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教材.docx
《印度高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高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教材.docx(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印度高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以印度印度理工学院为例摘 要独立后,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印度非常重视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进步。长期以来印度政府非常重视人才在高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高科技人才培养战略。为了适应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印度还积极地调整科技人才培养战略和机制,使之很快成为了世界高科技人才培养的大国。其中,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科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1950年印度独立后成立至今,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七所印度理工学院为印度实现阶段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发展、人才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印度理工学院成功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国家和社
2、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语言和数学的基础优势,尤其是印度政府多次颁布理工学院法案,将印度理工学院发展为世界知名大学,造就了在计算机、软件设计、金融、证券、工商管理等领域的大批尖端人才,这些人才活跃在美国、欧美等多个国家的技术领域和管理部门,并有多人担任重要职务和,但也造成了印度理工学院大批优秀人才的外流。目前,印度理工学院在全球理工院排名中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的伯克里分校,成为世界知名的一流理工大学。正如孟买地方管理委员会主席教授所说“印度理工学院大学体系是印度民族引以为豪的一颗宝石。一所印度理工学院的工学士商标可能是印度独立以来第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商标。”论文首先从历史的
3、角度归纳了印度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类型和地位,然后阐述了印度理工学院的形成和创立,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印度理工学院的人才的培养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国际合作与科研项目,并选取代表性典型院校马德拉斯分校和德里分校为个案进行重点分析,并探讨了印度理工学院面临的困境,人才外流问题和政府干预日趋加重,归纳出印度理工学院成功的影响因素,其中印度政府的支持与政策导向起到了关键作用,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发展给我们的启示与借鉴。关键词:印度理工学院 人才培养 高科技 A , , . , , , , a . , , , s . , a , , , , , .
4、 , , , , , , , , , , , , , a . , , , , , , s . , , a s . A s . , a , , , , , , , , a , , , , a , . : , 目 录摘 要I目 录第1章结论31.1选题缘由31.2文献综述31.2.1国内先行研究31.2.2国外研究现状31.3研究思路和方法31.4研究的意义31.4.1实践意义31.4.2理论意义3第2章相关的概念界定32.1人才的涵义32.2高科技的涵义32.3高科技人才的涵义32.4人才培养的相关概念3第3章印度高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探析33.1高科技人才培养战略33.1.1印度高科技人才培养的
5、内容33.1.2印度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33.2高科技人才培养机制33.2.1印度高科技教育机构33.2.2印度高科技教育的组织管理33.3高科技人才培养现状33.3.1印度高科技人才培养在存在的问题33.3.2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措施3第4章 印度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的历史及其特点34.1印度印度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的历史34.1.1印度理工学的创建34.1.2印度理工学院的现状与发展34.1.3印度理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绩34.2印度印度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34.2.1印度理工学院的管理体制特点34.2.2印度理工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34.2.3印度理工学院师资特点34.2.4印度理工学院国际
6、合作的特点3第5章印度理工学院高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措施35.1印度理工学院高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35.1.1师资整体性紧缺35.1.2人才外流严重35.2印度理工学院高科技人才培养应对策略35.2.1应对人才流失的对策35.2.2教师短缺应对策略3第6章印度印度理工学院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36.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36.2精心选择教学资源36.3树立以学术为中心的管理体制36.4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开展各项活动36.5以开心的心态积争取与国际机构开展合作36.6办学经费的来源多元化36.7透明、公开高校经验的使用情况36.8全力推行产学研模式36.9办事效率高3结 语3参考文献3第1章绪
7、论1.1选题缘由印度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同属于亚洲国家,都是世界人口大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世界经济大潮中同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并且在近年来都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印度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太空、核和导弹技术、计算机工程和信息科学等方面,印度逐步迈向世界先进水平。软件行业己经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增长速度多年来保持50%,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20%,其高科技人才更成为发达国家争相抢夺的对象。印度著名教育家斯里瓦斯塔瓦认为,“个人的目标, 国家的目标,整个人类的目标,只依赖一种努力,那就是教育。”在印度看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增强
8、国家实力,把印度建设成为世界大国,只有依靠教育Ministry of Education,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Report of the Education Commission,1964-1966. . 1966。独立后,为提高人民教育水平和国家科技水平,历届印度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印度高新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占据世界前列,其培养的高科技人才不仅为印度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遍布全球。在这些优秀的人才中,很大一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为了满足国家发展对高科技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回避改革大学制度
9、可能遇到的巨大障碍和复杂工作,在独立之初百业待举的情况下,印度政府把创建新型高等技术教育体系作为优先的考虑。针对上述情况,1946年,英印政府任命了一个由.萨尔卡尔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筹划建立高等理工学院以满足印度工业发展的需要。 1946年3月,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印度高等技术教育”的临时报告。这份常被人称为“萨尔卡尔委员会报告”的临时报告,成为了印度理工学院的创建基础。该委员会认为,印度技术教育长期来都处于变化不大的状态,这反映了在国内整个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不够快。当时印度急于解决紧迫的社会需要,尽管临时报告尚不完备,但政府方面认为完全可以根据这个报告创建新的教育机构以便进行新的教育实验
10、。1956年9月一五日,印度国会通过了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法案,把印度理工学院定为全国重点院校,学院同时还被赋予自治大学的地位 Depart ment of Education Annual Report1998-99. .。此后,在60年代,印度政府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重点发展技术教育,又推行了一项质量改进计划,特别加大理工教育的投入,改进理工学院办学条件,而印度理工学院更在政府重中之重的支持下,迅速崛起为一流的理工大学。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最好的工程类高等院校,它自建成到现在仅五十余年的历史,也没有宏伟的校舍建筑,但是其培养的毕业生却异常优秀,到底是什么使印度理工学院成为国际一流的工程类高等
11、院校?是什么使印度理工学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享誉世界的优秀毕业生?本文将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解答。众所周知高新科技教育,对一国科技、经济、军事的发展及综合国力提升皆有极重要的影响,也因此倍受重视。我国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亦相当重视高新技术教育发展。曾先后在上世纪50年代效仿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又于八十年代学习美国科学教育模式。如今高新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努
12、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新技术人才。教育部2009年高等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其中理工院校821所,占总数的35. 6%;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2145万人,其中理工类895万人,占总数的41. 7%。建国60多年来,我国工程技术教育经过不断发展,已在规模、学科、布局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仅从理工科高校数量及在校生规模看,都保持较高水平。但我国理工科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对企业技术创新与白主研发并未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反观工程技术教育实
13、践,不少环节存在脱节与分离,与国外先进的技术教育相比显得滞后。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教育持续发展是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印度近年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及科技人才储备强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学院,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原子能和软件开发等领域均取得巨大成就。且印度软件工程师已得到世界认可,软件业增长速度全球第一,年生产增长率保持在50%以上。这些成就离不开印度高质量大规模的高新技术教育,培养了大批量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虽然其只有很短发展历史。1.2文献综述本人查阅了图书馆馆藏图书,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
14、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 、 、 、等中外文献资源,运用了百度、必应等搜索引擎,同时本人还查阅了印度理工学院七所分校的网站、人力资源部门网站,西南大学图书馆网站等经过检索和查阅,结果显示,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有关印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相关的资料并不是太多。具体而言,与本论题相关的国内外有关文献的研究主要有:1.2.1国内先行研究印度的高等科技教育发展迅速,国内己有许多对印度软件工程教育的研究,对其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则几乎没有。国内的研究对印度软件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影响等
15、等都有分析,但对于印度高等科技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就寥寥无几了 Anonymous.India 2004-A Reference Annual Compiled and edited by Research, Reference and Training Divisi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 . 2004。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的6月发表过一篇题为印度工程教育探析的文章,另外在2008年第6卷第2期的复旦教育论坛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改革的经验、问题与启示,两篇文章的作者均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彭慧敏博士,但由于篇幅所
16、限,文章探讨的内容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浙江师范大学的安双宏教授是当前国内研究印度高等教育的知名学者,曾对印度高等教育进行过长时间得实地考察,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对印度工程技术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有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比较教育研究2007,3期),他认为印度软件业在世纪之交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取决于其意识形态因素、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影响,我国应借鉴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中的经验与不足,促进本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有其印度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10,5期)一文,该文研究了印度在科技教育机构的设置、科技教育的管理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概述了印度科技教育取得的成就,分析
17、印度科技教育存在教育机构众多,良莠不齐,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合格教师缺乏,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强,发展后劲不足,规模迅猛扩充,暗藏隐忧等问题。认为印度软件业在世纪之交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取决于其意识形态因素、语言因素和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借鉴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经验,我国应处理好接受国际援助与培养自主创新人才间的关系,不可忽视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及全面知识基础的培养,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合理使用优质人力资源。对印度理工学院的相关研究有印度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印度理工学院的体制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00,22期);印度教育的战略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印度理工学院部分也有涉及;安双宏教授总
18、结了印度理工学院体制创新之处,即本科教育强调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不是灌输专门知识;变学年制为学期制,引进学分制;根据入学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拥有一支在教育,学术和科研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强调跨学科的学习,重视科研。 安双宏,印度教育的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安双红教授的研究为本文写作提供了许多数据和资料。但是具体到印度理工学院的理工人才培养研究还是略少。钮维敢,钟震认为印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大量科技知识精英,开拓信息化等高科技产业,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为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孵化器,科技产业和人才的摇篮,是印度知识经济崛起的基地。钮维敢还认为印度现代高等教育在科技
19、方面的外向开拓具有很强力度和特色。普及英语的优势为其外向发展提供便捷条件,在科技上积极与国外进行交流与合作,以自信姿态迎接教育国际一体化潮流中的挑战。西南大学的杨思帆教授得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认为在印度崛起的过程中,高校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表现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上。其中对印度理工学院的探讨部分对本文写作有所帮助。华东师范大学的戴维维印度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在概括分析印度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基础上,认为印度理工学院承担了国家复兴的历史使命,使其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因国家科学和技术
20、程度上依仗于印度理工学院,对于新技术的需求极大激发了印度理工学院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文中也略微涉及到印度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湖南师范大学的陈依依印度理工学院办学特点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从印度理工学院发展演进入手,通过对学院体制、教学、课程设计、产业合作等全方位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办学特点,为我国发展提出建设和启示。西南大学刘艳菲印度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认为印度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有:国际视野和国内目标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统一、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训相整合等。她的研究给本文也提供了不少资料。以上是当前国内对印度理工学院研究比较深入的
21、几篇硕博论文,其余的还有黄俊伟、俞贵邦所写的厚积薄发印度理工学院成功之谜 俞贵邦.厚积薄发印度理工学院成功之谜J.湖南工程学报.2004.(湖南工程学报2004,14);叶赋桂,罗燕所作的国际合作一印度理工学院的一流大学之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徐风的印度理工学院精英的摇篮(东南亚南亚信息,2004,4);叶赋桂的印度理工学院的崛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这几篇文章对印度理工学院要么是简单的介绍,要么是就其某一方面的特点进行研究,并没有深入系统地对印度理工学院进行研究。1.2.2国外研究现状印度高技术人才及理工学院毕业生因其一流的水平和质量而誉满全球,因而他们的培养也
22、备受关注,但由于笔者资料来源有限,主要是通过网上搜索和相关链接获取一些信息,这些信息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类:(1)有关印度工高新科技教育的概括研究。2007年 和 P. 在 的资助下完成了印度工程技术教育的报告,此报告以大量数据和图表分别对印度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改革趋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个案式研究。该报告分别以孟买印度理工学院,国立工程技术学院、私立工程学院为个案研究,详细考察了这些学院的学生数量,校园位置,院系设置,院系成果,学校的管理,政府的拨款;学院整体的学术成果(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及其科研成果);印度理工的招生过程;拨款的获得和出版情况。通过数据的分析和与世界其他国
23、家相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SP古普塔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对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系,发展中国家的背景,高技术产业与高等教育机构的联系,印度的高等教育,管理基金和费用,教学与科研的分离等方面对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经行研究。(2)分析印度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的因素。这其间分析最系统、最全面的要数 ,这是由印度总统任命的高级委员会、社会资深人士及印度理工学院的校长、教授和杰出校友联合作出的一份报告,在报告中他们把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按不同层次分为三类:第一类:政府政策和人才培养目标,它们作为宏观的、上层的因素对理工人才培养起着支持、引导和规范的作用;第二类: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印度 高科技 人才培养 研究 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0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