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公司员工休闲活动状况研究.docx
《中油公司员工休闲活动状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油公司员工休闲活动状况研究.docx(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油公司員工休閒活動狀況研究蔡文賓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院觀四甲學生學 號:3091236129中文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油公司員工的休閒活動現況,目的在了解這個群體的休閒資訊,探討其社經背景、休閒認知、休閒參與、休閒期望、休閒滿意度及休閒阻礙間之關係,並藉由針對永安廠員工所做的問卷調查來獲得第一手資料。本研究採取非隨機抽樣之判斷抽樣,於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底、三月初,總計發放問卷309份,回收有效問卷18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57.99%。在資料分析方面則運用信度分析、項目分析、敘述性統計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法等分析方法。經由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一、
2、 中油公司員工最期望參與之休閒活動類型依序為閒逸型、體能運動型、嗜好型、遊憩型及居家型。員工經常參與之休閒活動項目前六項分別為聽音樂廣播與看電視、休息小睡與沉思、閱讀書報雜誌、聊天與打電話、散步與兜風、上網與完電子遊樂器。員工滿意度較高之休閒活動類型分別為戶外遊憩型、閒逸型、消遣型、社交型、嗜好型。二、 中油公司員工較大之休閒阻礙依序為時間因素、缺乏相關設備與器材、沒有興趣、缺乏相關性知識與技巧、家庭約束。三、 中油公司員工之社經背景、工作特性及休閒認知與休閒需求未具顯著性差異。四、 中油公司員工之休閒需求與休閒參與具顯著性相關,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則未具顯著性相關。五、 中油公司員工之休閒參與
3、與休閒滿意度未具顯著性相關,整體之休閒滿意度在16尺度中為3.94,屬中上程度。本研究的分析資料,將對目前的中油公司提供實質有效的參考,並可據以設計更符合員工需求的休閒活動規劃、了解員工的休閒滿意度、增進公司對員工的了解並作為經營管理策略之參考。根據此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一、 建議公司多方了解員工之休閒需求,提供員工所需之休閒活動方案,如成立社團、舉辦登山、旅遊、慢跑、球類等戶外型活動,以期提高其休閒滿意度。二、 建議公司深入了解時間因素阻礙之原因,並設置個人不易購置之休閒活動設備與器材,以推展員工之休閒活動參、增進員工健康,進而提高企業競爭力。關鍵詞:休閒認知、休閒需求、休閒參與、休閒阻
4、礙、休閒滿意度e-mail :558320.tw, cpc558320.tw一、緒論1.1 研究動機休閒,在當代社會對於社會大眾的生活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從文化的結構上來看,休閒反應了我們的生活、政治、社會、經濟及宗教;另外,休閒也提供了放鬆、恢復活力、提升個人成長、發展與幸福的機會。在今日的社會中,休閒不但受到重視,也是衡量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由過去數十年來對休閒產品消費的情形來看,證明休閒需求的不斷增加,同時也是人類一直在追尋身、心、靈成長的生活型態和實踐。休閒活動既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個人的休閒活動也受個人的內在因素與環境等的外在因素所影響。於是,休閒活動的設計與規劃必需考量參與者的實際需求
5、,換句話說,必需依參與之個人或團體的需求作可行之規劃。每個個人或團體的休閒活動需求不盡相同,相同的個人或團體的休閒活動需求也將因時空背景的變異而有轉換的可能。比方說,一個公司新成立與成立二十年時之休閒需求必然隨著該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增加而有所改變,於是,該公司的休閒規劃與提供也應適時與適性,如此,方可達到參與者真正的休閒滿意。國人休閒活動的參與狀況,隨著經濟的整體提昇而全面普及,也隨著個人的興趣與相關變數而各有不同的需求。在休閒活動質與量日漸升高的需求趨勢下,休閒活動提供機構與參與者間如何在需求與提供顧客滿意的需求之間取得供需平衡,實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社會結構與價值觀急劇改變,其改
6、變的速度、方向與頻率都瞬息萬變,雖說,對於休閒活動的相關研究已不勝枚舉,但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對象下想必有不同的發展軌跡。休閒已成為生命中的一種重要元素,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無論在學校、工作場所、家庭或社區,休閒都扮演著槓桿的作用(Shivers 1967),可見,休閒在一個人的生活裡是個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從文化的結構上來看,休閒反映了我們的生活、政治、社會、商業及宗教制度;另外,休閒也提供了放鬆、恢復活力、提升個人成長、發展與幸福(well-being)的機會(C. R. Edginton等1998,顏桂妙 譯),這也反射出休閒的功能性與生活性。透過參與休閒不僅可以獲得愉悅的享受與經驗,並能
7、使參與者從社會互動的歷程中提昇視野,所以,休閒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休閒經驗的滿足,可以提升幸福感與自我的價值。以社會整體而言,休閒是傳遞歷史、社會、文化價值的媒介,這些價值可以促成社會規範、目標和風俗習慣的形成(Edginton等1995)。雖然,目前人們對於參與休閒活動的意願濃厚,但礙於種種因素總是與自己的期望會有或多或少的落差,例如設施的不足、經費的短缺、時間的配合、沒有志同道合的人等因素,由此可推斷休閒活動狀況的調查研究的實用性與重要性。透過研究調查,可以客觀的瞭解參與者的休閒需求、實際參與狀況與參與後的感想與態度等資訊,透過這樣的訊息,將有助於取得休閒活動參與者與提供者之間的
8、供需平衡。本身對於休閒就極有興趣參與,不論靜態或動態、戶內與戶外、國內與國外,只要可以達到休閒的效果與個人的需求都會盡可能參與,也因如此才會選擇在觀光領域繼續進修學習。雖然所鑽研的觀光科系對目前工作並無直接相關關係,但在工作之外的大部份時間確實提供了生活品質提升的正確知識,最重要的是,給自己創造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求。本研究的初始動機乃在希望透過本研究以了解中油公司員工的休閒活動概況,如其休閒需求、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及休閒阻礙等狀況,並希望從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一些有趣或有用的參考資訊。1.2 研究目的基於上節所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以研究中油公司永安廠員工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方式
9、獲取第一手資料,並依該蒐集資料予以分析與探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研究中油公司永安廠員工之休閒活動需求狀況。研究中油公司永安廠員工之休閒活動參與狀況。研究中油公司永安廠員工參與休閒活動的滿意度。研究中油公司永安廠員工參與休閒活動的阻礙。1.3 研究主題實質意涵雖然國內外對於工作職場從業人員休閒活動的研究不少,切入角度與研究對象也各有不同,例如,出版社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王福生2003)。然而,太過廣氾的研究範圍與對象容易陷入不夠深入的迷思,太過狹窄也可能產生代表性不足的可能弊病,吾人深感其各具利弊,在實務的前提下不想捨近求遠以避免空泛,取捨之後選擇了本身服務的中油公司做為研
10、究對象,期望在理論與實用上均可獲得甚或超過預期的理想結果,也能在休閒相關研究方面累積國營事業或工廠型態方面的經驗。二、文獻回顧本章將探討與休閒活動相關之名詞定義、基本觀念、重要意涵等,並論述其相關研究與文獻,以強化或佐證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架構。主要探討的主題依序包括有:有關社經背景等個人基本資料、工作特性、休閒認知、休閒需求、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等與休閒活動之相互關係。2.1休閒活動研究休閒活動,首要的必須要先了解有關休閒活動相關名詞之定義與涵意,茲列述國內外相關論述如下: 一、字源意義的觀點休閒(Leisure)一詞,源自於拉丁語的Licere一字,意為被允許(to be perm
11、itted),指的是擺脫生產勞動後的自由時間或自由活動;而希臘文中的schole也是休閒之意,指的是工作(besiness)的相對詞;在法文中也有loiser一字,意指自由利用的時間。中文中的休字是由人與木所組合而成,為人倚木而息之意,而閒字是由門與月所組成,意亦為月昇入夜閉門而息。(鄭建中,2002)另外,休閒也具有許可與自由的時間(林東泰1992)的涵意,意思是指個體可以自由選擇與運用的時間,這種行為是被社會所允許的。社會科學百科全書對於休閒(Leisure)的定義,指出係源自於古希臘字“Schole”,是後來School與Scholar的語源,具有休閒與學習活動(林東泰1992)雙重意義
12、。二、時間的觀點Crabtree (1991) 認為將休閒定義為不用工作、卸除責任的時間是十分不恰當的,因為這樣會產生錯覺認為休閒似乎是生活中不重要的時段,個體不須於這段時間負責任,忽略了休閒可使自我完全發展、自我實現並具有促進身心健康、紓解壓力等功能,其重要性不容忽視。Godbey (1999) 等認為休閒即是個人在工作、義務及責任和生存時間以外,擁有相對的自由時間,可以自由地從事個人想做的事。Parker(1971)認為,工作之外,剩餘的時間就是休閒,在這剩餘時間內可以做許多事,如家務、運動、意務工作、嗜好的活動來放鬆自己或是與工作不同的事情(陳彰儀,1980。文崇一 (1990) 認為休
13、閒是指個人離開工作崗位,自由自在去打發時間,以詢求工作之外,精神、物質上的滿足。李明宗(1988)認為休閒即為閒暇,意指自由時間(free time)或可自由支配的時間(discretionary time)。沈清松 (1990) 提出以哲學的角度來看,休閒和工作並不是對立的,好比運動和靜止並不必然對立的。謝明材(2000) 引用De Grazia的觀點認為:自由時間並不必然就是休閒,因為有許多人有了自由時間,卻不知如何休閒,所以他把休閒定義為一種存有的狀態,以及作為一個作為一個人的條件,它不必然會有什麼慾求,也可能不會獲得什麼。三、活動的觀點Dumazedier (1974) 從活動的內容要
14、素來界定休閒:休閒是一種除了工作、家庭及社會義務以外的活動,而人們依自己的意志選擇從事某些休閒活動,目的是為了休息、放鬆,或者增加智能及自由拓展個人的創造力。Ellis & Witt (1991) 認為就休閒的活動觀點而言,休閒必需是健康、道德及有助於個人的生活品質改善。Kelly 與 Godbey (1992) 將休閒視為一種行動,而這種行動就是體驗的內容,包含於體驗中最主要意義的自我決定行動。Kelly(1978)曾廣氾的定義休閒為:一種為了休閒本身為主的自由選擇性活動。Parker (1976) 指出休閒不只是一段時間,而是指活動的特質或個人所從事的活動。社會學辭點(Dictionary
15、 of Sociology)指出:休閒活動為在餘暇時間所從事的任何活動,方式為個人的或集體的;這種活動是自由且令人愉快,它是可供個人發展生理、心理或應用創造能力的活動(黃立賢,1997)。張春興(1983)認為:休閒是在自由時間內隨心所欲的從事為擺脫職業上束縛的活動。由以上的文獻得知,以活動觀點而言的休閒,其具有:1.隨心所欲的活動。2.為滿足需求的活動。3.沒有壓力並有愉悅感覺的活動。四、心理的觀點Golbey(1985)將休閒定義為:是某種生活情境,幾乎不受文化上或實質上的外在強制力的逼迫,因此人們可以完全依據自我內在的需求,追求愉悅的體驗或直覺上感到值得的體驗(陳彰儀,1989)。Iso
16、-Ahola (1999) 認為休閒的存在是基於自我選擇的經驗中,具備有自由感 (a sense of freedom) 及內在自發動機 (internal motivation) 的特徵。自由感意指休閒過程中,個人的知覺自由程度 (preceived freedom)。Neulinger(1981)認為休閒應該只有一個定義的標準,就是心理知覺的自由(perceived freedoom),只要活動進行時是自由的、沒有受到外界的拘束或壓迫都可視為休閒,他進一步分析認為,休閒的心理狀態接近經驗,是屬於心理學研究的領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定義休閒,主觀的休閒是受到兩個向度所影響;第一個向度是對自由的
17、知覺,亦即以自由與受限制來區分休閒與非休閒,其次為動機向度,包括內在動機、內外在混合動機及外在動機,依此二個向度共發展出六類心理狀態(洪瑞黛,1987),如表2.1.1所示。表2.1-1 Neulinger休閒分類表 自由的知覺動機自由(休閒)受限制(非休閒)內在動機純粹的休閒純粹的勞務內外在混合動機與休閒有關的勞務勞務性工作外在動機與休閒有關的工作純粹的工作資料來源:(洪瑞黛,1987)第一類純粹的休閒(pure):是一種可以自由選擇及為活動而活動的心理狀態,其參與活動的過程是不受他人所限制的。例如個人喜歡慢跑,會經常自發性的從事慢跑運動。第二類與休閒有關的勞務(leisure work):
18、這類行為的參與與否是可以自由選擇的,而參與的動機則包括內外在動機。例如整理家務具有休閒及工作型態的雙重特性。第三類與休閒有關的工作(leisure job):個人雖然可以決定是否參與活動,但參與活動的動機是外在的。例如為了與同事維繫良好的關係,會參加多數同事都參與的活動。以上三類的心理狀態都屬於休閒範為,雖然它們是由不同的休閒經驗與動機所組成,但它們卻共同擁有個人是行為決定者的特點。第四類純粹的勞務(pure work):此類的參與是受到限制,其是屬於內在的參與動機。例如家中的家事必須由自己處理。第五類勞務性工作(work-job):這類活動的參與受到限制,而參與的動機則包括內外在動機,不論所
19、從事活動的結果多令人滿意,只要個人知覺選擇權利受到限制,此情境將會形成一種非休閒的經燕。例如假日需要陪長官打高爾夫球。第六類純粹的工作(pure job):此類行為的本身不具自主性,參與動機是屬於外在的。例如體育教師教授運動技巧。以上三類之心理狀態都屬於非休閒範圍。它門共同的特點為個人行為選擇權受到限制。莊裴瑜(1991)則認為從心理或心靈的觀點看,可視休閒為一種自由舒暢的心境,一種忘我的投入,甚至是一種超真實生活的壯態。綜觀上述,以心理觀點而言的休閒具有下列特性:1.休閒是一種愉悅的心靈狀態。2.休閒是不會受到約束;是可以自由選擇的。3.休閒是一種內在需求。4.休閒是個人獨特的意識。五、綜合
20、性的觀點綜合性觀點的休閒則是以時間、活動及心理等觀點作為定義休閒的基礎,此現象說明休閒具有多元、廣氾的意義,難以用單一指標作為評並的依據。因此,相關研究對休閒的定義則會因研究目的與研究對象的不同而產生分岐。DeGrazia (1964) 從體驗的觀點認為:休閒是一種存在狀態,是一種處境,個體必須先了解自己及週遭的環境,進而透過活動的方式去體驗出豐富的內涵,因此,很少有人能真正進入休閒之境。休閒既不是可以自由材量運用的時間,也不是只要我喜歡就可以的活動,而是一種活出自我,甚至超越自我的存在經驗。Godbey (1985) 認為:休閒乃是個體脫離文化或環境等外部約束力,而能愉快地、自我認可的方式,
21、從事自發性的活動,並且強調休閒是存在於相關自由中,是來自於一個人的文化與物質環境中之外不強迫的力諒,以致於能夠從內部用強迫性的方法而活動,這就是自己覺得愉快和直覺值得做的事情。Edginton等(1995)等學者認為休閒是一個多面向的概念,當一個人沒有束縛的時候,會有較正向的影響,經由內在動機的鼓舞,獲得自由的覺知。他們認為休閒和生活滿意度有關,且可以提升幸福感、快樂或生活品質。Kelly (1990) 從時間、活動、體驗三個向度來闡釋休閒的定義:休閒是指在剩餘、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下行使的;休閒活動的型式不拘,但須具有正向意義的;在休閒的過程中,個體對人、事、物均能有所感受,進而產生滿足感。Ke
22、lly (1998) 對休閒的定義是:無約束的時間與無義務性活動;有活力與有幫助的經驗;是單獨存在的看法與態度。休閒就是:1.有活力的特質2.自由的並且3.獲得內在滿足的。Kelly (1990) 也從總體(客觀的)與個體(主觀的) 角度來說明休閒,從客觀角度而言,休閒具有下列特性:1.休閒是一種非工作的時間。2.休閒是一種消費。3.休閒是參與特殊型態的活動。因此,以主觀角度而言,休閒應是一種健全的心理狀態;或是一種精神上的體驗,它是為了改善或創建更有效的精神生活而存在。Kuaus (1990) 將休閒歸納為下列意涵:1.休閒為內心曾面的需求。2.休閒是一種代表社會階層的符號。3.強調休閒和工
23、作呈對立狀態,亦即乃不必負有任何責任的閒暇時間。4.休閒是一種活動的形式。Murphy (1974) 整合許多學者、專家對休閒的看法,提出六種休閒觀點:自由時間支配論 (discretionary time) 時間是在完成工作及其它維持生存活動之外的部份時間;社會工具論 (social instrument) 視休閒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功能;社會階層論 (social class, race, and occupation) 認為休閒與社會階層有密切的關係,即與職業、社會聲望、教育程度等因素有關;古典休閒論 (classical) 視休閒為一種自由的心理狀態;反功利論 anti-utilita
24、rian) 休閒本身即目的;整體論 (holistic) 休閒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充塞於生活的各個層面中。Nash(1960)則從被動的、情緒的、主動的何創造性的參與四個層次來檢示休閒活動的參與。不同層次的休閒參與隱含著不同的價值,這些價值是從金字塔結構底層向上移動,那些屬於金字塔最底部的休閒參與,具有負面的價值,並不值得追求。Reid Mclellan & Uysal (1993) 將休閒的內涵歸納為五個觀念:1.工作和非工作的劃分及閒暇中人們所從事的活動。2.視休閒為生存和社會地位最有價值的一部分。3.強調休閒是有益健康的;並能提供機會去滿足個人和團體。4.休閒是一種表現自我價值與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油 公司员工 休闲活动 状况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9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