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基础教程第六章修改与润饰课件.ppt
《写作基础教程第六章修改与润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基础教程第六章修改与润饰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修改与润饰的重要性修改,指文章写作过程中,作者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多方面的修正、改动,直到最后定稿;润饰,指对文章的润色、修饰,润饰也属于广义的文章修改的范畴。,第六章 修改与润饰,第一节 修改与润饰的意义,1,二、修改与润饰的意义(一)修改润饰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文章不厌百回改。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章品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感染力的强弱,取决于文章是否准确、鲜明、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而要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反复认真的修改与润饰。杜鹏程在谈到保卫延安的创作经验时说:“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万字的
2、报告文字,改为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又把六十多万字变成十七万字,又把十七万字变成四十万字,再把四十万字变成三十万字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百次。”,2,(二)修改润饰可以提高作者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写作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写作过程就是作者准确、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而客观事物无不具有多重属性。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总要经过多次分析、研究、比较、选择。这种不断地摈弃自己原来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不仅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而且还得花费相当的时间,比如对某一重大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的认识等。修改润饰的过程,就是纠正、调整
3、作者的思想认识,使之逐渐接近、靠拢以至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3,(三)修改润饰能增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毛泽东指出:“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啊!”(反对党八股)这就从文章所具有的社会功用上强调了作者应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一个作者对自己文章中的错误和毛病,敢于大胆针砭,自以为非,“拿不出来的东西不要拿出来”,这是一种对社会高度负责的表现。相反,草率为之,“拿不出来的东西”,硬拿出来,不论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一切写作态度严谨的作者,总是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写作,总是对
4、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润饰,永不满足。,4,第二节 修改与润饰的范围,修改与润饰的范围,包括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大的方面。思想内容包括主题和材料,表现形式包括结构和语言等。修改与润饰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和全局,从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这四个方面去考虑,看文章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是否表达恰当、精美,是否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5,一、修正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决定着文章的思想价值。主题是否正确、鲜明、深刻,决定着文章思想价值的有无和大小。因此,修改文章首先要在修改主题上下功夫。(一)主题是否正确主题正确首先是指主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比如司马迁在他的太史公自序中
5、说:“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意思是说,吕不韦在受到秦王的处罚,贬谪四川后,吕览一书才得以写成并流传于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中指出司马迁的说法不准确不真实。,6,(二)主题是否鲜明集中首先 ,在一篇文章中应该集中说明和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太多,就会使文章出现多中心而最终导致无中心的情况。刘熙载说:“旨戒杂”,就是指中心意思不能多,要求主旨“纯一而贯摄”。(艺概经义概)魏际瑞在伯子论文中说:“文主于意,而意多乱文。”意多,读者就会感觉头绪乱,不得要领。其次,作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明确中肯的回答,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思想认识不鲜明,是造成主题不集中的重要
6、原因。,7,(三)主题是否深刻文章主题的开掘越深,越能准确地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文章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因此,修改文章应当对主题反复推敲,力求改肤浅、平庸为深刻、新颖。丁毅同志在歌剧白毛女的创作经过中谈到了作品主题修改深化的过程,他说:“首先在认识这一故事的主题的深切意义上就走过弯曲的路程。开始有的同志认为这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神怪故事;有的同志认为可以作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来写;也有的同志认为应把反封建和反迷信两种主题处理在一个材料里。经过了对这个故事的仔细研究,我们才抓取了更积极的主题意义表现反对封建制度,表现两个不同社会的对照。”,8,二、增删材料文章思想意
7、义的真实、典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真实与典型。对文章材料的修改,总的要求是把散乱的材料改集中,把臃肿的材料删精当,把空泛的材料改具体,把平淡的材料改生动,使文章的主题表现得更鲜明更深刻。,9,(一)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处理材料凡能有力地表现主题的材料要保留,要加强;凡与表现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要删除,要调换。如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将原来的二十七个材料删去九分之八,最后只保留了最典型的三个材料,却使主题表现得相当突出深刻,成为传世佳作。又比如将李存葆的优秀作品高山下的花环搬上银幕时,编剧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增添了靳开来妻子到部队探亲,表现夫妻情、父子情的内容,使人物更富有感染力,作品主题
8、更鲜明更深刻。,10,(二)从读者的需要(即熟悉程度)出发处理材料文章社会价值的大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来自接受对象(即读者)的理解与认同。有些材料如果太生疏(比如太专业化、学术性很强的材料),读者理解掌握太困难,就应作具体详尽的介绍说明,反之,则可从略。比如徐迟在写哥德巴赫猜想时,开篇就用了很大篇幅具体详尽地介绍这一专业性甚强的数论知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的开篇,将原稿中“滁州四面有山”以下凡数十字通通删去,并改为“环滁皆山也”,其原因之一就是删去的内容(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易于感受、理解、认识的。,11,三、调整结构好的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还要“言之有序”。唐彪曾引述武叔卿的一段话
9、说:“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到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这里讲的就有结构调整的问题。在写作过程中,不仅在构思时要理清思路,搭好框架,注意有序,而且在完成初稿之后,仍需在结构上作出调整,以求文气顺畅,机脉严密。,12,四、润饰语言文章的思想内容,要靠语言来表达。加工、润饰语言是写作的基本功,也是修改文章的重要内容。历来的文章家对语言的修饰都十分重视。(唐)皮日休云:“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皮子文薮)。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更是传为千古美谈。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费尽了
10、十九年心血,几经修改,在洛阳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了满满两屋子。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年,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小说复活,对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在法院里的形象刻画就修改了二十次之多。,13,第三节 修改与润饰的方法,一、找出文病所在准确找出文章存在的毛病及其原因,是对症修改的前提。古人云:“必先洞悉所事之条理原委,抉明正义,然后述得失之所以然,而条画其补救之方。”(包世臣与杨季子论文书)这里指明了修改文章的正确途经:首先找准问题的症结判明是非;然后分析其原因;最后再疏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找出文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4,(一)阅读法修改文章,首先须得认真阅读。认真阅读,就能发现问题,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写作基础教程第六章 修改与润饰课件 写作 基础教程 第六 修改 润饰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0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