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地理学.docx
《大环境地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环境地理学.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环境地理学出 版 说 明本书是作者积60年治学经验而成的一部专著。其中有许多新的观点、新的假说、新的理论。例如:一、作者提出了“惰力理论”。认为宇宙间存在着惰力,质量由惰力组成,惰力是力的根源,引力藏在惰力之内(第28页)。二、对于太阳系形成的问题,作者在康德和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又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自己新的假说(第94页)。三、在地球星成因问题上,作者有一套新的理论。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地球星曾是一颗炽热的火球,冷却之后,地壳开始收缩,渐渐形成地球星。而作者认为,地球星开始时很冷,后来受高压才热起来。地球星的形成可分为三期,即地核期、地幔期、地壳期(第148页)。四、作者对于地质
2、史上为什么出现三次大的冰期,也作了大胆地假说。认为宇宙空间内既有暖空,也有冷空。地球星跟随太阳恒星在银河系自转中前进。由于地球星转到了宇宙的冷空区,所以才出现了冰期。银河系自转一周大约需2.2亿年,与三次冰期出现的时间大致符合,从而使这一假说有了重要依据。作者预言,下一次冰期的到来将在2亿年以后(第197页)。诸如以上这些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书中还有许多,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观点和理论是否可以成立,还需进一步的观察与论证。此书的出版,可以使大家了解这些新的内容,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和关注,也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常识性、科普性的内容,适合于广大天文地理爱好者和青少年
3、阅读。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摸地就是摸星,摸星等于摸天。可以说这是全书的灵魂。希望广大读者读过此书之后都能树立这样一个正确观念。生活在这颗星上的人们,应该真诚合作、友好相处、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把整个地球星建设成为人类的美好乐园。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1月作 者 简 介邹豹君先生,1906年生,山东蓬莱人。1933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1937年赴英留学, 193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硕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兼史地学系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兼地理学系主任、台湾大学地理学系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学地理学系教授、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1971年赴美,取得永久居留权
4、。1957年、 1964年及 1968年三次出席国际地理学术会议,发表重要论文,均于会后出版。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小地貌学原理、新经济地理、美国与加拿大、中东大市场、地球星太空船、新加坡地理论文集、地理难题答客问、美国风趣50州等书。后两书已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自 序这是一本供大众作参考的书。书名创新,理论创新,写作方法及示意图也力求有所创新,并运用了浅近而又易懂的文字加以说明。内容包括宇宙空间、天体分布、星系分类、太阳恒星与各行星运动、地球星结构、板块分布、地貌演变、人类进化。我所说的“大环境”,有些象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试看九大行星绕着太阳恒星团团转,其中有些行星还带着卫星作伴,
5、这现象很象贾府内各位小姐带着丫环、女仆向那位贾府“命根子”(贾宝玉)谨慎地周旋一样。地球星是一颗行星,正确的说法是一颗“地球行星”,简称“地球星”或“地星”。这个“星”字绝对不可省略。如果省略,地球、马球、棍球、足球、排球就会混为一谈。因此,我用“地球星”一词,使读者可以清清楚楚地了解人类脚下正是一颗行星,而非大地。幼年如听到讲“大地是一颗星”,必定在我脑中不起作用,因为脑中尚无行星的真实形象。后来,当上了教师,在讲台上大声对学生说:“人类居住的大地是太阳系第三颗行星”,嘴里尽管这么说,脑中依旧半信半疑,因为从未见过地球星的整体形象。后来看到了美国太空人在月球表面摄到的地球星的照片,知道地球确
6、是一颗星,位于空中。但是对于“摸地就是摸星”还是不太相信。自从多读一些新的天文学书刊,自己又开始研究“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差异,九大行星在我脑的形象格外分明。尤其是有坚实外壳的行星各有特色,地球岩石外壳表面就是地球星外壳,摸岩石表面就是摸一颗行星的表面,已成为不容否定的事实。从此,我坚信“摸地就是摸星”。这个坚实的概念,八十一岁后才确立,真非易事。牛顿创“万有引力”成为真理,而我这“摸地就是摸星”的说法也无人能够把它推翻。它不是真理,却是真正的事实,而这一真正的事实可以导致航天思想的发展。地球星度过46亿岁以后才成为人类的摇篮,最近数千年成为人类之家。然而各族间、国间、宗教间常发生战争。
7、我祈求人类和谐合作,同心协力,以改善生活。特建议把所有的人类一律称为“地星人”。1987年 7月 7日完稿卢沟桥50周年纪念日本 书 总 结这是一本用于基本教育、改变传统观念的参考书。通过本书改正数千年来“天”与“地”对立的错误观念,使大家相信我们住在星上,也生活在天上。这是本书的主要任务。“摸地就是摸星”。笔者经过60多年来长时间的观察与分析,才有今日的认识。我问他人,他人完全不信。我国11亿多人口,要全都认识到“摸地就是摸星”,恐怕要经过一个很长时期才能达到,因为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知道“天”与“地”对立,是受中国最古老的封建意识影响的结果,因此必须把它纠正过来。我希望中学地理教师带领学
8、生到野外去作地理实习时,要求每个学生用手去摸摸坚固的岩石表面,他们所得到的感觉就是已经真实地摸到太阳系第三颗行星(地球星)岩壳表面的感觉。地球星岩石具有它自己的特征,水星、金星、火星及卫星月球表面虽也全是岩石,但其温度不同,硬度也不同,就象你与10位友人一一握手,你会发现每位友人的手掌、手指温度不同,软硬也不同。地球星的水层及大气层都是后来的附加物。地壳表面风化后,化为土壤;土壤和水,加上阳光及二氧化碳又可生长植物;有了植物又出现动物包括人类;人类又修筑房屋、道路,这些都是附加物。只有岩石表面才是地球星的直实表面。“摸地就是摸星,摸星等于摸天”。摸天是乐事。读者,如果大家都相信“摸地就是摸星”
9、的话,中国的航天事业很快就会兴起,追上发达国家。中小学讲授地球星,不应由太阳系开始,必须由银河星系讲起,这样误差比较小。因为儿童昼间才见到太阳,夜间满天星,这些星正是银河星系。太阳恒星是银河星系内恒星之一。我们的夜间正是地球星见不到太阳恒星的背面,这时不是没有太阳,而是被地球星自己挡住了。这样可使儿童对于星有亲切感。地球星跟随太阳恒星在宇宙空间内前进,太阳恒星的周围环境天天变,我们居住的气候环境也必然跟着变,这种气候的大改变,不是现今气候学专家们所能测得到的。地壳表层岩石含有冰川侵蚀作用所成的地貌,例如槽状谷、悬谷和冰斗,岩层里也含有冰碛物。地质学家已证实中国由前寒武纪到更新世,时间有6亿多年
10、,大冰期有三次。这三次冰期的每次间隔,各有2.2亿年之久。这现象不是西方专家各种假说所能透彻解释的。笔者推想,冰期的出现可能正是太阳恒星带领着地球星及其行星进入宇宙空间内比较寒冷的空域而酿成的灾难。宇宙空间内有暖空,也有冷空,似乎不值得讨论,我认为今后几千年内气候不会太冷而出现大陆冰川。20世纪后半纪“黑洞”假说很流行。这假说来自广义相对论。此说认为,由于一定质量的天体物质高度聚集到一个极小的体积以内时,它所产生的引力可以强大到这样的地步,即内部的光也不能射出,从而形成“黑洞”。这黑洞是一颗黑暗的星体,目不能见,但有强大的引力,任何恒星遇上了它,都要被它吸去而消失。黑洞假说属于天体物理学范畴,
11、笔者不想多涉及。笔者重视的是大环境地理学,这包括地球星表地理学、太阳系地理学、银河星系地理学,证明其中并没有黑洞。笔者认为引力是力,它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附在物质上。凡物质都有引力。引力虽然有强有弱,但是机械的,绝对不似手臂那样的可以自由屈伸。太阳恒星用引力拖住地球星,是属于机械性的规律,并非一阵子强、一阵子弱,这样地球星绕日公转才有准确性。如果太阳的引力这一分钟忽然增强10倍,下一分钟又减弱100倍,我们的地球星在它的轨道上进行公转,将呈现个什么样子?不难想象。据说,黑洞的形成由于引力塌缩。所谓引力塌缩,是由于热核聚变。恒星内部有热核聚变的能,向外辐射,这辐射能可以抵抗引力。一旦引力的作用超
12、过这辐射能,恒星外部的物质就要向内部塌缩而成为黑洞。这是一种想象,并非事实。热核聚变是逐渐地消失,并非一下子全部消失。因此,出现的结果应是物质渐缩,绝对不可能一下子塌缩。再者,引力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上下四方的呈辐辏状的。因此,我认为引力塌缩是不可能的。通常认为,一颗恒星从它的正常大小,忽然缩小几千倍或更多,在缩小的过程中可把质量转化为能,例如白矮星。银河系内恒星中有白矮星,有脉冲星或中子星,但无黑洞,因此我编写的银河星系地理中有白矮星、脉冲星,但无黑洞,因为没有一位天文学家曾见过黑洞的影子。地球星是现今所知唯一有生物存在的星。地球星先保护它自己,然后进一步保护星上的生物。它有磁场,并用磁场内所
13、有的磁力线组成巨大的磁层,地球星躲藏在这磁层里,不受太阳恒星粒子流(太阳风)所伤害。如有强力的粒子闯进磁层,必为磁力线所捕获而把它拘留起来;被拘留而又逃脱的粒子如进入大气层内,大气层可把它吸收。除粒子外,尚有短波辐射(紫外线)。地球星在平流层里又增列一层,叫做臭氧层,专门捕捉紫外线,不使它射到地面上,以保护地面上生物,包括人类。人类依赖这臭氧层的保护,就不该在地面上制造某些气体升空,去瓦解这个臭氧层。南极上空臭氧层有一个大窟窿,这已被证实,据说对于人类尚无大影响。至于温热带上空,我认为不可能出现臭氧层大破洞。人人害怕地震。由板块运动造成的浅源地震尚有可能作出预报;如由板块运动在地壳深处造成的深
14、源地震就无法预测。所谓板块运动就是“位移”。如果板块位移的距离很大时,地面可以开裂成缝,例如东非裂谷、红海地堑、约旦河裂谷及死海。此外,亚丁湾也是实例之一。任何大陆都受板块运动的影响,不能安定。据说,喜马拉雅山脉现今每年也在增加高度,这说明印度板块依旧向亚洲板块下方推进,中国板块不可能得到安宁。地心引力常使人摔倒。至于那个摔倒的人站起来后只怪他自己不小心,却不怪地心引力。这地心引力非常厉害,当它认为它能够把人摔倒时,不论男女老幼绝对不留情。尤其是那些归心似箭的旅客,汽车超载、火车超载、轮船超载、飞机超载,地心引力绝不马虎,把它们一一弄翻,它才过瘾。因此,乘船、坐车、搭飞机,为了安全绝对不可超载
15、。美国中部各州受陆龙卷的骚扰,人人恐怖。中国甚少这样的灾难,江西省南部及湖南省南部有过陆龙卷。香港以南有过水龙卷。当前大环境中最威胁人类生存的是淡水的缺乏。各国淡水都不充裕,中国西北部尤为缺乏。地球星是有水的星,然而由于地面干旱,缺乏植被,没有森林,也没有高的野草,往日的林地和草地大部分已辟为耕地或牧场,由于灌溉缺乏,使用过久,肥地化为瘠土,瘠土化为半沙漠,半沙漠又化为沙漠,全球已有1/3化为沙漠,这问题从全世界来看十分严重。目前有效的补救办法就是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人类面对干旱,须作不懈的斗争。一句话,我们居住的大地是一颗行星,叫做地球星。凡生活在这星上的人都叫做地星人。这些人必须和谐合作
16、,同心协力,爱护这星上各方面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大环境。第一编 宇宙空间大环境第一章 概论一 为什么要重视大环境重视大环境的理由 读者如果要问,什么是“大环境”?为什么要研究它?它对于人类有什么用?不了解大环境是否也可以活下去?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有一个答案。与人类有关的一切物质,都来自大环境。世界上所有的物品,不论制作技术新旧,都只是改造大环境内某些物质的形象以适合人类的需要。即使是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所制造的物品,也无一不是利用大环境内的物质制作而成的;而且制成以后,依旧留在大环境里供人类利用。如果忽视大环境,那末就有可能遇到困难,甚至遇到一些灾难。如果想要离开这大环境,那是一件永远也办不到的事。“
17、大环境”一词,含义十分明显,是指宇宙空间及空间内所含有的一切物质。这个宇宙空间,下起地球星中心,上达天球视面,所有这些都属于大环境地理范畴,简称大环境。所谓地球星就是我们两脚所踏的地面。这地面虽然很大,但却不能与天球视面相比,因为天球实在太大了。回忆我幼年时代,教师告诉学生说,大地是太阳系内第三颗行星,因为它自己不能发光,又是球形,所以叫做“地球”。因此,中国教科书上都称“地”为“地球”,不称“地球星”。其他八大行星,由水星到冥王星都加上“星”字,只有地球星把“星”字删去,以显示地球是“地”而不是“行星”。在个人意识上,也是把地面扩大同天球视面上下对立,例如对对联也总是“天”与“地”相对,甚至
18、认为地比天大,因为“天幕落在地面之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直到现在还未改正过来。我曾问一些人,用手去摸岩石表面,在个人意识中认为那岩石面是地面还是星的表面?他们认为在直觉方面觉得这是地面,却没有联想到那是星面。有一次,我在乡间赶路,旁边有一位老太太也正在赶路,我对她说:“我们正在天上,我们脚下方就是天上的一颗星。”她哼了一声说:“疯话!”但是,在英文书中却明确称“地”为“行星地球”(Planet Earth),即“地球星”。大环境不仅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所必需,同时也是钻研自然科学的唯一场所。中国文化起源极早,例如中国的数字和文字都起源于“一”。“一”最初只是一种符号,指天球内的一种自然现象
19、或一种自然物,几经演变,才成为数字之首和文字之首。古代埃及由于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流水每次所冲积出的土地必须测量,因而创造了“几何学”。近代人利用大地是一个圆球形,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为全世界所采用。然而引力如何产生?引力可能到达的限度,并无清楚的说朋。现代人利用太阳庞大的引力场的作用证明来自恒星的光线通过太阳附近时,必然发生偏转,因而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以上这些,只能说明宇宙一部分现象,仅是一些片段式的真理。科学进一步发展后,必须作出一套新的系统性的理论,以代替旧说。现在看来,地球星太小了,地球星上的物理实验室更小,不可能满足宇宙空间的实际需要。现今物理学发展出一种天体物理学,地质学也
20、出现了行星地质学。我不揣浅陋,也利用地理学上的“分布原则”,把地理区域环境扩展到全宇宙,形成“大环境地理学”。人类住在星上,送人上太空“地球星”一词清清楚楚地指出人类住在一颗星的表面上。这颗星的表面,简称“地面”,但并非与“天球”相对。“地球”与“地球星”两词含义完全不同,前者只能使人了解大地为一球形,不能意识到它是一颗星;后者实实在在说明大地是一颗星。从这两个名词也可以看出,前者是不科学的,后者是个科学化的概念。人类住在地面上与人类住在星上,这两种说法似乎矛盾,也可以把它们统一。地球星表面虽然复杂,但坚硬的岩层属于地壳。用手去接触岩层表面,就成为去接触地球星的表面。地壳是地球星实体的一部分,
21、土层、水层、大气层都是地球星的外衣,不是它的本体。动物、植物、道路、房屋、工具、器物等,都是地球星上的附加物,不能视为地球星的实体。如果地理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作地理考察,那么就不完全只是游山玩水,轻松一番,而是要学一些真知识。例如,让学生在山边上或沟谷内接触一下岩石面,然后对学生说:这些石面就是地球星本体的表面;摸石面就是在摸天上行星的表面;摸石面的感受就是摸到太阳系第三颗行星表面所觉察的感受,这种感受与其他行星表面可能完全不同,起码温度方面就有巨大的差异。这样观察实验,可以扩大学生的思路,把地面上的思想扩展到星空,使青少年想到地面之外尚有许多星球,使学生能够将课文中所述与野外实际观察的事实统
22、一起来。这样,航天观念可能油然而生,“大环境”概念也可以建立。事实上,地面上的人不可能一眼看出大地是一个圆球,更不可能看出它是一颗星。只有当太空人乘坐一艘太空船绕这颗地球星飞行时,才可以清楚地看出它是一颗星。如果能够飞到月球上,才可以亲眼看到地球星在天空,也很象一个大月亮,也只有在这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再否认它是一颗星了。如果人了解到自己住在一个孤零零的小星表面时,他将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上文讲到,大环境的范围介于地球星的中心与天球视面之间。如果作进一步的观察,这地球星的中心确是有的,但不能看见,一切都是依据推测。天球视面人人可以望见,却又不是真的,因为人类所生存的宇宙并不是一个球形。所谓“天球”
23、是假设的。凡是球都有一个球面,天球并没有球面。天文学上所说的“天球”(celestial sphere),是以观测者为中心,以无限远为半径作的一个球体。所有的星,不论距地球星有多远,一律依据天球半径辐射不同的方向,投影在天球视面之上。夜间望星空,所有的星都在天球视面上。因此,人的视觉总认为所有的星都距离地球一般远。事实上并非如此。月亮距地面似乎与群星相同,也投影在天球视面上。事实上月球距离地面只有3640万公里;太阳距地面有1.5亿公里。天球视面上距地面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有40万亿公里远,比月球距地面多一亿倍。那些光度微弱的小星星,可能它的质量大于太阳质量千倍或万倍。人们昼间到野外,只望见地和天
24、,除日月外天空有些浮云,其他什么也望不见。这并不等于蓝天以外就没有其他东西。古诗“天似穹庐,笼罩四野”是美丽的诗句,但会使人发生错觉。昼间所望见的蔚蓝色晴空是由大气层组成的“气空”,它是地球星的外层,不是太空。“太空”应该指地球星轨道(或由冥王星轨道)以外的空间。距太阳系越远,光度越暗。太空深处一片黑,黑得可怕。为什么太空是黑的呢?这是因为可见光波全部被吸收后造成的。太空深处的恒星绝对星等可能超过太阳,但在望远镜里却似一只萤火虫。首先送人进入太空的是苏联,接着是美国。苏联非常重视发展太空科学。1957年10月4日,首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重83.6公斤。人造卫星进入轨道后,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环境 地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0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