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docx
《某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丹阳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修订稿)丹阳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二OO四年十月丹阳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长:王常生市政府代市长副组长:王冬生市政府副市长金国平市政府副市长成员:邱寅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周宏年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周发宝市环保局局长荆留明市农林局局长朱国华市国土局局长陈玉德市水利局局长郭勤余市财政局局长陈渭明市规划局局长孙成龙市文化局局长丁浩北市公安局局长眭国民市旅游局局长叶娟市计经局副局长严浩新市建设局副局长潘志平市环保局副局长李忠法云阳镇镇长尹核威河阳镇镇长管国宝司徒镇镇长赵立群全州镇镇长张佩炎行宫镇镇长盛嘉华延陵镇镇长袁桂根麦溪镇镇长戈光华横塘镇镇长黄锁
2、荣珥陵镇镇长赵腊青里庄镇镇长张建明导墅镇镇长林丹如皇塘镇镇长符红海蒋墅镇镇长仲明初吕城镇镇长商传贵运河镇镇长汪涛陵口镇镇长张跃华折柳镇镇长吉士英窦庄镇镇长岳兆庆访仙镇镇长焦建国新桥镇镇长王东良界牌镇镇长李刚后巷镇镇长吴国庆埤城镇镇长王林根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朱金连练湖农场场长领导小组下设生态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由周发宝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潘志平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项目承担单位: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协 作 单 位:丹阳市环境保护局项目负责人:高 超 丹阳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组成员名单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高 超 李升峰 陈育成 周 华 苏 慧 陆 海 王 政 丹阳市
3、环保局周发宝 潘志平 朱玉林报告审核:窦贻俭 iii目 录1 总 论41.1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41.2 规划依据与主要参考资料61.3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81.4 规划程序与技术路线82 基础条件分析112.1 自然、社会、经济现状112.2 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192.3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状况243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283.1 规划目标283.2 指标体系284 生态示范区建设方向及生态经济功能分区304.1 生态示范区建设优势与制约因素304.2 示范区建设方向定位324.3 生态经济功能区划325 生态产业建设规划385.1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385.2 生态林业建设4
4、35.3 生态型工业建设规划475.4 生态型第三产业建设规划585.5 生态旅游业建设规划616 生态城镇建设规划676.1 生态城镇建设现状676.2 生态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676.3 生态城镇建设的控制指标686.4 市区生态建设696.5 重点镇生态建设规划717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737.1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737.2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747.3 水污染控制规划757.4 声污染控制规划777.5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规划788 水利设施的生态服务功能规划798.1 水利建设基本情况798.2 水利生态服务功能的制约因素798.3 水利建设规划原则与目标808.4 分区建设重点81
5、8.5 规划建设项目与重点工程829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889.1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问题889.2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899.3 土地规划目标909.4 重点工程规划9010 生态文化建设9311 近期重点生态工程建设9611.1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及经费投入概算9611.2预期效益评价9812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100附图附图1 丹阳市区位图附图2 丹阳市行政区图附图3 丹阳市水系图附图4 丹阳市主要污染源分布图附图5 丹阳市生态经济功能分区图附图6 丹阳市生态农业工程项目图附图7 丹阳市凤凰湖风景区分级保护图附图8 丹阳市近期部分重点生态工程分布图丹阳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1 总 论
6、生态示范区建设是我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和社会整体、协调、高效发展的有力保证。建设生态省是我省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关系到我省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全局、关系到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的一个跨世纪宏伟工程。为了响应国家和省政府的号召,丹阳市政府认真、积极地贯彻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有关精神,积极申报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并成为国家环保局批准的第七批生态示范区试点县(市)(2001年)。为此,丹阳市政府委托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丹阳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我所在基础资料收集、现场勘察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丹阳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大纲并通过评审,随后对示范区
7、进行了资料的进一步收集、整理与分析,并根据大纲评审意见加以修改,在此基础上完成本报告和规划文本,以此作为开展丹阳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的依据。1.1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1.1.1 指导思想生态示范区建设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健康、稳定地发展。依据国家环保总局于2000年制订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对丹阳市的自然资源、区位特性、生态环境现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确立以下的指导思想:(1)区域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这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建设中应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研究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
8、之间的整体协调发展,对其中任何一者均不偏废。建设中必须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2)提倡大力发展内涵式、集约型的生态产业通过大力发展内涵式、集约型的生态产业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生态破坏,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带动相关生态产业的发展,为整个产业逐步实现高效益、低污染起到示范作用。(3)生态示范区建设必须做到政府、部门和大众共同参与即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有关单位配合实施、环保部门监督管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使示范区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1.1.2 编制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把生态环境、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三方面作为一个
9、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保证生态示范区在这三方面得到稳步、和谐、持续的发展,这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高目标和核心思想,也是生态示范区建设应遵循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在示范区建设中必须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并重,切忌为贪图眼前利益再出现掠夺式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2)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生态示范区是一个相对独立、又相对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示范区系统内、尤其是其中各生态工程子系统物质周而复始循环再生的特性,使系统内的空间、时间、副产品、废物和能量等均作为原料被最充分利用和节约,同时增加产品和
10、产量,实现高产、低耗、高效、优质、持续发展,并使污染物减少到最低程度。(3)因地因类制宜原则生态示范区建设必须从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合理确定可持续发展模式,即根据当地区域生态环境特点,以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型产业,带动全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在规划建设项目时不仅要注意项目必须满足当地的生态适宜性与环境适宜性,而且还要满足当地的经济适宜性与技术适宜性,从而保证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4)政府宏观把握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也是在生态可持续
11、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计划的补充与完善,三者间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因此要使三者协调、持续发展,必须将三者共同纳入当地生态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近、中、长期规划计划中,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有通过政府对宏观综合目标的制定。同时应当意识到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负责宏观管理、指导和扶持。对规划中优先发展的生态产业项目应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适当的优惠或扶持,让其“锦上添花”,真正起到示范与辐射的效果。同时还应当清楚地意识到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应当在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使当地人民充分认识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实惠性
12、,使大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主动投入到示范区的建设中,并对示范区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给予督促。(5)城乡一体,共同推进的原则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市和乡村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交流与组合。城区与乡村环境的恶化与改善都会直接影响或改善相应的环境,因此城乡两者的共同推近,有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6)坚持示范区建设必须同上级相关规划相协调、与行业规划相衔接的原则生态示范区规划是一个以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建设为中心的区域规划,它不能脱离于其
13、它规划。上级及同级相关规划是编制生态示范区规划的基本依据,只有相互协调,方有助于本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达到科学地整合行业规划生态目标及建设工程项目,加强建设目标和建设项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2 规划依据与主要参考资料1.2.1 规划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3)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00)(4)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验收标准(2001年)(5)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环然1995444号)(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8)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修订)(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11)(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1986.1)(12)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省人大常委会1997)(13)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省人大2001)(14)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苏发20037号)(15)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省人大1998)(16)江苏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17)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省人大常委会1996)(18)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19)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省人
15、大2001,3号)(2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批准第七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及调整部分试点地区的通知(环发200188号)1.2.2 规划主要技术参考资料(1)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2)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草案)(3)丹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4)丹阳市农村经济“十五”计划和10年规划(5)丹阳市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6)丹阳市绿色生态工程规划(7)丹阳市农业机械化“十五”计划(8)丹阳市主要特色产业现状及发展设想(9)丹阳市“十五”科技发展计划和10年规划(10)丹阳市第三产业“十五”发展规划(11)丹阳市沿江地区开发总体战略规划(12)丹阳市“十五”
16、交通发展总体规划(13)丹阳市农田水利“十五”规划(14)丹阳市县乡河道疏浚规划(20032007)(15)丹阳市“十五”省级节水灌溉示范片规划(16)丹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17)丹阳市环境质量报告书(19962002)(18)丹阳市统计年鉴(20002002)(19)丹阳古今(20)丹阳县志1.3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1.3.1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丹阳市现所辖全部行政区和练湖农场内(1048 km2)所有的镇村土地、水体、植被等,同时还涉及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各种人类活动。1.3.2 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0
17、2年规划近期:2002-2007年规划中远期:2008-2015年1.4 规划程序与技术路线1.4.1 规划程序规划任务落实后,在市政府和环保局等主要部门的配合下,广泛收集丹阳市有关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工业、农业、城镇等领域的发展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近远期规划目标等详细材料,在对资料详细分析与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规划区农业、工业及其它产业的资源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重点分析示范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和潜在优势。在此前提下,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提出适合当地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与规划目标、生态经济功能分区以及各分区的主要建设方向、各领域的具体规划
18、建设目标等,设计有利于示范区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的、适合当地产业特征和环境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各种生态工程,并进行可持续发展前景的预测。在形成初步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再多方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形成规划报告与规划文本,提交专家组评审,并依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稿,报请审批。1.4.2 技术路线见图11保障措施与投资效益分析拟 定 总 体 方 案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预 测方 案 评 价 与 优 化优 先 发 展 生态 工 程 项 目生 态 产 业建 设 规 划确定规划总目标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的识别生 态 经 济 功 能 区 划 分提 出 主 要 建 设 领 域 和 重 点 任 务现 场
19、调 查 与 调 研自 然条 件社 会状 况生态环 境城 镇建 设代表性产业企业典型性生态工程收 集 资 料明确任务规划筹备环保、规划、农林等部门政府主管部门报 批实 施图1-1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2 基础条件分析2.1 自然、社会、经济现状2.1.1自然环境(1) 自然地理概况地理位置:丹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西端,东临武进、南毗金坛,西北与丹徒县交界,东北濒临长江分流夹江,与扬中县隔江相望。市地域界于北纬31443208、东经1192311953之间。东西直线距离32.5 km;南北直线距离44 km。全市总面积为1048 km2,其中陆地面积占90.6%;水域面积占9.4%。地质地
20、貌:丹阳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宁镇低山丘陵和太湖平原交替地段。丹阳地区的地层单元属扬子区下扬子地层分区。自上元古界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发育良好,除寒武系和奥陶系未见露头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外露,主要分布于县境北部和西部的宁镇低山丘陵区,平原地区都为第四系沉积层所覆盖,其地层自老到新为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丹阳一面环江,三面陆地,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镶嵌着部分丘陵,是太湖平原和宁镇丘陵的交接地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既有水乡平原的风光,又有丘陵山区的特色。境内北部和西部多低山丘陵和山前岗地,东部和南部为平原。其中海拔10米以下的平原、圩田共132.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
21、.4%;其余为丘陵、岗地,约占15.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境平均海拔7米左右。北部属宁镇丘陵东段及山前岗地,该地区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洼地交替分布;南部属太湖平原的湖西部分,该地区地形低平,一般在海拔10米以下。最高山是水晶山,海拔166.1米。气候特征:丹阳市位于中纬度北亚热带,属海洋性气候。由于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春季和秋季为冬、夏季风,寒暑干湿变化显著;夏季受温暖潮湿的海洋气团控制,天气炎热多雨;冬季多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以寒冷、少雨天气为主。具有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5.8,全年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476
22、1.4;1月份月均气温为1.7,极端最低气温为-18.9;7月份月均气温为27.8,极端最高气温为38.8。常年日照总时数1916.2小时,年日照率平均43.7%,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1.3千卡/cm2。年平均降水量1050 mm,无霜期229天。风向因季节不同有很大变化,春秋两季多偏东风,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历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在3.2 m/s左右。灾害性天气有雨涝、高温干旱、低温寒潮和台风、龙卷风、雷雨大风等。 水文水系特征:丹阳境内河道纵横,湖塘星罗棋布。太湖水系、长江水系以宁镇山脉为分水岭,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北部的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0.7%,该区域河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市 生态 示范区 建设 总体规划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1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