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资料整理.docx
《区域规划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资料整理.docx(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一)区域的定义1. 区域(region)是一个普遍、广泛的概念。 2. 不同的学科对区域概念有不同的界定。3. 在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中,一般将区域定义为: 区域是地球表层(epigeosphere)的一部分,是按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划分出来的一部分,它以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邻近部分。4. 与区域相近的概念有: 地区(area):一般是特指。 空间(space):抽象,笼统。 地域(territory):范围一般较大,更强调地方性和景观性。(二)区域的基本属性1.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 2.具
2、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二、区域的划分(一)依照区域的性质分:自然区域(natural region)、社会经济区域(social-economic region)(二)依照区域结构分:形态一致区(formal region 同质区): 强调区域的个性和共性,是依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的。功能区(functionl region 异质区): 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的、区域内各部分存在紧密功能联系的区域。(三)区域的特性: 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三、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空间分布东部地带: 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
3、广西、海南等12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带: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9个省区西部地带: 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陕西、贵州、青海、云南、四川重庆等10个省市区 (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节 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一、区域发展(一)区域发展的概念(二)区域发展的新趁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二、区域研究区域研究最早源于地理学,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注意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区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因果关联分析和多学科的结合。 2、空间性
4、: 重视区域位置、结构、类型及网络等空间概念。 3、动态性: 关注区域发展的时间过程。(一)区域发展的意义(二)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 1. 传统区域研究的领域 2. 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区域研究的领域(三)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三、知识经济兴起对区域研究的影响(一)知识经济概念的形成过程1、知识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本世纪60年代由马克鲁普等美国学者提出。2、联合国有关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提到知识经济。3、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文件、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及世界银行的年度
5、报告都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的概念。4、知识经济的基础文献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OECD,1996)我国于1997年5月翻译出版该书。(二)知识经济的概念 1、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利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其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 2、同过去以劳动力和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生产、分配与利用知识和信息为基础。 3、在一些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已开始代替工业经济。如目前经济最发达的美国。美国商业周刊发表文章认为美国目前出现了“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商业
6、全球化浪潮。(三)知识经济的特征(1) 以知识密集型企业为标识,反映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2)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体现产业的发展的新途径(3) 以高新技术为杠杆推动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显示产业发展的新前程(4) 以高新技术武装的服务业异军突起,开拓知识经济新领域(5)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向导,企求经济长期繁荣 (6) 以教育和学习为本,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四)知识经济兴起对区域研究带来的机遇(1) 知识经济的信息化推动了区域研究手段从传统走向现代化;(2) 知识经济的许多特征极大地丰富了区域研究的内涵;(3) 学科的渗透和知识重组加快,为区域研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便利。(五)知识经济
7、兴起对区域研究带来的挑战(1) 区域研究的创新要求提高 (2) 区域研究的综合程度提高(3) 区域研究的深刻化重视: 机制研究、模式研究、定量研究、模拟实验、动态仿真等。(六)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研究的发展方向(1) 区域差异和区域协调的研究(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代际公平、区际公平)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当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 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创新环境(innovative milieu): 又称为创新网络,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需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
8、及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4) 区域演变机制研究 (5) 区域发展调控的研究(七)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研究工者应具备的素质(1)学习研究知识经济理论,把握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 (2)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 (3)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关于区域创新系统1、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IS) 的概念 指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 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
9、定因素。2、RIS的构成要素(1) 主体要素: 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2) 功能要素: 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3) 环境要素: 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3、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1) 区域发展战略创新(RDSI)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前提; (2) 技术创新(RTI)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3) 制度创新(RII)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 (4) 区域形象及区域营销创新(RII/RMI)区域创新系统的新内容。 区域形象(regional identity): 是一个区域的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区域的内在综合实力、
10、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 区域营销(regional Marketing): 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过程,是在区域形象创新的基础上,政府牵头、以企业为主体、区域内各组织和人民协同配合,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提供比别的区域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内企业市场创新的创新环境,以达到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4、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区域创新网络又称区域创新环境(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milieu),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区域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长期正式与非正式合作与交流
11、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联系网络。区域创新网络结点是创新的源泉,结点既可以是网络中各行为主体,也可以是各主体之间通过交流而产生的具有进一步价值和作用的事物和行为,如新思想、新成果等,一般认为,结点越多、密度越大,创新机遇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区域创新网络中各行为主体相互作用、相互激发,采取良好的网络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取得“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区域创新网络加速了区域信息、技术、人员、资金及政策等创新资源的流动,使大量交流结点出现,特别是新技术企业最为活跃,促进了创新;区域创新网络是发展区域内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一种制度性手段,减少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创新的不确
12、定性,使各主体更好地控制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五、区域科学(一)区域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定义 (二)区域科学的研究内容四、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图第三节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区域分析的概念(二)区域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经济学 区域分析与地理学 区域分析社会学 区域分析与数学 区域分析与其他学科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一)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二)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其存在的问题诊断(三)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
13、资源的概念(二)自然资源的特征: 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一)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二)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
14、条件 5、自然资源开发效应的评价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分析: 1.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 2.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比较两个概率:1.自然资源2.自然环境一、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1.指数法: (1)单一指数法(等标负荷法) (2)分类指数: 均权型分类指数、加权型分类指数、兼顾极值型分类指数 2.模糊综合评价法 3.灰色关联分析法
15、4.景观生态学法(三)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1.类比法 2.专家评价法 3.综合指标法 4.图形叠加法 5.系统分析法三、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与生态补偿(一)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值技术1、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值评价程序 估值用货币的形式表现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详见P45的图2-1 2、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值评价方法 (1) 直接市场法对于具有实际市场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以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作为其经济价值,以评来评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一种技术。 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变化引发的生产成本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生产要素不变,产量增加不影响市场价格;二是生产要素价格变化(2) 替代市场
16、法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生态环境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一种方法。 a:机会成本法充弃其他用途可得到的最大效益。 b:费用分析法环境保护费用,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 c:旅行费用法 d:资产价值法 e:人力资本法(3) 实验评价法3、生态环境损益解析(二)生态环境补偿 1、补偿主体: (1)政府补偿 (2)市场补偿 (3)社会补偿 2、补偿标准 3、补偿方式: (1) 经济补偿 财政转移支付、基金(2) 非经济补偿 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一)生态学理论 1.相互依
17、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 3.负荷定额规律 4.多样稳定规律 5.地域分异规律(二)环境经济学理论 1.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 2.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理论 3.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理论(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阳光经济”理论二、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一)外部性的概念(二)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三)外部性的解决对策1.政府的直接管制 2.基于市场的经济鼓励 3.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 4.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背景(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与区
18、域优势 (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3)劳动分工规律 (4)区域利益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三)市场化水平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糊弄与规模 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文化的含义(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区域文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
19、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三)我国的区域文化背景与区域经济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一)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一般方法(二)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 2.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 3.区域发展动力变化分析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一)区域人口结构: 1.性别结构 2.年龄结构 3.职业结构 4.民族结构(二)人口增长分析: 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 2.人口
20、的机械增长分析三、区域人口素质分析(一)人口的身体素质 (二)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 1.文化人口比重2.文化程度构 3.教育普及程度(三)人口的思想素质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一)区域劳动力的质和量1. 劳动力的量: 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劳动者、求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劳动人口、军队服役人口2. 劳动力的质: 体质、智力、知识、技能水平等(二)区域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1.国有经济部门职工下岗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变业的“门槛效应”(三)教育成本与收益1、教育成本: (1)教育的个人成本 (2)教育的社会成本2、教育收益: (1)教育的个人收益 (2)教育的社会收益3、人力
21、资本投资收益的计算: (1)成本收益率法 (2)收入函数法五、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一)适度人口 (二)人口容量第三节 政策与制度分析一、政策与区域发展(一)区域政策的目标 (二)区域政策工具 (三)区域政策效应: 1.区域政策的效应评价 2.区域政策的博弈分析二、制度与区域发展(一)制度因素的作用分析(二)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第一节 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一、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1、技术进步的概念 2、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 3、技术进步的测算(二)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规划 资料 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0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