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扬府办发[XXXX]160号(1).docx
《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扬府办发[XXXX]160号(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扬府办发[XXXX]160号(1).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扬府办发2011160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一、规划背景1二、规划编制依据1(一)相关文件资料1(二)数据主要来源2三、规划范围和期限3四、规划编制原则及指导思想3(一)指导思想3(二)规划编制原则4五、规划编制技术路径4第二章 自然社会概况及“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概述6一、 扬州市自然和社会状况6(
2、一)自然环境状况6(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预测8二、环境质量现状9(一)污染物排放现状9(二)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10三、“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执行情况16(一)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6(二)总量减排扎实推进18(三)生态市建设加速推进19(四)重点环保工程项目有序推进20(五)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21(六)“十一五”规划指标主要指标全面完成21四、“十二五”环境保护形势分析23(一)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3(二)总量减排任务十分艰巨24(三)环境保护投资不足24(四)农村环境问题仍然突出24(五)保障环境安全的压力依然很大24第三章 “十二五”规划目标、指标体系及规划年限25一、规划目标
3、25(一)总目标25(二)环境质量目标25(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26(四)主要创建工作目标26二、规划指标26第四章“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主要任务28一、总量控制与减排28(一)水污染物减排28(二)大气污染物减排29二、环境污染防治30(一)水环境保护30(二)大气环境保护34(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37(四)声环境保护39(五)土壤与重金属污染防治40(六)核与辐射安全监管42三、生态建设42(一)严格执行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42(二)创建国家生态乡镇43(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44(四)建设森林城市46(五)大力开展绿色创建46(六)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47四、环保产业发展与科
4、技创新47(一)环保产业发展47(二)环境科技创新52五、环保能力建设54(一)环境执法能力建设54(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55(三)环境宣传宣教能力建设55(四)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56(五)环境应急能力建设56(六)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建设56(七)固废监管能力建设57(八)环境统计能力建设57第五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58一、重点工程项目58(一)减排工程58(二)清水工程58(三)蓝天工程58(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59(五)农村环保惠民工程59(六)生态建设工程59(七)环境监管能力工程59二、重点工程总投资的资金来源60(一)政府投资60(二)银行贷款60(三)企业投资61(四)
5、国外融资61(五)社会融资61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规划实施62一、完善环境综合决策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62二、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城市生态转型62三、加强污染防治,确保节能减排常态化63四、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全面提高环境质量65五、强化监督机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65六、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确保环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66七、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提高环保规划的执行力67八、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67第一章总 论一、规划背景根据扬州市委、市政府关于组织开展扬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以及国家环境保护部和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编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
6、,扬州市环境保护局组织编制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本规划依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江苏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编制纲要的基本要求,在综合分析评估扬州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成效,以及扬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十二五”期间扬州市环境保护的控制目标要求及措施。本规划是“扬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专项规划,是未来五年统筹全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依据之一。二、规划编制依据(一)相关文件资料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
7、010.10.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2、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2010.6)3、省发改委:“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基本思路”(苏发改规划发2010740号)(2010.5.25)4、“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指南(2010.6)5、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环办函2010909号)(2010.8.25)6、中共扬州市委办公室,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编制“十二五”专题规划的通知(扬机1352)(2010.10.21)7、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02015年)(2011.5.18
8、)8、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0-2020),(扬州市人大常委会,2003.11.26)9、扬州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06-2010)10、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11.5)11、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扬府发201144号,2011.2.10)1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13、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扬府办发2006125号)(2006.10.23)14、扬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5)(二)数据主要来源1、扬州市统计年鉴(2005-2010)2、扬州市环境统计年报(2005-2010)3
9、、扬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5-2010)4、扬州市污染源普查资料及动态更新(2007,2009,2010)5、扬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6、扬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终期评估报告7、扬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规划范围和期限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扬州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扬州市区、江都市、仪征市、高邮市和宝应县。规划区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2、规划基准年:2010年;规划期限:20112015年。四、规划编制原则及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三个扬州”建设的目标要求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10、按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协调发展、同步提升,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抓手,把生态建设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保障百姓生命健康的民心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倡导低碳、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让人们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优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二)规划编制原则协调发展,互处共进。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
11、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坚持全面谋划,长远考虑,对全局性、普遍性的环境问题,实施全面部署、整体推进。同时,抓住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安全第一,环保为民。坚持把保障区域环境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环境执法,突出从源头预防环境风险。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紧贴实际,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实际的环保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
12、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科学环境监管体系。五、规划编制技术路径“十二五”减排规划报告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是在对“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城乡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调查回顾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合理地建立扬州市“十二五”环境目标体系,通过落实对策措施和工程项目,最终确定规划要求。规划编制技术路径图表如下: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方案和基本思路及框架估环境保护 “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分析“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城市建设状况调查生
13、态建设状况调查工业污染状况调查社会生活污染状况调查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环境现状与质量评价主要问题及污染因子识别环境质量预测污染物排放量预测“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体系确立“十二五”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专项规划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专项规划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土壤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环境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十二五”规划方案可行性分析图1.1 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技术路径图表第二章 自然社会概况及“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概述一、 扬州市自然和社会状况(
14、一)自然环境状况1、地理位置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现辖区域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江都、邗江2市1区;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4湖,汇入长江,全长143.3公里。扬州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980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面积420平方公里。水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8%,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6%,堤外滩地面积
15、占全市总面积的3%。扬州地理位置图见图2-1所示。图2-1 扬州市地理位置图2、气候气象扬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主要特点:受季风环流影响较大,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偏长,达4个月之多;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年平均气温14.8,冬冷夏热较为突出。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30.7。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9。全市极端高温39.5,极端低温-17.7。无霜期平均306天。年均日照2176.7小时,年平均气压1015.9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80
16、%。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夏季约占45%,冬季约占9.5%,春秋季降水量相近。常年梅雨期约23天,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梅雨量231毫米。干旱、雨涝、低温、阴雨、台风、冰雹等灾害间有出现,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台风一般最早出现于6月,最迟11月,以8、9月居多。3、生态环境扬州市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区,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因此,作物、林木、畜禽、鱼的种类繁多,人工的长期培育使得品种资源更为丰富。全市高等植物有2100多种,其中重要经济植物854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景的野生植物资源600多种。水生动物资源以内陆淡水鱼类为主,有140余种,已利用的有40多种,其中重要的经
17、济鱼类有20余种。全市已栽培的农作物有40多种,林、果、茶、桑、花卉等260多种,蔬菜60多种、300多个品种。畜禽品种丰富,猪、牛、羊、鸡、鸭、鹅等均有优良的地方品种。扬州市域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如: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江豚(Neophocaena phoconoides)、莼菜(Brasenia schreberi)等。(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预测扬州市现设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辖宝应县及仪征、高邮、江都3市。2010年末,我市户籍总人口为459.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83人,增长0.69。全市登记出生人口3.54万人,出生率7.71;全市注销死亡人
18、口4.29万人,死亡率9.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3。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7.99亿元,可比价增长13.4%,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2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29.3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819.4亿元,增长13.7%。人均GDP达48955元,按美元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8:56.1:36.1调整为7.2:55.7:37.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8%。依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2%
19、”的发展目标及各县(市、区)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态势,预测2015年全市户籍总人口达464.33万人,实现GDP4500亿元,见表2-1。表21 扬州市区及各市(县)2015年人口及GDP预测结果表区域人口(万人)GDP(亿元)全市464.33 4500.00市区123.47 1842.63江都107.88 966.14仪征57.28 700.00高邮83.00 512.39宝应92.70 478.84二、环境质量现状(一)污染物排放现状“十一五”期间,扬州市污染防治工作进展顺利,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0年度全市化学需氧量削减量为7413.82吨,排放总量是50854.1
20、8吨;二氧化硫净削减量为17107.34吨,排放总量是70259.58吨。扬州市工业固废产生量是3227184.2吨,综合利用量2881342.92吨,处置量13911.88吨,本年贮存量74629.4吨;危废产生126406.3吨,综合利用99373.92吨,处置23185.27吨,本年储存量198.22吨,往年储存量253.19吨。(二)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1、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扬州市空气环境质量稳中趋好,2010年各县(市、区)空气环境优良天数均达319天以上。全市城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0.65,属于轻污染,空气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XX 扬州市 十二 环境保护 规划 扬府办发 160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08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