用滋阴或温阳方法。阴阳两虚则用阴阳并补法治疗。,阴阳学说,2、归纳药物性能 (1)归纳药性:主要将药物分为寒、热、温、
23、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其中寒、凉属于阴; 温、热属于阳。 能减轻或消除热象的药物,一般属凉性或寒性。如黄芩、桅子、石膏等。 能减轻或消除寒象的药物,一般属温性或热性,如桂枝、附子、干姜等。,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2)分析五味: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等味。此外,还有淡、涩等味。因此,不止五种,但习惯上仍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 滋味不同,药效亦有差异。,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3)升降浮沉:升指上升,降指下降,浮为浮散,沉为重镇。一般具有升扬发散、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顾为阳;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沉降,故为阴。,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阴阳学说,(六)用于指导预防疾病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并能与天地间阴阳变化保持协调一致,就能够祛病延年。因此,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调理阴阳。,谢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17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