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报告.doc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报告.doc(2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一)科学管理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6(二)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运动7(三)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早期发展及其对人事管理的影响8(一)巴克和人力资源职能理论11(二)迈尔斯和人力资源模式理论12(一)人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13(二)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14(一)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16(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17(三)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17(四)员工技能多样化18(五)劳资关系问题18(六)员工和企业的利益问题18(一)人力资源环境的挑战19(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20(三)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变化27(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战略贡献者281 提高企业的绩效292 扩
2、展人力资本293 保证有效成本系统30(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31(三)舒勒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33(四)国际人力资源管理371 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382 知识工作者的开发与管理383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384 网络化组织381 人力资源管理挑选前的实践442 人力资源管理的挑选实践453 人力资源管理挑选后的实践45C/I =(ST + MT)/ I50(12 X 8 X 1)+(20 X 8 X 0.5)/ 8 = 22(元/人)50C + D + V + M = R + G61(一)员工个人绩效701 生产率702 生产质量733 服务73(二)个人绩效与企业效益的关系73(四)古
3、典产品导向型(Classic Product Leader)78(五)古典客户导向型(Classic Customer)78(一)企业组织类型791 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81(3)人力资源管理由机构正式明确的规划程序决定81(7)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有较高的基本工资水平81(三)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82(一)人力资源指数概念83(二)人力资源指数的内容84(三) 人力资源指数问卷84(一)人力资源指数的统计标准88(二)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指数概况88(三)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指数因素分析91(一)基本结论94(二)政策建议941 积极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有效推行人力资源规划943 引进、招聘和培训,提高
4、中国企业现有人力资本质量954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绩效评估与激励系统95一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与企业效益变化96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的作用机制99三 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101一 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102二 个体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的实现103三 组织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的实现107一 人力资源投资效益与生产率关系分析116二 人力资源管理与提升生产率118三 人力资源投资与管理效益的分类119(一)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119(二)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120(三)培养效益与使用效益120(四)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121(五)独立效益与规模效益121一 竞争
5、优势与组织效益122(一)竞争优势的定义122(二)竞争优势与企业效益123三 竞争优势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123(一)人力资源规划与竞争优势123(二)招聘、挑选与竞争优势124(三)培训、开发与竞争优势127(四)绩效评估与竞争优势128(五)薪酬机制与竞争优势129(六)激励机制与竞争优势130一 企业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1312 发展危机间隙性1324 阶段性133二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演化133(一)企业发展演化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对人力资源的要求134(二)企业发展演化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1361 人力资源的分析与评价1362 人力资源的开发1373 人力资源的激励与控制138一
6、 确定企业家薪酬的原则138(一)“按劳分配”原则139(二)“按职责分配”原则139(三)“按资分配”原则139(四)“按知分配”原则140(五)“激励报酬”原则140(六)“市场化”原则140二 确定企业家薪酬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模式141三 确定企业家薪酬的委托代理方案144Xi,Si144S2 = C2(X2*) = = A + D145(一)知识工作者147(二)知识工作者流动的特点1481流动频繁1482 流动方式多样1483 流动失衡148(一)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1491 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理念1502 建立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投资机制1514 采用多元化的价值分配要素1515 培育自
7、主、创新和团队的企业文化氛围1526 造就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152(1)层级式研究开发组织155(2)互动式研究开发组织155(3)创业资本协调下的信息封闭型开发组织155(一) 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157(二)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158(一)新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组织学习1592 组织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工作者的激励1603 组织学习是变革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需要160(二)组织学习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1602 从组织学习的客体来看161(一)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161(二)运用系统的观点管理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162(四)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
8、象征性和声誉163(五)重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163(六)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成为一种思想或思维方式164(1)企业用工由国家统一调配,并实施终身录用制;166(二)1984至1994年间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167(三)1994年后的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168(一)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进程170(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171(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信息技术发展171(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状况172(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1731 总体环境方面问题173(2)原有的人才福利待遇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消失173(3)缺乏企业家,企业经理人市场未形成173(4)人才市场发育滞后,人才流
9、动滞后于其它生产要素流动173(5)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人才流动风险大174(6)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人才配置宏观调控乏力174(7)人才流动的市场堡垒太高,人才尚难得到有效配置1742 企业管理方面问题174(2)人力资源投资不足174(3)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175(4)既人满为患,又人才奇缺175(5)经营者缺乏经营紧迫感1753 原因分析175(1)(1)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175(3)(3) 未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激励机制176(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177(二)彻底解决“两种人”问题178(三)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178(一)政府行
10、为方面178(1)(1)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178(2)(2) 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179(3)(3) 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1792 完善企业经营者选拔机制1793 制定经营者薪酬激励制度1804 建立与完善经营者约束机制1815 培育吸引和发挥科技人才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外部环境181(二)企业行为方面1822 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1823 强化人力资本投资1831 我国人才市场的形成过程1902 人才市场与我国人才流动的特点194(4)从年龄角度看,人才流动的主体由25岁至35岁构成195(二)我国科技人才的宏观流动态势分析197(一)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2041 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
11、的政策;205(二)目前我国人才的户籍管理制度特点205(一)(一) 人才市场建设的方面209(二)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210(一)高科技产业的产业特征212(二)高科技企业的企业规模213(三)高科技企业的人员特性213(四)高科技人才的短缺213(二)人力资源职能的不完善、流程的不科学214(三)人才结构的不合理214(四)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215(五)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分离215(一)人力资源中心原则215(二)人才流动政策一致性原则216(三)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一致性原则216(四)外部流动与内部流动一致性原则216(五)成本最优原则217(六)权变原则217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
12、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水平的提高使组织不得不充分利用它们的一切资源以确保其生存和发展。作为组织重要资源的人力资源也引起了组织越来越高的重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发展与成功的关键。1991年,美国IBM公司和Tower Perrin咨询公司联合对全球近3000名高级人力资源经理和首席执行官(CEO)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70的人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组织成功的关键,90以上的人预计到2000年人力资源部将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部门 简明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243页。在管理学领域,人力资
13、源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这更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们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及其重要性的同时,必须对今天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做一个回溯,这对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对组织发展的作用有着深刻的意义。本章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前身人事管理历史的追溯,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并对现代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特性进行了讨论。第一节 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一 人事管理的出现人事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对人和事的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19世纪出现的工业革命高潮产生了大机器的生产方式,规模
14、化大生产和装配线的出现加强了人与机器的联系,大工厂的建立使雇佣员工的数量急剧增加。工业革命在提高了劳动专业化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尤其是对生产中员工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员工的生产进行监督和对与员工有关的事务进行管理。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事管理被组织尤其是企业所接受,人事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也正式进入了企业的管理活动范畴。许多学者把这一时期看作为现代人事管理的开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人事管理奠定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如人员招聘、工资和福利等事务性管理。(一)科学管理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如同管理的其他活动一样,人事管理在本世纪初发
15、生了重大的变化。20世纪初叶,泰勒(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被广泛地采用。它对人事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革命。在科学管理理论出现之前,企业管理员工的最有效方式通常认为就是不断地监督和以辞退员工来进行威胁;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员工的生产力是相同的,如果员工的生产力不能达到相同的标准,就会遭到解雇。而科学管理理论认为,所有员工的生产力不可能完全相同。泰勒、弗兰克(Frank)、莉莉安吉尔布莱斯(Lillian Gilbreth)和亨利甘特(Henry L.Gantt)等人相信,企业应该采取科学和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如何最有效地设计工作。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个
16、原则 Fredick W. Tayer: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New York: Harper & Row, 1911.:(1)对员工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科学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经验方法。(2)科学地挑选工人,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并使之拥有工作所需的技能;而在过去,则是由员工自己挑选工作,并尽自己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3)与员工齐心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做。(4)管理者与员工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者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都承揽过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被推到了员工身上。泰勒宣称企
17、业如果遵循这些原则,会给员工和管理者双方带来繁荣,员工会获得更多的收入,企业也会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泰勒还认为,企业管理员工的关键是通过开发精确的工作分析方案来选择员工并以此来支付员工报酬。根据当时普遍为企业所接受的把员工作为“经济人”的观点,泰勒创造了最初的劳动计量奖励制度“差异计件率系统”,即工人在完成每天规定的产出标准后,每增加一件产出就将获得更高的额外奖金,工资和奖金的获得是和工作绩效相联系的。通过这种系统的建立和其他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员工为了获得他们与工作相关的唯一需求金钱,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力。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
18、。一般说来,这一时期人事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控制和提高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实施科学管理成为人事管理的主要工作。人事管理人员开始进行时间和运动姿势及特征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工作分析,通过工作分析制定工作说明书。在员工招聘和选择中,开始考虑员工的体力、脑力和工作相匹配的问题,生理和心理测试逐渐成为员工招聘的一种辅助手段。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对工作开始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开始实施早期的员工福利计划以改善劳资关系,如提供员工必须的基本的生理、社会和教育的需求,为员工提
19、供住房、贷款和实施保险计划等。这些福利计划的实施减少了由于长时间工作、低工资、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高压式的管理所造成的不满情绪。但是,由于当时管理中的家长式管理方式使这些福利措施不能完全为企业所接受,同时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以及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原有的一些计划也被逐渐取消。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力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力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二)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运动由于科学管理理论中关于金
20、钱是激励员工和提高员工生产力的唯一因素的理论在实践中难以得到证实,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研究结果使人事管理从科学管理转向了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924年到1932年间,哈佛商学院的梅奥(Mayo)等人在芝加哥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开展的实验活动,提供了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管理研究成果 张一弛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教程,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霍桑实验证明,员工的生产力不仅受到工作方式设计和员工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某些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梅奥等人发现员工的感情、情绪和态度受到工作环境的强烈影响,它包括群体环境、领导风格和管理者的支持等,而这些情感又对员工的生产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对
21、员工的尊重将会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劳动生产力。梅奥等人的研究导致了行为科学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培训主管、强调对员工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员工和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等人事管理的新方法被很多企业所采用,人事管理人员负责设计和实施上述的各项方案,人事管理的职能被极大地丰富了。无庸质疑,人际关系管理方法的运用改进了员工的工作环境,但在提高员工产出和增加员工满意度上,它只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这种方法是建立在简单组织中人的行为分析基础之上的,然而“快乐的员工是一个好的员工”并未得到事实的证明。(2)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具有不同需要和价值观的复杂的
22、个体,对一个员工有激励作用的事物对另一个员工就未必能达到激励效果;“快乐”和“感觉好”对某一个员工的生产力来说可能几乎没有影响。(3)这种方法也未能认识到对于工作结构和员工行为控制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它忽视了生产过程、标准和指导员工朝组织目标努力的规章制度的重要性。(4)这种方法没有看到人际关系只是保持高水平员工激励的许多必要条件之一。例如,生产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绩效管理与评估系统、职业生涯开发、工作丰富化等来加以实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际关系的人事管理方法逐渐衰落,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人事管理需要。然而,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仍然是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只是这种管理方法不再成为组织中的主
23、要管理风格。快乐的心情是必要的,但并不一定能保证给高水平的员工带来满意度和高的生产力。(三)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早期发展及其对人事管理的影响人际关系理论是建立在过于简单的员工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它强调组织只有理解员工的需要,才能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生产力。而行为科学的研究发现,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复杂多变的,不能仅仅认为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方式就是人际关系。组织本身对员工的表现具有塑造、控制和协调的作用,而员工的行为还要受到员工所处的职位、工作和技术要求的影响。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罗宾森:组织行为学,9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力资源 管理 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97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