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思路和要求.docx
《七、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思路和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思路和要求.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培训授课材料之七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思路和要求 主讲人:徐小黎 蔡玉梅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20005年9月提纲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主要内容和方法 关于土地规划环评的若干问题提纲 第一部分: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背景 二、目的三、主要任务一、背景 98年的特大洪灾给我国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敲响了警钟 。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 。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土地本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改善生态环境,意味着我们应加强土地管
2、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土地利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改善生态环境,也意味着我们应把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保扩。改善生态环境,还意味着我们应保障合理的生态建设用地,改善生态环境问题 合理的土地利用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关键和保障在未来的200:一2020年间,我国面临一些全新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时期”,强烈的土地需求将对土地利用的强度、方式、规模、布局等造成深远的影响。生态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生态环境建设压力巨大新形势下,如何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给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
3、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将“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作为土地利用重大问题之一,要求在修编前期工作中对此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二、目的国办发32号文: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研究提出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政策建议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认识,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目标之一 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体要落实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协调、预防和减缓”上研究实
4、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工具三、主要任务(一)上轮规划生态建设研究的经验和不足 1、成功经验 编制过程中,考虑了上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把生态环境改善作为土地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规划的实施,保障了生态退耕、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促进下生态环境的改善。 2、存在不足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对实现生态建设目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动性不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二)本研究的主要任务国办发32号文明确提出新一轮规划中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的重点:深入分析资源供给
5、、环境容量等限制因素,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1、调查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区域资源给状况和环境容量。调查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布、范围和危害;调查区域内主要限制资源的供给状况;调查区域环境容量。2、分析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与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生态建设工程等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研究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土
6、地利用等条件和特点,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进行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制定分区管制规则,为土地利用分区提供支撑,引导土地利用合理布局;从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的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提出合理的生态建设原则、标准、目标、用地安排和政策保障建议。提纲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调查 1、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调查分析 2、资源供给情况调查分析 3、环境容量调膏分析 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1、土地利用规横、结构和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重大
7、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建议 1、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土地利用布局及空间管制措施 3,土地利用各类用地规模 4、生态改善目标及生态建设用地安排一、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调查(一)主要作用 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过程中合理引导用地布局、确定用地规模和结构、安排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工程不可或缺的本底资料。这部分研究,正是希望通过详细、客观、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现状、特点及问题,为深入研究提供扎实的基础。(二)研究内容1、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调查分析2、资源供给情况调查分析3、环境容量调查分析1、
8、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调查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生态环境特征取决于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貌类型、气候条件、水文、水资源等自然因素,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改变已经远远超过自然因素的影响。该调查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在环保、水利、林业及国土资掠等部门调研,区域实地调研和相关研究成果收集等基础上,调查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和主要问题,并通过GIS等手段,进行空间分析。具体要求(i)分析区域内生态环境特点,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水环境、以及土地环境等特点,明确区域内需要重点保护和维系的生态环境。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保障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 生态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黑龙江的
9、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以沼泽为主的湿地分布区,是中国湿地保护最需关注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生产力生态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湿地保护(2)分析区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次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规模、严重程度、分布范围、重点地区、造成的危害等,把握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问题。全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北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地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大气污染、水污染、沙尘暴和地质灾害等(3)分析本省、市在特定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和生态地位,从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目
10、标和建设要求。 流域中上游省,市,要分析其流域中对流域下游的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地下水补给等可能造成的影响,确定区域生态地位,明确保护目标。2、资源供给情况调查分析资源的概念较为宽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等。各地主要分析限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为用地规模和结构等规划指标的确定提供基础。北京: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土地资源的紧缺是北京发展又一大瓶颈深圳: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下降到20年前的118,仅为国际公认人均水资源警戒线水量的15。3、环境容量调查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环境容量是指区域内自
11、然环境或环境要素(如水体、空气、土壤和生物等)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失、居民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对污染物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国家环保总局自2003年8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展开环境容量测算工作, 目前大部分城市已经完成测算;若无现成的环境容量资料,可收集相关资料采用多用箱模式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测算。具体要求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规划者进行规划时必须掌握区域范围的环境承受能力,为合理确定土地资塬的利用限度和利用方式提供依据,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各地要调查分析区域内的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为规划方案提供环境需求本底数据。武汉:根据武汉市2002年环境质量报告书中大气环境
12、监测点的分布,利用多用箱模式估算了武汉市主城区中武昌、青山、汉阳和江汉区的大气环境容量;根据武汉市2002年环境质量报告书中的相关数据,测算了武汉重点湖泊的水环境容量。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一)主要作用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是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原因的深入剖析,对采取合理的土地管理方式、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时间和资料等原因,各省市可借鉴当前LUCC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查、定性分析和模型分析方法,重点分析规划主要内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研究内容1、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
13、境的影响4、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本理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发现,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对局地气候过程、土壤、水丈、生态系统、资源利用以及自然灾害都有明显的影响。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增加,城市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导致地表反射卑。粗糙度。植被叶面积以及植被覆盖比例的变化,从而引起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水发生变化,由此引起局地与区域气候变化,这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根本原因 。建设用地比例过高、生态用地比例过低是引发城市水质变化和洪水灾害蒴发的原因之一。Lucc变化被认为是灾害加剧的根源之一。具体要求 建立在LUCC研究的
14、经验基础上,定量或定性分析土地利用舰膜、结构和布局对区域内主要生态环境的影响。北京:分析了土地利用规模和布局变化与北京的城市热岛效应、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土地退化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武汉:分析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对水环境系统、生态环境系统、自然和文化遗产系统、地质环境系统,土壤环境系统、大气环境系统、气候系统等7个子系统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2、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本理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如水利设施的建设,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然而,若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考虑不充分,选址不当或环境保扩和改善措施不足,又会造成新的生态破坏。实施
15、水电工程、高速公路、铁路以及矿区采石、移民建镇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时,若不同时考虑水土保持、污染处理等方案,可能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某些地方,不顾自身水土条件,盲目攀比,动辄要在境内的高速公路两侧建设100米、200米宽的绿化带,不仅占用了大量基本农田,其生态效益也让人担忧。具体要求各省、各市要对上一轮规划中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详细的调查,深入、客观地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积极生态效果和负面影响,分析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完善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3、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本理论土地复垦和整理,特别是土地复垦,是改善生
16、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土地复垦和整理,可以改良土壤条件,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防治风沙与水土流失,改善地表景观等。但是,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若过分注重耕地占补数量平衡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而不充分考虑生态效应,则可能会引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农业污染、景观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不利生态环境影响。对一些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从文景现,如天然湿地,自然保护区等进行开发,使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景观破坏和生态破坏。具体要求各地要对近年来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客观评价土地开发整理带来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并研究提出完善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的条件和原则。4、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协调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建设 研究 思路 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9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