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docx
《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十一五”规划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指出:“始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竞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是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才。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完成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也在人才。”作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历来把人才资源视为发展的第一
2、资源。为实现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暨做强中关村行动纲要的总体目标,落实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支撑中关村重点产业的发展,必须完善人才政策法规,营造适宜人才成长的软硬环境,形成有利于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最大效益的园区人才工作服务体系,全力建设人才信息平台、人才信用平台、产学研相结合链式培养平台、创业创新培养平台、职业化发展平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平台和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平台等七大平台,使中关村成为人才资源密集、专业结构合理、人才素质优良、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现代化、国际化人才高地。1. 中关村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十一五”规划背景1.1 规划的意义与目的
3、本规划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的发展要求,研究中关村重点产业人才资源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制约瓶颈,解决产业发展中人才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园区人才支撑体系,落实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工作制高点的前沿阵地,提升园区自主创新核心能力水平,支撑园区落实“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为中关村作为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建设我国高素质创业创新人才发展的培养基地。1.2 “十五”期间中关村产业发展人才工作回顾“十五”期间中关村科技园区人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各委办局的大
4、力支持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园区人才资源不断得到优化配置,各项人才政策的出台为园区吸引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园区为科技企业人才服务的各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得到拓展,人才工作的多种手段和措施被有效地运用到为人才提供各项服务的职能实施中,人才在园区快速成长的基础环境和服务平台初见成效。从整体上看,“十五”期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人才工作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并有所突破,实现了人才事业发展的重点由人才引进向人才成长平台的建立和完善的方向延伸,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工作流程改进等措施,为园区的人才凝聚和有序流动奠定了工作基础,为进一步延伸人才工作的手臂,加大人才成长服务的力度提供了良好的
5、环境。1.2.1 政府政策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制定政策法规是政府在园区建设中行使职能的重要依托,政策环境对园区企业人才资源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宽松的政策环境为园区的发展巩固人才基地,并构筑起人才高地。纵观中关村的发展历程,通过制定各类人才政策和制度,如人才引进政策、留学人员政策、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来园区工作以及人才工作居住证制度等政策,在园区吸引、激励各类高级人才方面效果显著。为了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北京市政府于2000年5月颁布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开辟了留学生来京创业的“绿色通道”;2000年6月,中关村管委会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发布含有监督投诉机制的中
6、关村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方案,同时,陆续设立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海外联络处、各园区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负责留学人员的接待、咨询、服务、创业孵化、人才引进等工作。为建设法制化、国际化人才市场,适应北京人才市场发展的需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发布了一批规范人才市场活动的法规和规章,包括北京市人才市场条例、北京市人才招聘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才招聘洽谈会管理办法等政策,这些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园区支柱产业人才的合理引进和规范流动。为了加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人才服务行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北京市人事局于2005年1月1日出台了关
7、于归集和公布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信息暂行办法。该办法有效地规范了人才市场秩序,有效地促进了园区的人才有序合理流动。1.2.2 重点产业人才成长环境不断完善园区着力关注支柱产业人才吸引,出台各项保障制度促进园区企业加大人才吸引力度,例如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制度、工作居住证制度、外籍员工的优惠政策等,使园区企业得到了具体的实惠,人才吸引工作落到了实处,企业吸引人才的范围也从北京市辐射到全国,并已走向国际人才市场。自1999年6月以来,截至2004年底,园区引入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25000余人,办理工作居住证6000多个,保证了一大批年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园区企业,改善了园区产业的人才结构。园区加大
8、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度,到目前为止,共有4500多位外籍人才来园区工作。园区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畅通外籍人才来园区工作的渠道,切实解决外籍人才来园区工作的生活保障问题,为外籍人才在园区的签证、长期居住、子女教育等提供便利条件。园区着力关注优秀大学生来中关村就业问题。中关村是世界上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凝聚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等院校31所,在校大学生40万,每年毕业人数达到15万。园区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落实应届大学生就业落户政策,自2000年到2004年共吸引安置10万大学生就业,其中非北京生源达到了20000余人,缓解了园区人才紧缺状况,及时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9、园区着力关注支柱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为使园区人才总量、人才结构和个人能力素质适应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高科技企业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都联合专业培训教育机构共同举办系列讲座,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帮助园区重点培养高级软件工程师、技术经纪人、高科技管理和产品管理人才、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熟悉WTO规则的涉外法律人才等,通过持续性开展科技、金融、管理系列讲座,发挥了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及引导作用。园区着力关注支柱产业人才育成通道问题,充分利用中关村科学家和企业家具有身份交叉、角色模糊的特点,实现利益和资源的充分组合,促进企业家在大学、科研机构的能力
10、培养,促进科学家在企业实践的经验积累;打造产学研相结合链式体系,通过科研机构进行培训与辅导,完成园区产业人才从学校到产业的成长过程。园区着力关注支柱产业人才国际化问题,一方面通过吸引留学人员和外籍人才推进园区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海外留学人员和外籍人才到中关村创业和工作,凭借他们自身的优势,开发了国际间的科技合作项目,开辟了国际市场,引入了国际资本,推进了中关村国际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本土人才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和掌握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运营模式与管理经验,极大提高了园区人才应对全球化趋势的能力与素质。1.2.3 重点产业人才服务平台继续完善园区着力打造支柱产业
11、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活跃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人才中介机构资源,为人才和园区企业提供双向选择的交流洽谈场所。园区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人才供需网络提供查询服务,帮助园区企业在国内外招聘高技术人才,引导园区企业对人才进行专业和管理培训,帮助园区企业开展人才测评等专业化服务,通过建立多渠道的人才信息系统发布人才供求信息与各类人事人才政策。园区深化产学研相结合平台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方式,鼓励企业、大专院校、应用科研机构以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科技成果按市场的需要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人才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下快速成长。园区大力推进人才信用平台建设,通过组建中关村人才信用联盟,鼓励园区各个产业
12、的人才遵循“诚信为本”的职业准则,倡导“做诚信企业,育诚信人才”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园区人才信用体系,构造园区和谐的人才资源发展环境,推动园区企业从传统用人理念向中关村特有的用人理念上的突破,不惟学历、不惟户口、不惟档案、不惟职称,看重人才的业绩、能力、信用,形成园区人才发展成长的良好环境。园区重点打造海外留学人员服务平台。海外留学人员是园区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中关村科技园区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人才,并优化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留学人员创业、从业提供便利条件和良好的软、
13、硬件环境。1.2.4 行业组织及人才中介机构工作突出园区行业组织和人才中介蓬勃发展,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人才的媒介作用。中关村作为世界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其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也催生了相应的服务机构,如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猎头公司等蓬勃发展。国内外高级猎头公司在园区已经开展业务,积极吸引全球优秀的人才到园区服务,培育并形成园区高端人才市场。在科技园区,以海淀人才、双高人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活跃在中关村人才代理服务机构、人才网站、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协会组织构成的人才中介服务体系,针对科技产业人才资源的特殊要求,按照人才的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实现人才自身价值与满足园区企业需求相结合
14、,有效地改善了人才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状态。园区行业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培育人才和代表人才共同利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关村园区内以北京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为代表的21家协会商会组织及各类培训、咨询机构依靠自身优势,在园区企业中开展各类人才培训、经验交流、专题讲座活动,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使中关村人才在园区持续学习,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蔚然成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中关村人追赶时代步伐的鲜明特征。园区人力资源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极大地促进了人才诚信体系建设。由园区不同产业的近百家企业自愿发起,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牵头组织的“中关村人才信用联盟”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关村人才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
15、展阶段,成为中关村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2.5 留学人员服务体系建设成绩斐然在“研发一批世界一流技术,培育一批业界知名企业家,推出一批中关村跨国公司”的留学人员工作三大目标的指引下,建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全方位、人性化工作体系,高效务实创投孵化体系,共建大学、科研院所资源共享体系,项目融资、项目推介体系,人才职业发展服务体系,政府资金支持体系等六大体系。创业工作体系由园区留学人员服务总部负责整体协调工作,在留学人员较为集中的国家设立了5个海外联络处,在园区各园设有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中心,成立15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并形成工商、税务等各委办局在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关系。目前,创业工作体系整
16、合了园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资源,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发展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给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提供畅通的渠道。园区还在积极着手改善园区的公共服务措施和工作场所、居住地的生活环境、交通状况等,协助解决留学人员的实际生活问题。创投孵化体系目前由政府支持和引导创建了15 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孵化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入驻留学人员企业数多达1400 多家。其服务内容主要是采用“创投+孵化”模式,通过减免房租、引入风险资金、提供法律财务等专业化服务方式,营造局部优势环境,集中解决共性问题。管委会与多家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17、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加强园区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了大学、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为留学人员企业搭建了产学研相结合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及园区创业园加大了对园区留学人员企业的项目融资扶持力度,充分吸引政府资金、风险投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渠道,建立了“留学人员担保贷款绿色通道”,落实了能够有效帮助这些企业迅速成长的担保贷款、“大家抬”、订单抵押、企业授信等金融手段,建立了大型的项目推介活动(群英会)、留学人员精品项目推介会(三三会)等方式。园区为留学人员到中关村工作提供了人才培训、人才储备、人才招聘、人才推介、就业指导等职业发展服务
18、,2004年中关村管委会与双高人才中心共建了留学人员职业发展服务体系,建立了留学人员素质评价系统、岗位评估系统、职业匹配系统,并积极建立留学人员职业指导测评系统。在“十五”期间,园区管委会专门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发展专向资金,以无偿资助、小额担保贷款的“绿色通道”、创业园房租补贴、对重点留学人员企业成长的支持、创业园孵化软环境建设资金支持等资金支持形式,为园区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提供了极大支持。自2002年园区实行无偿资助措施以来,截至2005年11月,园区共无偿资助留学人员企业675家,资助金额5508万元,无偿资助留学人员企业创全国之首。自2002年10月份开通“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
19、道”以来,截至2005年9月,园区共有147户留学人员企业通过小额贷款“绿色通道”,获得银行贷款金额10745万元。截至2005年底,通过创业园房租补贴获得资金支持的企业累计达到628家,累计获得资金支持金额达到1234 万元。园区还积极推荐留学人员企业申请国家、北京市等有关部门的政府扶持资金,为留学人员企业提供最大的政府资金支持。1.3 中关村产业发展人才现状特点1.3.1 园区人才低龄化趋势明显目前园区人才的年龄结构呈现明显的低龄化特点,平均年龄不到30岁。园区人才趋向低龄化,更加容易接受新事物,跟踪世界科技发展步伐,其知识结构更适应园区产业应对全球化竞争;园区人才趋向低龄化,人才创新意识
20、强,极大地增强了园区的创新氛围和创业风气;园区人才趋向低龄化,人才承受工作负荷能力比较强,更适应园区各产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1.3.2 园区外地人才比重较大目前园区人才总量中外地人才比重比较大,长期居住在北京但没有北京市户口(通常被称为“北漂”族)的人数达300万之多,其中居住在中关村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数接近70万,年龄在20岁45岁之间,大部分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是目前所谓“北漂”族中的知识群体。外地人才普遍面临户口档案等问题,面临的职业风险比其他职业群体从业者大很多,因此外地人才对储备知识的需求很大,承受竞争压力能力较强,注重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外地人才多选择待遇较高的外企或高新
21、技术企业,以求体现自身人才价值。1.3.3 园区人才职业转换原因主要在于才能目前园区人才流动不依赖于户口、档案和学历,人才职业转换、岗位转换的主要原因在于技能与才能。2004年,园区企业员工的平均离职率达到17%,而且离职调整后很快重新上岗,“失业”、“下岗”这样敏感的社会话题在中关村很少有人谈起。转换企业后,平均薪酬上浮25%,而且有37%以上的人,在新公司获得了职位上的提升。由于园区人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属于新经济时期的知识型员工,因此他们对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不断确保个人价值的增长十分关注。园区人才的知识、技术、项目、资金、信息优势也是构成人才职业转换的可能原因。1.3.4 园区人才流动呈
22、现区域性特点目前园区人才流动呈现行业内部流动和区域流动的明显特点。2004年园区人才流动率达到17.2%,但由于园区产业集中度较高,产业内企业发展模式、经营特点、文化氛围等比较相近,使得人才主要在园区行业内及区域内的企业间流动。这对中关村产业发展可谓“重大利好”。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流入比率与流出比率均高于其他产业。2004年电子信息企业人才流入总量占园区人才流入总量的62.8%,而流出总量占园区人才流出总量的63.7%。区域性适宜的人才流动可以增加企业发展活力,有利于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有利于人才与资本的对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3.5 园区人才拥有良好的市场意识目
23、前园区人才拥有良好的市场意识。在人才市场上更多的是人才在主动选择企业,园区企业离职的员工中主动离职率高达85.5%,远高于被动离职率14.5%,人才的择业自主权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充分的体现。园区人才在择业目标上,更关注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开发自己的潜能;在择业意识方面,能动性、主动性非常强;在就业机构选择方面,单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已淡化;园区人才的职业风险意识不断提高,相对于职业的稳定性来说,人才更关注职业所能提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园区人才的职业流动意识进一步增强,选择机会增多,发展机会扩大。1.4 中关村人才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高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为占领高科
24、技领域的战略制高点,纷纷在政策和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尤其是在人才资源的争夺上更是不遗余力。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以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战略的提出,国家对人才资源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人才需求急剧扩大,尤其是科技园区、研究机构,对高科技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关村科技园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较高的产业层次和产业链特点对高科技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1.4.1 国际化是园区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极化趋势曲折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关村 科技园 产业 发展 人才 支撑 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95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