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docx
《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docx(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2006-04-03 18:56:23来源: 中人网目录一、调查说明21.1调查目的21.2 调查时间21.3 调查对象31.4 调查数据31.5 报告撰写31.6 版权声明3二、调查摘要32.1针对大学生32.1.1基本情况32.1.2 就业需求描述42.1.3 深度分析52.2 针对用人单位62.2.1 现状描述62.2.2 需求描述62.3 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72.3.1 硬性方面72.3.2 软性方面7三、调查报告8第一部分、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81.1大学生就业现状描述81.2 大学生就业需求描述151.3大学生就业时需要的指
2、导221.4 不同籍贯、区域、性别、专业大学生在就业现状及区域上的差异231.5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28第二部分、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302.1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现状描述302.2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描述32第三部分、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383.1 硬性方面:就业人数、就业区域、就业企业性质、工作薪酬383.2 软性方面:就业态度、困扰因素、毕业生条件、能力及素质42四、结论与建议504.1 结论504.2 建议51五、调查背景515.1 大学生背景515.2 企业背景52一、调查说明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
3、,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2005 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以下简称关注活动
4、)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支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中人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社承办的一项全国性的公益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之一,调查了解最真实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及需求,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是本次调查主要目的之一。1.1调查目的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
5、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次调查采用线下调查和网络调查两种方式同时收集数据。1.1.1 线下调查针对大学生:由2005 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项目组深入高校发放学生版调查问卷针对企业:对象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利用中人网丰富的线下培训,对参与培训的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发放企业版调查问卷。1.1.2 网上调查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企业版)主站点,在大学中人网上发布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学生版)主站点,同时新浪教育、网易商业、腾迅教育、中青在线、中国教育在线、中国外包网等网站发布调查站点地址。1.2 调查时间2005年11月-12月1.3 调查对象1、06届大
6、学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2、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1.4 调查数据大学生数据:共收集有效数据3456份,其中,网上收集数据1836份,北京地区数据1092份,广州地区528份。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数据:503份1.5 报告撰写2005年12月-1月1.6 版权声明本调查报告的全部版权归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所有,任何媒体、企业或其他的单位引用相关数据时请注明数据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二、调查摘要2.1针对大学生2.1.1基本情况a.毕业生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受调查毕业
7、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
8、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37.52%.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b.在校大学生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在校
9、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比例增加较快,与06届毕业生(13.11%)相比,比例上升为19.91%.而表示信心十足、应对自如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在校大学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06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第一份薪酬的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与06届毕业生(11.30%)相比,3000-4000元的薪
10、酬期望(比例:25.22%)大幅增加,另外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说明在校大学生对自己薪酬的预期还是挺高的。北京、上海、广东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仍是最吸引大学生的就业地区,其中北京(25.32%)对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与06届毕业生(24.69%)相比,略有升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吸引力有下降的趋势,与06届毕业生(9.62%、7.39%)相比有比较大的下滑,分别仅为5.63%、6.06%.2.1.2 就业需求描述a.毕业生数据统计显示,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31.94%),两项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
11、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专业水平(49.23%)成为06届毕业生认为毕业生需要具备素质及能力最多的选择,其次为沟通能力(43.24%)及适应能力(41.42%)。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如何面试(30.82%)、如何了解
12、一个企业(30.13%) 、企业选人的标准(29.15%)三项成为06届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b.在校大学生与06届大学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更加注重提高技能(47.94%,06届毕业生:41.28%)及提高职业素质(41.88%,06毕业生:31.94%)。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缺乏了解成为困扰06届毕业生(45.47%)和在校大学生(41.45%)求职中的首要因素,仍说明企业和学生之间沟通了解的机制存在很大不足。在校大学生和06届毕业生这方面看法比较一致,相比较而言,在校大学生更关注专业水平(56.60%,06届毕业生:49.23%),对适应能力(35.71%)关注相对比06届毕业生
13、(41.42%)小一点。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关心招聘人员的潜力(第三位;06届毕业生:第四位)更甚于关心招聘毕业生的学校名气(第六位;06届毕业生:第三位)。在校大学生与06届毕业生在这方面相当一致,没有多少差别,前三项都为企业选人标准、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2.1.3 深度分析a.不同籍贯学生分析调查显示:不同籍贯性质的大学生,均把外企作为毕业就业时的首选。其中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选择外企的比例最高,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选择外企的比例依次下降。来自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高于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这是一个很有
14、意思的发现。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籍贯大学生求职中最困扰的三项因素相同,但轻重有所不同。对于来自大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大学生生来说,首要困扰他们的因素和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一样,均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但第二项因素与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不同,他们更困扰于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他们更困扰于能力不足.从这一方面说明可能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大城市或中小城市的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更缺少自信。调查显示: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而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都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对专业水平看重的程度从大城市、
15、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升高。对沟通能力的选择上则相反,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降低。这个发现也很有意思。b.不同区域学生分析从统计分析来看,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更积极、自信,担忧程度相对最小,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消极,更缺乏自信,对就业难的担忧程度则大幅增加。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比东部地区的大学生更加注重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的解决就业难的方式。与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选择相比,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沟通通力及心理素质,而。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则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c.北京、广州
16、两地大学生分析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
17、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2.2 针对用人单位2.2.1 现状描述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12.52%.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调查显示: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28.03%的企业
18、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25.45%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 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2.2.2 需求描述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人士在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上的选择的话,发现有很大不同。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
19、心态反而并不主要。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
20、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在企业人士看来,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在众多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建议最多的是要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在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一种是先择业,后就业,有代表性的建议前者是: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后者很有代表性的建议是: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2.3 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从高校大学生和企业的调查结果的对比情况来看,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
21、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形成巨大的鸿沟,从而导致人力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对整个社会来说会造成巨大的人力浪费,同时由于人力供需之间结构性的差异,资源内耗将会持续增加,对企业及毕业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具体差异之处可以从硬性和软性条件两方面来看2.3.1 硬性方面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0万,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我们调查的企业06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39%的企业表
22、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有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06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不论从06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 ,可见
23、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可预见的未来是公务员热将继续升温。从对大学生的调查看,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薪酬期望已经调到1001-2000元,在校大学生对薪酬期望略高,大部分也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但这样的预期在企业看来如何呢?从企业的调查数据看,仍然存在很大差别。仍然有近40%的企业hr认为毕业生对企业薪酬要求偏高。2.3.2 软性方面从调查数据看,无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已经成为主流,然而即使这样,这样的观念就一定适合吗?我们从企业hr者给大学生的建议中还是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的: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企业 薪酬 福利 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06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