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模板ppt课件.ppt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模板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模板ppt课件.ppt(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世纪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除法,数与代数,学习目标,1.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除法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对结果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 能读懂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 认识余数并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4. 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并初步发展反思、质疑和推理能力。,二年级上册乘法的认识 与乘法口诀除法的认识 与用乘法口 诀求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及应用除法竖式,三年级上册整千、整百、整十数除 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 法及应用三年级下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的除法及应用第二学段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 法及应用,知识的前后联系,课时安排建议,1.为什么在本单元安排竖式?二上认识除法,侧重理解除法的运算意义,如果同时学习竖式,内容较多,困难较大。三下学习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侧重理解分步求商的过程,如果同时学习竖式,难点也过于集中。所以,二下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2.如何把握对竖式的教学?关键:注重联系生活
3、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竖式每一部分的意思。,认识除法竖式。,适时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分物过程,理解竖式每部分的意思。这既避免了学生对竖式的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又促进了学生对竖式的理解。,三年级下册通过对话、直观操作,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分物过程,在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意思的基础上学习竖式。,3.如何处理认识余数及其与除数的关系?结合搭图形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还关注学习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发现能力。,借助操作活动,感受余数。,(理解)横式中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各表示什么,余数“1”在搭正方形时是
4、哪根小棒,为什么它要剩下?单位的填写是个难点,建议教师在此做教学停留,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操作活动,确定单位并相互交流。,在探索过程中,可以自然地发现,小棒有时正好用完,有时会有剩余。随小棒总数的增加,剩余的小棒数量也相应增加,但是增加到一定程度,这个过程突然被“中断”(小棒刚好用完),再继续下去,似乎又出现了一个“循环”。只要认真操作下去会发现这个过程很奇特,好像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在控制着整个过程这就是“规律”在起作用。难能可贵的是,既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结论,又能积累探索与发现的经验,还能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学习有余数
5、除法意义。有余数除法竖式。,巩固和逐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直接让学生填出横式的结果。,仍然关注竖式每一步的意思。,研究表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如为一个算式编出一个相应的问题情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对所学概念理解程度的一种体现方式。通过结合情境解释算式,促进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结合分草莓的具体情境来解释为什么商7不合适。圈一圈的活动是对试商结果的验证。,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加深对试商方法的理解,呈现了常见的典型错误:商大了、商小了。,4.如何克服解决有余数除法实际问题的难点?如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画图、列
6、表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在联系实际意义解释计算结果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懂信息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限乘4人”学生比较陌生,安排专门的讨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不能把计算结果直接看作答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解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结合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石秀荣老师试讲的课上,出现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延续“加1”的思路澄清与“租船”的不同:还剩3元,不够划1时,余数可以忽略不计。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区别。,5.回顾:运用多种方式促
7、进学生的数学 理解。结合情境解释。,结合情境解释算式(讲故事、举例)。,画图列表。,多种策略:有助于促进理解、激发创造力。,在其他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还有,教学注意,关注利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留给学生更多数学思考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学习目标,经历借助直观模型,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运用大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借助直观模型,学习数、读、写万以内的数,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会比较数的大小,逐步发展位值概念。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计,初步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发展
8、数感。 借助“猜数游戏”等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读写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大数的实际意义及估计,第二学段认识万以上的大数,知识的前后联系,课时安排建议,1.如何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大数的 意义?数的产生:999加1。计数单位:10个百是1个千。估计:由100个估计1000个。数的构成。,2.如何有效发挥直观模型在大数认识中的 作用?,999再填1个:满十进1。,10个十是1个百:计数单位。,2.如何有效发挥直观模型在大数认识中的 作用
9、?,数线更好地体现了顺序。更好地带来了“形”的支撑。,基于以上特点,认识大数一定要拨、数、画,2.如何有效发挥直观模型在大数认识中的作用?,教学建议:加强数数活动。充分利用直观模型。密切联系现实情境。,经历产生一千的过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感受千的大小,初步发展数感。,体会到千的由来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千。再次体会满十进1的道理。从九百九十九到一千,涉及数位变化,经历这样一个拨数的过程,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位值的体会。,问题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借助100以内数的学习经验。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进一步理解千以内的数。在数1
10、00以内数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完成数数任务。,发展学生对一千的数感。10个小方片是可以数出来的,以此为参照标准。,结合现实情境体会一千的实际意义。通过想象与推断,既能加深对一千实际意义的理解,又能促进数感的发展。,没有对万的大小进行感受,只是初步认识。,认识万以内的数及新的计数单位“万”,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运用万以内的数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数位顺序表,感受数的构成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习读、写万以内的数。通过用多种形式表示数的活动,了解大数的构成。了解算盘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前面几节课(其实从20以内数的认识开始)就有了数位的铺垫,表现在
11、我们数的认识大多伴有拨计数器的活动。,关注难点:中间和末尾带“0”的数。一定不要搞固定的一套读数和写数规则。其实,真正的规则是要把每一个数位上的数都依次读出来,如9040应该读作“九千零百四十零个”,只是慢慢地大家约定俗成读着“九千零四十”而已。,让学生在体会我国在算术方面的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借助算盘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通过多种形式体会一个多位数是由几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构成”的。多位数的构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结构,为今后理解多位数四则运算的算理打基础。,体会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数感。,不是直接教给
12、学生多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结合熟悉的情境,不断提出越来越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呈现了多个学生可能提出的方法。如看数位的多少、找中间数等。如果学生想不到借助数位顺序表,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借助数线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感受在自然数中,“从小往大数,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线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更加有效的直观模型。相对离3000更近些就可以,不必有太过精确的要求。,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发展数感。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先鼓励学生首先凭直觉进行判断。尽管最初的估计可能很不准确,但是估计结果的随意性与巨大差
13、距,有助于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寻找可以用于特定情境下帮助估计的“单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估计一行。估计一栏。学生还可能会有更多的方法。,3.如何在大数的认识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国内外研究对于数感内涵的界定种种不一:有的认为数感是一种数量直觉;有的认为数感是与数概念有关的网络结构;有的认为数感是数概念扩展中对数的敏感与理解;有的认为数感是对数字关系与数字模式的意识;,课标的解释,是一种感悟: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估计活动中发展感受。,在对比想象中发展数感。,联系现实情境,发展数感。,在多样化的表征数的结构
14、中,发展数感。,数感的培养利于发展认识和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第五单元 加与减,1.借助对直观模型的操作活动,能进行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道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估算。2.结合具体情境,能提出一些三位数加减法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3.结合现实情境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能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学习目标,一年级上册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数加减法及其应用二年级
15、上册100以内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三位数加减法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三年级上册三位数连加、连减、两步四则混合运算(小括号)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知识的前后联系,课时安排建议,三位数加减法:学生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他们的困难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前测题目,用竖式计算:,82 58,534 49,百以内数的退位减法,三位数位减法,案例:小蝌蚪的成长(三位数减法),调研结果,用竖式计算:,47.6%,(人数:42人),典型错误,用竖式计算:,85%,需要借助直观模型帮助理解算理。,1.如何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 理?如何处理好学生的计算方法与
16、竖式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探索: 412-89。 自己选择方法: 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口算、拨计数器、画计数器、数线、竖式。,交流完各种算法后,教师把几种算法都呈现到了黑板上,显然竖式是“中心”。,第二次探索: 514-126。 自己选择方法: 仍有不少学生选择口算、画计数器、数线等方法,当然竖式的学生比第一次多了。课后问一个学生为什么选择画数线,他说“好玩”。 走到抽象的竖式需要时间。 学生渴望在计算中找到乐趣,不同的学生确实有不同的喜好。 重视通过多种形式解释多位数计算的道理,强调算法的多样化与计算经验的积累是重要的。,多种学生可能的计算思路:数数、借助数的意义进行口算、类推鼓励学生经历与他
17、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计数器也可以画。,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提出用整十、整百数解决的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多位数加法的计算道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估算的作用。,有条理地读懂题目信息。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情境进行估算,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和估算结果的合理性。,多种学生可能的计算方式。鼓励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计数器也可以画。相同数位对齐。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数线和计数器的方法解释竖式计算的道理。,继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连续进位)。,读懂题目信息,知道十年前后的变化中所
18、涉及到的数据增加或减少关系。,多种学生可能的计算方式。鼓励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培养认真、仔细的计算习惯。,多种学生可能的计算方式。鼓励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理解借一当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结合具体情境,提出三位数减法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计算。,反思常见错误,关注计算中的关键点,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多种学生可能的计算思路。鼓励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19、连续退位是难点。除竖式,教科书还结合口算、数线、计数器的演示,启发学生用多种直观方式体会连续退位的计算道理。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形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经历把连续退位减法转化为不退位减法的过程。100以内有过铺垫。,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突破退位减法的难度并体会转化的思想。,2.如何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 体会计算的乐趣,初步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多位数的计算过程中,学生既会因为对计算道理的不理解出错,也会因为粗心出错。关注理解、认真、验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结合现实情境和加减法的验算过程,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探索加减法验算
20、的多种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交换加数位置。用减法(逆运算)再算一遍。具体学习过程中,不止这两种方法。,找到计算的关键点,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整理错题。 寻找原因。,具体整理加减法计算中的错误: 忘记进退位。 抄错数等,怎样防止这些错误的发生: 验算。 不忘记进退位。 不抄错。 ,计算教学的选择,“两千年来,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已经被视为每个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智力。但数学在教育中的传统地位,今天已经出现了严重危机。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这固然可以发展形式演算的能力,但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柯朗著数学是什么,一个学生在数学上是否有发展前途
21、与计算速度快慢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要充分认识: 学生能够理解运算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清楚地知道什么时侯需要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 能够有道理地说清楚每一步计算的意思,确保计算结果正确; 能够对计算所得到的结果结合情境作出合理的解释; 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比算得快更重要。,运算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发展的不再只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第七单元 时、分、秒,学习目标,1.借助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可以用时、分、秒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操作活动,认识时、分、秒,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能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数学 年级 下册 教材 分析 模板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0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