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docx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 二一年六月目 录一、总则6(一)目的和意义6(二)指导思想7(三)编制原则7(四)总量控制目标和指标8(五)规划基准年与排放基数10(六)规划编制技术路线10二、“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情况评估12(一)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13(二)主要减排措施落实情况13(三)减排配套政策制定和落实情况13(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3三、“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思路13(一)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思路13(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思路15四、“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新增量预测16(一)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参数预测17(二)工业水污染物新增量预测21
2、(三)城镇生活水污染物新增量预测25(四)农业源水污染物产生量预测27(五)二氧化硫新增量预测28(六)氮氧化物新增量预测36五、“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途径和要求40(一)水污染物减排途径和要求40(二)大气污染物减排途径和要求51六、“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和减排量测算59(一)水污染物减排项目和削减量59(二)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和削减量67七、可达性分析77八、政策措施78附表及附件79一、总则(一)目的和意义污染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改善环境质量、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减排措施,大幅度推进治污工程建设,全国主要污染物化
3、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基本得到控制,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总体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以化学需氧量为代表的水体有机污染尚未解决,部分水域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酸雨污染未得到有效缓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转化形成的细颗粒物污染加重,光化学烟雾频繁发生,许多城市和区域呈现复合型大气污染的严峻态势。“十二五”期间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将处于加快发展阶段,资源能源与环境矛盾将更加集中。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战略目标,应抓住“十二五”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战略机遇期,继续强化污染减排,加大落后产能淘
4、汰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科学编制总量控制规划是落实国家环保目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十二五”排污总量指标分配、减排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加强总量控制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规划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十二五”总量控制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制订“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省(区、市)总量控制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
5、环境质量为立足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明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责任,确保实现“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三)编制原则1.统筹衔接。规划编制要服从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节能减排重大战略、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求,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全过程系统控制角度,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进行总体设计。在规划目标与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加强统筹协调、上下衔接、部门联动,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区域与流域相结合,行业与项目相结合。2.分类指导。各省(区、市)应基于分区域、分流域、分行业的技术、政策
6、、标准等差异化要求,合理测算减排潜力。总量控制目标与任务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资源能源消费需求,综合考虑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治理现状、污染密集型行业比重、环境容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区域性、特征性污染物总量控制。3.分解落地。按照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工作要求,准确掌握本辖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重点行业治理水平,科学测算总量控制基数、新增量,上下统筹衔接,将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地区、行业、项目,明确工作重点,落实责任、严格考核,通过规划编制切实推动“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4.合理可行。总量控制目标确定和任务落实要兼顾需求和实际可能,在综合考虑新
7、增量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可达可控、政策措施可行、经济可承受的思路,做好存量、新增量、减排潜力、削减任务之间的系统分析,合理把握工作节奏和步伐,做到总量控制目标、任务和投入、政策相匹配。(四)总量控制目标和指标各省(区、市)应按照本指南的方法,科学测算污染物新增量,深入挖潜分析减排量,合理制定“十二五”减排目标,明确提出减排工程和政策措施,于2010年8月上报本省(区、市)“十二五”总量控制规划(一上稿)。国家结合经济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环境管理政策标准、区域流域环境质量等因素综合平衡提出各省(区、市)总量控制任务要求(一下),在“十二五”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批复后,各省(区、市)根
8、据国家总体要求提出总量控制规划修改稿(二上),国家正式下达总量控制任务要求(二下),并签署目标责任状。1.控制因子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两项主要污染物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氨氮和氮氧化物(NOx)纳入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对上述四项主要污染物实施国家总量控制,统一要求、统一考核。“十二五”期间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还将把污染源普查口径的农业源纳入总量控制范围。各地可根据当地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特征,增设地方特征性污染物控制因子,由各地实施考核。国家专项规划和本省(区、市)规划有明确控制要求的区域性、特征性污染控制因子,有关地区应将其纳入“十二五”总量控制规划,统筹予以
9、安排。2.目标确定以改善当地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降低流域内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环境浓度、区域中酸沉降强度为重点,综合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污染物排放强度、现有源减排潜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基于排放基数、新增量测算、减排潜力分析,合理确定减排目标。减排目标采取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种表达形式。绝对量指2015年排放控制量相对于2010年排放基数的减排量(以万吨/年表示),相对量指该绝对量相对于2010年排放基数的削减比例(以%表示)。各省(区、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削减比例原则上参照本省(区、市)“十一五”减排比例要求测算,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量削减比例参照
10、“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削减比例,各地工业水污染物减排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十二五”主要水污染物减排比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削减比例参照“十一五”二氧化硫削减比例。在减排项目清单编制过程中,各省(区、市)在充分挖掘工程减排潜力的基础上,应提出严于国家的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严格控制新增量,应有确保能实现“十一五”减排比例要求的情景方案。(五)规划基准年与排放基数规划编制的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15年。各省(区、市)应以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后的2009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基础,采用2007-2009年的污染源普查口径数据变化趋势递推,参考2010年污染物减排计划及“十一五”污染减排
11、实际进展情况,推算2010年排放量,作为总量控制规划一上、一下、二上的排放量基数。污染源普查中的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排放量和削减量要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分摊到工业和生活污染源。待2010年实际排放量确定后,国家统一调整排放基数,作为“十二五”总量控制方案(二下)和“十二五”减排考核的基数。(六)规划编制技术路线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包括以下步骤:1.对“十一五”污染减排工作的执行情况以及“十二五”减排形势进行分析,确定总量控制规划的范围(时间、控制指标以及控制对象等),掌握基础数据;2.分析2009年排放量,确定基准年污染物排放基数;3.测算“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新增量(包括地方特征因子);4.测
12、算减排潜力并提出相应的总量减排措施方案,落实到重点工程和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项目;5.根据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结果提出总量控制初步目标,采用二上二下方式协调确定各省(区、市)总量控制目标;6.统筹考虑各项目实施计划安排、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等,国家与各省(区、市)签订目标责任状;7.各省(区、市)将减排目标任务、项目实施进度要求等进行分解落实,制定实施方案,推进各项政策措施;8.实施“十二五”总量控制规划以及年度总量减排计划。图1-1“十二五”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二、“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情况评估结合“十二五”减排潜力分析需求,对“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情况进行系统、全
13、面的梳理、分析、评估。(一)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说明本辖区“十一五”各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主要排污行业(如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和化工、造纸、纺织印染、食品酿造等)各年度排污情况,分析本辖区减排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二)主要减排措施落实情况按照城镇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火电厂脱硫设施、工业污染治理、淘汰关停落后产能等方面分别说明“十一五”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其中工业污染治理和淘汰关停落后产能落实情况应给出本辖区重点行业的相关情况。(三)减排配套政策制定和落实情况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本地出台的污染减排配套政策情况。(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总结本辖区“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实施
14、中的有关问题,提出“十二五”总量控制实施建议。三、“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思路(一)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思路1.推进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严格控制新增量。工业重点行业的污染物削减仍然是“十二五”总量控制的重点任务,应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新增量,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一是大幅度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严格行业准入,以技术经济可行为依据,对重点行业的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以及落后产能标准进行更新,倒逼造纸、纺织印染、酿造、化工、制革、制糖等重点行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优化发展方式,减少污染物新增量。二是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提高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严格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
15、降低污染物产生强度、排放强度,从根本上促进工业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2.加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提高治污设施环境绩效。一是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和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二是采取适宜工艺推进县县和有条件的重点建制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对重点区域、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提标改造,提升其氮、磷去除效果,重点流域范围内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要实现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基本控制项目全面达标。四是把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纳入减排工作的重要内容,未达到相关要求的予以扣减削减量。五是把再生水利用作为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力提升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
16、能力,尤其是北方缺水城市要大幅度提高污水回用规模,明确污水回用方式和途径,减少新鲜水使用量,保护和节约水资源。3.把农业污染源纳入总量控制管理体系,着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十二五”期间将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主要切入点,将农业污染源纳入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一是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向肥料、饲料、燃料转化。二是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三是推行农村生活污染源排放
17、控制,探索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落实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思路1.推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严格控制新增量。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全面落实淘汰落后产能要求,在单位面积排放强度大的地区要进一步加严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发展,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新建项目必须按照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最严格的环保要求进行控制,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其中电力行业新建燃煤机组全部建设脱硫设施,并根据排放标准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要求建设烟气脱硝设施,冶金行业新建烧结机全部脱硫,机动车实行国四排放标准、供应配套油品。进一步
18、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炭消费增量,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2.巩固电力行业减排成果,推进二氧化硫全面减排。“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减排将步入精细化管理阶段,要在“十一五”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推进全面减排,重点加大冶金、建材、石化、有色等非电力行业以及燃煤锅炉的二氧化硫减排力度,由“十一五”主要依赖工程减排向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齐头并进方向转变。电力行业强化脱硫设施的升级改造与运行管理,显著提高综合脱硫效率,其他行业加快脱硫设施建设;燃煤锅炉走结构升级技术路线,以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替代小型燃煤锅炉,对大吨位燃煤锅炉因地制宜安装脱硫设施。3.推进电力行业和机动车氮氧化
19、物排放控制,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减排。氮氧化物排放控制以电力行业和机动车为重点,强化重点区域减排。电力行业全面推行低氮燃烧技术,新建、扩建、改建机组根据排放标准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要求建设烟气脱硝设施,现役机组应因地制宜、因煤制宜、因炉制宜地加快烟气脱硝设施建设,强化已建脱硝设施的运行管理;机动车提高新车准入门槛,加大在用车淘汰力度,重点地区供应国四油品;冶金、水泥行业以及燃煤锅炉推行低氮燃烧技术或烟气脱硝示范工程建设,其他工业行业加快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四、“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新增量预测科学合理预测污染物新增量是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和制定减排规划的基础。主要污染物新增量
20、指一个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和资源能源消耗增长等带来的污染物增量,是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方式、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管能力等情况的综合体现。各省(区、市)应依据“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资源能源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产业布局等,按照严格控制增量的原则,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产业环保技术政策与污染治理技术要求等合理预测新增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新增量预测包括工业、城镇生活、农业源三部分,预测口径以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后的口径为准(不预测未列入污染源普查口径的污染物新增量)。新增量采用排放强度法和产污系数法两种方法进行预测,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和工业氨氮采用排放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 十二 主要 污染物 总量 控制 规划 编制 指南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95070.html